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彩不僅是一種塑造藝術形態的語言,更是一座溝通藝術思想的橋梁。廣西藝術學院2023年研究生創新項目“廣西南寧街頭人民生活片段題材水彩實踐創作”以廣西南寧人民的生活片段為主線,創作關注人民生活實踐的作品,在主題表現中留意生活,傳達出作者自己的精神追求,試圖對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進行形象化的歸納總結,描繪出人民幸福的“中國夢”的縮影。
一、關于以水彩畫表現人民生活的思考
隨著當代多元文化的融合,中國水彩畫形成了多樣化的語言表達形式。水彩畫以水為媒介,調和水性材料進行繪畫,體現主體的審美意象,關注社會現實生活。陳堅在《水彩畫也應該體現當代文化精神》中提到:“任何形式的藝術,我們最終要解決的都是人與社會的問題。”“一個藝術家的存在應該具有他自己的特別意義,某種程度上是對藝術史及當下的意義。對于水彩畫來講,能否推動其發展,水彩畫家應該提出自己的問題,都應該有他的努力方向。”民生,指的是民眾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狀態,在不同時期的文化背景下,繪畫都起著表現民生情懷和民眾生活的作用。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民生情懷,通過不同的表現手法引起觀者情感的共鳴,對繪畫發展的指導意義非同小可。隨著時代的發展,畫家在表現民生時不再是描繪悲慘的百姓生活,題材也從功勛人物或典型代表群體向普通人過渡。沃爾特·蘭利正是這些具有人文關懷精神的畫家之一,他生活在英國深受工業革命影響的時代,以水彩記錄生活,描繪底層人民的勞苦。他的作品主要描繪的是勞動階層,特別是漁民以及他們的日常生活。他描繪所看到的現實,記錄所處時代的社會面貌,正因為其畫面的真誠樸實和技法的簡練顯得難能可貴。
為美好生活奮斗的人們,用汗水和青春,點亮了各自行業前行的火炬。每個行業都有無數人在奮斗,還有許許多多的人民,他們都在自己的領域里創造著獨特的價值和財富,處處都能看到他們靚麗的身影。當代以人民為題材的水彩畫創作要以當代人的眼光去觀察大眾生活方式的變遷,其題材不應局限于描繪單一的場景或人物,而應將水彩畫作為一種載體,表達美好生活片段。創作者要捕捉到簡單的細微之物,捕捉到我們平常生活中常見的瞬間,以小見大,追求更深的意義。
二、寫實觀念與表現手段
寫實是繪畫的一種技巧和方法,可以使畫面具有真實感,同時其也是一種觀念,與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審美風格和人們對現實的認知有關。當代藝術家對現實生活片段的表現,主要有照相式的寫實、表現式的寫實和觀念式的寫實這幾種。在照相式的寫實中,藝術家以無明確意圖,街道即街道、行人即行人的表現手法客觀記錄現實生活片段。在表現式的寫實中,藝術家將現實生活片段以或夸張或詼諧的藝術表現手法呈現出來。而在觀念式的寫實中,藝術家則側重于將主觀的思考和對現實生活的感受表現出來。水彩畫自引進中國以來,大多以寫實的風格表現客觀事物。寫實的表達方式更容易被公眾理解,具有直接向公眾傳遞信息的功能。在社會需求方面,現實主義水彩畫以社會現實生活為描繪對象,直接反映現實生活。因此,現實主義水彩畫可以在人類現實社會中產生廣泛的影響。本文所討論的作品是以“廣西南寧街頭人民生活片段”為主題創作的。作品傳遞生活的真實,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利用水性材料為媒介與寫實的繪畫語言,表現廣西南寧人民生活的場景片段。創作者通過繪畫作品堅守藝術家的社會責任與良知,也代表了當代社會獨特的表達方式。作品《眾生相》(見圖1)的畫面具有速寫性,速寫是對人物造型進行把握的一個基準,是對事物進行敏銳觀察思考的呈現。畫面線條靈動抽象,成為畫面的創作因素。作品的創作因素即對物象的感受力,這個作品以夸張的手法把創作者的感受充分表現在畫面中。畫各種各樣人物的面貌,一方面鍛煉眼力和手頭把握能力,另一方面訓練刻畫人物的精神氣質。創作者以大刀闊斧的筆觸畫人物的頭像,色彩保持了豐富性與厚重感,每一張臉上都印證了時代的脈動。作品《前進的他們》(見圖2)以地下軌道線和前進中的工人兩條主線貫穿畫面,整體給人一種理性沉穩的感覺,而畫面中色塊的運用又顯得輕盈靈動。作品在表現上對物體做了相對概括的處理,以和諧的紅灰色作為畫面的基調,畫面中心的亮黃色消除了因求協調而產生的沉悶感。作品在前期構思中考慮到了構圖在創作中的重要性,而構圖是直接影響人的視覺和感官的基本要素,理性地構思畫面,可以更好地抒發情感,于是創作者安排人物與軌道線向畫面中心收縮,形成畫面的空間感。
三、觀察生活與主體意識
“筆墨當隨時代”,石濤在《苦瓜和尚畫語錄》中強調藝術來源于生活,來源于藝術家的生命體驗與對客觀事物的主觀表現。他的藝術理論在當下仍具有一定的價值。朱光潛先生曾說:“單靠自然不能產生美,要使自然產生美,人的意識一定要起作用。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可見,人的意識作用很大,意識具有主觀能動性,使人在面對不同的事物時會有不同反應,即使在面對同一景物時,意識也會使人產生不同的反應。藝術家可以用不同的手法,比如寫實、形象、抽象等,而這些手法所傳達的情感也千差萬別。水彩畫清新、清澈、透明的特點使得畫面在水與色的結合下呈現出各種繪畫效果。各種顏色被概括為各種情緒的象征,用來營造畫面的氣氛或記錄個人的情緒感受。這些色彩大多是為了表達創作者自己的主觀意愿。作品《城市印記》(見圖3)著眼于利用好水的特性及與色粉結合,選擇普通老百姓和社會平凡人物的日常生活為創作題材,表現他們最真實的、最富有人情味的一面。以街道川流不息的人為素材,挖掘城市中所存在的美的形式,進而對繪畫藝術的形式語言深入探索研究,增加繪畫作品的厚度與深度。這種創作的意義遠大于簡單的地域性繪畫創作,將人文關懷與藝術創作結合起來,讓藝術走向普通大眾,讓人們近距離了解藝術,成就關注民生、表現百姓疾苦與歡樂的大眾藝術。人民為美好生活拼搏奮斗的身影隨處可見,他們都是美好生活的建設者。作品《建設者》(見圖4)沒有選擇描繪千千萬萬忙碌著的身影,而是以日光下工人工作后歇息片刻的身姿為主體,來體現默默付出的民眾的一種生活狀態。本幅作品以紅色和曖綠色調為主,以此來表現陽光下的溫度,描繪較為溫暖的畫面氛圍。在描繪手法上,創作者多采用濕畫法,墻面和地面上留有大面積的水漬,體現了水彩具有迅速、隨意、自然獨特的繪畫語言特性。中國古代哲學思想認為,萬事萬物的發展都應當“自然而然”,順應事物本來的樣態。“自然”絕不是人工的雕琢所能媲美的存在,它是“道”最為精華的特質。創作者在人物的塑造上層層暈染,將人物與背景語言統一,以水彩表現出強烈的意象美感,同時又不缺乏細節刻畫。以上兩幅作品體現出在創作時要深入社會現實生活收集素材,觀察日常生活、觀照事物的真實狀態,從藝術的視角重新審視生活。
四、結語
本文所討論作品中的“生活片段”僅僅是一種從反映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觀察視角,創作具有人文特色的繪畫作品,呈現人民生活的片段,研究如何表現人民生活與精神的豐富性,是藝術家追求繪畫精神性的嘗試。藝術創作的基調,應始終以生活、以人民為中心,我們理應踐行藝術的人文主義原則。水彩的概念應該是藝術和社會關聯的范疇,相比于水彩材料的特性,水彩藝術品格更應該注重藝術與人的關系。本文所討論的水彩畫作品試圖立足自身,對本土文化進行思考,希望體現水彩內在的精神訴求、審美理想和藝術趣味。但是由于自身知識積累和思維的局限性,創作者在創作中會出現難以突破個人繪畫習慣的情況,還需要繼續提高自身的綜合藝術素養和繪畫品格,繼續為人民創作。
基金項目:廣西藝術學院2023年研究生創新項目“廣西南寧街頭人民生活片段題材水彩實踐創作”,項目編號:XJYC2023044。
[作者簡介]鐘思婷,女,漢族,廣東廣州人,廣西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美術學水彩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