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該文旨在探討農業信息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以推動農業信息化領域的可持續發展。分析農業信息化的現狀和意義,強調培養高素質農業信息化人才的緊迫性。通過改革教育模式、構建實踐實習平臺、跨學科融合等方法,提出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結果表明,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實踐平臺建設,學生能夠獲得豐富的農業信息化知識和實際操作能力。個性化就業指導和政策支持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實現職業規劃和發展。綜上所述,為農業信息化人才培養提供一套創新的模式和實踐方法,為農業信息化領域的人才培養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農業信息化;人才培養;創新模式;跨學科融合;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C961"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22-0018-04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and emphasizes the urgency of training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talents. Through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model,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platform,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nd other methods, put forward an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diversified teaching means and practice platform, students can acquire rich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operation ability. Personalized employment guidance and policy support can help students better achieve career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To sum up, it provides a set of innovative models and practical methods for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and provides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alent training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Keywords: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talent training; innovation model;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黨的二十大描繪了我國復興藍圖,農村建設至關重要。當前,我國面臨百年變局,農業信息化與人才培養的緊密聯系凸顯。農業信息化是現代化必經之路,為農村可持續發展關鍵。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加快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推進智慧農業發展”。這不僅突顯了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戰略地位,同時要求儲備并培養適應智慧農業需求的人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研究農業信息化與人才培養,為未來農業發展提供新路徑,對助力農業現代化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夯實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農業信息化與人才培養
1.1" 農業信息化發展現狀
農業信息化,作為將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管理和服務相結合的過程,旨在推動農業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當前全球范圍內,農業信息化成為備受關注的熱門話題,引起各國政府和企業的廣泛重視[1]。
在中國,農業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進步,農業信息化的應用領域逐漸拓展,覆蓋了生產、加工、流通和銷售等各個環節。與此同時,政府也逐步加大對農業信息化的支持,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進農業信息化的快速發展[2-3]。
然而,當前中國的農業信息化發展仍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4-5]。例如,一些農民對信息技術的應用了解不足、信息化建設投入不足、人才供給不足等。這些問題制約了農業信息化的進一步發展。
因此,為推動農業信息化的進一步發展,加強人才培養顯得尤為重要。需要培養一支高素質的農業信息化人才隊伍,為農業信息化的發展提供堅實支撐。本文將圍繞農業信息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和實踐展開深入探討。
1.2" 農業信息化人才培養的意義
農業信息化人才指的是具備農業和信息技術知識、技能,能夠在農業信息化領域進行研究和應用的專業人才。
農業信息化人才往往具有以下特點[6]:第一,掌握農業和信息技術領域的專業知識與技能;第二,擁有較高的綜合素質,能夠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和技能;第三,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能夠在實踐中創新應用信息技術;第四,具備實際操作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能夠在團隊中協同完成工作。農業信息化人才對于推動農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如推動農業現代化、帶動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和改善農民生活水平等[7]。
農業信息化人才培養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所在,對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提升農業信息化人才培養質量需要加快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和實踐。
2" 農業信息化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2.1" 改革教育模式
傳統的教育模式強調知識的傳授,然而,隨著農業信息化的迅猛發展,僅僅傳授知識已不能滿足培養農業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對教育模式進行改革,將信息化技術融入其中,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信息化應用能力[8-9]。
2.1.1" 教學手段多樣化
多種教學手段的運用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10]。在線教學作為一種高效方式,能夠讓學生更靈活地獲取和處理信息,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實踐教學則強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的訓練。舉例來說,引入虛擬農場模擬系統,讓學生參與虛擬農業生產與管理,從而鍛煉實際操作技能。案例教學則有助于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通過真實案例的分析,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11]。
2.1.2" 項目實訓與實踐能力培養
項目實訓是一種有效的培養途徑,可以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項目中。與農業企業合作,開展與農業信息化相關的實際項目,讓學生在項目中獲得真實的經驗,提升實際操作能力。同時,建立實習基地也是重要舉措,學生可以在實習基地中親身參與農業信息化工作,加深對實際工作環境的了解。
2.1.3" 信息化應用能力培養
為了培養學生的信息化應用能力,可以在課程設置中增加信息技術相關的內容[6]。例如,在課程中可以加入信息化工具的使用教學,讓學生熟練掌握各種信息化工具的操作。此外,可以開設針對農業信息化領域的專業課程,如農業數據分析、農業物聯網等,以提高學生在信息化領域的專業素養。
2.2" 實踐平臺建設與產學合作
2.2.1" 實踐平臺的構建與拓展
實踐平臺可以包括模擬農場、信息化實驗室和數據分析中心,為學生提供一個能夠實際操作和應用信息化技術的場所。通過在實踐平臺上開展多樣化的農業信息化項目,學生能夠在真實環境中進行學習和實踐,從而提升問題解決的能力以及實際操作技能。
2.2.2" 產學合作促進人才培養
學校和農業企業的合作使得學生有機會參與實際項目,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與此同時,產學合作能夠為學生提供實習和機會。產學合作不僅能夠促進科研成果的應用,也使學生能夠接觸到前沿的信息化技術及實際問題,從而培養創新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10]。
2.2.3" 構建行業合作聯盟推動發展
通過整合教育機構、農業企業和政府部門等多方資源,聯盟可以共同開展人才培養項目和科研合作。這種聯盟合作不僅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和資源支持,還加深了他們對行業需求的認識,從而更好地為農業信息化發展貢獻力量。
2.3" 跨學科融合
在培養農業信息化人才過程中,跨學科融合至關重要。農業信息化要求將農業知識與信息技術有機結合,以應對復雜挑戰。
現實農業需綜合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如農業數據分析需要數學、統計學與農業知識。跨學科融合能拓展學生視野,更全面理解和應用不同領域知識,解決復雜農業信息化問題。
學校可開設農業信息化導論等跨學科課程,培養綜合素質與跨學科思維。鼓勵學生參與解決農業信息化問題的跨學科研究,培養創新和問題解決能力。
跨學科團隊合作也可鍛煉學生與不同領域合作、交流、協調能力。通過實踐活動,將跨學科知識應用于農業工作,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為農業信息化發展注入活力。
3" 農業信息化人才培養實踐
3.1" 設計人才培養課程
3.1.1" 課程設計原則與方法
農業信息化領域的課程設計應當遵循重要原則,確保學生獲得高質量培養。首先,課程內容與當前農業信息化前沿發展緊密結合,保持教學內容的時效性和實用性。其次,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包括講座、小組討論、案例分析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此外,注重跨學科融合,將農業、信息技術、管理等領域知識結合,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和問題解決能力[6,8]。
3.1.2" 關鍵領域知識覆蓋
農業信息化人才培養課程需涵蓋關鍵領域的知識,確保學生深度理解并掌握,見表1。
3.2 深化產學研合作
“課程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的農學全周期實習模式已被許多涉農專業高校采用,該模式充分利用農業科研機構和大型農業企業的資源,突出農學育人特色[12]。
本文在該模式的基礎上優化農業信息化人才培養模式,更加重視企業實訓,形成特色鮮明的農業信息化教學產業學院,最終提出“校內實訓+企業實訓+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的產學研合作新模式。與農業企業及相關單位建立緊密合作,構建實習基地;將企業及資深行業專家作為外聘教師,與學生面對面教學,加強理論授課和實踐指導;和企業共同開發教學資源,銜接教學與生產活動。同時,依托合作企業,立足農業信息化,拓展更多實踐實習崗位,建立產業協同效應,實現多元化實踐教學,提升學生綜合應用能力。該模式有助于實現多個學科與產業的集群效應,落實校企協同育人,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農業信息化人才,為未來農業發展提供新路徑。
3.3 構建實踐平臺
為了打造一個真實而具有創新性的實踐實習平臺,可采用以下措施。
3.3.1 高度仿真環境[13]
平臺將被設計成一個模擬真實農業生態的虛擬環境,結合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使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地體驗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
3.3.2 先進技術融合
引入最新的農業信息化技術,包括物聯網、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等,將先進技術與實際操作緊密結合,培養學生在農業信息化領域的創新能力。
3.3.3 跨學科融合
平臺將促進不同學科的融合,將農業、信息技術、管理等領域的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3.4 實踐導師指導
邀請農業領域的專業人士擔任實踐導師,為學生提供實際操作指導和經驗分享,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實際技能。
通過策劃精良的實踐實習平臺,整合先進技術,促進跨學科融合,為學生打造一個真實、創新的學習環境,培養他們在農業信息化領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思維,為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3.4" 提供就業指導
個性化就業輔導和職業規劃支持是培養農業信息化人才的重要環節,可采取以下措施。
3.4.1" 個人評估與定制計劃
每位學生將接受全面的個人評估,包括性格特點、職業興趣和學術能力等方面。基于評估結果,量身定制個性化的職業發展計劃。定期的個人討論將會幫助學生深入了解自身優勢和劣勢,逐步明晰職業方向,并靈活地調整計劃。
3.4.2" 職業指導與資源共享
設立專業職業指導小組,由資深職業顧問和行業專家組成,為每位學生提供個性化的一對一職業指導服務。從職業規劃到簡歷撰寫,再到面試技巧,學生將獲得具體指導和實用建議。此外,建立豐富的職業發展資源庫,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就業信息、職業發展工具和行業動態。
3.4.3" 行業導師交流與實踐機會
與農業信息化領域的卓越企業合作,聘請資深專家和成功從業者作為學生的導師。定期的交流將包括分享職業經驗,指導學生在職業發展中的決策和選擇。同時,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實際項目,為他們提供實踐鍛煉的機會,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4.4" 職業發展培訓與技能提升
開設一系列職業發展培訓課程,內容包括從求職準備到職場適應的方方面面。課程將由職業導師、業界代表和專業培訓師合作授課,涵蓋簡歷優化、模擬面試、職業道德等內容。此外,注重培養學生的軟技能,如團隊合作、溝通和領導能力,全面提升學生在職場中的素質。
以上措施,旨在幫助學生在職業發展中實現個性化規劃,提升職業素養,以應對農業信息化領域的挑戰和機遇。
3.5" 加強政策支持
政府和相關機構在農業信息化人才培養方面擔負著關鍵角色[1]。為了確保農業信息化人才培養事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采取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支持舉措。首先,應明確戰略導向,將人才培養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和規劃,為培養提供長期、穩定的政策支持,以保障人才培養與國家農業信息化目標的一致性。其次,建立專項資金,用于支持農業信息化人才培養項目,通過撥款、獎學金、科研經費等方式,激勵學校和企業在人才培養領域開展創新實踐,提升培養質量和水平。
此外,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也是政策支持的重要方向。建立產學研合作基地,為人才培養提供實際操作平臺,同時鼓勵產學研合作項目的申報和資助,以促進實踐與理論的有機結合。同時,還應優化人才培養環境,為學校和企業提供必要的資源保障,如減免稅收、提供場地、設施設備等,以創造良好的發展條件。
在政策制定方面,政府應制定多樣化的激勵政策,包括設立獎學金、科研基金、創業支持等項目,以激發學生的學術熱情和創新能力。此外,政府還應積極促進農業信息化人才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建立國際交流平臺,支持學生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研討會等,拓展國際視野,引進先進的理念和技術。最后,為了持續監測和評估人才培養工作,應建立健全的評估體系,定期對培養質量、學生就業情況等方面進行評估,以便及時調整和優化培養方案,確保人才培養工作能夠與行業和社會的需求保持一致。
通過這些政策支持舉措,政府和相關機構將為農業信息化人才培養事業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推動其向著更高水平邁進,為農業信息化領域的創新和發展提供堅實的支持。
4" 結束語
本文深入研究了農業信息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通過教育模式的改革、實踐平臺的建設、跨學科融合等途徑,可培養出既具備農業和信息技術知識,又擁有創新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的高素質農業信息化人才。同時,政府和相關機構的政策支持將進一步推動農業信息化人才培養事業的可持續發展。通過這些努力,能夠為農業信息化領域的創新與發展貢獻更多力量,推動農業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取得更顯著成就。
參考文獻:
[1] ALLANSON P. The Redistributive effects of agricultural policy on scottish farm incomes[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6, 57(1):117-128.
[2] 梁小青,李春俠.地方政府推進農業信息化觀察與思考[J].農業網絡信息,2017(3):44-48.
[3] 李珊.政府主導下的農業信息化發展對農戶生產效率影響分析[D].貴州:貴州財經大學,2022.
[4] 杜娟,劉磊.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業與技術,2021,41(1):49-51.
[5] 鄒振宇.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9(19):260-262.
[6] 徐冬寅,王思璇.高職院校農業信息化創新人才培養途徑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9,15(19):142-143.
[7] 宋璐璐.農業信息化對安徽智慧農業建設的驅動影響及實踐研究[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23.
[8] 楊國強.農業信息化與農業信息技術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J].生產力研究,2004(6):40-41,44.
[9] 張學東,高賢強,王彥群,等.產教融合背景下農業信息化碩士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科技視界,2022(32):136-138.
[10] 孫雷.新工科背景下產教融合育人路徑探析[J].江蘇高教,2021(1):74-77.
[11] GUI-ZHEN C. Cultivation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talents from agricultural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e in the background of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J].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1.
[12] 王有寧,張天凡,劉華波,等.新農科背景下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智慧農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農業與技術,2023,43(7):159-161.
[13] XIN L I. Thought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J].Heilongjiang Science,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