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唐山陶瓷文化作為獨特的文化資源,具有豐富的內涵和藝術價值,其融入高職英語課程可以豐富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開闊文化視野。同時,高職英語課程注重實用性,通過融入唐山陶瓷文化,學生可以獲得更多的語言表達機會,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綜合文化素質和民族自豪感,為未來發展提供更好的條件。
【關鍵詞】 高職英語;優秀傳統文化;陶瓷文化;跨文化能力;文化素質;教學方式
唐山陶瓷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在高職英語課程注重實用性的基礎上,融入唐山陶瓷文化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識和語言表達機會,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創新意識。本研究通過總結和分析一些成功的唐山陶瓷文化教學實踐,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和方法,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師的教學效果。因此,將唐山陶瓷文化融入高職英語課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唐山陶瓷文化概述
唐山的陶瓷史,始于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的明永樂年間。據清時所撰《灤州志·風俗篇》“為唐山多缸窯,惟有陶甕盆之能者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家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大力扶持唐山陶業發展。到了20世紀80—90年代,陶瓷產業成為唐山初期經濟支柱產業,陶瓷產品在質量、生產工藝等方面都有了較大的提高。
唐山陶瓷也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首先,唐山陶瓷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傳統,體現了中國古代陶瓷藝術的卓越成就。其獨特的制作工藝和裝飾風格展示了傳統技藝和智慧,體現了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其次,唐山陶瓷也蘊含著深厚的人文精神和社會價值。它是一種文化符號,代表著中國傳統美學和審美觀念,同時也傳遞著對自然和人生的獨特感悟和理解。此外,唐山陶瓷還是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對推動地方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的發展起著積極的作用。
二、高職英語課程特點分析
(一)高職英語課程的定位與目標
高職英語課程作為一種實用性強的專門職業英語培養模式,在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創新意識方面具有獨特的需求和目標。首先,明確高職英語課程的定位,即注重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英語的能力,能夠使學生在職場環境中進行有效交流和應對各種實際工作場景。在教育部發布的《高等職業教育專科英語課程標準》(2021)中,特別在文化知識板塊提出“加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同”。英語教學不能僅給學生提供一個了解英語文化的學習機會,更應該積極傳播本民族的文化。其次,高職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基本運用英語的能力,尤其是在職場環境中的聽說能力。同時,為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和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為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今后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必要的基礎。
(二)高職英語課程的現狀與問題
高職英語課程在培養學生實際語言應用能力方面具有一定優勢,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傳統教學方式注重語法的記憶和應用,缺乏對文化背景的深入探索。其次,高職英語課程中缺乏實際案例的應用,缺乏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創新意識的教學方法。
三、唐山陶瓷文化融入高職英語課程的理論依據
(一)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文化是語言的載體和背景。文化教育在高職英語課程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將唐山陶瓷文化融入高職英語課程,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了解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的窗口。其次,文化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讓他們能夠在跨文化的環境中更好地溝通和交流。另外,唐山陶瓷文化的獨特魅力和藝術價值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審美能力,培養他們對藝術的欣賞能力和創作能力。
(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隨著全球化的迅速發展,學生需具備跨越語言和文化的溝通能力,才能更好地適應多元化的社會環境。通過了解唐山陶瓷文化的歷史背景、藝術特點和技術傳承,學生能夠增加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開闊自己的文化視野,學會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三)創新意識的培養
首先,唐山陶瓷文化作為一種獨特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創新元素和意義。通過了解唐山陶瓷文化的創作歷程和技術特點,學生可以感受到創新對文化發展的重要性和推動力。通過了解陶瓷藝術家對傳統的創新和突破,可以激發學生摒棄傳統觀念的勇氣和靈感。其次,將唐山陶瓷文化融入高職英語課程中的教學活動中,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創新實踐機會。例如藝術系學生,尤其是陶瓷專業的學生可以嘗試設計和制作自己的陶瓷作品,利用唐山陶瓷文化的故事和藝術形式進行創作,并用英文介紹講解,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從而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和實踐能力。最后,教師應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資源和創新平臺,鼓勵學生提出新的觀點和想法。
四、唐山陶瓷文化融入高職英語課程的教學策略和方法
(一)課程設計與教學資源的選擇
在將唐山陶瓷文化融入高職英語課程中,合理的課程設計和教學資源選擇是關鍵。首先,課程設計應考慮學生的英語水平和文化背景,將唐山陶瓷文化的相關知識和英語表達技巧有機結合起來。其次,選擇教學資源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可以選用包含唐山陶瓷文化背景的故事、文章、視頻等材料,安排實地考察、文化體驗活動,以提供學生身臨其境的學習體驗。此外,還可使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創設一種多元感官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對唐山陶瓷文化的興趣和好奇心。
(二)教學的方式與手段
首先,可以通過課堂講解、討論和展示等方式,向學生介紹唐山陶瓷文化的歷史和傳統。其次,可以利用圖片、視頻和實物等教具,讓學生親身感受唐山陶瓷的獨特魅力。此外,引入互動式教學活動,如角色扮演、文化體驗活動等,讓學生在實踐中感知文化,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通過設計以唐山陶瓷文化為主題的課堂作業和項目,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學習興趣。
(三)語言表達機會的創設
通過創造一系列的交流和表達場景,能夠激發學生運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興趣和能力。首先,教師可以設計與唐山陶瓷相關的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扮演陶瓷工藝師、陶瓷收藏家等角色進行對話和討論。其次,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唐山陶瓷博物館或實地考察陶瓷作坊,讓學生親身體驗和感受唐山陶瓷文化,并結合所學的英語知識進行交流。此外,教師還可以設計關于唐山陶瓷的講座和展示活動,讓學生有機會展示他們的研究成果,并用英語表達。
(四)評估與反饋
為了有效評估和反饋唐山陶瓷文化融入高職英語課程的教學效果,提出了相應的評估方法和反饋機制。首先,可以通過課堂表現評估學生對唐山陶瓷文化的理解程度和語言應用能力。教師可以設置小組討論、課堂演講或書面作業等形式來考查學生對唐山陶瓷文化的深入了解和運用情況。其次,在課程結束后,可以進行學生問卷調查,以了解學生對唐山陶瓷文化融入英語課程的看法和反饋意見。此外,通過定期舉辦展示活動或組織參觀唐山陶瓷工藝品制作工坊等形式,讓學生更直觀地體驗與了解唐山陶瓷文化,進一步評估和反饋教學效果。在評估的基礎上,教師應及時提供針對性的反饋,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不斷改進。通過有效的評估與反饋機制,可以確保唐山陶瓷文化融入高職英語課程的教學策略和方法的有效實施,提高學生在文化交流和語言應用方面的能力。
五、實例與案例分析
(一)唐山陶瓷文化教學的成功實踐案例
文章將詳細介紹藝術系高職學生教學過程中融入唐山陶瓷文化的英語實踐案例。在教學過程中融入了本校教師設計制作的英語微課《陶瓷》,以學生遇到難題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思考并幫助學生歸納總結介紹陶瓷的英文表達,拓展介紹其他中國傳統工藝。通過講解陶瓷悠久的歷史和發展,增加學生的文化底蘊,引導學生學習相關英語知識點,勇于用英文表達中國故事;通過系統介紹陶瓷的工藝,幫助學生了解陶瓷繁多且復雜的制作工序,深化學生對陶瓷藝術工藝的認知,感受陶瓷背后工匠們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的工匠精神;通過說明陶瓷的地位和意義,認識陶瓷對中西方藝術界帶來的偉大貢獻,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整個環節語言教學、文化教學以及課程思政結合,在口語教學中融入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民族自豪感的提升。案例展示了該教學策略的有效性,并為教師提供了一些指導和思路。
(二)教學效果與學生反饋分析
對實施唐山陶瓷文化融入高職英語課程的教學效果和學生反饋進行研究發現,91.8%的學生表示通過陶瓷微課的學習,掌握了介紹陶瓷的相關詞匯和句型表達,并且能夠用英文介紹陶瓷和其他傳統手工藝品。不僅豐富了他們的文化背景知識,還提高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這些舉措使學生對唐山陶瓷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激發了他們的創新意識。此外,研究還通過學生的反饋調查發現,多數學生對唐山陶瓷文化的學習體驗非常積極,88.4%的學生認為該微課增強了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更熱衷于向外國友人推廣中國文化。綜上所述,將唐山陶瓷文化融入高職英語課程對于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六、結論與展望
(一)本研究的主要結論
通過對唐山陶瓷文化融入高職英語課程的研究,得出了以下主要結論。首先,唐山陶瓷文化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資產,擁有濃厚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可以為高職英語課程提供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和語言表達機會。其次,通過將唐山陶瓷文化納入課程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創新意識,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最后,本研究總結了一些成功實踐的教學策略和方法,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未來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深入探索唐山陶瓷文化在其他學科和教學場景中的應用,豐富文化教育的內容和形式。
(二)研究的局限性及進一步研究方向
首先,由于時間和資源的限制,本研究只選取了唐山本地陶瓷文化作為融入高職英語課程的文化內容進行研究,但還存在很多其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有待進一步探索和應用。其次,在實證調查過程中,本研究采用了問卷調查和訪談等方式收集數據,但樣本規模較小,且所選取的學生和教師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觀偏好,可能影響了研究結果的客觀性和普適性。最后,本研究主要關注唐山陶瓷文化融入英語課程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對于具體的教材編寫和教學資源的開發,以及對教師的培訓和指導等方面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和深入探討。針對上述不足,未來的研究可以擴大樣本規模和研究范圍,進一步深化對文化融入英語教育的研究,并加強對教材和教學資源的開發與應用,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創新意識。
未來,可以繼續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唐山本土文化資源,進一步完善教學策略和方法,使其在高職英語課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遇曉雪. 淺談中高職英語課程有效銜接研究的實施途徑[J]. 中國科技投資,2018(11):375.
[2] 鐘霞. 淺談ESP理論對高職英語課程設計的啟發[J]. 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02):76-78.
[3] 董薇. 高職英語課程標準構建的建議和設想[J]. 湖北農機化,2019(24):164.
[4] 劉麗紅. 高職英語課程改革設計之我見[J]. 現代營銷,2011(11):224-224.
[5] 劉春楊. 中、高職旅游專業英語課銜接研究[J]. 品牌,2015(12):224-226.
[6] 張曉青. 高職高專公共英語課程建設與改革之我見[J]. 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5(03):101-105.
[7] 張文倩. 高職物流專業應加強物流英語課程教育[J]. 品牌,2011(08):73-74.
[8] 葉宇. 高職職業素養教育與英語課程的整合[J]. 產業與科技論壇,2011(10):131-132.
[9] 李旭. “選修型”大學英語課程類型定位研究綜述[J]. 管理觀察,2015(07):117-119.
[10] 朱麗軒. 大學英語課程設置改革探究[J]. 中國林業教育,2015(06):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