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軍
(平定縣社會保險中心,陽泉 045200)
2021 年2 月25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莊嚴宣告:“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 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 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 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我們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人民為中心,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的重要思想[1]。現在,在全國范圍內已經基本建立起了全國各省市區的發展模式,同時也包括了全國的主要產業園區。園區建設能夠提高易地搬遷集中安置戶的服務水平,增強農村經濟發展的內在活力,推動農村工業發展[2]。目前,國內學術界對農村地區和生態環境建設的關注比較多,因此本文進一步探討了扶貧產業園區的特色與職能,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找到了切實可行的路徑。
(1)產業布局建大園。采取以市場為主導、以果園為主導、以技術為依托、以農戶為主導的經營模式,發展“南果(桑果)、東柑(柑橘)、北藥(中草藥)、檸檬(西椒)”四大園區,形成了“一帶三片”。以四大工業基地為基礎,同時帶動22 個鄉鎮205 個自然村,幫助8000 多個已脫貧的家庭實現了每年3 萬余元的收入。
(2)一村一家的小花園。根據攻堅村的特點和要求,引進由農民組建專業合作社,采取土地入股、農戶入股的方式,建立了122 個脫貧奔康產業園,使11000 個脫貧攻堅戶抱團取暖,既促進了脫貧攻堅村的產業發展,也讓脫貧攻堅戶穩步增收。
(3)一家一戶建庭院。引導在重點脫貧攻堅家庭發展小規模、小作坊、小庭院、小買賣的“四小產業”,建立庭院經濟企業示范園區,建立具有特色的庭院創業園15000個,確保農村勞動力,尤其是貧窮人口在家門口創業就業。
(4)在現有的基礎上,結合現有的優勢,建立2 個省級、2 個南充市級、5 個縣級的創業園區。提供創業培訓、融資、咨詢等全方位的創業指導。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龍井市智新鎮村里的年輕人大多都去了城市打工賺錢,留在村中的大多是老弱婦孺,很多家庭勞動力短缺。“鄉村如何致富?找到合適的目標,找到正確的道路!”這是目前的第一道坎。該村書記對龍池村的情況進行了調查,了解了情況后說:“從脫貧的角度來看,龍池村就像是手捧金飯碗要飯,龍池村的蔬菜產業是最好的扶貧工程。”龍池村的蔬菜產業是農民脫貧致富的根本,以發展特色產業和規模為依托,以第一書記為首,大家齊心協力,走上了發展無污染的蔬菜和工業化道路。龍池村在龍井市、鎮、村各級領導的關心、幫助和支持下,借助“返鄉創業”的東風,大力推廣“回鄉創業”,將國家的政策貫徹到村民家中,讓一大群胸懷開闊、思想活躍、踏實肯干的青年回鄉、回村、回鎮,傳播新思想、新技術,逐漸打破了新農村的思想束縛,開創了返鄉創業的新局面。
襄陽市保康縣主動將就業服務向鄉村擴展,根除對農民工的身份偏見,落實平等就業權益,將其融入就業服務系統,以政策扶持、創業培訓、就業補貼為載體,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作為導向和方針,襄陽市保康縣緊跟政策指示,率先建立健全以項目推介、創業指導、跟蹤服務等為主要內容的就業創業服務體系,支持自謀職業、自主創業,以創業促進工作,并在此基礎上結合攻堅村傳統的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傳統優勢,開發出了以豬、牛、魚、鴨為特色的高效農業生產和畜牧業生產,以實現生態旅游的發展。以扶持農民開辦農家樂,實現精準到戶,實現“該幫盡幫、脫貧致富”的目標和效果,引導和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促進農民工就業困難人群就業[3]。同時,加大對中小企業融資的支持,通過建立企業發展平臺、建立企業服務系統、加強政策宣傳、實施財政支持等措施,幫助企業實現對回遷人才的融資。另外,加強對返鄉創業意識的教育,營造良好的返鄉創業環境,讓回鄉的人們在廣袤的土地上有所作為,為產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當好回鄉創業的心理咨詢師和“保姆”,落實好創業支持措施,幫助相關人員克服現實的困境,實現穩定的工作。
“六位一體”指的是“政府、龍頭企業、合作社、科研機構、脫貧攻堅戶、金融機構”相互配合、協同合作:①多個村莊的農戶集中在一個園內,實現易地集中安置,集體的實力更易于得到多個平臺的協助;②政府的方針是發展規模化,形成產業鏈的園區,有了園區的支持,政府的扶持會更有針對性,更集中,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③龍頭企業與脫貧攻堅戶簽訂了采購合同,由脫貧攻堅戶按照一定的價位來加工企業所需的產品,向企業按時交貨,確保了企業的原材料供應,企業則保障產品的銷路;④與園區合作的鄉鎮建立或組建合作社,由合作社與園區合作,由合作社向脫貧攻堅戶提供技術咨詢,合作社是政府的中介,可以有效地提升企業的經營效率,同時也能獲得好的保障;⑤利用現代化的技術,科研單位將優質資源和技術傳授給脫貧攻堅戶,在園區的協助下,技術人員可以利用測土、施肥等技術,還能對病蟲害情況進行預測,進行害蟲防治;⑥政府會更加樂意支持大型企業,脫貧攻堅戶可以更容易地享受到金融機構對產業的扶持[4]。
從理論上講,直到現在,產業扶貧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權威定義,更多的是從政策的角度出發,以產業帶動就業創業實現經濟的發展。黎沙指出,產業扶貧是一種以市場為主導、以經濟利益為核心、以工業發展為手段的“扶貧”,是推動貧困地區發展、促進就業、穩定經濟、增加脫貧人口收入的重要手段。黎沙將其分為國家引導型的產業脫貧和以企業為主的就業脫貧。王立劍、葉小光也認為,產業扶貧是一種提高貧困地區自身發展能力和最終實現脫貧攻堅戶脫貧增收的手段,它是提高貧困地區自身發展能力和最終實現脫貧攻堅戶脫貧增收的基本措施舉措之一。
本文從產業扶貧的定義出發,認為產業發展是我國貧困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據。從產業扶貧主體、方式、運作等方面,提出產業減貧的概念界定:“以工業集聚為依托,以經濟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資源發展為基礎,實施區域化布局、工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和專業化經營,建立起一種新型產業扶貧模式。”其政策設計思路集中在將貧困地區產業的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整合為產業鏈體系,通過產業鏈建設來推動貧困地區可持續扶貧的方式[5]。
上述案例中的園區通過“企業+脫貧攻堅戶”“企業+基地+脫貧攻堅戶”“企業+脫貧攻堅戶+訂單”等方式,通過組織脫貧攻堅戶根據地域特點開展農業生產活動,推動當地農業發展,使農業科技成果與當地農業企業之間的銜接與運用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反饋,以促進脫貧攻堅戶在園區內創業就業。園區通過實現產業發展,資源集聚,合作加快成果轉化,以增加科技、資源、市場的優勢,發展特色農業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實現農產品產業化發展,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充分利用“網絡+”的功能,增加脫貧攻堅戶收入,拓展就業崗位,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目前,由于脫貧人員對市場的風險承受能力較弱,因此園區要不斷探索各種有效的方式,以促進扶貧產業的發展。一些企業結合自身獨特的地域特點,發展觀光、旅游、休閑體驗等特色產業,開發工作崗位,增加就業機會,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一些園區還利用企業和脫貧攻堅戶之間的利益聯系,為脫貧攻堅戶提供就業培訓、技能提升、就業安置等服務,為他們找到一條致富之路[6]。
通過產業集群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優勢,在貧困地區建立技術協作平臺、健全科技服務體系、加強實用型人才培養、促進新技術推廣、提升服務能力等。比如:陜西省大力推進以企業為主的農業技術“大荔模式”、地方政府與高校聯合試點的“大學模式”,為貧困山區的農民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支持;陜西省與西北農業大學共同組建了“野外學院”,為當地的農業技術人員和農民提供了技術和技術支持;甘肅省在“農業科技園”的基礎上,開展了“農業技術專家”項目,鼓勵農民參加合作社,并與當地的企業合作,與農民建立起了利益共同體[7]。這些措施都極大促進了當地就業創業工作的開展,對社會的穩定、人民的幸福和經濟的發展做出了極大貢獻。
在扶貧產業園的帶動下,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涉農工業等新產業,使農村剩余勞動力得到充分的利用。易地搬遷安置點小區的建設、垃圾集中處理、污水集中處理使得散居人口向易地搬遷安置點集中,這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和方式,它對解決脫貧攻堅人員的就業創業、增加脫貧攻堅人員的收入、穩定社會治安、促進經濟發展有極大的助力作用。通過加快新型鄉村社區建設,完善安置點基礎設施,推進垃圾資源化,逐步提高易地搬遷戶生活品質,探索出一條適合農村特點的城鎮化之路。同時,要積極發展農業生產和其他有關產業,大幅度地提高農業的附加值,把農業的剩余勞動力全部遷移和安置,提升脫貧攻堅戶的就業能力、收入水平,進一步縮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穩步推進產業園區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的現代化。
一是要加強對工業企業的人才的支持,進一步完善財政、稅收、金融、信貸等方面的政策。加強對各類專業技術人員的創新創業扶持,建立風險投資基金,引導科技和高新技術企業做大做強[8]。同時,要制定相應的薪酬與業績掛鉤的激勵機制,通過多種方式來促進專業技術人才對園區的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并以合理的收入獎勵給為該地區做出杰出貢獻的科研人員和行政人員。
二是要改善工作和生活環境,強化服務意識,提高技術人員的思想意識,及時了解他們的需求,及時處理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做好對專業技術人員家屬的工作安排和子女入學等工作的支持[9]。
首先,在脫貧攻堅戶之間進行利益配置協商時,充分參與利益分配,形成利益主體的市場議價合力,增強貧困戶的談判能力[10]。
其次,以政府扶貧資源與隱性紅利的兌付為條件,確定扶貧產業對脫貧攻堅戶的利益分配程度與分配細則,加強經營收益分配的監督與獎懲,建立脫貧攻堅戶個體投訴與舉報溝通渠道。
再次,要加大對脫貧攻堅戶的產業經營的宣傳和培訓,使他們了解和接受產業經營的具體政策,在短期和長遠之間進行最好的分配,并加強脫貧攻堅戶的行動一致性教育,加快實現脫貧攻堅戶生產經營向產業化經營的標準化、規范化改造,從而提升脫貧攻堅戶的集約化水平與收益意識。
最后,加強對脫貧攻堅戶收入的準確評價,增強其自身的社會保障能力,從而為產業扶貧的順利進行奠定基礎,讓更多的脫貧攻堅戶、易地搬遷戶、下崗職工等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創業。
在產業扶貧的益貧和效率相結合的前提下,本文就扶貧產業園的制度建設、就業水平、創業能力與創新扶貧產業金融支持模式、厘清政府定位、優化園區工作生活環境、完善產業扶貧參與主體的利益保障機制等方面的內容進行了探索,力求使扶貧產業園在產品升級、就業幫扶、創業扶持等扶貧工作上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