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貴州省黔東南州岑鞏縣于2013年獲得“國家級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稱號,2015—2021年獲國家制種大縣資金獎勵,2022年再次入選國家級雜交水稻制種大縣。岑鞏縣之所以能夠把雜交水稻制種產業持續做大做強,并使之在全國占據重要地位,一是關鍵時機敢于突破,二是關鍵難點善于攻堅,三是激勵機制迭代升級。未來,岑鞏縣雜交水稻制種產業應進一步向智能化方向發展,從經營產品向經營品牌轉變,與旅游休閑和科普教育融合發展,推動產業向外溢出。
關鍵詞:交水稻;制種產業;岑鞏縣
中圖分類號:F32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3)03-34-4
1 岑鞏縣雜交水稻制種產業發展概況
岑鞏縣位于貴州省東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東北角,轄9鎮、2鄉、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總面積1 486.5 km2,總人口24萬人[1]。岑鞏縣是貴州省唯一的國家級雜交水稻制種基地,自1976年開始發展雜交水稻制種產業以來,已持續生產雜交水稻種子47年[2]。岑鞏縣于2013年獲得“國家級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稱號。2015—2021年獲國家制種大縣資金獎勵1.05億元,雜交水稻制種為該縣得到中央財政資金連續支持時間最長、金額最大的農業項目[2]。近5年來,岑鞏縣雜交水稻制種面積一直穩定在2 000 hm2以上,其中2018年創歷史新高(達2 989 hm2)[2]。2022年,岑鞏縣再次入選國家級雜交水稻制種大縣。目前,岑鞏縣已形成集制種、加工、銷售于一體的雜交水稻制種產業發展模式,成為貴州省最大和全國排名前十的水稻種子生產基地縣[3]。
岑鞏縣水稻制種產業為貴州山區農業發展提供了樣板和示范。梳理其發展歷程,總結其中的成功經驗,對于貴州山區及其他地區發展農業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2 岑鞏縣發展雜交水稻制種產業的有利條件
2.1 環境優越
岑鞏縣地處云貴高原向湘西過渡的斜坡地帶,屬武陵山、苗嶺山余脈交錯的低山丘陵[4],其內部地形格局為多個壩區與低山相間,為雜交水稻制種創造了良好的隔離條件。岑鞏縣適宜的雜交水稻制種區域面積共0.92萬hm2,其中有6.67 hm2以上壩區124個。岑鞏縣屬亞熱帶溫暖溫潤氣候區。其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春暖、夏熱、秋涼、冬冷,雨量充沛、雨熱同季,無霜期長,4—9月氣溫穩定在21.5~27.5 ℃,7—8月氣溫穩定在28.0~32.0 ℃,相對濕度80%~90%,無連續3 d以上陰雨,是兩系、三系雜交稻制種優勢區,是全國兩系雜交稻育性最穩定的優勢區[5]。優越的地理格局和氣候條件為雜交水稻制種創造了絕佳的自然條件。
2.2 區位優勢明顯
岑鞏縣位于貴州省東部,自古就是貴州、云南和四川等西南各省溝通中部、東部地區的東大門,區位優勢極為突出[6]。近年來,隨著貴州省交通基礎設施不斷升級,滬昆高鐵、湘黔鐵路和滬昆高速公路過境岑鞏縣,縣境內村村通油路、組組通公路,構建了外聯內暢的交通體系。同時,光纖等信息基礎設施的完善,使岑鞏縣能夠與全國甚至國外保持信息同步。這些交通和信息基礎設施使岑鞏縣制種產業所需的物資、設備、信息及對外銷售的產品能夠快速、順暢流動,極大降低了產業發展成本,提高了產業發展效率。
2.3 當地黨委、政府支持
我國水稻制種產業發展經歷了計劃經濟體制、經營雙軌制、種子產業化、種子市場化4個階段、3次重大轉折[3]。在計劃經濟時代,貴州省各縣都有發展水稻制種業,但在其后歷次改革大多縣陸續放棄了這一產業。岑鞏縣雜交水稻制種產業能經歷多次轉折而持續發展壯大,當地黨委、政府長期的重視和支持是關鍵。岑鞏縣委、縣政府始終把雜交水稻制種作為縣域發展的主導產業,以此為核心打造“一縣一業”產業格局。在計劃經濟時代,岑鞏縣推進行政、技術、經營三位一體運作,開展了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和征集,創建了不育系良種場,繁育了汕優6號、汕優2號、威優6號等品種。從1995年開始,雜交水稻制種被岑鞏縣列入縣域經濟建設重點產業,以“制種、加工、銷售”一體化思路實施整體產業鏈建設。“十一五”時期,雜交水稻制種產業被岑鞏縣列入縣域“八大農業支柱產業”,當地制定了《雜交水稻制種產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十二五”時期,以建設“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和“國家級種子基地”為目標,岑鞏縣實施“五化”(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機械化、信息化)基地建設,并就秈型三系和兩系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分別編制和發布了省級地方標準。“十三五”以來,岑鞏縣以現代化、信息化為導向,整合全縣產業資金實施中低產田改造,為雜交水稻制種產業的發展拓展空間,以降本增效,提升產業抗風險能力。
2.4 領軍人物堅守
岑鞏縣雜交水稻制種產業的發展也離不開一批技術人員和經營者的長期堅守。例如,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個人陳龍,在2000年當地農戶對水稻制種業發展喪失信心的背景下,與大批技術人員共同開展動員工作,創建生產示范點,用實實在在的效益激發了農戶的生產積極性,挽救了當地雜交水稻制種產業。其后,他又多次帶隊攻克多項技術、管理難題,將岑鞏縣雜交水稻制種產業不斷推向科學化、現代化發展之路。“洋教授”楊代軍是岑鞏縣眾多熟練掌握雜交水稻制種技術的農民代表之一。他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從事雜交水稻制種工作,有著豐富的田間實踐經驗,并多次被選派到湖南、海南等省(自治區、直轄市)參加專業技術學習。他還多次到孟加拉國、印尼、緬甸和泰國等國家,給當地農民指導雜交水稻制種。這些人是岑鞏縣雜交水稻制種產業得以持續發展的中堅力量。
3 岑鞏縣雜交水稻制種產業發展遭遇的關鍵卡點及應對策略
3.1 關鍵時刻的關鍵決策
在計劃經濟時代,我國水稻制種產業按照“四化一供”模式運行,即生產專業化、加工機械化、質量標準化、品種布局區域化,以及以縣為單位組織統一供種。在打破“四化一供”計劃體制、逐漸轉向市場化的過程中,獲得制種資質是種業公司面臨的一個難題。種業公司獲得制種資質需要擁有專職的技術人員、固定的辦公場所、3 000萬元以上的固定資產,這在當年是相當高的門檻。很多種業公司正是被這道坎攔在門外,放棄了制種業務。岑鞏縣在財政十分困難的境況下,投入原種子公司全部資產,再盤整有限的財政資金投入一部分,并吸引社會資本入股,最終組建了國資控股公司——岑鞏縣惠農種業股份公司。岑鞏縣惠農種業股份公司保留了雜交水稻制種業務,同時實現了制種產業市場化發展,使岑鞏縣在雜交水稻制種領域打下了發展基礎。
3.2 信心缺失時的示范帶動
在21世紀初,水稻制種產業處于由國家統一經營向市場化轉換的過渡期,岑鞏縣雜交水稻制種產業也迎來了一個關鍵期,但恰在此時遭遇了嚴重阻力。因前些年當地發展烤煙未實現預期成效,很多煙農損失慘重,農戶對農業發展嚴重缺乏信心,一股抵制發展雜交水稻制種產業的風氣在岑鞏縣蔓延。岑鞏縣委、縣政府加派人手深入各鄉鎮,逐村逐組開會宣講政策,一家一戶進行動員,但效果甚微。無奈之下,技術員唐和平聯合天星鄉地城村村干部租地9.33 hm2,聯合天星鄉力元村村干部租地13.33 hm2,聯合天星鄉官莊村村干部租地2.00 hm2,進行雜交水稻制種示范。一年后,3個示范點大獲成功。農戶看到了效益,紛紛要求技術員到村里宣講雜交水稻制種技術,指導雜交水稻制種產業發展。
3.3 勞動力不足時的巧妙應對
因農業生產效益與外出務工存在一定差距,近30年來岑鞏縣農村外出務工人員逐年增多,農村勞動力缺口越來越大。隨著雜交水稻制種規模的擴大,產業發展面臨的勞動力不足問題日漸突出。將來,隨著我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將愈加嚴重。為應對這一問題,岑鞏縣創造性地采取“機器換人”、優化激勵機制等措施,在減少勞動力投入的同時提升產業發展效率,推動雜交水稻制種產業可持續發展。
3.3.1 實施“機器換人”工程。岑鞏縣在水稻制種的整地、插栽、植保、授粉、收割、烘干等各個生產環節廣泛引入適用農機具,深入實施“機器換人”工程[2]。2021年末,岑鞏縣雜交水稻制種耕種管收綜合機械化率達69.9%,2022年達72%[2]。農機具的廣泛投入使用,在大幅提升勞動效率的同時,極大地減少了對勞動力的依賴。同時,為適應機械化作業的需要,岑鞏縣大力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改善耕作條件。截至2022年末,岑鞏縣累計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近13 333.33 hm2,在全縣耕地面積中的占比接近60%。在大力實施機械化的過程中,岑鞏縣不僅注重引進成熟農機具,還因地制宜地研制機械設備。例如,當地技術人員設計發明的割葉機是為雜交水稻制種設計的專用機具。在該機具投入使用前,一人一天只能割667 m2地,使用割葉機后一人一天能割0.67 hm2地,工效是原來的10倍。在機械化率達到較高水平的基礎上,近年來岑鞏縣逐步探索信息化、智慧化農業平臺建設,這是“機器換人”工程在更高層次上的拓展。2020年以來,岑鞏縣啟動實施智慧稻田物聯網監管系統建設、智慧種業服務平臺建設,在試點基地實現了田間農情遠程監測、無人機統防統治等。雜交水稻制種信息化、智能化發展減少了對勞動力的依賴,使岑鞏縣雜交水稻制種產業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3.3.2 創新機制解決農戶困難。為解決農戶購置農機具的困難,在推廣新設備時,制種公司先墊付購機款,待收購種子時再扣取相應的費用,為農民減輕了購買設備的資金壓力。同時,岑鞏縣積極推進以農機調劑共享為主要內容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模式創建,提升了全縣農機普及率,并提高了農機使用率。2021年,岑鞏縣入選農業農村部“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單位”。在推進機械化發展的同時,為適應雜交水稻制種產業明顯的季節性特點,岑鞏縣逐漸發展出了“半工半農”的生產模式,農戶在制種季節參與制種,在其他季節外出務工。這些新機制的推行有效緩解了勞動力不足對雜交水稻制種產業的影響。
3.4 激勵機制的迭代升級
為保障農戶的利益,提高農戶參與制種的積極性,岑鞏縣一直實行獎補政策。過去獎補方式是給群眾以保底收入,即收成好時按市場價對產出的稻種進行收購,收成不好時按面積給群眾以保底收入。該機制的實施在前期發揮了很好的激勵作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少數制種大戶開始鉆政策的空子——不認真管理,不投入應有的勞動和物資,坐等保底收入。為應對這種情形,獎補政策隨之迭代升級,岑鞏縣開始推行重點環節驗收制度,即對制種過程中的5個重點生產環節——育苗、移栽、大田病蟲害防治(三四次)、噴灑生長調節劑、收割落實情況實施驗收。對于未按標準實施的,扣減甚至取消保底資金;對于落實質量好的,稻種出田后給予0.5~1.0元/kg的加價獎勵。新機制的出臺既激發了農戶的生產積極性,又杜絕了騙取補貼的不法行為。
3.5 自然災害的有效應對
自然災害是農業生產中最大的潛在風險,水稻制種對氣候和環境的要求比一般農作物更高,其抗風險能力也相對更差。2013年岑鞏縣氣候異常,8月中下旬多陰雨,對當地雜交水稻制種產業造成了毀滅性打擊。為有效應對自然災害引發的風險,近年來岑鞏縣從農業保險、組織保障、資金保障等3方面入手,為雜交水稻制種產業編織了一張嚴密的保障網絡。農業保險方面,岑鞏縣出臺了《岑鞏縣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實施方案》,縣財政每年根據產業發展情況安排專項資金為農戶投保提供補貼。組織保障方面,岑鞏縣設置了專門的工作領導小組,縣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縣政府辦、縣農業農村局主要負責同志任副組長,其他縣委、縣政府組成部門負責人為成員;同時,出臺了《雜交水稻制種基地管理辦法》《岑鞏縣周坪雜稻制種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資金保障方面,岑鞏縣申報國家級制種大縣,爭取國家制種大縣獎補資金,以改善制種產業的基礎設施,提高產業抗風險能力;協調銀行、保險公司面向農戶開展惠農貸、普惠金融保險、農業保險,并為農戶提供貼息補貼、保費補貼,切實解決農戶的資金難題,免除他們的后顧之憂。
4 岑鞏縣雜交水稻制種產業發展展望
從目前發展形勢預判,未來岑鞏縣雜交水稻制種產業可能會從以下幾個方面實現突破。
4.1 進一步向智能化方向發展
目前,以衛星遙感和無人機遙感為基礎搭建的“智慧大腦”監測系統已在岑鞏縣投用,可實現對種植區天氣、土壤、光照強度、蟲情、苗情等的遠程實時監測,為病蟲害防治、精準施肥提供科學依據。在種子加工和包裝環節,貴州兆豐種業有限責任公司的全自動種業生產線可實現混種、精選、光選、色選、包裝全程自動化。這些智能化設備、設施的引入和使用,說明岑鞏縣雜交水稻制種產業向智能化方向發展的趨勢已經顯現。
4.2 從經營產品到經營品牌轉變
過去,岑鞏縣雜交水稻制種產業主要是為國內大型種子企業進行代制種。在這種模式下,岑鞏縣成了大型種子企業的加工基地,只出產品,沒有自己的品牌。現在,這種局面正在被逐漸打破。2020年以來,岑鞏縣通過與大型種子企業、科研院所開展戰略合作,大力推廣優勢品種,種子生產逐漸由初選外調轉向基地精選包裝直銷全國市場,初步實現了從多品種、小面積代制向大面積生產自主品牌的突破。2022年,貴州兆豐種業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又香優”牌稻種因種質好、口感佳、味道香,深受市場追捧。未來,岑鞏縣雜交水稻制種產業品牌化發展將持續深入,并取代傳統的產品化經營模式。
4.3 與旅游休閑和科普教育融合發展
岑鞏縣有美麗的田園風光、豐富的人文古跡、淳樸的農耕文化,是貴州省東部的旅游大縣。雜交水稻制種產業的規模化發展、先進農業設施的投用,為岑鞏縣增加了一大批旅游景點。未來,隨著岑鞏縣雜交水稻制種產業品牌影響力的持續擴大,雜交水稻制種產業將成為帶火該縣旅游業發展的強大助力。例如,岑鞏縣可構建“農業+康養”的生活空間、“農業+教育”的文創科普空間、“農業+旅游”的體驗休閑空間,實施“農文旅”一體化發展。另外,岑鞏縣可重點打造雜交水稻博物館、水稻制種觀光園、農事休閑體驗園、油菜花景觀基地、稻花魚莊等景點,舉辦雜交水稻種子發展論壇、插秧節、稻種豐收節等,促進雜交水稻制種產業與科普教育融合發展。
4.4 產業向外溢出
一個產業在某區域發展達到一定程度后,技術、人才、資金等要素的不斷積累將超出當地資源的承載能力,產業的溢出就成為必然。產業溢出的規律是技術、人才和資金從發展程度高的區域向發展程度低甚至空白的區域流動。理論上,岑鞏縣適宜進行雜交水稻制種的土地面積超9 000 hm2[3]。但20多年來,岑鞏縣雜交水稻制種面積在2 000~2 989 hm2,最高峰為2018年的2 989 hm2[2]。由此可見,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發展,岑鞏縣對水稻制種業的承載力已趨近極限,向上突破的空間有限。同時,從人才、技術、品牌等要素考量,岑鞏縣制種業已具備相當雄厚的實力。這兩個因素決定了向外擴張已成必然。岑鞏縣周邊縣(市)在該領域幾乎處于空白,若制種業向這些縣(市)溢出,“攻城略地”必將勢如破竹。調研得知,貴州兆豐種業有限責任公司已與天柱縣達成合作意向,2023年將在天柱縣成立分公司,初期計劃發展雜稻制種1 000 hm2。這是岑鞏縣雜交水稻制種產業向外溢出的第一站。將來,這種溢出效應將會隨著岑鞏縣雜交水稻制種產業發展優勢的不斷鞏固而進一步顯現。這種產業溢出的結果是在進一步壯大岑鞏縣雜交水稻制種產業的同時,將先進的生產經營理念傳遞到周邊縣(市),甚至外省,可帶動貴州省東部及其他相關區域整體協調發展。
5 結語
岑鞏縣雜交水稻制種產業之所以能夠持續發展壯大,有賴于當地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條件。但具備相似條件的縣(市)不只岑鞏一縣,附近天柱縣、三穗縣等區域的條件也相當優越。在市場轉型的關鍵時刻能夠抓住機遇,不惜代價地保留了制種業務,使這個產業繼續保有發展的基本資源,使該領域的人才不至于流失,是岑鞏縣在各縣當中占得先機的關鍵一招;廣大技術人員不辭辛勞地動員,甚至親身示范,是岑鞏縣攻克雜交水稻制種產業發展卡點的關鍵;面臨勞動力不足等難題時,推廣機械化、優化激勵機制,在減少勞動力投入、提升經濟效益上下功夫,是岑鞏縣促進雜交水稻制種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
參考文獻:
[1]岑鞏縣人民政府.岑鞏縣情簡介[EB/OL].(2022-05-09)[2023-01-09].http://www.qdncg.gov.cn/zjcg/cgjj/202205/t20220509_73898957.html.
[2]代國權,龍承元.岑鞏縣國家級雜交水稻制種基地高質量發展的思考[J].雜交水稻,2022(5):138-142.
[3]代國權,高捷,張岑珍,等.立足優勢實施品牌戰略,“一縣一業”助力鄉村振興:岑鞏縣國家級雜交水稻制種基地發展回顧與展望[J].中國種業,2019(3):50-54.
[4]岑鞏縣人民政府.地域特色[EB/OL].(2022-05-09)[2023-01-09].http://www.qdncg.gov.cn/zjcg/dyts/202205/t20220509_73900750.html.
[5]龍承元,代國權,吳仕輝,等.岑鞏縣國家級雜交水稻制種基地產業化建設芻議[J].中國種業,2016(1):38-39.
[6]王志綱.大國大民:王志綱話說中國人[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20:27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