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崎》于1917年發表在日本《白樺》雜志上,是志賀直哉享譽日本文壇的心境小說的代表作,后被收入日本教科書中。心境小說是以作者的日常生活為題材,表現作者心境的小說。《在城崎》通過描寫作者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東西,暗示了作者的生死觀,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內涵的短篇小說。
一、《在城崎》的前身:《性命》的起草
《在城崎》的前身是志賀直哉在1914年寫的草稿《性命》?!缎悦穼懲曛蟛]有發表,而是經過三年以《在城崎》為題發表。在《性命》中,志賀直哉寫道:“我自己一人來到了溫泉,盡情地洗浴。然后看書、寫作、散步。但是寫作和沐浴是不一致的。盡情地沐浴的話,身心就會放松?!盵1]從這句話來看,劫后余生的志賀直哉感受到的是重生的喜悅。但是,《在城崎》全篇貫穿了其對生命倫理的思考。而且,《性命》中沒有對老鼠的描寫。志賀直哉本人也在《創作余談》中說:“這也是真實的小說,老鼠的死、蜜蜂的死、蠑螈的死,都是在那幾天實際目擊的事實,并且想要真實地再現從中獲得的感情?!盵2]在《性命》中所感受到的對死亡的親近,成為志賀直哉發現生命倫理的契機,為《在城崎》的誕生創造了條件。
二、志賀直哉生死觀形成的原因
《在城崎》的主人公是志賀直哉本人。小說中,主人公外出散步時表現出的寂寞,來自于他因受傷獨自在異鄉療養,無人陪伴,回想起自己經歷的種種挫折和苦難,觸動他的內心深處,這種孤獨的情感也顯示得更真實。作者的孤獨感和生死觀大概是由以下幾個原因相互作用而成的。
(一)家庭因素和人生經歷
首先,這與作者的身世有很大的關系。志賀直哉出身于新興資產階級家族,從小接受貴族教育,但同時也體驗了人生不幸。他成長在極其復雜的家庭環境中,并且復雜的人生經歷也對他的思想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例如,志賀直哉的哥哥因病夭折、母親難產而死,他個人的婚姻屢屢受挫,他與父親之間的鴻溝等導致了他心境的變化。
其次,志賀直哉在《在城崎》的創作過程中發生的事情也對他產生了影響。在此期間,他與康子結婚,女兒生下后夭折,之后被山手線電車撞傷。在療養院,他又目睹了三只小動物的死亡。這使他真正意識到死亡,開始重新思考生與死的關系。
其中,對志賀直哉影響最大的是母親、祖父和女兒的死。母親的死對作者來說是對死亡的最初印象。少年時代的志賀直哉對生和死還沒有很深的感觸,但是,母親沉睡著安靜逝去的畫面,一定印刻在了作者的心中。在《在城崎》中,發現蜜蜂尸體時他能感受到平靜,以平靜的心境直視死亡,冷靜地思考生死,正是因為少年時代的志賀直哉經歷了母親的死亡。志賀直哉從少年時代就開始對祖父抱有敬愛的心情。二十四歲時,祖父去世了。祖父的死對志賀直哉來說并不是死亡,他只是保持著不變的形象,不再變老。志賀直哉很愛祖父,所以祖父給他一種永遠活著的印象。因此,生和死對志賀直哉來說“不是兩極”。志賀直哉在《在城崎》中主張“生和死,并不是兩極。我覺得沒有那么大的差別”,這大概是因為經歷了祖父的去世。此外,女兒的死讓志賀直哉意識到了骨肉親情和血緣關系。女兒在死之前“努力掙扎抵抗”,“不想死的某種強烈的意志在什么都不知道的嬰兒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作者通過女兒的死看到了生命擁有的力量。
最后,1917年,與父親長期不和的志賀直哉終于和父親和解了,并發表了小說《和解》。與父親的和解意味著志賀直哉“外出旅行”的結束,其心境也變得穩定和平和,他進入創作的第二個時期。
志賀直哉體驗了母親的死、祖父的死、女兒的死,切實感受到了死,并且對生的認識也越來越深。而且,與父親的和解給他帶來了穩定和諧的心境。這些都在《在城崎》中作為其獨特的生死觀表現出來。
(二)宗教因素
明治維新后,隨著基督教的大規模傳播,許多日本近代作家也成為基督徒,志賀直哉就是其中之一。在內村鑒三的影響下,志賀直哉立志以上帝的博愛和正義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基督教主張“否定自我,皈依上帝”,這與當時日本文壇盛行的“個人主義”相矛盾。從志賀直哉后來寫的長篇小說《暗夜行路》中可以看出,基督教思想對他的束縛令其十分苦惱。
志賀直哉強調“自我感情優先”的思想,這個思想貫穿在《在城崎》的生死觀之中。另外,基督徒對戰爭的冷淡態度讓志賀直哉看到了基督徒內心深處潛藏的頹廢。他深感基督教中的罪惡感和贖罪論與自己的想法完全不同,信仰消失后,志賀直哉開始了自己的新文學創作。
(三)社會因素
志賀直哉剛進入日本文壇時,正值日俄戰爭時期,政府的鎮壓政策令人印象深刻,而且進步階級也受到迫害,社會的極不穩定使志賀直哉的思想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社會主義者幸德秋水遭遇的“大逆事件”[1]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志賀直哉。幸德秋水因“大逆事件”被處以極刑,對幸德秋水的死感到震驚和憤怒的志賀直哉,為此也加深了對生死的思考。
綜上所述,家庭因素、宗教因素和社會因素綜合對志賀直哉生死觀的形成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三、志賀直哉對于生和死的思索
在《在城崎》中,志賀直哉的生死觀變化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
(一)親近死亡的體驗
志賀直哉思想的變化來源于他的家庭環境和一系列事件的發生。在《在城崎》中,作者首先在開頭描繪了自己的心情,這表明他近年來非常平和而穩定的心態。散步時一直在思考自己的電車事故的作者想:如果自己在這次事故中死亡,最終被埋葬在地下,母親和家人的尸體橫躺在那里,彼此之間除了冰冷的傷痕沒有任何交流是多么令人失望啊!作者一想到這一點就感到孤獨,但他并沒有感到死亡的恐怖??梢娮髡邔λ劳霾⒉慌懦?,而是勇敢地想象著死亡的情況。他第一次感受到死亡,但他覺得這并不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二)寂靜的死亡——蜜蜂之死
一天早上,主人公在門口的屋頂上發現了一只蜜蜂的尸體。作者進行了如下描述:“腳緊緊地貼在肚子下面,觸角孱弱地耷拉到臉前。其他的蜜蜂一如既往地冷淡。匆匆忙忙地進進出出,從旁邊經過也完全沒有任何拘束的樣子。繁忙工作著的樣子不禁讓人感到真是一群有活力的家伙啊。只是每次看到旁邊那一只,從早到晚,一動不動,向下跌倒的死去的蜜蜂,又不禁給人那是一只已經死去了的家伙的感受。就那樣過了三天。每次看到都感到莫名的寂靜,是寂寞。在日暮時分,看著所有的蜜蜂都歸巢后,僅留下一只死了的蜜蜂的骸骨靜靜地躺在冰冷的瓦頂上。然而,又是那么寂靜。”[1]
在描寫蜜蜂尸體的時候,志賀直哉經常使用“寂靜”和“寂寞”這兩個詞。另外,死蜂和活蜂的對照描寫,也讓人感受到了命運的無常。志賀直哉第一次感受到與死亡如此之近后,會更加有感觸吧。例如,作者看到一只蜜蜂的尸體后,由于其他蜜蜂的態度極為冷淡,像以往一樣忙著采蜜,所以作者對蜜蜂的生死之差有了更多的領悟。
作者對蜜蜂死亡的描寫是為了引出聯想自己躺在墓地的感覺。蜜蜂之間生與死的對比,象征著人在其他人生前死后的不同姿態也和蜜蜂一樣。作者從動物的死亡想到了人的死亡,動物和人的死亡完全沒有區別,一個人死后,其他活著的人也會像活著的蜜蜂一樣忙著自己的生活,沒有任何變化。所以,作者看到死蜂,就有熟悉感。但是,其他的蜜蜂回到巢穴后,只剩下死了的蜜蜂,在那寂寞中透著死的寂靜。大雨過后,這只蜜蜂的尸體很快就會被沖走,但它只會永遠安靜地待在某個地方,其他的蜜蜂仍會像現在一樣忙碌?;钪拿β岛退篮蟮募澎o是生死最大的不同。作者通過蜜蜂生與死的對比,對人的生死有了更多的感知。作者之所以對死亡不排斥,是因為他知道,雖然不知道在何時何地,但死亡的寂靜一定會到來。
(三)死亡前的努力與對死亡的恐懼——老鼠之死
蜜蜂的尸體消失后不久,主人公目擊了老鼠死前的掙扎。作者進行了如下描述:“那只老鼠拼命掙扎地游動著,似乎想要逃跑。它的脖子的地方,被一根七寸左右長的魚串刺穿,上下各三寸突兀地在腦袋上和喉嚨下搖晃。它似乎想要逃到石垣上去。兩三個孩子,還有一名四十歲左右的車夫,不停朝它丟石頭,可總是砸不中。嘎一嘎一,碰到了石垣,又落到水里……沒有心情再看下去。只是必死無疑的老鼠,竭盡全力到處逃竄的樣子莫名地在腦子里浮現。突然對這樣的凄慘感到厭惡。”[2]看到拼命逃跑的老鼠的身影,主人公對死亡的恐懼加深了??吹嚼鲜髵暝闹魅斯f“感覺很寂寞”,“生與死”都是一種人生的狀態,但是,死之前痛苦的掙扎是令人恐懼的。這與看到蜜蜂死亡時的“寂靜”“寂寞”的心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作者想:“如果自己發生了像老鼠一樣的事情,自己會怎么做呢?自己果然會和老鼠一樣努力嗎?”接著,主人公又想起了電車事故。“我想我也竭盡全力了,我自己決定了去醫院,如果醫生不在家,去了之后不能馬上準備手術的話就麻煩了,所以拜托人先打了電話,在失去一半意識的狀態下,對最重要的事情還能靈活地思考,這在后來連我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睆倪@一點可以看出作者內心深處的求生意志。雖然感覺到了死亡的不可逃避,但活著是人類的本能。而不同的是,老鼠難逃一死,作者自己卻幸存了??梢姡瑹o論是人類還是動物的生死都具有無常性,這就是命運。那死亡到底是什么呢?生和死到底是什么關系呢?下面關于蠑螈之死的描寫是作者給予的回答。
(四)生和死的共通性——蠑螈之死
在小說中,主人公“想把蠑螈逼下水”,只好蹲下,拿起“小皮球大小的石頭”扔了出去。主人公并沒有想要殺死蠑螈,但蠑螈卻被石頭擊中,突然死亡。主人公對明明沒有殺害之意卻殺死了蠑螈這件事產生了莫名的自我厭惡感?!皼]錯,我是砸了過去,但那絕對只是偶然,但蠑螈卻因此意外丟了性命。我蹲在那里,靜靜地與它相對,仿佛自己變成了它,已經死去??吹搅松谋瘺觥W约宏幉铌栧e沒有死,而蠑螈卻陰差陽錯地死了。夜越來越濃了,我沿著方向模糊的路,向旅館走去。遠遠地看到了街道盡頭的燈……那只死去的蜜蜂現在怎么樣了,大概已經連同后來的雨水一起融入泥土里了吧。那只老鼠呢?在海里,灌了一肚子的海水后,隨著垃圾一起被沖到岸邊了吧?僥幸存活的自己呢?就這樣想著,走著,心生了一絲感激。但并沒有感到快樂。生和死,并不是對立存在的。兩者并沒有多大的差別?!盵1]這次事件也讓作者想起了自己被電車撞到的事故,同樣是偶然事件,不同的是自己只是受傷了,蠑螈卻沒命了。他從中聯想到自己的命運,覺得活著不容易,要有感恩之心。作者也從中意識到生與死的關系,這兩者并不是無法跨越的兩極,它們之間沒有太大差別。因為,生和死具有共通性。生與死是變化過程中相互銜接的兩個階段,生與死可以相互轉化。生死無常,人類和動物都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但可以調整面對生死問題的心境。作者經歷了一系列挫折后,形成了一種豁達超脫的生死觀,人如果能看穿生死,就不會對死亡恐懼,能用不畏生死的沉著的心境去對待生死。
四、結語
志賀直哉復雜而特殊的人生經歷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在城崎》中,通過分析蜜蜂、老鼠、蠑螈不同的死亡方式,闡明了作者的創作意圖和特色。通過對這些無言的小動物的死亡的描述,得出人的生與死也是偶然的。作者認為生和死具有共通性,死亡不是走向虛空而是轉化為生,兩者之間幾乎沒有任何距離。小說中三種小動物的死亡與作者的“大難不死”形成鮮明對比,讓人感受到生命的無常。在這個世界上,人類和動物都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生死是無法預測的,要有竭盡全力的求生意志,也要正面看待死亡,用平和、曠達的心態去對待死亡,超越對死亡的恐懼,進入平和、安靜的心靈境界。
[作者簡介]杜宇朦,女,漢族,天津人,天津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日本社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