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閱讀經典、優秀的文學作品既是認知活動也是審美活動,已經成為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升大學生理解、欣賞經典英文原著的能力既有利于促進學生自身人文素養的提高,從長遠來說也有利于促進國家間的交流合作。文章剖析了小說《警察與贊美詩》中的對比手法,并結合協同育人理念重溫作者獨特的藝術創作手法和作品主題。
【關鍵詞】 《警察與贊美詩》;對比;創作手法
一、研究背景
高校英語教學要主動服務國家戰略發展,助力培養具有全球視野、通曉國際規則、熟練運用外語、精通中外談判和溝通的國際化人才。英語作品選讀作為英語專業的核心課程,其課堂教學的高質量開展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因此,落實好每一堂英文原著欣賞課意義重大。本研究以《警察與贊美詩》為例,并結合協同育人理念,剖析其對比手法及作用,重溫作者獨特的創作手法,進一步理解主題,啟迪思考。
二、對比手法對主題的體現作用
表達方式是作者創作時精心構思的用于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介紹事物、闡述事理的方式手段,突出表現為修辭手法。對精彩修辭手法的運用不僅能改善語言表達效果、突出主題,更能啟發讀者,引人深思。《警察與贊美詩》是美國短篇小說巨匠歐亨利的經典作品,講述了流浪漢蘇比為了躲避寒冬,六次設法被捕,但一次次的精心“謀劃”均以失敗告終的故事。最后當蘇比被贊美詩感化,決心堅守正道、自食其力時,卻被無故送進監獄。小說發表于1904年,此時美國工業產值和國民生產總值均超過英國,躍居世界首位,經濟繁榮、物質充裕,但資本的高度集中和經濟壟斷程度的不斷提高導致了嚴重的貧富分化,社會矛盾重重。出身于底層的歐亨利真切同情受剝削壓迫者,也善于揭露社會的黑暗面,在小說中通過比喻、反諷、對比、借代、擬人等手法,有力抨擊了資本主義制度對底層人民的迫害。該小說的作品名稱和歐亨利式結尾,突出了對比手法對主題的烘托作用,因此,本研究重點剖析小說中的對比手法及其作用,并結合協同育人理念展開思考。
(一)作品名稱中的對比
小說名字為《警察與贊美詩》,而不是《贊美詩與警察》。顯然,歐亨利想給讀者創設的第一印象就是警察的正面形象——公正、稱職、懲惡揚善。但隨著小說情節的一步步推進,事實并非如此。小說中,蘇比為了進監獄過冬,兩次嘗試吃霸王餐,但因店員的以貌取人以及店員認為警察不會管這種小事,都沒有如愿被捕。之后蘇比又砸高檔櫥窗、調戲街邊婦女、順手牽羊、擾亂治安,對于這些普通人都認為是觸犯法律的行為,警察均視而不見,毫無作為。小說末尾,當夜深人靜,蘇比被贊美詩所感化,決心勤勉奮斗時,卻被警察無故送進監獄。警察在該抓的時候不抓,不該抓的時候又毫無征兆地抓,這顯然與名稱想給讀者創設的警察的正面形象形成反差。文中無論是作者對警察言行的描寫還是蘇比與警察交流時的語氣與態度都強化了小說中警察的負面形象。比如在第二次被捕計劃中,蘇比將警察稱呼為brass buttons(黃銅紐扣,brass的形容詞為brazen,意為黃銅制的、黃銅色的,但同時該詞也有厚顏無恥、肆無忌憚之意),足以看出他對警察職業道德的不認可,甚至是鄙視。警察的不作為和“作為”形成了諷刺效應,凸顯了美國當時社會法治的黑暗。與此同時,警察的失職無能、趨炎附勢又與贊美詩的感化形象形成對比,無形中又批判了當時美國社會法治的混亂,贊揚了優良精神風貌對人性的撫慰作用。
(二)追求美國夢與美國夢破滅的對比
美國獨立戰爭是以小勝大、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為北美十三個殖民地贏得了民族獨立,從此美國誕生。因此,自1776年以來,世世代代的美國人都堅信只要通過自己的勤奮努力就能獲得更好的生活,而非依賴特定的社會階層和他人的援助。在小說中,蘇比盡管食不果腹、居無定所,但是他每年寧愿“費盡周折”地去監獄“度假”,也不愿屈辱地接受慈善機構和救濟機構的施舍。在他的認知里,慈善機構是虛偽的,政府的救濟機構也是不靠譜的,而監獄公正嚴明、照章辦事,更不會干涉個人隱私。雖然身處底層,但蘇比仍然沒有徹底失去對體面生活的追求。數次被捕計劃都失敗后,蘇比被夜深人靜的教堂中優雅的贊美詩所感動,內心掀起了一場革命。他決心向坎坷的命運發起斗爭,擺脫墮落的時光、低俗的欲望,走出生活的泥沼,重拾當年的雄心壯志,找一份工作自力更生,做個烜赫一時的人。只是當他還沉浸在要如何實現他的美國夢時,卻被無故送進監獄,并且在第二天早上就迅速被法庭宣判“布萊克威爾島,三個月”。從蘇比猝不及防的命運轉折可以判斷,當時的社會現實處境帶給他的只有無能為力。
小說發表于20世紀初,當時的美國經濟飛速發展,但政治腐敗,社會風氣敗壞,貧富差距擴大,底層人民期望通過勤奮勞動發家致富的希望越來越渺茫,成功的可能性越來越小,面對命運,他們舉步維艱。小說的主人公蘇比正是那個時期美國底層人民的縮影。雖然小說的結局是蘇比被捕入獄,卻是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捕,與蘇比的六次設法被捕均失敗的結果形成鮮明反差。顯然,歐亨利在創作時對蘇比形象的勾勒是精心設計的。盡管蘇比衣衫襤褸,三餐不繼,但他依然向往有尊嚴、有溫暖、沒有寒冷、沒有歧視、沒有仇恨的美好生活,希望擁有母愛、伴侶、朋友,能自食其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但異化變態的社會讓他的“美國夢”破碎,讓人唏噓不已,也讓讀者更加同情他悲慘的境遇。
(三)充裕的物質基礎與缺失的精神內核的對比
歐亨利經歷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后美國的黃金發展期,見證了美國的工業化進程,文筆犀利、洞察力敏銳的他自然也看到了繁榮背后的不堪,尤其是當時社會對弱者的無情、冷漠和不公。小說中,蘇比的第一次嘗試便是去一家燈火輝煌的高檔餐廳吃霸王餐,那里匯聚著葡萄、蠶絲與原生質的最佳制品,富人們衣著華麗地品嘗進口美酒美食。他幻想著在里面美美地享用烤鴨、chablis酒和carmembert 干酪,再來一杯濃咖啡和一根雪茄煙。但是他剛進門,店員的眼光就落到他的舊褲子和破皮鞋上,粗壯利落的手便把他推得轉身,迅速將他攆到了人行道上。蘇比的第二次嘗試是故意砸了一家燈火通明、陳設別致的商店的大玻璃櫥窗,但因警察的愚蠢,又沒有如愿被捕。蘇比的第三次嘗試是去一家餐具和氛圍粗里粗氣但湯食和餐巾稀得透光的平民飯館吃霸王餐,雖然順利進店并就餐,但店員認為警察不會管這種小事,并沒有報警,而是狠狠地將他扔到了人行道上。計劃再次失敗的蘇比轉而去調戲良家婦女,他對著一位衣著簡樸的年輕女子,扮演起了“小流氓”的角色,但最后他發現女子其實是一位想要不勞而獲的妓女,更讓他惱怒的是警察也只是盯著他,僅此而已,他只好另尋“出路”。蘇比的最后一次嘗試是順手將他人放在門邊的綢傘偷走了,并且拐角就站著一位警察,本以為這次能順利“得逞”,但令他沒想到的是綢傘也是那人偷來的,而警察依然只是好奇地看著兩人,轉而便去攙扶一位身著晚禮服的金發高個女士過馬路,以免她被兩條街以外駛來的電車撞著。
從歐亨利設計的這些故事情節中不難看出華麗的衣服、進口美酒美食、精致的玻璃櫥窗、燈火輝煌的街道和高貴的晚禮服等反映了當時美國社會充裕的物質基礎,但店員的以貌取人、只認衣服不認人,社會上蔓延的趨炎附勢之風、盜竊之風,不勞而獲、不擇手段追求財富的風氣則體現了人們精神內核的空虛。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發展的不平衡凸顯了社會矛盾,也讓讀者更能感受黑暗的社會給底層人民帶來的傷害。蘇比作為一名無產者,無論如何也難以融入美國上層社會,這也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所決定的。
(四)教會女士形象與其他負面人物形象的對比
小說的人物形象是體現小說主題的關鍵元素,作者往往通過精心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來揭示社會生活的某些本質,而不同形象的對比更能突出特定主題。小說中的警察愚昧、勢利、不稱職,成了負面形象代表,另一些負面形象則是虛偽的慈善家、不友善的店員、偷工減料的商家以及想要不勞而獲的妓女和小偷。作者通過這些負面形象的描寫和敘述有力地反映了當時美國社會核心價值觀混亂與缺失的現實。與這些負面形象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教會女士——在感恩節送了他一個整潔的黑領結,讓他在寒冬中感受到了一絲暖意,離體面生活更進一步,也讓他有底氣去高檔餐廳吃霸王餐,好去監獄“過冬”。雖然作者對這位女士的描述很簡短,只是一筆帶過,但在眾多負面人物形象的襯托下,她所代表的正能量便顯得更加珍貴,也更加能凸顯像蘇比這樣的底層人民對體面生活的追求與向往。
(五)底層人民的無以為生與上流社會的快活安逸
歐亨利擅長描寫小人物的生活,通過對環境和人物的描寫反映特定主題。在《警察與贊美詩》中,主人公蘇比就是底層人民的代表,小說開篇就通過環境描寫烘托了蘇比生存的艱難。蘇比的家是麥迪遜廣場的長凳,為了抵御寒冬,他把三份厚報紙塞在上衣里,蓋在腳踝和膝蓋上。蘇比沒有父母、沒有伴侶,孤身一人,三餐不繼。每當寒冬臨近,他都要為自己如何過冬發愁。蘇比想要通過去豪華餐廳吃霸王餐的方式被捕入獄過冬,卻因暴露身份的皮鞋和泄露真相的褲子被店員迅速攆出。與蘇比的窮困潦倒和輾轉反側形成對比的是富人們的快活安逸和錦衣玉食。淑女們披著皮裘,紳士們身著大衣,挽著伴侶在凜冽的寒冬中歡天喜地地走來走去。他們可以去豪華餐廳享用高檔美酒美食,可以去劇院放松娛樂,可以去地中海游弋,去南方避寒,去棕櫚灘和里維埃拉度假,去維蘇威灣漂流。這些都是蘇比從來不曾擁有以后也不會擁有的生活。通過對窮人和富人的生存狀況進行對比,歐亨利成功地向讀者展示了美國工業化進程中財富分配不均的現實。可以看出,美國豐盛的經濟發展成果并沒有惠及底層人民,在一定程度上還給底層人民帶來了傷害。
三、協同育人思考
《警察與贊美詩》的情節構思精妙,令人捧腹,但歐亨利基于現實的創作也引人深思,而這也是開展高質量課堂教學的關鍵環節和授課教師須具備協同育人理念的意義所在。通過對比手法,歐亨利有效地向讀者披露了美國經濟騰飛過程中產生的種種弊端,其中之一便是核心價值觀的混亂與缺失,尤其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和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而核心價值觀的混亂與缺失造成的后果之一就是金錢成為尺度,人們為了追求金錢不擇手段,社會風氣敗壞,社會道德倒退。
通過將作品名稱中的警察形象與贊美詩形象進行對比,小說有力地反映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社會法治的混亂與黑暗以及警察的不敬業給底層人民帶來的傷害。追求美國夢與美國夢破滅的對比讓讀者看到了核心價值觀混亂與缺失的社會狀況使美國底層人民謀生更加艱難的殘酷現實。從物質基礎與精神內核的對比到正面人物形象與負面人物形象的對比,再到窮人與富人生存狀況的對比,都傳遞了當時美國社會友善、誠信、平等、公正、和諧價值觀的混亂與缺失。店員的歧視、冷漠、粗暴讓讀者更加同情蘇比的遭遇,商家的偷工減料、不誠信經營讓讀者再次目睹了社會風氣的敗壞和道德的倒退。平等與公正的缺失不僅體現在窮人與富人巨大的財富鴻溝上,還體現在社會地位的不平等上,包括窮人與富人社會地位的不平等以及黑人和白人社會地位的不平等,后者至今仍然是美國社會的頑疾。小說中的富人衣食無憂,快活安逸,充分享受著經濟飛速發展帶來的紅利,而以蘇比為代表的底層人民居無定所,食不果腹,終日為一日三餐奔波,從蘇比憧憬去監獄過冬便知經濟發展的成果對底層民眾來說無疑是空中樓閣。收入差距讓讀者感嘆美國底層人民生存的艱辛,尤其與上層社會奢靡生活的對比更讓讀者感受到資本主義所謂自由平等的虛偽性。
無疑,小說中這些對比手法的使用有效地凸顯了核心價值觀培育的重要性。在課堂教學中,英語教師在指導學生欣賞原著的藝術創作手法時也應具備協同育人理念,通過高質量的課堂教學設計來啟發學生結合實際進行思考,幫助學生在學好英語的同時提升思辨能力。
四、結語
學習英語語言知識與文化同時又不忽略中華文化是高質量英語課堂教學的應有之義,高校英語教師有義務種好自己的責任田,幫助學生真正做到學思結合。
參考文獻:
[1] Henry O. 100 Selected stories[M]. London:Wordsworth Editions Limited,1995:32-37.
[2] 常莉. 《警察與贊美詩》中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對主題體現的作用[J]. 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16,14(02):135-138.
[3] 陳惇. 歐·亨利的《警察與贊美詩》評析[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5(04):89-93.
[4] 王慶光. 《警察與贊美詩》中的詞義修辭格探析[J].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3):149-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