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軍成 劉釗
[摘 要]歌謠是時代產物,反映人民心聲。運用歌謠加強農民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的重要方式。梳理史料,回顧中國共產黨運用歌謠加強農民思想政治工作的歷史,總結出中國共產黨運用歌謠加強農民思想政治工作的經驗主要有:黨的領導是根本保證、服務大局是基本要求、貼近群眾是主要方法、政治教育是核心內容、制度建設是根本保障、人的發展是具體目標。所得到的啟示是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堅定農民對黨的政治認同;牢記黨的初心和使命,回應農民心聲;創新工作方式方法,解決農民難題;發揮同輩教育作用,增強農民素質;完善獎勵與懲戒機制,保障農民權益;培養農民國際視野,講好農民故事。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紅色歌謠;農民思想政治工作
[中圖分類號]D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7544(2023)11-0003-12
[作者簡介]馮軍成,四川工業科技學院講師,紅色歌謠研究中心主任;
劉釗,西華師范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
[基金項目]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改革項目“善用‘大思政課理念推進思政課教學改革”(JG2021-953);德陽市社科聯紅色歌謠研究中心2023年度項目“四川紅色歌謠的搜集整理及其應用研究”(HSGY2023ZD02)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1]紅色歌謠是紅色資源的文藝傳播形式之一,是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加強農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宣傳方式。通過梳理文獻發現,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加強農民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以宏觀為主,微觀研究革命文藝特別是紅色歌謠的成果較少。基于此,以紅色歌謠為切入點,通過梳理史料,回顧中國共產黨運用歌謠加強農民思想政治工作的歷史,總結其經驗,對做好新時代農民思想政治工作有一定啟示。
一、中國共產黨運用歌謠加強農民思想政治工作的歷史
中國共產黨重視歌謠在農民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運用。通過梳理文獻發現,中國共產黨運用歌謠加強農民思想政治工作可分為四個階段,即孕育期、發展期、成熟期和轉型期。其中,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運用尤其廣泛。
(一)孕育期:1921—1924年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高度重視宣傳工作。1921年7月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一個決議》中提出,“每個地方組織均有權出版地方的通報、日報、周刊、傳單和通告”[2]。1922年6月30日,《中共中央執行委員會書記陳獨秀給共產國際的報告》中提出,“多印行對于農民工人兵士宣傳的小冊子。”[3]此時,中國共產黨的宣傳方式以口頭和文字宣傳為主。1923年11月30日出版的《中國共產黨黨報》第一號刊印的《教育宣傳問題決議案》中提出,“當盡力編著通俗的問答的歌謠的小冊子。”[4]這時起,中國共產黨開始運用歌謠加強農民思想政治工作。當時中國共產黨根據農民因受封建思想文化影響深、文化程度低、政治覺悟不高、階級意識淡薄的情況,按照《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組織農民,實現社會革命的嘗試。這時的歌謠創作者以窮苦百姓為主,比如《小媳婦,不是人》《五更轉》《農民苦》《九年三熟》《冬吃麥皮夏吃糠》等“訴苦類”歌謠就是在這時廣為傳唱的。
(二)發展期:1924—1927年
隨著國內外革命形勢變化,1924年,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1924年5月20日《中國共產黨黨報》第三號刊印的《農民兵士間的工作問題決議案》中提出,“要求國民黨做經常的有規劃的農民宣傳,印送鼓動農民的圖畫(花紙畫片),幻燈等。”[5]這時,中國共產黨對農民宣傳的內容是反對預征錢糧、拒絕交納陋規及一切不法征收。同年,中國共產黨提出利用舊組織,開展平民教育活動。通過辦農村補習教育社,做講演、編印小冊子,成立農民協會等方式提高農民的階級覺悟。1925年,《對于婦女運動之決議案》《對于宣傳工作之決議案》《對于宣傳問題之決議案》不同程度提出農民宣傳工作的重復性和通俗性不強等問題。1926年9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中央擴大執行委員會決議案》刊登的《農民運動決議案》中提出,“當注意利用畫報,標語,歌謠,幻燈,小說式的文字等項,好能改變鄉村傳說神話而把我們的宣傳附會上去,不要作毫無興趣的機械式的講義式的灌輸。”[6]這時,中國共產黨的一些革命先輩加入到歌謠創作中。比如,彭湃創作了《這是帝王鄉》《農會歌》《起義歌》《農民兄弟真凄涼》《田仔罵田公》等反映揭露社會不公、激發農民參加革命運動的歌謠。
(三)成熟期:1927—1934年
大革命失敗后,“八七”會議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決定發動農民舉行秋收起義。1927年,組織農民暴動,掀起農民革命運動。1927年8月23日,《中央通信》第二期刊登的《最近農民斗爭的決議案》中提出,“對于每次摧殘農民都要號召群眾起來反對,尤其要經常的反對一切豪紳軍閥御用的假農民協會。”[7]抗租、抗納是這時的主要口號。1928年7月9日,《農民運動決議案》肯定農村婦女的歷史地位。10日,《宣傳工作的目前任務》中指出,“發行并〔供〕給城市與鄉村用的大批通俗的政治書籍報章,注意程度淺劣的工農,最好編成歌謠韻語。”[8]1929年,《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中指出,“革命歌謠簡直沒有。”[9]并針對這一問題提出,“各政治部負責征集并編制表現各種群眾革命情緒斗爭的歌謠,軍政治部負責督促及調查之責”[10]。1930年,中國共產黨組織兵士暴動。1931年3月21日,《蘇維埃區域紅五月運動的工作決議案》中提出,“根據這些口號,準備多量的小冊子,報紙,傳單,畫報,標語,歌謠,戲劇等,并組織多少的宣傳隊與鼓動隊,來動員群眾準備舉行五一,五卅兩天的罷工示威與其他紀念日的集會”[11]。這些口號,包括保衛蘇區、鞏固紅軍、擊破“圍剿”、擁護蘇維埃一大、建立中央政府、實行土地法和勞動法、分配土地給基本農民群眾、八小時工作制、保護女工童工、救濟失業、擁護蘇維埃等。1932年11月,《論我們的宣傳鼓動工作》中提到,“利用圖畫,利用唱歌,利用戲劇等許多群眾的宣傳鼓動方法,向廣大的群眾進行宣傳鼓動的工作,我們還沒有有系統的開始。”[12]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開始了探索文藝宣傳的系統化工作。1933年,查田運動、收集糧食運動、擴紅運動深入開展,廣泛宣傳蘇維埃政權成為中國共產黨主要任務。該階段,紅軍成立藝術股,與農民共同創作了大量的紅色歌謠。如《八月桂花遍地開》《當紅軍歌》《查田歌》《過年歌》等歌謠就是以歌頌紅軍為主。在中國共產黨的大力倡導下,廣大民眾積極響應,歌謠的征集、編寫、傳播工作逐漸成熟化。
(四)轉型期:1934—1937年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一路長征一路歌,歌謠在紅軍長征過程中發揮了統一思想、鼓舞斗爭的作用。長征之前、長征之中、長征之后出現了大量的反映軍民團結的歌謠。1934年,紅軍開始利用一切辦法去接近白軍,并為組織白軍嘩變和暴動做準備。此時,紅軍創作的《戰區民謠》在白區開始廣泛傳播。1934年10月9日,《總政治部關于準備長途行軍與戰斗的政治指令》強調要進行充分宣傳和解釋工作。“一九三四年”歌謠主要是歌頌紅軍功績。1935年1月4日,《總政治部關于地方工作的指示信》中明確蘇維埃對鴉煙的反對態度。1935年8月5日,《中央關于一、四方面軍會合后的政治形勢與任務的決議》強調取得蘇維埃在全中國的勝利,在于一切努力與犧牲是把一切利益服從于革命戰爭的利益。如今,四川省江油市保存的1935年川陜蘇區的《紅軍歌謠集》被評為國家一級文物,足以看出歌謠具有承載歷史文化的功能。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歌謠逐漸轉化為抗戰歌曲。1939年1月30日,蕭向榮在《部隊中宣傳鼓動工作》中提出,“北方的京腔,秦腔,昆曲等等,這是民間流行的歌謠。抗戰以來,亦產生許多有力的抗戰歌曲。”[13]同年5月,《中央關于宣傳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提到,“特別注意于戲劇歌詠等的活動。”[14]其實,1934年4月20日,《中央致省委,縣委,市委的一封秘密指示信》中寫道:“利用刊物,報紙,戲劇,文學,歌謠,故事,廣大的宣傳上海戰爭,滿洲游擊戰爭,俄國反對帝國主義干涉的戰爭,一九七五—一九八三南北美反英的獨立戰爭的各種經驗,反復證明,反日戰爭只要有廣大民眾參加,前途勝利有保證的。”[15]由“歌謠”到“歌曲”,可見紅軍宣傳方式隨著革命斗爭形勢的變化開始轉型,民族性特征更加明顯。
二、中國共產黨運用歌謠加強農民思想政治工作的經驗
中國共產黨運用歌謠加強農民思想政治工作的歷史為新時代加強我國農民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寶貴經驗。
(一)黨的領導是根本保證
中國共產黨運用歌謠加強農民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實效,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中指出,承認無產階級專政,直到階級斗爭的結束。這里的階級斗爭結束指的是消滅社會的階級區分。當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壓迫農民時,中國共產黨自覺承擔起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1925年12月5日,毛澤東同志在《〈政治周報〉發刊理由》一文中提出,“為什么出版《政治周報》?為了革命。為什么要革命?為了使中華民族得到解放,為了實現人民的統治,為了使人民得到經濟的幸福。”[16]革命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之所以進行革命,是因為社會矛盾加劇。從階級矛盾來看,封建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成為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歌謠中唱道:“我們大家來暴動,消滅國民黨;農村大革命,殺土豪,斬劣紳,一個不留情;建立蘇維埃,工農來專政,實現共產主義,人類求大同,無產階級世界最后要勝利。”這首歌謠是為萬安暴動而創作的,講述的是1927年萬安縣委根據“八七”會議精神,按照江西省委部署成立了曾天宇為書記的萬安行動委員會,1928年1月9日暴動取得勝利,11日成立了江西省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府。蘇維埃政府是工農兵的政府。歌謠《擁護蘇維埃》中唱道:“要想把頭抬,跟著賀龍來,工農聯盟緊,擁護蘇維埃。”
(二)服務大局是基本要求
中國共產黨運用歌謠加強農民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據國內外形勢變化作出的重要選擇。辛亥革命后,先進的知識分子認為當時的任務是改造國民性。改造國民性的目的是廓清蒙昧、啟發民智,使人們從封建思想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于是,先進的知識分子發起了新文化運動。1918年,以劉半農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在北京大學成立歌謠征集處。1919年,廣東省報《群報》開辟《歌謠》專欄。第一次世界大戰暴露了資本主義國家發展不平衡的矛盾。1917年,十月革命爆發,讓處于苦苦探索中國救亡圖存道路的先進知識分子看到了希望,選擇走社會主義道路。選擇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意味著要團結工農階級,通過革命推翻舊的統治。要發起革命,就要讓農民懂得為什么革命,怎樣革命。面對團結的對象,如工人,中國共產黨提出要成立工會,發起工人運動。農民由于長期受封建思想的影響,缺乏政治上的感知力和組織力。要提高農民政治上的感知力和組織力就需要通過教育來加強。總結以往經驗,中國共產黨認為通過發傳單、寫標語、編寫冊子等宣傳方式效果欠佳。經過調查研究,中國共產黨人找到了以歌謠這種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將黨的主張傳遞給農民,輔助以具體行動,讓農民消除對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誤解。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運用歌謠加強農民思想政治工作是正確的。肖小華指出,“‘猛烈的擴大紅軍一直是中央蘇區最響亮、最持久、最急促的口號和政治任務。”[17]1931年,《擴大紅軍問題決議案》《中國工農紅軍優待條例》中提出擴紅具體要求。中央蘇區還開展“擴大紅軍突擊月”“擴紅突擊運動”“擴紅春季沖鋒季”,各革命根據地還進行擴紅競賽等。這時,《為了革命當紅軍》《當兵就要當紅軍》《擴大紅軍》《送郎長征》《情哥勇敢當紅軍》等歌謠的作用就是用歌謠激發農民參加革命斗爭的熱情。1933年6月21日,《紅色中華》介紹了“工農紅軍勝利師”“贛縣模范師”“少共國際師”在擴紅方面的成績,在介紹“模范于都模范師”時提到“十天內完成擴紅兩千人”的成績。于都是客家人的聚集地之一,紅軍運用民間歌謠資源,將其轉化為教育資源來加強農民思想政治工作,從而壯大紅軍隊伍。
(三)貼近群眾是主要方法
中國共產黨運用歌謠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觀。1927年3月,毛澤東同志談到:“中國有百分之九十未受文化教育的人民,這個里面,最大多數是農民。”[18]團結農民力量,贏得革命戰爭勝利需要選擇一種接近農民群眾的方式。中國共產黨從開始的編印小冊子,到后來印制畫報,每一次宣傳方式的改變都在更接近群眾。從1922年《教育問題決議案》中提出“通俗的問答”到1930年6月19日《中央特別通告——關于組織兵士暴動問題》中提出“通俗化”這個過程中,中國共產黨運用歌謠加強農民思想政治工作經歷了一個轉變的過程:一是由偏重機關式的組織宣傳轉變為群眾宣傳;二是由空洞的宣傳轉變為具體的宣傳;三是由文字、口頭宣傳轉變為文藝宣傳;四是宣傳重心由國際宣傳轉變為國內宣傳。具體來說,職工運動中因偏重機關式的組織工作,使得黨的宣傳和階級教育未能深入群眾。農民運動中,盡管也開展了宣傳和教育,但因缺乏生動的事例和科學的技巧,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1926年職工運動開展之際,中國共產黨倡導要以農民實際生活痛苦為出發點,時時調查農民疾苦及與農民有關的各方面問題,使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切農民運動的核心,引導其采取有效的行動并保護農民利益,讓群眾信任和擁護組織。調查研究過程中,詳細調查農民的生活狀況、風俗、習慣,并將調查研究成果運用于農民夜校。1926年之前,中國共產黨就搜集整理歌謠。比如,毛澤東同志1925年開展調查研究時提到農民運動中使用的歌謠《金花籽兒開紅花》中唱道:“金花籽兒開紅花,一開開到窮人家,窮人要翻身,世道才像話。今天望明天,只望老天出太陽,太陽一出照四方,大家喜洋洋,太陽一出照四方,大家喜洋洋。”這里的“太陽”指的是中國共產黨。這首歌謠使用了比興的手法,寓情于景。借農民夜校先生之口,將革命道理附加于歌謠中傳遞出來,取得群眾信任,達到通過歌謠發動群眾和武裝群眾的目的。
(四)政治教育是核心內容
中國共產黨運用歌謠加強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上把政治教育作為核心內容。怎樣加強農民感知政治和參與政治的能力成為擺在中國共產黨面前的現實問題。梳理歌謠在農民思想政治工作中運用的歷史發現,歌謠在1929年古田會議之前,被賦予的政治性是不夠的。也就是說,1921年至1929年的歌謠,主要是表現農民生活日常,揭露社會中存在的不平等現象和背后蘊含的階級矛盾。到底如何運用歌謠向農民講述解決這種社會矛盾是在古田會議之后開始的。古田會議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原則。1928年7月9日,中國共產黨第六次代表大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十大政綱》中提出,“一、推翻帝國主義的統治;二、沒收帝國主義資本和銀行;三、統一中國,承認民族自決權;四、推翻軍閥國民黨的政府;五、建立工農兵代表會議(蘇維埃)政府;六、實行八小時工作制,增加工資、失業救濟和社會保險等;七、沒收一切地主階級的土地,耕耘歸農;八、改善士兵生活,分配士兵土地和工作;九、取消一切政府軍閥地方的捐稅,實行統一累進稅;十、聯合全世界無產階級如蘇聯。”政治綱領為政治行動指明了方向。為了宣傳政治綱領,中國共產黨第六次代表大會后,一系列政治口號出現。相比1921年—1923年的“反對軍閥”口號和1923年—1924年的“反抗帝國主義”,1928年之后的政治口號如“反帝反國民黨”“武裝暴動”“土地綱領”等口號更加符合時局變化的需要。后來,根據《中央政治局關于在川黔邊建立新根據地的決議》《中共中央六屆四中全會后第一號通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根本法(憲法)大綱草案》《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布告》《湘鄂川黔邊特區革命委員會組織法草案》《中共湘鄂川黔省委關于土地問題的決定》等相關內容的要求,在長征中以占領遵義、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過雪山草地、會師陜北等重要事件為主題創作了大量的歌謠。通過這些歌謠引導農民明白蘇維埃是什么、紅軍是什么、打仗為了什么等革命道理,讓農民從情感認同產生政治認同,最后演變為行動認同,增強革命信心。
(五)制度建設是根本保障
中國共產黨運用歌謠加強農民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能夠取得實效,除了得益于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外,還離不開制度保障。如1930年7月通過的《共產國際執委政治秘書處關于中國問題的決議案》、8月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的最近組織任務——共產國際東方部決議案》《中國共產黨在職工運動中的任務——共產國際東方部提綱草案》《共產國際東方部關于中國蘇維埃問題決議案——蘇維埃建設條例》《共產國際東方部關于中國農民問題決議案》;1930年11月收到的《共產國際東方部關于中國蘇維埃區域土地農民問題決議草案》《共產國際東方部關于中華蘇維埃政權的經濟政策》《共產國際執委關于立三路線問題給中共中央的信》等。1930年11月25日,《中央政治局關于最近國際來信的決議》中提到,“立三同志,是用‘左傾的空談,掩蓋實際工作上的機會主義,掩蓋對于真正革命的組織群眾領導群眾斗爭的任務的機會主義消極態度,而在實行上領導黨走上盲動冒險主義的道理。”[19]這個決議對“立三路線”的錯誤進行揭示,并報告國際執委。那么,“立三路線”是錯誤的,什么路線是正確的?歷史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是正確的。1931年4月21日,《中央關于蘇區宣傳鼓動工作決議》指出立三錯誤路線給蘇區宣傳鼓動工作帶來了巨大損失,強調蘇區要健全宣傳部,創辦機關報、成立俱樂部、發展游藝會、利用紀念日、培養宣傳干部。通過競賽,抓住每一個時期黨與蘇維埃的中心策略與中心的宣傳與鼓動。這個決議提出“識字運動”“衛生運動”,圍繞解釋什么是蘇維埃、什么是紅軍、為什么要斗爭問題,創作了《慶祝蘇維埃》《擁護蘇維埃》《盼紅軍》《想紅軍》《廣州暴動》等歌謠。長征開始后,紅色歌謠創作達到了高潮,如《紅軍到川邊》《紅軍三萬三》《打騎兵歌》等數千首。大量歌謠創作的背后,是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的不斷創新和完善的制度支撐。
(六)人的發展是具體目標
中國共產黨運用歌謠加強農民思想政治工作把人的發展特別是農民的發展放在第一位。中國共產黨運用歌謠加強農民思想政治工作,“干人”“窮人”“乾人”“婦女”“紅軍”“農民”“蘇維埃”是常見詞匯。“干人”“窮人”“乾人”主要指的是貧農。為了解決貧農關心的問題,蘇區干部常常夜走山路訪貧農。中央蘇區流傳歌謠唱道:“蘇區干部好作風,自帶干糧去辦公。日著草鞋干革命,夜打燈籠訪貧農。”《實行共產人人歡》中唱道:“實行共產人人歡,占領長沙破吉安。豪紳地主無路走,好比毒蛇無縫鑚。”《喝了墨水亮了心》唱道:“紅軍教我把字認,喝了墨水亮了心。筍子出土四下看,好大一片翠竹林。”《日頭一出紅彤彤》中唱道:“日頭一出紅彤彤,來了朱德毛澤東。千年鐵樹開鮮花,工農做了主人翁。”農村婦女是革命的重要力量。馬克思認為,社會的進步可以用女性的社會地位來衡量。1925年,中國共產黨“四大”會議通過《對婦女運動之決議案》提出,“凡本黨開始農民運動之地方,即宜注意做農村婦女運動的準備工作。”[20]1929年9月,《中共中央給紅四軍前委的指示信》提到,“先有農村紅軍,后有城市政權,這是中國革命的特征,這是中國經濟基礎的產物。”對于農村婦女運動,這封信中提出,“紅軍應輔助之。”[21]為此創作了《婦女團結歌》《工農婦女上夜校》《婦女解放歌》等大量歌謠,助力婦女的發展。
三、中國共產黨運用歌謠加強農民思想政治工作的啟示
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思想。中國共產黨運用歌謠加強農民思想政治工作中積累的寶貴經驗能為新時代加強農民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新啟示。包括: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堅定農民對黨的政治認同;牢記黨的初心和使命,回應農民心聲;創新工作的方式方法,解決農民難題;發揮同輩教育的作用,增強農民素質;完善獎勵與懲戒機制,保障農民權益;培養農民國際視野,講好農民故事。
(一)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堅定農民對黨的政治認同
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政黨,無產階級政黨代表的是絕大多數人民的利益。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將消滅資產階級作為重要任務。面對官僚資產階級的殘暴統治,中國共產黨在調查研究中發現歌謠是民間文藝的瑰寶,將其運用到農民思想政治工作中發揮了積極作用。農民的政治覺悟有了提高,懂得痛苦來自于反動階級的壓迫、來自于國際帝國主義、來自于軍閥、來自于惡劣的自然環境等。歌謠中唱道:“赤衛隊員打游擊,窮人骨頭堅如鐵。一心跟著共產黨,堅決革命最積極。”“松柴烤火千里香,窮人骨頭堅如鐵。死了要埋井岡山,活著要跟共產黨。”農民為什么創作歌謠來歌頌共產黨,在于共產黨用實際行動贏得了農民的支持。在蘇區,特別是在農村,中國共產黨辦農民夜校增加農民知識,組織農民打土豪、分田地,開展抗捐、抗稅。農民特別是貧農分到了田地,生活資料實現了基本滿足。歌謠中唱道:“祖祖輩輩受苦漢,共產黨來才自由。”“竹筍出土尖又尖,工農革命不怕天。天塌有我工農頂,地塌有我工農掂。共產黨把路來指點,鬧革命幸福萬年。”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指導中國革命,取得了革命勝利。歷史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是真正革命的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舉旗定向、謀篇布局,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2021年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信仰信念任何時候都至關重要。”[22]信息時代,社會轉型,產業結構調整,受外來思想文化影響,一些農民缺乏政治感覺力、判斷力和執行力,對于黨的政策知曉率不夠,主動參與政治意識不強,缺乏競爭意識,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鑒于此,中國共產黨可以黨史教育常態化為契機,通過講述歌謠在農民思想政治工作運用的歷史,堅定農民對于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認同。
(二)牢記黨的初心和使命,回應農民心聲
中國共產黨運用歌謠加強農民思想政治工作踐行初心和使命。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面對國民黨反動派污蔑紅軍、污蔑中國共產黨的做法,中國共產黨通過編制小冊子、講演和歌謠進行宣傳解釋,向農民解釋紅軍是什么、蘇維埃是什么、農民現狀是什么。這一系列的宣傳解釋背后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在驅動。梳理歌謠發現,《萬安暴動歌》《暴動歌》《農村階級劃分(五言歌)》《工農窮人享太平》《心頭種下革命種》《工農兵聯合》《不給有錢人干活》《不當紅軍不死心》《共產黨十大政綱歌》等歌謠主題鮮明、內容豐富,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起到了很好的宣傳動員作用。在長征途中,紅軍經過少數民族地區時,一方面要求紅軍遵守紀律,一方面通過歌謠宣傳革命道理贏得農民支持。事實證明,中國共產黨在少數民族地區運用歌謠加強農民思想政治工作是比較成功的。比如《紅軍槍》中唱道:“紅軍槍,亮堂堂,紅軍用它打江山。路過彝寨留下槍,彝山從此見曙光。彝家用它打豺狼,工農江山萬年長。”《紅軍長征到彝寨》中唱道:“三月馬纓紅滿山,紅軍長征到彝寨。千軍萬馬兵力強,嚇得土豪叫爹娘。兵民團結心連心,紅軍事跡記得清。天旱盼望得甘露,窮人盼望老紅軍。”在苗族地區,《紅軍在苗家心里生了根》中唱道:“紅軍!紅軍!苗家救星。山上的樹苗成了林,紅軍在苗家心里生了根。”“苗家一心跟紅軍,海枯石爛不變心。”在藏族地區,歌謠中唱道:“啊!紅軍!紅軍!藏族人民的親人。”這些歌謠是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民在看到紅軍的舉動后,自發創作的。在農村,擴紅運動、查田運動、禁煙運動、農婦運動、選舉運動、平民教育運動、衛生運動、經濟改良運動,中國共產黨都積極運用歌謠向農民宣傳解釋。在長征中,歌謠廣泛應用于擴紅運動。長征期間參加紅軍的各族青年,貴州有1.25萬人;云南扎西有3000多人,宣威、會澤有1300多人;四川有5.5萬人;陜北有6200多人;甘肅臨潭有2000多人。[23]青年農民身份轉換的背后是對中國共產黨主張的思想認同、政治認同。新時代條件下,農民思想政治工作出現的部分問題,與一些干部的不作為有關。鑒于此,開展黨政廉政教育,用好《蘇區干部好作風》等歌謠資源,通過現場教學和情景教學,可讓干部深受教育,從而積極作為,回應農民心聲,增強群眾跟黨走的信心。
(三)創新工作方式方法,解決農民難題
中國共產黨運用歌謠加強農民思想政治工作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走好群眾路線。1921年《北京共產主義組織的報告》中提及1920年5月1日在北京長辛店召開的群眾大會后,1500名工人游行部隊唱革命歌曲,喊“增加工資,縮短工時”的口號。1921年,中國共產黨使用的宣傳方式以講演、發傳單和印制小冊子等口頭宣傳和文字宣傳為主。1921年,《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的英文稿提出宣傳共產主義。1922年6月30日,《中共中央執行委員會書記陳獨秀給共產國際的報告》中提及一九二二年正月一號,上海全部共產黨員發“賀年帖”的傳單中載有宣傳共產主義的歌。這時的革命歌曲更多是在學習外國歌曲,以控訴為主,缺少農民參與。隨著革命形勢變化,中國共產黨意識到“通俗”教育的重要性。1923年11月30日《教育問題的決議案》提及編寫通俗問答的歌謠小冊子,從而進一步壯大革命力量。由于當時農民在中國人口中占絕大多數,組織農民協會,贏得農民支持,迫切需要加強對農民的政治教育。政治教育具有較強的政治性(階級性)。什么是階級?如何識別階級?1925年12月1日,毛澤東同志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提到地主階級和買辦階級、中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半無產階級、無產階級這六個階級,并指出,“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24]對各階級的辨別進行了詳細的解釋。但是,絕大多數農民識字量非常少,為提高農民文化水平,中國共產黨開展了識字運動。農民關心土地問題,黨就組織查田、分田運動。中國共產黨創新工作方式方法,讓農民利益得以實現。新時代加強農民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眾多挑戰。這是機遇也是挑戰。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民關心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問題,有的是歷史遺留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可以從歷史中找到方法。比如,開展調查研究,找到制約農民思想政治工作的困境。開展調查研究,要向群眾請教,學會轉化角色,創新話語方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現問題,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鄉村政策,讓農民致富。
(四)發揮同輩教育作用,增強農民素質
中國共產黨運用歌謠加強農民思想政治工作,在中國共產黨的倡導下,既有“紅軍之友社”和“文藝股”“俱樂部”“工農劇社”等團體和組織發揮作用,還充分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全面科學發揮農民作用。在革命老區,“黨和蘇維埃政府興辦各類學校、報紙雜志、紅色中華通訊社、出版機構、文藝團體和俱樂部等,革命文藝活動十分活躍,文化工作呈現出生機勃勃的局面,從而豐富了紅軍指戰員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對塑造人們的革命精神面貌發揮了重要作用。”[25]歌謠是革命文藝,征集和編寫歌謠在古田會議后成為黨的重要任務。創作的歌謠服務于革命和戰爭。搜集整理歌謠發現,青年男女原本用歌謠僅表達愛慕之情,革命到來之后,將愛慕之情與革命斗爭緊密結合起來。如《情哥勇敢當紅軍》中唱道:“情哥勇敢當紅軍,我愛情哥不變心。家中事情你莫忘。”《送郎長征》中唱道:“哥哥北上去長征,妹妹生產在家庭。哥哥得勝回鄉轉,妹妹接你百里亭。”《送郎當紅軍》《勸郎當紅軍》等歌謠傳播開來,鼓舞農村青年踴躍參軍。年齡相仿,工農之間有話通過歌謠來傳遞。例如,“大家齊心協力,粉碎敵人‘圍剿”“一棵大樹萬條根,紅軍百姓一家人。紅軍如魚民如水,魚水哪能片刻分。”農村男女青年之間、農村婦女之間通過歌謠傳遞思想,表達情感。在大量的紅色歌謠中,倡導婦女解放的歌謠占了絕大部分。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認為婦女解放是伴著勞動解放進行的,只有無產階級獲得了政權,婦女們才能得到真正解放。1922年,《關于婦女運動的決議》制定了婦女奮斗的目標,包括:1.幫助婦女們獲得普通選舉權及一切政治上的權利與自由;2.保護女工及童工的利益;3.打破舊社會一切禮教習俗的束縛。在中國共產黨積極倡導下,婦女在反對舊婚姻、積極參軍的歌謠中唱道:“油菜開花一管心,割掉髻子當紅軍。保護紅軍萬萬歲,割掉髻子也甘心。”農村受苦難最深的婦女,受到此類的歌謠的影響,積極參加紅軍。參加紅軍后,將自己的紅軍生活寫成歌謠并唱出來,如《紅軍生活賽神仙》等。女紅軍參加到擴紅運動中,通過唱歌謠,吸引更多同齡青年加入紅軍。新時代農民思想政治工作面臨諸多困境,農村缺專業人才就是之一。通過研究中國共產黨運用歌謠加強農民思想政治工作的歷史發現,建立一支專業隊伍,對于提高農民素質有重要作用。比如,村委會可通過吸納青年大學生加入,使人才結構更加合理化,從而豐富村干部隊伍。
(五)完善獎勵與懲戒機制,保障農民權益
中國共產黨運用歌謠加強農民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和完善懲戒機制。馬克思曾說:“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26]1923年,中國共產黨提出“盡力編著通俗的問答歌謠小冊子”。到1929年,中國共產黨在古田會議決議中提出創作革命歌曲(實際上是革命歌謠)。再到長征開始后,歌謠伴隨革命形勢變化,如雨后春筍般產生,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獎勵與懲戒機制。值得注意的是,歌謠在1923年到1929年這六年間創作了不少,但政治性還不強。1929年之后,隨著矛盾沖突加劇,為壯大革命力量,中國共產黨將歌謠廣泛運用于查田運動,成立了專門的劇社,負責歌謠的創作工作。歌謠的創作成效在各地落實的情況具體怎么樣是要靠具體的成績體現出來。具體成績體現在紅軍隊伍中主要使用的是報紙,特別是黨報。中央政治機關報《向導》、中央理論機關報《新青年》、中央通信機關報《勞農》等,在傳遞革命信息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紅色中華》成為人們傳遞蘇維埃和紅軍信息的主要渠道。1933年6月11日,《紅色中華》報道了“瑞金模范師”“贛縣模范師”“于都模范師”“少共國際師”在擴紅運動中的成績。通過看擴大紅軍任務的完成程度,可以看到歌謠等文藝宣傳方式發揮的作用大小。1934年6月7日,《紅色中華》報道:“紅五月擴大紅軍突擊運動的總結。”對于擴紅任務沒有完成的隊伍提出新的工作計劃,對于超額完成擴紅任務的隊伍進行表彰,樹立模范,在報紙上進行宣傳。在整個紅軍隊伍中,表現成績突出的歌謠創作者有李伯釗、彭加倫等人。彭加倫受毛澤東同志之邀,在哈達鋪創作了歌謠《到陜北去》,為明確方向、鼓舞士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當前,我黨也應建立和完善獎懲機制,為農民權益的保障建立完備的體系。
(六)培養農民國際視野,講好農民故事
中國共產黨運用歌謠加強農民思想政治工作的國際視野。歌謠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歌謠的萌發,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不自覺的藝術創作,它主要起源于勞動。[27]《詩經·魏風·園有桃》中記載:“心之憂矣,我歌且謠。”《毛傳》中說,“曲合樂曰歌,徒歌曰謠。”[28]在我國漢朝還設置了樂府。比如,有關太平天國運動的歌謠:“太陽出了三丈三,幫助天王打江山。打開江山享天福,享了天福永無窮。”中國共產黨成立后,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養分,利用傳統民歌、小調、山歌、學堂歌和歌謠,還吸收了外國歌謠和歌曲創作的先進經驗,結合中國實際,創作了大量反帝反封建、歌頌紅軍、歌頌蘇維埃政權的歌謠。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堅持馬克思主義文藝觀。關于歌謠,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說:“隨著印刷機的出現,歌謠、傳說和詩神繆斯豈不是必然要絕跡,因而史詩的必要條件豈不是要消失嗎?”[29]而馬克思熟悉歌謠,源于他閱讀過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亞志》。塔西佗認為:“歌謠是日耳曼人傳述歷史的唯一方式。”[30]綜上所述,歌謠承載著記錄歷史的功能,有豐富的史料價值。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養分,吸收外國文化先進經驗,創作了一批反帝國主義的歌謠。筆者整理歌謠發現,大革命時期,反對帝國主義的歌謠較多,一些新的名詞如“蘇維埃”通過歌謠傳入中國。毛澤東同志在其著作中提到一首歌謠《打倒列強》。這首歌謠是在吸收法國歌曲《兩只老虎》的曲調創作而成。在整個創作過程中,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實現了中外文化的交融。農民運動開始后,為組織農民暴動,一些鄉村教書先生創作了歌謠。諸如,《八月桂花遍地開》就是出自教書先生之手。隨著識字運動的開展,群眾也開始自發加入到歌謠的創作中來。隨著革命形勢變化,中國共產黨倡導宣傳工作要成立宣傳部,骨干成員有專業的力量,也有農民。農民加入到宣傳隊伍后,接觸到新知識,對國際形勢變化有一定判斷。新時代背景下,實現中華民族復興,鄉村是重要組成部分。鄉村中農民是主體,各級黨委要看到知識在實現鄉村振興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實開展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動,將國內國外相結合,利用國家政策扶持,既要引入技術和人才,還要讓中國農民走出去,多看看、多聽聽、多思考,將所學內容運用到具體領域中,譜寫和講述新型農民故事。
四、結語
中國共產黨運用歌謠加強農民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創新的體現,是堅持和加強馬克思主義教育實踐的結果。本文研究中國共產黨運用歌謠加強農民思想政治工作的歷史、經驗和啟示,是一次探索,對于準確、全面認識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運用革命文藝加強農民思想政治工作的概括是一次探索,不足之處是缺乏不同革命文藝形式的對比,期待更多學者關注這一問題。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3][4][5]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921—1925)[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
[6]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926)[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
[7]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927)[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
[8]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928)[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
[9][10]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929)[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
[11]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931)[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
[12][13][14]李德芳,楊素穩等.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史料選輯(上冊)[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9.
[15]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934—1935)[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16]毛澤東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7]肖小華.論中央蘇區紅色歌謠的政治性[J].紅色文化資源研究,2017,(1).
[18][19]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930)[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
[20]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婦女運動歷史研究室編.中國婦女運動歷史資料(1921—1927)[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1]周恩來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2]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J].奮斗,2021,(7).
[23]方素梅,周競紅.播種之旅——紅軍長征與少數民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24]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5]習近平.在紀念中央革命根據地創建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8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2011年11月4日)[N].人民日報,2011-11-05(03).
[2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7]張紫晨.歌謠小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28]朱自清.中國歌謠[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5.
[2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0][古羅馬]塔西佗.阿古利可日拉傳 日耳曼尼亞志[M].馬雍,傅正元,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85.
The CPCs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in Strengthening Peasants Ideology and Politics by
Using Ballads
Feng Juncheng Liu Zhao
Abstract: Ballads are products of the times, reflecting the aspirations of the people. It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the propaganda work of the CPC to use ballads to strengthen peasants ideology and politics. By combing historical materials, reviewing the history of the CPCs use of ballads to strengthen peasants ideology and politics, we can conclude that the CPCs experience in using ballads to strengthen peasants ideology and politics mainly includes: the leadership of the CPC i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the basic requirement is to serve the overall situation, the main method is close to the masses, the core content is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fundamental? condition is system construction , the specific goal is human development. The enlightenment is to adhere to and strengthen the leadership of the CPC, and to strengthen the peasants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towards the Party; Keep in mind the original aspiration and mission of the Party and respond to the voices of peasants; Innovate the ways and methods of work to solve peasants problems; Play the role of peer education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peasants; Improve reward and punishment mechanisms to protect peasants rights and interests; Cultivate their international vision and tell their stories well.
Key words: The CPC; Red ballads; Peasants ideology and politics
[責任編輯:李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