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在充分了解網絡系統管理競賽項目現狀的基礎上,發現問題并分析問題的原因,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路徑,并加以論證,移植推廣,使職業院校網絡系統管理項目競賽輻射的學生范圍更廣,對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幅度更大。
【關鍵詞】 網絡系統管理;技能競賽;常見問題;有效路徑
一、網絡系統管理項目的現狀
湖南高職院校學生技能大賽網絡系統管理項目是個人賽,一等獎獲得者通常3~4人,是計算機網絡專業有優勢的學校。這些學校師資力量雄厚、學生素質過硬、實驗條件優越、訓練機制成熟等,屬省第一方陣,第一方陣成員有4~6所學校。大部分院校競賽比拼二、三等獎,但很難進入第一方陣。校企之間、院校之間見面少,見面后互動交流也少,和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的“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有差距,何談融通、融合、融匯。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的基本辦學模式,也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本質要求。筆者指導學生參加網絡系統管理賽項有近10年,賽項實施方面做了一些嘗試,力爭受益的學生更多,學生提升的幅度更大。
二、網絡系統管理技能競賽實施的常見問題
(一)指導教師團隊建設有待加強
指導教師團隊在配合方面、研判深度、研判廣度方面需要再努力。指導教師團隊配合程度不夠深入、全面。譬如安排時間對學生培訓,基本上按照時間平均分配,A老師一天,B老師一天。或者按照內容劃分,A老師負責網絡構建模塊,B老師f負責Windows環境模塊,C老師負責Linux環境模塊,很少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如何便于學生知識體系搭建,如何有利于快速學習、消化知識來考慮。教師團隊透徹研判技能競賽內容、規則、標準深度不夠。指導教師要不斷學習、思考、實踐、論證,掌握其精髓要義,教師掌握了,才能指導學生,這肯定比平常上課實踐的內容要深、要難、要復雜。指導教師團隊知識面廣度不夠、創新不夠。僅僅懂得人才培養方案上所列課程的內容是不夠的,譬如教師平常所教所擅長的操作系統版本是低版本的,但競賽往往是高、新版本,對國產設備、系統學習、研究不夠,用國產操作系統還不熟練、不習慣,但國產替代進口是大趨勢。
(二)競賽訓練中思政元素缺乏
學生缺少學習的目標、動力、意志、精神等。部分學生沒有遠大理想目標,一些生活、學習上煩瑣小事就可弄得他們心煩意亂。沒有目標,只有盲從,過一天是一天。學生只是普通的孩子,讓他們優秀卓越,是需要教師激勵培養的。動力方面,集訓開始有熱情,時間久了,熱情慢慢消失了,強度大的訓練,讓學生感到厭倦、心生退意。現在真正能吃苦耐勞的、堅韌不拔的學生較少,經濟條件不夠優越的農村家庭,也是“富養”孩子,致使學生缺少在艱苦環境中鍛煉的機會。至于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工匠精神,學生還沒認真思考、踐行,思想上也沒有成體系。
(三)僅靠教學部門推進賽項建設難
網絡系統管理競賽項目往往是指導老師的事情,指導教師雙休日、寒暑假都投入到海選、培訓、淘汰、強化競技、模擬賽項等環節,很忙。因此,學生賽項平臺建設、場地準備,學生吃、住的安排,學生心理狀態的引導、放松式的團建活動等環節需要其他部門的教師輔助。僅靠指導教師,很難完成賽項各個階段工作。2021年,參觀學習廣東一知名職業技術學院得知,他們的學生一年中,暑假休息15天,寒假休息10天。在他們背后,學校的各個部門做了大量的默默無聞工作,僅靠幾個專職教師不足以支撐省級、國家級大獎。如果學生在寒暑假集訓,后勤保衛、學生管理、建設采購、行政辦公等各項配套工作都要跟進,相關教師也不能夠休息。
(四)網絡系統管理賽項有內卷傾向
內卷就是精細化的低水平重復。無意義的精益求精、將簡單問題復雜化、低水平模仿和復制、在同一個問題上無休止地挖掘研究、投入更多精力與成本卻并沒有相應地獲得更多回報、限制創造力的內部競爭等,這都是內卷。獲大獎的選手拿到熟悉的題目,不需要過多的分析思考,所有的問題都是重復操練很多次,不變的設備平臺,熟悉的題型,條件反射式快速作答實施,沒有展示出選手的分析能力、獨立實踐能力、創新創造能力,這就是內卷。不同的品牌設備、不同規格型號、不同場景、不同實際困難,能否融會貫通、規范解決各種實際問題,是我們值得考核的重要方面。但現實場景中,問題出現是令人意外的,需要思考、分析,排查疑點才能找出問題。面對真正實戰,獲大獎選手表現怎么樣,值得期待。
(五)“定標、催化”課程體系不健全
不少課程是參照的傳統教材、高校本科教材、教育集團教材或專業教師編寫的教材,都不完全合適。的確,很難找到完全適合學生的教學計劃、教學任務的教材。一是受教師團隊所掌握的專業知識、能力影響。新技術、前沿技術、融合技術,專業老師學習研究得不夠,或者欠缺。譬如大數據分析、物聯網、人工智能方面的教師就比較缺乏。二是受軟硬件平臺建設滯后的影響,一些課程開不了。網絡安全、軟件控制網絡(SDN)等課程需要平臺支持,沒有平臺,課程很難開展教學。
課程融入職業技能標準程度不夠,不能同步主流、領先、規范、通用的職業標準。學校很少面對面了解企業所需人才的標準,統計、分析廣大用人單位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要求。先有市場行業崗位需求調研報告,才能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通常教研室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需求調研環節很少實施。
(六)“定標、催化”實踐平臺不健全,職業標準體系建設緩慢
職業院校和普通高校相比,優勢就是實踐應用性強。“定標、催化”是全國職業技能大賽的主題口號,倡導的主旋律,很少和教學融合。針對的是少數人、少數事,購買設備訓練平臺也是1~2套就行,訓練的題型、項目也是手稿式、珍藏版,沒有考慮到大規模、大幅度提高學生職業技能。沒有建立與之配套的實操實訓平臺、教學和需求融合平臺。信息專業設備每5年會更新一代,有的學校近10年設備平臺基本沒有建設,許多演示在模擬器中進行,模擬器可以輔助教學,但代替不了真設備真平臺。
教育系統的職業標準體系建設,和產業、崗位需求緊密結合度不夠。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教學內容,更多的是教師一人或幾人共同努力的結果,很少密切跟進市場需求,走到企業中去,走近生產一線,全面了解崗位需求,到底需要哪些職業人才技能,不是很清楚。
三、網絡系統管理技能競賽優化路徑的思考
(一)學校參賽目標高遠、全面
參賽選手拿省一等獎、國家級獎,是大家共同盼望的,但不是主要目標。學校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出大量的新時代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滿足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需求“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二)建設優秀指導教師團隊
建設優秀指導教師團隊,是最具優勢的著力點。改變自己,提升自己,是最有把握實現的。沒有優秀指導教師團隊,哪來優秀的學生。只有指導教師專業精深、知識廣博、作風優良、有定力堅守,才能一起把職業標準完全領悟掌握,競賽規程領會吃透,競賽內容精通熟練,并且把三者融會貫通,才能帶出國家級的學生大獎。每天,都要把難題擺出來,探討、爭辯,直至找到正確答案。指導教師團隊要注重梯隊建設,注重老、中、青結構搭配;指導教師要走出去深造交流,與學校提出的“開門辦學”思想保持一致,向先進學習,向頂級大師學習,向企業大國工匠學習,閉門造車,就會落后。資深教師經驗豐富、專注敬業,年輕教師學歷高、知識結構新,學習力強,老中青教師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在數字化轉型升級中,專業知識已經融入工業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網絡安全、人工智能等方面,指導教師的知識面寬、知識體系不斷更新才能培養出好的選手。
(三)競賽訓練中融于思政元素
訓練中不融入思政元素,學生就沒有脊梁,沒有靈魂精神,在前進途中遇到困難就沒有信心、勇氣。思政元素包括家國情懷、競爭意識、心理強大意識、堅韌不拔和百折不撓精神等。
沒有國,哪來家,哪有自己的美好前程。學生用奮斗的青春來詮釋“強國有我”,這是使命,更是責任。競爭不可避免,我們要學會從容應對。和優秀的學生比,更重要的是和自己的過去比,挖掘潛力,改進不足和缺點,補全和強化短板。優秀的選手都是超越自我的勇者。心理素質要強大。挑戰、困難、重復乏味的訓練比拼的就是心理素質強大。教師要訓練學生面對困境、挫折,做到不慌,按照已掌握的方法、思路,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堅韌不拔就是信念堅定,不放棄、不言敗。當學生遇到困難或反復訓練沒有突破時,可能產生消極情緒。這時,指導教師介入,和學生一起正視問題、分析原因、找到辦法,渡過難關。競賽如同是一場馬拉松,選手間比的是意志、決心、持之以恒。
(四)以學生為中心推進賽項體系建設
以學生為中心,從進入學校第一天到畢業走向工作崗位那一天,賽項體系建設“三全育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計算機網絡專業有網絡系統管理、網站網頁設計、大數據等三個方向,讓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發展。充分了解當前社會需求,科學、合理制訂人才培養方案,然后逐一確定課程標準、授課項目內容、實操實訓、實習、畢業設計各個環節內容,融入職業標準所需的知識、技能和素質。在體系建成后,注意體系建設開發機制、更新流程和行業企業互動溝通機制隨之配套建設好。賽項體系是一項系統工程,學校統一決策組織、學校各個部門同心協力完成標準規程制定(和行業企業互動溝通機制、設定其開發機制和更新流程)、學生按需分組、賽教融合、產教融合、評估測試、反饋完善等各個環節任務,建設科學完備的教學體系。
(五)逐步建設健全“定標、催化”課程
定標就是職業技能標準,代表全省、全國乃至全世界企業技術技能,具有引領性、先進性、規范性。催化就是讓絕大部分學生能接受、能學習、能消化吸收、能較大幅度提升綜合素質。根據職業標準和競賽規程,課程建設是一門一門來,從核心專業課程開始,每一門課程要有專業教師團隊去重構和融合課程標準、教學計劃、教案、教學幻燈片、教學資源信息等。
(六)搭建好“定標、催化”實踐平臺
創建產教融合平臺,是為學生提供實訓實踐的平臺,是教學和崗位需求緊緊結合的平臺,是為本地大力推進創新突破產業突圍的平臺。建設實踐平臺需要注意以下幾點:校企基于共同目標、共擔風險、共同收益來建設;實踐平臺要持續深入;合作要有閉環機制,有評估反饋;激勵機制能確保參與產教平臺的人員有持續熱情。單靠學校一方建設的實踐平臺容易和崗位需求脫節,市場需求的敏感性也不夠,和企業合作共建的產教研平臺是一個可以同步職業標準體系建設的平臺。按照職業標準建成的實踐平臺,是完全真實的應用場景,平臺開展的項目是包括了一個項目的全流程工作,不是一個項目的某一階段任務。
四、總結
筆者在教學和競賽輔導中,不斷改進“定標、催化”實踐教學模式,發現了許多問題,通過思考、摸索、論證找到了一些辦法,只有教師幫助每位學生樹立目標、培養興趣、挖掘潛力,持之以恒,學校各個層面以學生為中心,同心協力才能培養出新時代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 吳東霞,常傳榮,胡淑梅.“雙高”建設背景下高職院校校級技能競賽長效機制的探究[J]. 黃山學院學報,2021,23(01):130-132.
[2] 陽征保. 內卷化視閾下高職職業技能競賽問題與改進路徑[J]. 機械職業教育,2021(06):13-17.
[3] 王鶯子. 高職技能競賽背景下的教學改革研究與策略[J]. 現代職業教育,2021(43):176-177.
[4] 劉國蓮. 高職院校技能競賽現狀調查及政策建議[J]. 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10(05):19-22,53.
[5] 馬華林,張立燕. 基于競爭優勢理論的職業技能競賽學生選拔探討[J]. 機械職業教育,2018(03):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