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人與人之間傳遞內心想法的一種方式,人能夠創造出音樂,是因為人擁有極強的創造力、想象力和豐富的情感。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對音樂的感知能力也逐漸提高。在眾多的音樂表演形式中,人們通過感受音樂的抒情性、表現性,運用自身強大的想象力進行情感上的共鳴,激發對日常生活的熱愛。
音樂表演藝術中對抒情的展現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舞臺展現風格,特殊的展現抒情的方法可以帶給聽眾獨特的感官體驗,同時運用聽眾的情感共鳴可以展現出更加豐富多彩的音樂表現力。因為演出者運用的表演技巧不同、投入的感情不同,所以在演奏同一首樂曲時與聽眾產生的情感共鳴也是不一樣的,而如何恰到好處地演繹,讓音樂走進聽眾的心里,是一個必須進行深層次探討的課題。
一、音樂表演藝術中抒情性的演繹
音樂是創作者內心想法的一種呈現形式。抒情性是音樂表演中展現創作者創作靈感的必要手段,表演者通過在舞臺上的演繹,構建出聽眾與創作者之間的傳輸紐帶,達成共鳴。因此音樂表演藝術的傳播十分廣泛,而且也是普及度最高的藝術形式。音樂表演藝術的抒情性在漫長的發展中得到了中外眾多音樂家的重視,經過多年的摸索,相關研究也較為深入。同時,音樂表演藝術的抒情性代表的是大自然和人們日常生活的美好,音樂只是情感的載體,聽眾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伴隨著旋律的波動,心里的一些回憶就會因為有共鳴而被引出,與之一起舞動,心里的感受也會隨著音樂噴涌而出。而這些主觀感受可以將時間與空間還有人的感官感受結合起來,從而完美呈現出抒情性所代表的日常生活和自然環境,并對其進行升華,展現出鮮明的情感。
(一)音樂表演藝術的抒情性與生活感受
抒情的字面意思就是表達思想情感;抒發情感是藝術的一種功能。情感是精神世界對事情的反映,抒情就是人們在精神世界中對情感的表現過程。抒情一直是藝術界研究的課題,其中情感展現的內容,也可以看成是藝術發展的基礎。在進行音樂表演時,表演者通過簡單的音符串聯對音樂進行“發聲”,雖然串聯在一起的音符比較簡單,但是卻可以打動聽眾的心,讓人陷入情感回憶。這種藝術的展現不僅需要表演者在舞臺上展現不俗的音樂技巧,更需要表演者在舞臺上進行準確的情感表達。當音樂家在創作音樂時,他們會被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和大自然的一些景色所吸引從而產生共鳴,此時,他們的心里會有所觸動,從而與音樂產生一種特殊的情感共鳴,這種共鳴就是創作靈感。因此,最能呈現出音樂藝術情感的就是進行音樂演奏。以二胡音樂作品《良宵》為例,音樂創作者在創作它時,正是新的一年開始的時候,他激情澎湃,在新的一年里充滿斗志。在這種澎湃情緒的影響下,在人們喜迎新年歡愉氣氛的熏染下,他一氣呵成創作完成了《良宵》這一優秀作品。雖然作品中角色特點比較單調,旋律和表演方法也相對簡單,但是音樂節奏給人歡快、輕松的感覺,所以在演出時同樣深入人心。再以阿炳的《二泉映月》為例,這首作品是當時二胡音樂創作的一個頂峰,其旋律綿延不絕,不僅反映了阿炳在當時社會日常生活中的愁苦,還有對生活的美好向往,讓人聽了雖心情低落,但對生活又充滿向往。這種互相矛盾卻又統一的情感,是音樂與聽眾產生情感共鳴,這也恰恰證明了音樂抒情性的重要性。
(二)音樂表演藝術的抒情性與審美感悟
在西方國家,音樂作品旋律的抒情性不僅是單一的樂器表達,還追求音域、音區、音程與旋律的結合,以求運用多種方法與情感進行融合,這也是浪漫主義時期音樂家的情感展現訴求。以肖邦的鋼琴曲《夜曲》為例,在呈現旋律的抒情性方面,肖邦設置的鋼琴音域為c1至c3,在旋律進行演進與跳躍時,全部是由小跳及級進譜寫,沒有出現過大幅度跨域的大跳音程。這樣便創造了與聲樂演唱融合的條件,讓這首鋼琴作品的抒情性旋律在具備鋼琴樂器屬性的同時,在雙音、裝飾音以及半音的裝飾下,給予了鋼琴作品更加濃烈的表現力。仍以《夜曲》為例,其中Op.37演奏出的節奏比較歡快,在演奏旋律的展現上運用了同音重復的方法,這讓演奏旋律基調有一種內心獨白和天馬行空的幻想的感覺。
(三)音樂表演藝術的抒情性和想象力的融合
音樂藝術作品的創作相比于其他藝術作品的創作,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比如藝術材料展現的不同。繪畫藝術作品運用顏色和畫面來傳遞藝術的美,詩歌藝術作品則是運用語句的優美表達來進行情感展現,而音樂藝術作品是運用各種各樣的音樂節奏來表達藝術的美。音樂作品擁有不同的旋律以及靈動性,再加入演出者自己的情感,就會形成一種獨具特色的藝術展現方式。將音樂作品的想象力和抒情性結合,可以更好地進行思想情感的表達,只有包含思想情感的音樂才可以被稱為藝術。音樂作品運用節奏和歌詞傳遞思想感情,通過表演者的想象力,與一定的藝術技巧相融合,才可以將音樂創作者想表達的內涵展現出來。基于此,不難發現,在音樂藝術作品中,情感表達擁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在音樂作品《4分33秒》中,創作者只是運用環境音響將音樂展現出來,并沒有添加任何形式的器樂、人聲等,這就需要聽眾深入感受創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讓每一位聽眾通過自己的想象聯想出不同的情感,加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真切地感受到創作者的思想感情,實現情感上的共鳴。
二、音樂表演藝術中表現性的演繹
(一)表現性與演奏者
表現性是一種人們可以真實聽到的音樂藝術展現方式。這對音樂藝術是十分重要的。音樂藝術的重要環節就是聽眾的聆聽,聽眾通過聆聽慢慢體會到音樂藝術的美感。音樂藝術的表現性主要在于“表現”,其中音樂藝術作品的創作只是音樂藝術的開始,想要真正將完美的音樂藝術展現給聽眾,則需要音樂藝術演奏者高水平的表演,給予音樂藝術新的活力和生機,將音樂藝術中死板的藝術符號變成翩翩起舞的音樂,這樣才可以充分體現出音樂藝術獨特的魅力和靈動。英國著名藝術研究學者科林伍德曾說過:“無論是哪一種表演,表演者充當的都是藝術作品的協作者。”表演者不僅僅是單純地對作品進行二次創作,他們在演出時對肢體動作和臉部表情也有著嚴苛的要求。例如,經典京劇曲目《智取威虎山》,表演者展現出的精神狀態良好與否,直接影響著演出效果,表演者在大聲呵斥后展現出來的冷酷以及冷笑后的淡然,都讓人物角色更加鮮活,能更好地展現出作品的內涵和底蘊。
(二)表現性與舞臺呈現
東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所創作的舞蹈作品《長白又一春》中,以古時的杖鼓舞和現代的朝鮮舞作為主要的展現方式,運用多種不同的鼓樂表現出嚴苛又具有一定樂趣的長鼓教學情景。運用張弛有度的節奏展現每個情節中不同的感情,是音樂藝術表現性的特點在舞臺上的呈現。音樂是一種音響旋律擁有極強的展現力和感染力的聲音藝術,這也是它獨特的審美特征之一。當下,說唱風格的音樂受到了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的熱愛與支持。說唱風格的音樂是一種具有強烈攻擊性的音樂,有著專屬于自己的特征,在音樂情感方面表現出開放、強烈的風格。每一個說唱歌手都有獨屬于自己的風格特點,說唱的技巧也不相同,給聽眾一種直觀的情感表達。不僅說唱音樂可以帶給聽眾直觀的情感表達,在各種風格的音樂作品中,聽眾都可以通過共鳴感知作者內心的情緒。這就是音樂特有的感染力,它通過表演在舞臺上展現出來。說唱音樂的藝術風格經常和舞臺藝術展現的方法相互融合,在絢麗的舞臺燈光照射下,在表演者豐富的肢體動作中,讓臺下的觀眾通過感官充分體驗到說唱音樂獨特的藝術魅力。
(三)表現性與音樂自身
音樂的特點和形式代表著音樂藝術的本質。音樂的獨特屬性主要表現在特殊的藝術語言方面,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旋律性。音樂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旋律,同時這也是藝術語言中十分重要的一種,是音樂藝術的基礎展現形式。二是節奏性。節奏同樣也是音樂藝術語言中較為重要的一種,作為音樂旋律的核心,它能呈現出音樂的年代感。三是和聲性。和聲也是音樂藝術的一種重要語言,運用不同的聲部,音樂能給聽眾呈現出音樂藝術的空間感,通過對應的關系構建循環性雙音響現象,呈現出音樂藝術的結構感、立體感以及鮮明感。
三、結語
綜上所述,音樂表演藝術的抒情性和表現性,是創造者在對大自然的喜愛和對生活美好期待的基礎上,發自內心的和在現場展現出的投入、感染、熱情、融合等不同感受、共鳴的體現。抒情性將音樂的美呈現得淋漓盡致,表現性注重與現場觀眾的交流互動,二者的有效融合,使音樂獨特的魅力呈現在觀眾面前,成為一種美的享受。本文通過對音樂表演藝術抒情性和表現性的關系的討論,從各個方面對其關系進行具體闡釋,方便音樂表演者從中學習、思考并創作出更好、更優秀的音樂作品。
[作者簡介]馬芳,女,漢族,陜西咸陽人,咸陽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為鋼琴演奏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