“公眾號”的規范名稱是“微信公眾號”,通過應用賬號,可在微信平臺上實現和特定群體的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的全方位溝通、互動 。這里說的“文學公眾號”,只是若干類型之一。
“公眾號”的出現無疑給固有的文學圍城吹進了一縷清風,它的廣為流行,打破了文學話語權的壟斷,稀釋了權威的空間,加大了壟斷的成本,至少把一部分選擇和評斷權交給了公眾,也就是普通作者和讀者。
互聯網覆蓋下的日常生活,人們身不由己地淹沒其中,人人都害怕被時代淘汰出局。如果是以讀書寫作為唯一愛好的人,輔之眼空心高,天馬行空,就更是孤獨。就算已經習慣這孤獨,但寫出好文章想與人交流,有新銳的思考想與讀者分享,發表出版的高門深院又可望不可及,這時有個隨腳出入的“公眾號”以文會友、相互勵志,傳遞能量,當然是一件好事。于是,零門檻的“公眾號”幾乎遍地開花,讓每個手機變成了滿載泡沫的河流,咆哮奔騰的推送中,想在泥沙俱下的屏幕上尋找真詩純文,無異于大海撈針。事實是,“公眾號”里多的是搶眼的標題和奪目的圖片,稀缺的是過目難忘的文章,用情、用愛、用心的寫作者更是萬里挑一。
粗略說來,人們對“文學公眾號”的態度,大抵可分兩類,姑且稱之為“激進派和保守派”:
“激進派”者,“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以為它是文學的浩瀚森林和汪洋大海,只要把自己想寫的東西形諸文字,就能圖文并茂地公開發表。不管是朋友還是陌生人,不定會在某個瞬間,表情斯文或蠻橫地與之碰面,愛看不看,反正已經和你打過照面;也不管喜歡或討厭,贊揚或咒罵,看不見,聽不到,盡可隨意,網大覓魚,總有幾尾上鉤,照舊會收獲一些點贊和打賞,即使空空如也,至少已得到傾瀉的快意,何樂而不為?
“保守派”者,“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以為文學公眾號,它就是森林中那些湍急的溪流,距離江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只能作為文學追夢者遠航之前的熱身,若沉迷其中,就會拉低文學的高雅品位和崇高理想,被“鳥語花香”的景象誤了遠航。在他們眼里,配得上作家詩人稱謂的人,要給一般文學愛好者作出示范,必須抬頭挺胸,目不斜視地追趕“太陽”,也就是要用沉甸甸的作品,去敲開眾目仰望的名刊名社之門,并在讀者心中“雁過留痕”。換言之,必須跨越紙刊發表和出版的門檻,不管這道門檻有多高,有什么“密碼”和“機關”。
有兩種態度就有兩種定位。兩者雖非水火難容,但也是“夏蟬不可以語冰”。中肯地說,激進派也好,保守派也罷,都是一種執念。內容永遠大于形式,是金不是玉,是石不是泥,牡丹長在牛糞上還是牡丹,茅草植于殿堂前還是茅草。不必為作品登上名刊而榮,亦不必為在“公眾號”發文為恥,關鍵是作品的成色如何,作家的形象是作品塑造出來的,久之,高矮立見。
每個文學從業者都應該明白:你所發表的每個作品,都是塑造自身形象的原材料;任何署名文章,不論大小,發表在哪里,都應具備文學元素,或有普世情懷、或有深刻思想、或有生命體驗、或有個性化文風和獨一無二的句子。我們一再強調的“原創意識”應該就是這樣。
一般說來,“文學公眾號”所發的作品體量不是太大,但并不等于質量不好。也不是說類文章都是“腳邊料”和“小兒科”,要把這種“短平快”的文章既寫的雅俗共賞,又寫出境界和深度,是一般作家很難做到的,更非追風潮、蹭熱度、賺流量的“鍵盤俠”可為,而是那些“曾經滄海難為水”,不為名利所惑,內心優雅從容,懷著執念去思考人生、體悟生命的人才能做到的。
“文學公眾號”上的文章以散文和詩歌為主。愚以為,作品能贏得讀者的魅力,不是什么技巧,而是作者自內而外散發的人格力量和靈魂香氣,是說真話、抒真情,直面現實的智慧和勇氣,以及心隨景動,景隨心移的語言風格和敘述方式。就此而言,比之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大咖”,水一樣流動在低處的“草根”更有創作激情和活力。當然,不能要求每個寫作者都是“用生命熱愛文學”的朝圣者,隨意給他們貼上任何“標簽”都是不公平的。
“文學公眾號”的經營者,如果定位不在謀財謀名,所發作品不以吸睛燒心為要旨,而是以真誠、溫暖、深刻的文字,尋找氣息相通的心靈知音,在“娛樂至死”的風潮中,則需要足夠的耐心。雖說好酒不怕巷子深,好詩文不怕被冷落,但手機閱讀往往是獵奇追艷的人更多,“臭肉招蒼蠅”幾乎成了常態,偶有幾只白天鵝落在豬群里,也會被大片黑色所覆蓋。
當然,凡事不能一概而論,人人都有手機,用途卻千差萬別,一樣生活在網絡時代,崇尚鬧中取靜、簡單生活、清潔思想的人并不在少數。如同作家中多的是“見花落淚,望月傷感”的人,也從不缺少“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熱血青年和“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的志士仁人。
說到作者和讀者的關系也很微妙,比如打賞,作者渴望讀者給點賞錢很正常,是對精神勞動的尊重;讀者拒絕也沒問題,在萬千文章中選擇閱讀本身就是尊敬,感覺好,點亮“在看”也就夠了,何必要被庸俗束縛。兩種心態沒有對錯,只是理解的角度不同。但凡不差錢的主,干脆不設置“打賞”,讓朋友不尷尬,陌生人不為難,文章就是讓人看的,以文會友就好。若把讀者視為消費者,無賞不爽,大概會氣出病來的。讀與不讀,賞與不賞,兩相情愿,發乎于心就好。
也不必為閱讀量和點贊率糾結,這些數據并不代表文章優劣,甚至完全相反。有的作家的文章就是寫給少數人看的。不論是誰,寫的如何,作者和讀者心里都有數,自信是寫出來,不是夸出來的。人各有志,做一個背向熱鬧、曲高和寡的人,也沒什么毛病。魯迅說:“猛獸總是獨行,牛羊才成群結隊。”放眼長遠,活成孤獨又涼薄的人更難也更強大。
有人說,“禮多人不怪”,但太多也累人。“網民”已悄然成為,現代人的統稱,一個自視清高的網民,要做到不發表、不點贊、不打賞、不評論、不轉發、真的有些“奇怪”。其實,也不必太過苛刻,大家都是凡人,置身于世俗風潮中,難免入鄉隨俗,關鍵是“適可”二字,作文成之有理,說話發乎于心,做事順乎于道,也便非圣即賢了。
圣人講中庸之道,中庸作為人際關系的潤滑劑不可缺少。生活中偶爾抹點“稀泥”無妨道德,作家寫出平庸的文章也很正常,但因背負“教化育人”的使命,底線一定要有——遵從內心,敬畏文字,有所為而有所不為。不被隱形之手牽著鼻子走,不被非分之利念茲在茲,就不會丟失自我;不跟風起哄,不諱心喝彩,不自討沒趣,就不會自取其辱;尊重自己,做精神的強者,就會把自己變成吸鐵之磁。
一個無愧于作家和詩人稱謂的人,如果難逃文字泡沫的圍困,做到不跟風、不圍觀、不虛榮、不濫寫、不狂發,就是最好的自律。
好作家有許多標準,敬畏文字是最起碼的職業道德,追求原創,不重復他人和自我重復是一種職業自覺。即使一般的寫作愛好者,至少要避免隨心所欲、粗制濫造的寫作,自覺警惕垃圾文字的產生。
作者簡介
葉平,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在《人民文學》《北京文學》《解放軍文藝》《小說界》《萌芽》《青年文學》《散文》《文學自由談》《光明日報》《文藝報》《文學報》等報刊發表作品200多萬字,出版著作1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