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宸羽 習甜 閆海芳
摘? ?要:幼兒園以創建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勞動生態空間為載體,以實施勞動教育主題課程為紐帶,打破“三元分立”的局面,能讓家校社的合作由被動變主動,成為“三元合力”的積極樣態。要切實發揮幼兒園在勞動教育中的主導作用,家庭在勞動教育中的基礎作用,社會在勞動教育中的支持作用,為全面提升幼兒的勞動素養奠定基礎。
關鍵詞:家校社協同育人;勞動教育;勞動生態空間
中圖分類號:G616?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010X(2023)33-0054-02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將勞動教育正式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強調勞動教育不能僅停留于學校教育范圍,更應是整個社會同向發力的共同責任。在學前階段,家庭、幼兒園、社會都是勞動教育的重要資源,而幼兒園作為學前教育的重要機構,應在勞動教育中發揮主導和引領作用。幼兒園應以課程中勞動空間的創設為載體,以勞動空間主題課程實施為紐帶,調動家庭和社區發揮分工與合作的支持功能,構建家園同步、社區聯動的勞動生態空間,共同推動勞動教育的深入開展。
一、問題與思考
據調查訪談和幼兒園實際情況,筆者發現,部分教師和家長存在著對勞動教育內涵認知不清晰的問題。家庭中主要存在因溺愛或包辦代替而造成兒童親歷勞動過程機會的缺失,且多數家長對知識學習的重視程度遠超過對勞動的要求,造成兒童勞動意識淡薄。受教師自身認識和家長需求等因素的影響,幼兒參與勞動實踐體驗的機會不足,加之,幼兒園勞動教育內容簡單,缺乏計劃性、系統性和深入性,導致幼兒園勞動教育質量不高。
二、實施步驟
(一)堅持問題導向,提升價值認同
1.“三一”教研模式,引領教師樹立“大”勞動教育觀。幼兒園應聚焦教師在勞動教育中的問題,以教研為抓手,通過創設“三一”教研模式,提升教師的育人格局。“一問”,即深入了解教師在開展勞動教育中的困惑和顧慮;“一言”,即促進教師對勞動教育的交流和深度理解;“一會”,即充分探討勞動教育的價值與內涵,創新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方法。啟發教師的專業智慧,增強教師的專業自信,建立教師對“大”勞動教育觀的價值認同,激發行動引領的內驅力,讓教師所負責的班級成為主導和引領勞動教育資源融合發展的“孵化園”。
2.“三一”家園互動模式,更新家長教育觀念。在家長比較熟悉的幼兒園基礎課程中開展勞動空間活動,有助于家長在不同內容的主題活動中認識勞動教育的多元性,采用“一卷”“一策”“一式”互動模式,帶動家長積極參與到勞動空間的建設和實施中。“一卷”,即以問卷的形式了解勞動教育在家庭開展的情況,了解個體差異;“一策”,即幼兒園重視家長想法,通過交流互動征集家長建議,為家長參與課程賦權;“一式”,即以自薦和推薦的方式推選出家長志愿者,頒發志愿者證書。以此達成理念的普遍共識,初步形成以勞動空間課程建設與實施為載體的家長志愿者團隊,豐富勞動空間課程資源,成為班級“孵化園”帶動下的“分級孵化園”。
3.建立社會資源平臺,暢通實施路徑。幼兒園以勞動空間建設為載體,積極發動各方力量整合適宜的社會資源,建立穩定可持續的社會資源平臺,形成社區乃至社會層面的共識,推動勞動空間主題內容的不斷豐富和深化。
(二)堅持兒童立場,聯動共建勞動空間生態模式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創設豐富的、有準備的教育環境,滿足幼兒在游戲中獲取經驗的需要,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幼兒園從兒童的興趣和需要出發,借助場地優勢,構建由政府、園所、教師、家長、幼兒和社會之間相互聯系平衡發展的共同體,協同共構形成“一間”“一坊”“勞動場域+”教育生態模式。“一間”即幼兒種植空間;“一坊”即幼兒木工坊;“勞動場域+”即以兒童在學習和生活中的興趣而建構的多個勞動場域,為全面提升兒童的勞動素養和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1.從兒童興趣出發,建構勞動生態課程環境。環境是課程實施的重要途徑。幼兒園依托體驗式主題課程,關注幼兒在不同主題中的興趣走向,形成家校社三方聯動態勢,為幼兒提供豐富多元的專用工具材料和自然工具材料,供幼兒動手操作、探索發現,獲取經驗和技能,構建融層次性與整體性、開放性與多樣性、動態性與可持續性以及互動性為一體的生態空間環境,滿足幼兒的個性化成長需求。
2.從兒童經驗出發,構建勞動生態課程內容。幼兒是處于不斷成長和變化中的個體,其經驗是在一點一滴中積累起來的,它直接關系到學習的方式與學習的質量。幼兒園應關注兒童當前經驗和發展水平,創建最近發展區,以激活經驗聯結,引導兒童從一個水平向另一個水平邁進。幼兒園應重視幼兒經驗的生長性,搭建橋梁、引進資源,追隨幼兒探索步伐不斷調整教育策略,鼓勵幼兒在不同情境中從事不同的活動、動用不同的經驗,實現跨領域、跨區域、跨情境的經驗遷移,幼兒在有意識地運用已有經驗改造外部世界的過程中獲取新經驗,促進深度學習。
3.立足兒童生活實際,拓展“勞動場域+”模式。杜威認為,估量一個經驗的價值標準在于能否認識經驗所引起的種種關系或連續性。連續性的經驗有助于幼兒從個體轉銜到客體、從家庭轉銜到學校、從幼兒園轉銜到社區。“整理小達人”勞動系列活動,從兒童生活實際出發,借助社區資源引入“整理師”行業概念和工作內容,共同為社區到兒童、兒童到課程之間創設有機聯系,推動“勞動場域+”模式的建立。由此,幼兒園繼續開發出不同主題下的不同場域、不同內容的公共勞動空間,保持幼兒勞動空間與各功能室之間的關聯,為幼兒營造開放性的活動場域,使本地文化與資源滲透到幼兒的日常生活中,進而使幼兒在空間的自由轉換中不斷成長、獲得發展。
參考文獻:
[1]邱學青,高? ?妙.傳承與超越:從教學游戲化到課程游戲化[J].學前教育研究,2021,(04).
[2]楊恩慧.生態學視野下幼兒園戶外游戲環境的意義、特征與優化[J].學前教育研究,2021,(04).
[3]何云峰.充分發揮家庭在勞動教育中的基礎作用[J].現代教學,2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