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自古以來都是湖南西北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便利的交通和繁榮的商業使得各地文化在此交融。明清時期,經濟空前發展,往來商賈給常德帶來北方地區的曲牌和江浙一帶的民歌和小調。在交流的過程中,融合常德本地的音樂文化,經過不斷演變發展,常德絲弦逐漸成形,成為常德地區廣泛流傳的音樂形式。常德絲弦是一種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民間曲藝形式,以唱為主,以說為輔,說唱結合,別具一格。常德絲弦因其說唱語言采用常德本地方言,且表演時用揚琴、琵琶、三弦、京胡、二胡等絲弦類樂器來伴奏而得名。由于它優美的旋律、鮮明的唱腔、簡潔明快的歌詞、流暢生動的語調,常德絲弦已經成功成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文深入探討常德絲弦的種類以及它在音樂、舞蹈、語言等多個領域的獨特魅力,探討它的傳承與發展情況。
一、常德絲弦的分類
(一)牌子絲弦
牌子絲弦是一種獨特的音樂形式,它源自中國東部地區的曲牌音樂,由許多不同的曲牌和小調組成,通常以套曲的形式呈現。其主要表現形式是將內容完整的曲牌連接在一起,來表達一個共同的主題。常德絲弦中的牌子絲弦是一種將江浙一帶的小調、民歌與常德本地方言結合起來形成的演唱方式,是常德絲弦表演中最常見的形式。
常德絲弦的曲調種類繁多,其中牌子絲弦的數量算是較多的,有一百多種。根據使用方法,這些曲牌可以分為單曲體和連綴體。單曲體的曲調短小簡潔,旋律瑯瑯上口,通常一遍就可以唱完最基本的曲調,之后在此基礎上不斷進行原樣或變化的反復。單曲體音樂通常被用于描繪簡單的故事情節,并且可以通過對曲牌的改編來展現人物的性格特征。這種方式使得音樂既有趣又有深度。為了改變一曲多用導致的音樂表現內容不足,連綴體逐漸出現。連綴體不僅可以單獨演唱,還能夠和其他的曲牌一起演唱,相較于單曲體,它可以表演更復雜、更完整的故事,在曲調方面也加入了一些點綴,對于情節的描寫和人物的刻畫會更加細致。單曲體結構相對單一,適合突出歌唱、弱化故事表達;連綴體相較于單曲體來說更適合表現曲折的故事情節,這種方式通過將許多不同的旋律、結構、節奏以及調性融合,大大提升了音樂的表現力和生命力,呈現了完美的藝術效果。
(二)板子絲弦
常德絲弦中的板子絲弦擁有獨特的板腔體,這種腔體的特點在于其豐富的節奏和旋律,另外板腔體自身具有的感染力使得板子絲弦在情緒表現方面非常出色。常德絲弦的板腔體和戲曲藝術緊密相連,南昆、漢調、高腔等傳統藝術形式對板腔體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主要作用,比如“老路”和“川路”兩個代表性的聲腔和表演方式。常德絲弦并未使用曲牌,而是根據其獨特的聲腔和表演方式來劃分。據絲弦老藝人介紹,“老路”的形成是一個逐漸融合的過程。先是明代中期,常德本地方言與南昆結合形成板腔體,又在清末時加入漢劇的板式變化和高腔的曲調,最終形成“老路”。“老路”以其悲傷的旋律、強烈的氣勢、寬廣的聲部著稱。“川路”源自四川,以其活潑、歡快、動聽的旋律融會“老路”的精髓,構筑出其獨特的音樂屬性。“老路”通常被用來表現悲傷的故事,代表作品有《秦雪梅吊孝》;“川路”則常被用來表現帶有浪漫色彩的故事,代表作品有《寶玉哭靈》。
(三)過場音樂
常德絲弦的過場音樂源于近代民間吹打樂和各地戲曲,它們常常被用于表演的開頭、結尾以及曲牌之間的連接處。它與歌劇中的序曲和插曲的作用類似,一是在開場前渲染整體的氣氛,將觀眾帶入表演;二是在表演過程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過場音樂的形式也會根據表演及劇目的需要不斷進行變化。過場音樂對于常德絲弦的整個表演來說至關重要,它們既包括曲牌體,也包括板腔體。早期的過場音樂包括“川路”和“老路”兩種過門,這兩種過門在當時的表演中已經非常常見并且完全能滿足演出的需求。而隨著常德絲弦的發展,藝人們開始不斷吸收民間戲劇和其他曲藝形式中的元素,將它們融入常德絲弦的演出,豐富演出的內容。這使得常德絲弦的內涵和種類不斷豐富,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除此之外,有一些過場音樂不僅能夠用于中場的連接,而且能夠單獨作為一種唱腔來描述場景。
二、常德絲弦的特點
(一)音樂特點
常德絲弦作為一種舞臺藝術形式,它融合了歌曲的“唱”和方言的“說”,并將兩者穿插在一起。其特點是歌詞唯美、音樂優美、曲目豐富、結構嚴謹。常德絲弦不僅能夠表現出浪漫的感覺,還能夠表現出生動的故事。
常德絲弦的獨特之處在于它豐富的旋律、節奏、節拍等。在突出表達旋律時,它的節奏往往保持緩慢,使得旋律更有連貫性和線條感。在表達情感時,它的節奏往往激昂有力,讓人回味無窮。由于其旋律跨度和范圍較大,表演者能夠通過音樂來呈現各種各樣的角色。在調式調性上,與傳統的民族五聲調式相比,常德絲弦更多地展現出不同曲牌中的轉調和調式交替。通常其轉調變化次數會超過兩次,而且樂句的結束通常是由變化后的調式來進行收尾。而調式交替是指兩種不同調式交替出現在整個樂句中。這些轉調和調式的交替變化是常德絲弦旋律優美動聽、瑯瑯上口音樂風格的重要構成要素。
(二)演唱特點
常德絲弦最突出的演唱特點是“依字行腔”,但高度程式化和過于規范化的“依字行腔”會使得演唱十分僵硬死板。因此常德絲弦中經常用“以腔帶字”的方式與“依字行腔”形成互補。作為敘事性、抒情性和說唱性兼具的一種藝術形式,常德絲弦的“說”并不是直接地說,而是將說話的語調經過加工后,抑揚頓挫地、夸張地說出來,這種表演方式汲取了傳統戲曲、曲藝中韻白的精髓。“以腔帶字”既要與常德方言語調的規律相符,又要盡量符合發聲原理,還要與歌曲本身的情緒相結合。許多從業藝人在常德絲弦藝術長期發展過程中不斷探索,運用不同的方法力求達到字正腔圓。
(三)語言特點
常德絲弦聞名的另一個特點就是運用當地特有的方言和文化。常德方言的發音與周圍其他地區屬漢藏語系的方言相比,更近似于普通話,因此也被稱為“小北京話”。常德話與西南官話有著密切的關系,常德方言的產生源于人口的大量遷徙和流動,這些人口在過去生活在北方,導致常德方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北方語系的影響,但同時也保持著其獨有的風格。
常德方言中“zhi、chi、shi”和“zi、ci、si”沒有區別,也就是說,常德方言不分平舌音和翹舌音。常德絲弦也體現了這一語言特點。在演唱時,每個字都必須按照“十三轍”的韻律來發音,這是中國民族傳統聲樂藝術的基本原則。常德絲弦也遵循“十三轍”的韻律,但相對于民族聲樂中的“十三轍”,常德絲弦的語言具有“韻轍轉化”的特點。
常德絲弦的唱詞還講究平仄。平仄是字的聲調,漢語語音的聲調分為四聲(陰聲、陽聲、上聲、去聲),四聲又分為平、仄兩大類,其中陰陽兩聲屬于平聲,也叫作陰平和陽平,上聲和去聲就屬于仄聲。在常德絲弦的唱詞中,一般都很巧妙地將平聲與仄聲搭配在一起使用,這樣安排可以讓聲調的高低起伏對比明顯,使得整體曲調豐富輕快。平仄運用得當,能夠使唱詞的抑揚頓挫明顯、起伏有致,在唱詞方面產生感人的藝術力量。標準的聲調對于常德絲弦表演者的情感表達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常德絲弦的唱詞原則上是上仄下平,因為平聲的音調是一個音的延長,聽上去較為平穩,把它放到韻腳上便于行腔,具有較強的穩定性;仄聲則短暫急促,不能拉長,力量感較強,可以為音樂的繼續發展做出鋪墊。
三、常德絲弦的傳承與發展
(一)常德絲弦的發展現狀和困境
常德絲弦作為一種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近幾十年的發展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由于多種客觀和主觀因素的影響,它的傳承和發展仍然面臨著一些特定的困境,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改進才能實現真正的突破。隨著時代的進步,常德絲弦已經從傳統的民間藝術轉變為商業化的歌舞表演,許多年輕人和中小學生對它并不了解,他們仍然將其視為“被歷史遺忘的文化”的一部分。常德絲弦傳承人的數量也因為表演不受群眾喜愛,缺乏表演機會而在逐漸地減少。鑒于當前的形勢,我們應該積極鼓勵和引導年輕一代去認識、珍視、傳承、發揚和熱愛常德絲弦。
(二)常德絲弦傳承發展的思路
1.發展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常德絲弦文化
藝術源自生活,其精髓在于反映人們的日常生活,所以沒有人民的支持,任何優秀的藝術作品都無法得到真正的發展。常德絲弦作為一種傳統曲藝形式,其表演方式就是用常德地區的方言進行說唱來表達情感、塑造人物形象、講述故事。所以傳統常德絲弦的內容通常都是來源于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和現實生活,內容豐富多樣,情節精彩,也獲得了人民群眾的青睞。但近年來,常德絲弦由于缺乏關注度,其創作也陷入了單一和枯燥的怪圈,作品內容逐漸脫離群眾,其傳統藝術的魅力在逐漸消散。
常德絲弦要想得到良好的傳承和發展,就要迎合常德人喜歡一邊大碗喝擂茶,一邊聽絲弦的生活習慣。所以藝術工作者在創作新常德絲弦作品的前期就應該以人民群眾的生活為靈感來源,收集人民群眾真實的生活狀態和內心想法,并通過藝術的形式和手法表達出來。《夸貨郎》就形象地展現了20世紀60年代小貨郎身背商品走街串巷的場景;《旋轉的鈔票》則是反映了在市場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下不同的人對于金錢的看法。這些作品正是因為生動反映了大眾的生活,所以才極富藝術感染力。
2.在保留常德絲弦精華的基礎上進行創新
創新是第一動力,對于文化也是如此。近年來,民族音樂掀起一股熱潮,在許多音樂愛好者和專業人士心中都占據了一席之地,許多古詩詞被改編成歌曲四處傳唱,例如《敕勒歌》《青玉案·元夕》等。除了詩歌之外,還有很多與常德絲弦藝術形式相似的民間曲藝作品在經過改編后成了出色的作品供大眾傳唱和學習。但綜觀與民族音樂相關的書籍,卻鮮有經由常德絲弦改編而來的音樂作品,即使是在互聯網上搜索,也只有幾首經典的代表作,而鮮見新的作品。這樣的情況也說明了常德絲弦在發展過程中缺乏創新,社會認可度不高。長此以往,常德絲弦在蓬勃發展的社會環境中只會更加難以傳承。
為了推動常德絲弦的發展,我們必須不斷創新,以常德絲弦的旋律為靈感和創作源頭,創作出具有時代特色的音樂作品。2015年,常德籍女高音歌唱家吳碧霞演唱的《心中的桃花源》其中一段旋律便是來源于常德絲弦《剪剪花》;2018年,“斯斯與帆”樂隊改編的《馬馬嘟嘟騎》在全國范圍內廣受好評。由此可見,常德絲弦要想持續發展,就必須緊跟時代進行創新。
3.利用新媒體進行全方位傳播
任何文化形式想要流芳百世,都要借助相應的媒介來弘揚和傳播。古時,許多傳統文化都是采用師徒傳授制在小范圍傳承、發展;對于常德絲弦這類非物質文化,即使在禮樂制度完善的歷史時期,也只能先將曲譜記錄下來,再通過口口相傳的形式在坊間傳唱。雖然大眾能夠唱出旋律曲調,但不能對其進行全方位了解,也就導致常德絲弦的發展十分受限。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數字媒體技術正在不斷完善。這一發展不僅深深影響了大眾的娛樂方式和審美風向,也為傳統文化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增加了發展的可能性。所以常德絲弦應抓住新媒體時代的機遇,適應新的傳播方式,不僅要在廣播、電視、報紙、書刊等傳統媒體上保持宣傳,更要利用新媒體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等優點進行全方位傳播。如創立微信公眾號,通過有深度的文章對常德絲弦的歷史知識進行普及,使大眾對常德絲弦有一個大致的認識;還可以通過注冊短視頻平臺賬號,拍攝播放表演短視頻,給大眾以直觀的體驗,使大眾足不出戶就可以欣賞到優美的常德絲弦,感受底蘊深厚的傳統文化。
四、結語
常德絲弦作為首批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代表了湖南地區乃至整個中部地區的絲弦文化。它雖然歷史久遠,但不晦澀生僻,它就體現在常德人民的生活中,反映著從古至今常德人民積極生活的人生態度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奮斗歷程。經過了歲月的沉淀,常德絲弦也在不斷豐富與發展。常德絲弦是一份無價之寶,我們有責任齊心協力地保護、傳承和發展這一美好的民間音樂文化,為貫徹落實好文化強國戰略貢獻自己的力量,希望有關政府部門、文藝工作者和大眾能夠共同努力,讓常德絲弦永遠熠熠生輝。
[作者簡介]雷雨,女,漢族,湖南常德人,湖南科技大學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