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向華
摘? ?要:小班幼兒正處于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而簡短明快、淺顯易懂的兒歌對于小班幼兒的語言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小班幼兒在學習兒歌的過程中,能培養聽話、說話的興趣,糾正自己的發音,擴充自己的詞匯量,進而提高語言理解與運用能力。教師應當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與語言認知規律,選取豐富多樣的兒歌,最大限度地發揮兒歌在幼兒語言教育上的重要作用,促進小班幼兒語言發展,為其日后的語言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小班幼兒;兒歌教學;語言發展
中圖分類號:G613.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010X(2023)33-0051-03
重視小班幼兒語言發展,培養小班幼兒的語言能力,讓他們學會正確地使用語言與成人、同伴交流,有利于他們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生活,進而更快地融入集體生活。此外,培養小班幼兒的語言能力,促進其語感的形成,也有利于他們從書刊報紙、廣播電視、網絡媒體等平臺上獲取知識和信息。從長遠角度來看,整個社會語言規范化的提高,更有利于促進民族團結與社會進步。而小班幼兒正處于語言形成與發展的關鍵時期,教師應當采取有效手段,充分發揮兒歌在幼兒語言教育上的重要作用,發展小班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作為一名幼兒教師,筆者發現,簡短明快、淺顯易懂的兒歌對于小班幼兒的語言發展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現結合工作實踐,總結培養小班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一些經驗。
一、利用兒歌培養幼兒聽話、說話的興趣
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中將幼兒“樂意與人交談”“體驗語言的樂趣”放到了重要位置。從中可以看出,培養小班幼兒語言的首要任務便是培養幼兒聽話、說話的興趣。小班幼兒因年齡較小,詞匯量有限,知識儲備不足,導致語言理解能力較弱,相對來說不易掌握較為復雜句式,加之有些幼兒發音器官還不成熟,當遇到語言運用障礙時,這些幼兒就會產生窘迫感與畏懼心理,進而加重了對語言的抵觸心理,影響了其日后學習語言的自信心。而兒歌這類文學作品,是經過作者提煉加工的文學語言,具有語言優美、句子短小、生動形象、節奏鮮明、音韻和諧、朗朗上口等特點,不僅更易讓小班幼兒熟練掌握,而且能引起他們愉快的情緒體驗,吸引他們的興趣,因此深受幼兒的喜愛。
在兒歌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應當首先培養幼兒全神貫注、聚精會神的學習品質,引導幼兒認真聆聽,加深幼兒對兒歌內容的理解。傾聽是語言學習的第一步,教師要引導幼兒學會傾聽,培養幼兒積極主動、注意力集中、耐心傾聽的良好習慣,進而使幼兒在傾聽的過程中分辨他人說話的主要內容,及時捕捉有效的語言信息。例如在認真傾聽教師朗誦兒歌之后,有些幼兒早已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躍躍欲試,大聲朗誦出兒歌:“我是一個大蘋果,小朋友們都愛我,請你先去洗洗手,要是手臟別碰我”;“太陽咪咪笑,小朋友起得早,一二一二做早操,做早操;先學小鳥飛,再學小兔跳,學著馬兒跑一跑,天天鍛煉身體好,身體好”;“小白兔,白又白,兩只耳朵豎起來,愛吃蘿卜愛吃菜,蹦蹦跳跳真可愛”。這些膾炙人口的兒歌引發幼兒的親切感、愉悅感,他們不僅能集體朗誦,而且能克服恐懼心理,主動上臺表演。在此過程中,教師借助兒歌既激發了小班幼兒語言學習的興趣,又培養了幼兒的自信心。
二、利用兒歌糾正幼兒的發音
兒童心理研究成果和長期的教育實踐已經證明,幼兒的聽覺和言語器官的發育逐漸完善,正確發出全部語音的條件已經具備,三至四歲時發音機制已開始定型。一個人在語言學習的關鍵期如若沒有掌握正確的發音,那么以后進行補償教育就困難多了。因此,教師應當重視小班幼兒普通話語音訓練,糾正幼兒發音,促進幼兒標準語音的發展。
在誦讀兒歌時,幼兒在聲、韻、調上的問題會完全暴露出來,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小班幼兒正處于積極學習發音的關鍵階段,他們某些啼笑皆非的發音易讓教師產生誤會,比如將“姥姥”說成“襖襖”,將“蘋果”說成“蘋朵”,將“飛機”說成“灰機”,將“大老虎在睡覺”說成“大腦斧在碎覺”,等等。這個時候教師切勿嘲笑或者模仿幼兒發音,也不要懼怕幼兒無法理解而順著幼兒的錯誤發音,而是要用準確的發音與他們進行交流。此外,在與幼兒交流時,教師也不要過多運用疊詞嬰語等不規范語言,如“笛笛”“甜甜”“拿勺勺吃飯飯”,等等,教師應給幼兒良好的語言示范,讓他們進行模仿和學習。如提供給幼兒的動畫片、兒童劇不要帶方言口語;用規范普通話講述符合三歲幼兒年齡特點的故事;教給他們生動有趣、朗朗上口的兒歌等。教師不僅要進行準確的普通話示范朗誦,而且要針對幼兒易混淆的音節練習繞口令,例如《娃娃和瓜瓜》:“金瓜瓜,銀瓜瓜,園里瓜棚結瓜瓜,瓜瓜落下來,打著小娃娃,娃娃叫媽媽,媽媽抱娃娃,娃娃怪瓜瓜,瓜瓜笑娃娃”;《四和十》:“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要想說好四和十,先要說好十和四”;《小花鼓》:“一面小花鼓,鼓上畫老虎,寶寶敲破鼓,媽媽拿布補,不知是布補鼓,還是布補虎”。教師在引導幼兒誦讀這些兒歌和繞口令時,要及時糾正幼兒錯誤的發聲習慣。
三、利用兒歌提高幼兒的語言理解能力
兒歌是兒童最早接觸的一種文學形式。其內容豐富多彩,情節有趣,語言形象,寓教于樂,易于兒童接受和記憶,對于幫助小班幼兒理解語言、豐富詞匯,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有些兒歌可以幫助幼兒儲備詞匯量,做好語言啟蒙,可以幫助幼兒理解并掌握一些名詞、動詞等實詞,如抬頭挺胸、扁嘴巴等;能引導幼兒掌握一些描寫自然現象、動植物特征、人物外貌的形容詞,如風兒輕輕吹、太陽閃閃亮等;還可以引導幼兒掌握一些代表抽象意義的詞語,一些形容人物心理活動、狀態的詞語,如互相謙讓、傷心等。例如《小熊過橋》中說道:“小熊小熊本領高,一二一二來過橋,抬頭挺胸向前看,一步一步走過橋。”在學習這首兒歌的過程中,通過教師抑揚頓挫、富有感情的朗誦,通過對幼兒的提問引導,通過講解、演示以及幼兒自己的表演,他們很快理解了這首兒歌的內容,在讀到“抬頭挺胸向前看”這一句時,他們猶如身臨其境一般,抬起頭來,挺起胸脯,甩起小手,向“橋對岸”走去。
有些兒歌側重內涵,這些兒歌需要幼兒理解領會作品的內容、確定主要人物、對主人公的行為作出評價等,以此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與理解。例如《靜悄悄》中為什么“小鳥不能叫,小鳥不能吵”?原來是“寶寶要睡覺”;《客人來了》這首兒歌中阿姨為什么夸“我”?原來是“我”有禮貌。在師幼一起討論句子、表演句子時,幼兒從兒歌中學到了禮貌用語、兒歌的主要內涵等。
兒歌這類文學作品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對于小班幼兒來說,通過學習兒歌,不僅能感受到兒歌中形象的語言美,而且能積累各種詞匯,加深對事物的認識與理解,提高思維能力。對于較大幼兒來說,更能體驗兒歌作品中所表達的情感和情緒,與作品產生強烈的共鳴,以此豐富自身的情感體驗。
四、利用兒歌提高幼兒的語言運用能力
《綱要》中指出,要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文學作品。成人的語言是幼兒自然模仿的樣板,然而,兒歌中成熟的語言、藝術的語言,更是幼兒學習語言的典范,這是提高幼兒運用語言能力的載體,有助于提高幼兒的口語表達力及日后的寫作能力。小班幼兒正處于語言發育的黃金時期,教師應當采取有效策略不斷促進和提升小班幼兒的語言運用能力,為其日后的語言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兒歌采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對幼兒所熟悉的事件做簡明扼要的描述,符合幼兒的認知水平及語言認知規律,幼兒在具體語境中能很快地進行詞匯累積,并且在兒歌潛移默化的熏陶中,發展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教育實踐中,教師要注重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引導幼兒進行語言交往,培養幼兒的語言運用能力。在一日生活的各項活動中,幼兒可以自然而然地運用所學到的語言知識,選擇恰當的詞語較為生動地講述出來,如在看動畫片時有的幼兒會說:“小猴子爬上又爬下,真調皮”;在遇到喜歡的小朋友時有的幼兒會說:“我們都是好朋友,親親熱熱拉拉手。”此外,有些幼兒還從兒歌中學到了“有……有……還有……”“因為……所以……”等連詞,掌握了新的更為復雜的句式,并且能夠運用到日常交流中,增加了語言的連貫性、條理性和完整性,促進了小班幼兒語言向更高階段邁進。
兒歌對于小班幼兒的語言發展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是也需要教師精心選擇、組織與設計,教師應當選取那些符合小班幼兒年齡特點與其語言發展水平的兒歌素材,讓適合的兒歌貫穿在小班幼兒的生活與學習之中,與一日常規、游戲活動、教育活動相互滲透、相互配合、相互促進,使兒歌教學真正促進小班幼兒的語言發展,進而更好地培養幼兒的積極情感、良好個性和創造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