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對高校人才培養來說,借鑒“舌戰群儒”,就是要明晰諸葛亮的人才觀,并融入高校校風學風、目標定位、人才培養方案、教師隊伍建設、干部隊伍建設的全過程,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
【關鍵詞】 舌戰群儒;人才觀;人才培養
“舌戰群儒”是《三國演義》的經典章節,時值劉備新敗,退守夏口,曹操大軍壓境,東吳上下主降之風日盛,在此情勢下,諸葛亮只身隨魯肅過江、游說東吳群臣。初次謀面,江東群儒一一對諸葛亮發出詰難,東吳第一謀士張昭詰問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而最終卻使劉備“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無容身之地”。隨后,諸葛亮科學分析了前幾次敗績是不可抗力因素,論證“寡不敵眾,勝負乃其常事。”并以自己“博望燒屯,白河用水”和韓信助多次敗給項羽的劉邦在垓下一戰成功的例子,無可辯駁地證明“鵬飛萬里,其志豈群鳥能識哉?”以大鵬自況,志在萬里;將群儒比作群鳥,胸無大志,江東諸士不識他的大才。接著又推出他的人才觀,即“非比夸辯之徒,虛譽欺人:坐議立談,無人可及;臨機應變,百無一能。——誠為天下笑耳!”這句話體現諸葛亮推崇經世致用,反對虛華無實,最終使對方“并無一言以答”。而后陸績以曹操是相國曹參之后,劉備出身無可稽考相詰,“眼見只是織席販屨之夫耳,何足與曹操抗衡哉!”諸葛亮對答:“且高祖起身亭長,而終有天下;織席販屨,又何足為辱乎?”指出其以出身論英雄的荒誕不經,使“陸績語塞”。諸葛亮以“君子之儒,忠君愛國,守正惡邪,務使澤及當時,名留后世。”論述君子之儒的風采,既是回應程德樞之語,也包含著對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專權肆橫”的駁斥;又用“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刻畫出小人之儒的嘴臉,對大敵當前而群儒一籌莫展予以辛辣的諷刺,使“程德樞不能對”,以至眾人“盡皆失色”。
這場論戰的語言藝術、辯論技巧是以往研究的重點,其中蘊含的人才觀更是對高校人才培養有著更大啟發的意義。對諸葛亮才能的質疑的駁斥,解讀出“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的高遠大志;對劉備身份織席販屨之夫的質疑的駁斥,解讀出“何世無奇才,遺之在草澤”的英雄不問出身;對“漢傳世至今,天數將終。今曹公已有天下三分之二,人皆歸心。劉豫州不識天時,強欲與爭,正如以卵擊石,安得不敗乎”的駁斥,解讀出“夫人生天地間,以忠孝為立身之本。公既為漢臣,則見有不臣之人,當誓共戮之:臣之道也”的家國情懷。這場論辯鮮明體現出諸葛亮的人才觀,即志存高遠、堪當大任、忠于國家。
高校肩負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歷史重任,需要借鑒“舌戰群儒”,將其中的人才觀融入學校教育的全過程,培養站起來能講、坐下來能寫、靜下來能想、走出去能干的諸葛亮式人才,以高校人才培養新成效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偉業做出新的貢獻。
一、“舌戰群儒”在高校人才培養上的啟發
(一)培養志存高遠的人才
諸葛亮面對“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的形勢下,沒有急于出將入相,“躬耕隴畝”,同時思考著天下大計。諸葛亮選擇了屢敗屢戰、屢戰屢敗的劉備,看中的是劉備胸懷天下的氣魄和禮賢下士的摯誠。諸葛亮相信劉備能像大漢王朝的開創者劉邦起家的時候只是十里亭長最終擁有天下那樣獲得最終的勝利。這說明諸葛亮極具慧眼,不以一時的勝敗論英雄,目光極為長遠。
高校人才培養要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培養學生“敢教日月換新天”的革命意志。教育學生不為暫時的困難甚至失敗所阻,發揚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自覺將個人發展融入國家建設和民族復興的大業中,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二)培養堪當大任的人才
面對嚴畯“且請問孔明治何經典?”的責難,諸葛亮將“尋章摘句”的治經典定義為“世之腐儒也,何能興邦立事?”并列舉“張良、陳平之流,鄧禹、耿弇之舉”這些大才從不治經典,論證“豈亦效書生,區區于筆硯之間,數黑論黃,舞文弄墨而已乎?”使得“嚴畯低頭喪氣而不能對。”圍繞治經典,諸葛亮主張“實踐出真知”,而非“區區于筆硯之間”。這說明諸葛亮肯定經世致用的實干人才,否定“舞文弄墨”的“書生”。
高校人才培養要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發揮學生在產學研一體化深入推進中的作用。開展校內專業技能競賽,以賽促學,持續提升學生專業綜合技能素養。加強實習實踐基地建設和校企合作,為學生提供接觸社會,實踐鍛煉的機會,讓學生學以致用,在實踐中學本領、長才干。
(三)培養忠于國家的人才
來自汝陽的大儒程德樞認為諸葛亮沒有真才實學,是儒士的笑柄。諸葛亮沒有正面回答他的詰難,而是將儒者分為“君子”和“小人”兩種。諸葛亮將忠于國家作為“君子之儒”的表現,并舉出反例:修辭作賦名蓋一時的楊雄投靠篡權的王莽落得個跳樓自殺的下場。諸葛亮對程德樞的反駁體現他對忠于國家的堅守和背叛國家的厭棄。高校人才培養要注重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拔尖創新人才。要理直氣壯、全面系統、齊心協力地推進愛國主義教育。高校要發揮主渠道作用,將愛國主義精神貫穿于學校教育全過程;高校教師要堅持職業操守,提高綜合素養,以德立人、以文化人、以美育人;高等教育系統要營造濃厚的愛國氛圍,講好愛國故事、宣傳愛國典型、創作愛國作品。中國高等教育絕不能培養“長著一張中國臉、卻不是中國心、沒有中國情、缺少中國味”的人,讓“愛國”無可爭議地成為社會普遍的價值追求。
二、“舌戰群儒”中諸葛亮人才觀在高校人才培養上的運用路徑
(一)諸葛亮人才觀融入高校課程教育
首先,做好頂層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充分尊重學生成長規律,從“以教定學”轉向“以學定教”,深化學分制改革,構建以“學”為中心的課程體系和基于產出導向的教學評價體系。遵循“反向設計、正向實施”的原則,根據社會需求,確定合理的培養目標、畢業要求,完善課程體系,科學構建社會需求、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體系之間的邏輯關系。
其次,上好理論課。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學校可以將諸葛亮人才觀的思想理念與教學相結合,推動諸葛亮人才觀念進課堂,將其列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計劃,融入課堂教學。通過歷史課程,讓學生了解國家的歷史、政治制度和文化信仰;同時,通過法律課程,讓學生了解憲法和法律、遵守國家法律,并且為國家法律服務;國家意識的培養需要從學生的思想深處開始,讓他們明白作為一個公民,應該以國家和集體的利益為重。現實社會問題的研究和探討可以作為重要的課堂內容,使學生深刻認識社會問題的復雜性和自身的責任,以此來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和愛國情懷培育,增強學生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和責任感。
最后,搞好實踐課。堅持“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教育理念,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結合學校辦學定位和專業發展實際,科學論證專業定位、服務面向、發展方向、目標路徑等。課程設置實踐教學環節,如實習、實驗和項目等,依托校企合作單位、實習實踐基地、研學活動,讓學生通過克服實踐中的挑戰和困難來鍛煉自己的能力和意志品質,培養堪當大任的能力。
(二)諸葛亮人才觀融入高校日常教育
將學生的道德品質塑造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相結合,通過開設德育課程、舉辦道德講座、組織社會實踐等方式,培養學生忠于國家的責任感。還可以建立導師制度,由年長的教師或專業人士擔任學生的導師,學習諸葛亮“君子之儒,忠君愛國,守正惡邪,務使澤及當時,名留后世”的觀念,幫助他們樹立更高遠的志向和對國家的忠誠。除此之外,高校要堅持開放辦學的理念,整合優化、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積極創造條件,組織學生盡早開展科學研究、社會調查,給學生更多接觸社會實踐的機會;鼓勵學生參與公益活動和社會實踐,如志愿者服務、幫扶貧困地區等,讓學生親身體驗社會責任的重要性,培養他們為國家、為社會作出貢獻的意識。在建設學生黨團組織、學生會、社團時,依據學生特點,多途徑舉辦美育、體育、勞育等校園文化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提升人際交往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協調配合能力、抗壓能力。
(三)諸葛亮人才觀融入高校教師隊伍建設
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則,是推進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前提。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是建設教育強國最重要的基礎工作。在此背景下,高校應當充分認識到教師隊伍建設的緊迫性和重要性,通過舉辦教師培訓班、開展學術研討會等方式,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專業素養,使他們具備培養學生志存高遠、堪當大任以及忠于國家等的能力,以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對于“優質教育”的需求。
高校工作者應當積極踐行并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入理解和精準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及其優秀特質,應當將諸葛亮在培養志存高遠、堪當大任和忠于國家等方面的思想作為借鑒對學生進行教育和指導。高校教師要廣泛研讀古今中外經典文獻,創新教育教學方式方法,善于在課堂教學中引經據典,將舌戰群儒中蘊涵的核心思想理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使廣大青年學子更全面地理解諸葛亮的人才培養理念的深刻內涵。
此外,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作為指導,在學術研究中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豐富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也為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提供系統性知識資源保障。通過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以全面提高高校人才自主培養質量。
(四)諸葛亮人才觀融入高校干部教育培養
方向和路線一旦確定,干部就是決定事業成敗的決定性因素。高校干部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重大戰略意義和豐富內涵。面對“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時代重任,高校干部責任重大,使命光榮,要始終胸懷“國之大者”,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綿綿用力、久久為功,不斷提升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高校干部應當忠于國家的教育事業,跟隨國家步伐,在全校營造濃厚的尊師重教的氛圍,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投身于教育事業。高校可以組織各類培訓課程,加強高校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領導能力提升和責任意識培養,使其成為精通業務、忠誠奉獻的教師“領頭羊”。高校干部作為校園文化、體育、藝術等方面統籌教育管理、經營和發展的主力軍,理應精準把握諸葛亮的人才培養觀念的內涵與獨特價值,推進高等教育改革,準確把握時代的步伐,制訂相應合理且高效的工作計劃,將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的人文經典與人生修養課程、科學探索與技術創新課程、社會發展與公民教育課程(含“四史”教育)、生命健康與體育健身課程、藝術體驗與審美人生課程、創新能力與創業素養以及地方特色與文化研究課程等更好地結合起來。在辦學治校過程當中,高校干部要以身作則,堅定正確的政治理念,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在教師隊伍當中起到帶頭作用,在學生群體中凝聚榜樣的力量,引導培養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不辜負黨的重托、師生的期待和組織的信任。
三、結語
“舌戰群儒”體現出的諸葛亮的人才觀是在國家危難之際產生的,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和持久的生命力。高校人才培養事關國家和民族發展大計,興衰成敗。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線,做好高校人才培養必須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做好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法寶。在全面建設社會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高校一定要培養出一大批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需要的志存高遠、堪當大任、忠于國家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許中康,許中榮. 《三國演義》中“舌戰群儒”的文化解讀[J]. 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22,43(12):5-9.
[2] 張緒山. 論“舌戰群儒”中的邏輯與政治倫理[J]. 社會科學論壇,2021(02):237-246.
[3] 祝麗娟. 從《舌戰群儒》看諸葛亮之“儒”[J].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0(15):73.
[4] 許光烈. 諸葛亮舌戰群儒的論辯藝術[J]. 修辭學習,2002(03):24-25.
[5] 于全有. “諸葛亮舌戰群儒”的論辯語言藝術[J]. 名作欣賞,1994(05):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