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褐家鼠是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優勢鼠種。研究其肥滿度變化規律,可為當地開展種群數量監測預警提供科學依據。為此,統計分析播州區2016—2022年農區鼠情監測捕獲的195只褐家鼠樣本肥滿度。結果表明,2016—2022年播州區褐家鼠平均肥滿度為(2.94±0.90)g/cm3,2016年與2017年褐家鼠平均肥滿度差異顯著,其余各年度間差異不顯著;1月與2月褐家鼠平均肥滿度差異顯著,2月與3月褐家鼠平均肥滿度差異極顯著,其余各月份間褐家鼠平均肥滿度差異不顯著;不同季節間褐家鼠平均肥滿度差異不顯著;不同生境間褐家鼠平均肥滿度差異不顯著;幼年組與亞成年組褐家鼠平均肥滿度差異顯著,其余各年齡組間差異不顯著;不同性別褐家鼠平均肥滿度差異極顯著。同時,通過比較貴州省主要鼠類平均肥滿度和我國其他地區褐家鼠平均肥滿度可知,不同鼠種之間的肥滿度值不相同。
關鍵詞:褐家鼠;肥滿度;鼠害防治;播州區
中圖分類號:S44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7909(2023)03-79-3
0 引言
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是貴州省住宅區的主要害鼠,也是遵義市播州區住宅區主要鼠種,嚴重危害倉儲糧食及人居環境安全[1-2]。肥滿度(Relative fatness)作為一個判定動物對環境適應的生理狀態和營養狀況的綜合指標,可反映鼠類身體狀況[3]。研究褐家鼠肥滿度變化規律,對于開展監測預警、及時指導褐家鼠防治意義重大。已有學者研究了貴州省、廣東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褐家鼠肥滿度的變化規律。為豐富我國褐家鼠肥滿度研究,筆者對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2016—2022年鼠情監測捕獲的褐家鼠進行肥滿度研究。
1 試驗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數據來源
研究數據來源于播州區2016—2022年每月的農區鼠情監測調查記錄,以及在住宅區、稻田區、旱作區通過夾捕法捕獲的褐家鼠個體(7年共捕獲褐家鼠標本195只,其中雌鼠101只、雄鼠94只)。對捕獲的褐家鼠進行編號,測量其體長、尾長、耳高、足長,稱體質量、胴體質量等。
1.2 褐家鼠年齡鑒定方法
采用體質量法鑒定褐家鼠種群年齡,以體質量為鑒定指標。褐家鼠年齡鑒定劃分標準:幼年組(Ⅰ)褐家鼠體質量≤60.00 g,亞成年組(Ⅱ)褐家鼠體質量為60.10~110.00 g,成年Ⅰ組(Ⅲ)褐家鼠體質量為110.10~160.00 g,成年Ⅱ組(Ⅳ)褐家鼠體質量為160.10~210.00 g,老年組(Ⅴ)褐家鼠體質量[gt;]210.00 g。
1.3 褐家鼠肥滿度計算方法
褐家鼠肥滿度計算公式[4]為
K=100W/L3 (1)
式(1)中:K表示肥滿度(g/cm3),W表示體質量(g),L表示體長(cm)。用平均值±標準差(X±SD)表示平均肥滿度。所有數據計算和統計在電子表格中完成。
2 試驗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年度褐家鼠肥滿度變化
2016—2022年,播州區褐家鼠平均肥滿度為(2.94±0.90)g/cm3,2016年褐家鼠平均肥滿度最低[(2.14±0.88)g/cm3],2017年褐家鼠平均肥滿度最高[(3.30±1.46)g/cm3](見圖1)。經t檢驗,2016年與2017年間褐家鼠平均肥滿度差異顯著(t=2.49[gt;]t0.05),其余各年度間褐家鼠平均肥滿度差異不顯著(t[lt;]t0.05)。2016年褐家鼠平均肥滿度最低可能與種群數量及氣象因子有關,有待以后進一步研究。
2.2 不同月份褐家鼠肥滿度變化
由表1可知,12月褐家鼠平均肥滿度最高[(3.24±1.62)g/cm3],3月褐家鼠平均肥滿度最低[(2.48±0.40)g/cm3]。經t檢驗,1月與2月褐家鼠平均肥滿度差異顯著(t=2.17[gt;]t0.05),2月與3月褐家鼠平均肥滿度差異極顯著(t=2.91[gt;]t0.01),其余各月份間褐家鼠平均肥滿度差異不顯著(t[lt;]t0.05)。由此可見,作為家棲鼠類的褐家鼠,在夏收后的5—7月、秋收后的10—12月,因儲糧期間食物豐富,利于褐家鼠取食,所以其肥滿度較高。3月、4月是水稻、玉米等作物播種期,種子出倉,但因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儲糧防鼠設施完善(大多采用鐵皮桶儲糧),褐家鼠在住宅內取食不利,3月肥滿度最低;大部分褐家鼠在此期遷徙到田間取食,4月肥滿度升高。因此,3—4月是防治農田區褐家鼠的最佳時期,5—7月、10—12月是防治住宅區褐家鼠的關鍵時期。
2.3 不同季節褐家鼠肥滿度變化
由表2可知,秋季褐家鼠平均肥滿度最高[(3.08±1.00)g/cm3],春季褐家鼠平均肥滿度最低[(2.76±0.55)g/cm3]。經t檢驗,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褐家鼠平均肥滿度差異不顯著(t[lt;]t0.05)。褐家鼠于春季取食不利,夏季肥滿度增加,說明夏秋冬季均利于褐家鼠取食,是防治住宅區褐家鼠的關鍵時期。
2.4 不同生境褐家鼠肥滿度變化
由表3可知,旱作區褐家鼠平均肥滿度最高[(3.06±1.02)g/cm3],住宅區褐家鼠平均肥滿度最低[(2.89±0.90)g/cm3]。經t檢驗,各生境間褐家鼠平均肥滿度差異不顯著(t[lt;]t0.05)。
2.5 不同年齡組褐家鼠肥滿度變化
由于老年組褐家鼠捕獲標本較少(1只),因此未作比較。由表4可知,幼年組褐家鼠平均肥滿度最高[(3.23±1.16)g/cm3],成年Ⅰ組褐家鼠平均肥滿度最低[(2.78±0.53)g/cm3]。經t檢驗,幼年組與亞成年組褐家鼠平均肥滿度存在顯著差異(t[gt;]t0.05),其余各年齡組間褐家鼠平均肥滿度差異不顯著(t[lt;]t0.05)。
2.6 不同性別褐家鼠肥滿度變化
由表5可知,雌鼠平均肥滿度[(3.10±0.97)g/cm3]大于雄鼠平均肥滿度[(2.77±0.78)g/cm3]。經t檢驗,雌雄褐家鼠平均肥滿度差異極顯著(t[gt;]t0.01)。
3 結論與討論
遵義市播州區2016年與2017年褐家鼠平均肥滿度差異顯著,其余各年度間差異不顯著;2月與3月褐家鼠平均肥滿度差異極顯著,其余各月份間褐家鼠平均肥滿度差異不顯著;不同季節褐家鼠平均肥滿度差異不顯著;不同生境褐家鼠平均肥滿度差異不顯著;幼年組與亞成年組褐家鼠平均肥滿度差異顯著,其余各年齡組間褐家鼠平均肥滿度差異不顯著;不同性別褐家鼠平均肥滿度差異極顯著,雄鼠平均肥滿度低于雌鼠。
2016-2022年,貴州省播州區農區褐家鼠平均肥滿度為(2.94±0.90)g/cm3,低于貴州省余慶縣(3.18 g/cm3)[3]等地的褐家鼠平均肥滿度,說明不同地區褐家鼠肥滿度存在一定差異。因此,研究褐家鼠在不同地區的肥滿度,了解其生存狀態和身體狀況,對于開展鼠情監測和鼠害防治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對比貴州省其他鼠種,播州區褐家鼠平均肥滿度低于播州區黑線姬鼠(3.59 g/cm3)[5]、余慶縣黑線姬鼠(3.26~3.40 g/cm3)[6-7]、三都水族自治縣黃胸鼠(3.31 g/cm3)[8]、余慶縣黑腹絨鼠(3.03 g/cm3)[9],以及余慶縣、岑鞏縣、凱里市、雷山縣針毛鼠(2.99 g/cm3)[10]平均肥滿度,高于大方縣高山姬鼠(2.86 g/cm3)[11]平均肥滿度。由此可見,不同鼠種之間的肥滿度值存在差異。
此次研究結果表明,播州區褐家鼠肥滿度變化規律與貴州省余慶縣[3]等地的褐家鼠肥滿度變化規律基本一致。肥滿度可作為預測鼠類種群數量動態的一項指標,當肥滿度值高時,其種群數量較高[9,11]。由此可見,肥滿度與種群數量之間有一定的關系,但如何利用肥滿度預測鼠類種群數量仍有待以后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楊再學,談孝鳳.貴州省2011—2016年農區鼠種組成及種群數量分析[J].中國植保導刊,2017(8):31-34.
[2]楊高乾.遵義縣鼠類種類及其種群數量變化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4(11):122-123.
[3]楊再學,郭世平.褐家鼠肥滿度的研究[J].生態學雜志,1995(6):25-28.
[4]夏武平,孫崇潞.紅背?肥滿度的研究[J].動物學報,1963(1):33-43.
[5]楊天佑.農田黑線姬鼠肥滿度研究初報[J].植物醫生,2001(5):36.
[6]楊再學.黑線姬鼠肥滿度的研究[J].獸類學報,1995(1):73-74.
[7]鄭元利,楊再學.黑線姬鼠肥滿度的季節變化研究[J].貴州農業科學,2003(2):12-15.
[8]周朝霞,吳祥,李立平.黃胸鼠肥滿度的變化特征分析[J].貴州農業科學,2007(2):69-70.
[9]楊再學,鄭元利,郭永旺,等.黑腹絨鼠肥滿度和胴體重長指標變化規律[J].貴州農業科學,2009(3):58-61.
[10]楊再學,金星,雷邦海,等.貴州省針毛鼠肥滿度的變化規律[J].亞熱帶農業研究,2014(2):80-85.
[11]楊再學,金星,龍貴興.高山姬鼠肥滿度的研究[J].貴州農業科學,2000(5):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