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智慧農業已成為現代農業的一種重要發展模式,智慧農業人才的缺乏已經成為制約智慧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有關智慧農業人才問題的探討也已成為智慧農業領域的一個熱點話題。雖然學術界和產業界對于智慧農業人才缺乏這一問題提出一系列的對策建議,尤其自2020年以來智慧農業領域的相關專業陸續獲批后,智慧農業專業的學科設置和學生培養問題備受關注,但鮮有學者探究智慧農業人才的培養模式問題。顯然,相關問題的探究有助于實踐界結合實際需求采用合適的模式培養對口的亟需人才,從而提高智慧農業人才培養的效率和效果。據此,該文采用扎根理論通過對網絡資料和文獻資料的分析歸納,凝練出智慧農業人才的培養模式,這是對智慧農業相關領域研究的豐富和補充。
關鍵詞:現代農業;智慧農業;智慧農業人才;培養模式;扎根理論
中圖分類號:F303.3"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22-0022-05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mart agricultur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model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the lack of smart agricultural talent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mart agriculture. The discussion on smart agricultural talents has also become a hot topic in the field of smart agriculture. Academia and industry have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lack of smart agricultural talents, especially after the relevant majors in the field of smart agriculture have been approved one after another since 2020, much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discipline setting and student training of smart agriculture, but few scholars have explored the training mode of smart agricultural talents. Obviously, the exploration of related issues will help the practice community to adopt an appropriate model to train the urgently needed talent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needs, so a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effect of smart agricultural personnel training. Accordingly, this paper adopts the Grounded Theory to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network data and literature, and condenses the training mode of smart agricultural talents, which enriches and complements the research in related fields of smart agriculture.
Keywords: modern agriculture; smart agriculture; smart agricultural talents; training mode; Grounded Theory
智慧農業(Smart Agriculture)是指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傳感器、物聯網和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可持續發展和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為目標的農業生產方式。智慧農業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人們開始關注如何應用這些技術來提高農業產出、優化資源利用和保護環境。智慧農業是繼傳統農業和數字技術之后,全球出現的第三次重大產業變革,也是全球農業發展的重大趨勢。因此,世界各國紛紛將智慧農業作為搶占產業競爭制高點的重要手段之一,紛紛采取有力的措施大力發展智慧農業。目前,發達國家和地區已基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智慧農業發展模式。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智慧農業是消除貧困、實現后發優勢、經濟發展后來居上、實現趕超戰略的主要途徑[1]。作為發展中國家之一,中國高度重視發展智慧農業,2012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全面推進農村農業信息化;2015年首次將農業現代化作為中央一號文件的首要議題;2018年將智慧農業與鄉村振興更加緊密銜接;2022年繼續推進鄉村振興工作,大數據、互聯網賦能數字農村,推進智慧農業發展;2023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多個部分提及智慧農業。這些文件,在我國農業發展、農村建設中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
發展智慧農業,人才是關鍵,人才缺乏嚴重阻礙了智慧農業的推廣和落地[2],然而,我國智慧農業人才不足已成為智慧農業發展面臨的難題之一。農業行業觀察網站(www.nyguancha.com)的數據顯示,中國8億多農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不足7年,在4.9億農村勞動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初中占49%,小學及以下占38%。同時,我國農業從業人員多數是平均年齡在50歲左右的農民,知識水平較低,高新技術接受能力弱。這反映了我國現有勞動力無法滿足發展智慧農業需求的現實。從事智慧農業需要擁有農業科學化生產知識、互聯網信息化應用技術、數據化分析技術以及農機設備智能化運行技能等多種高層次能力,迫切需要既掌握農業知識又懂現代化信息技術的高素質人才。當前我國發展智慧農業所需的專業人才、高端人才、高層次人才更是嚴重不足,由獵聘、大數據文摘、清華大學數據科學研究院共同發布的《2019數字經濟人才城市指數報告》顯示,我國第一產業數字經濟人才僅占9.4%,而從事農技推廣的人才占比更低[3]。針對這個問題,2020年2月,教育部首次批準建設智慧農業專業,致力于培養信息技術、農業工程技術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創新型和復合型人才,在該政策引導下,先后有上海交通大學、東北農業大學等37所高校開設智慧農業專業。智慧農業的實踐性很強,很多高校與農業企業或研究機構的合作關系較弱,缺乏實踐基地和項目合作的機會,而且高校多以培養學生的本專業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為主。智慧農業人才培養已成為產業界和學術界的一個熱點話題,相關探討充斥著各大論壇、網站,中國知網以智慧農業為主題的約50%的核心期刊文獻都談及智慧農業的人才問題,智慧農業人才的匱乏已成為阻礙我國智慧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本文探索智慧農業人才模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然而,現有研究多側重于探究智慧農業專業建設[4]、智慧農業人才現狀與培養建議[5],鮮有學者探索智慧農業人才培養的模式問題。雖然楊娟等[6]探索了智慧農業人才的培養模式,但是基于學科設置的視角,探究的主要是農工融合下的新農人培養教學模式。據此,本文采用扎根理論通過對網絡資料和文獻資料的分析歸納智慧農業人才培養模式,既是對現有研究的豐富,又有助于為解決智慧農業人才缺乏和結構不合理等問題提供有益的借鑒。
1" 文獻綜述
中國智慧農業發展起步較晚[7],多數農民對智慧農業的概念還尚不了解,也尚未轉化成為支持智慧農業發展的有效勞動力,加上傳統教育體系中智慧農業領域專業缺失,導致人才問題已成為智慧農業發展的最大障礙。鑒于此,智慧農業人才培養已成為學術界一個熱門話題。
很多學者對智慧農業人才現狀及缺乏的原因進行了深入剖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培養智慧農業人才的對策建議,如溫希波[8]基于技術人才不足及新農人有待培養的現狀提出了智慧農業人才培養機制;張綺雯等[9]根據中國智慧農業人才現狀,結合國外發達國家經驗,建議中國改善智慧農業人才結構,瞄準中、青、少,尤其中年群體的生產和經營管理能力,吸引青壯年回鄉并鼓勵他們創新創業,對青少年科普智慧農業知識,激發他們對智慧農業的興趣;李偉嘉等[10]認為農民是智慧農業生產的生力軍,提升農民主體性意識是關鍵。以上均側重于對傳統農民進行培養,使他們轉化為適應智慧農業發展的新農人,隨著2020年教育部批準高校設置智慧農業領域的相關專業,還有一些學者開始探索智慧農業的學科建設和專業設置問題,如王平祥等[11]基于智慧農業多學科交叉的特征建議建立交叉融合的學科知識系統培養的多元融合技能和理論知識;楊娟等[6]認為可以探索建立學科交叉的師資隊伍,通過產學結合,科教協同,打造了智慧農業的實踐教學體系。
然而,鑒于中國智慧尚處于發展初期的特征,各類人才都較為緊缺,需要通過不同模式培養當前智慧農業發展亟需的人才,但現有學者雖然對人才培養有所涉及,但對智慧農業人才培養的探究更多地側重于高校培養或者是提供應對智慧農業人才不足的對策建議,尚未系統地梳理出滿足當前智慧農業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據此,本文采用扎根理論基于網絡資料和文獻資料對我國智慧農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索,不但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也是對現有研究的進一步豐富和完善。
2" 研究設計
2.1" 研究方法
關于智慧農業人才的培養模式,現有學者尚未進行系統的梳理和歸納。扎根理論以詳實的質性資料為數據來源,以開放的態度自下而上通過程序化的編碼方式逐步開展理論構建[12],這種重視探索而非驗證的研究邏輯,適用于對現象不了解的情況下以數據為基礎形成和構建解釋性理論框架[13]。本文試圖通過對二手網絡資料和文獻資料的分析歸納凝練出智慧農業人才培養的模式,扎根理論對本文具有很好的指導價值。
2.2" 數據來源和收集
本文的數據來源主要包括文獻資料和網絡資料2類,其中,文獻資料的獲取途徑主要是中國知網,在中國知網高級檢索中選擇學術期刊,以“智慧農業”為主題詞并且全文包含“人才”,文獻來源類別選中SCI、CSSCI、CSCD、EI和北大核心,檢索得到文獻資料共209條,剔除文章中僅僅提到人才,但并未對智慧農業人才進行深入分析的文獻,共得到有效文獻153條;網絡資料以“智慧農業人才”為關鍵詞,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官網、知乎、行業報告、新財經、農業百科網和中研網搜索相關資料108條。
3" 數據分析
3.1" 開放式編碼
編碼是質性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14],開放式編碼是在對原始資料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識別出有價值的信息,并賦予其不同概念,進而通過求同將先進概念收斂組合從而進行范疇化的過程[15],開放式編碼的兩大核心內容即是發展概念和范疇化。為確保開放式編碼的準確性,本文對原始資料進行了反復討論和研讀,將與人才培養有關的關鍵語句賦予適當的概念,共得到28個概念,在此基礎上,將相近概念進行歸納進而得到6個初始范疇,開放式編碼示例見表1。
3.2" 主軸編碼
主軸式編碼是在開放式編碼的基礎上,根據相互聯系和邏輯關系對初始范疇進行歸納和凝練以形成更高層次類別的主范疇[16]。如,職業技能培訓和干中學都屬于對原有勞動力和管理服務人員授以智慧農業的相關知識和技能,使他們就地成為懂智慧農業的新型農業從業人員,因此將這2個范疇歸納為“就地轉化”主范疇。如此,最終形成3個主范疇,即就地轉化、院校培養、跨界流動,各范疇的內涵及歸類具體見表2。
3.3" 選擇性編碼
選擇性編碼涉及核心范疇的發展與“故事線”的開發[15],旨在從主范疇中挖掘出核心范疇[17],進而分析核心范疇與其他范疇的關系,從而發展理論框架。通過對上文凝練的3個主范疇的反復思考,本文確定了統領這3個主范疇的核心范疇為智慧農業領域的人才培養模式,也即智慧農業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有3種,就地轉化即經過培訓將傳統農民和農業服務人員培訓成懂智慧農業、會智慧農業的新型職業農民和智慧農業生產服務者;院校培養即通過高校設置智慧農業領域的專業或者通過高校信息學、人工智能和農學3個專業的聯合培養從而培養出具備智慧農業基礎理論的大學生,或者通過高校、研究院及農業企業共同組建智慧農業人才培養基地從而培養出學用結合的高層次人才;跨界流動即信息專業、人工智能專業等其他專業的人才涉農從事智慧農業的創新創業活動。就地轉化培養模式對智慧農業發展具有較大的推動作用,智慧農業發展最終靠農業生產者,他們是智慧農業生產的主力軍,只有農業生產的主導者農民、農戶理解“智慧農業”的概念、認識到“智慧農業”對農村發展的意義以及帶給其利益,他們才會發自內心地學習相關知識,積極投入到智慧農業的發展中,從而推動智慧農業的發展。院校培養模式主要是培養智慧農業的經營管理人才、科研人才和創新創業人才,這些人才將在智慧農業發展中發揮“領頭雁”的作用,是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主力,促進智慧農業實現高效高質量發展。跨界流動主要是吸引非農領域的人才投入智慧農業發展的浪潮中,跨界涉農人才是智慧農業創新創業人才和智慧農業投資者的主要來源,有助于為智慧農業領域注入新的活力,并促進農業和其他行業之間的融合,是智慧農業產業發展壯大的推動力量。3種培養模式相互補充,共同為智慧農業發展提供所需的各類人才。據此,本文構建的智慧農業人才培養模式如圖1所示。
3.4" 飽和度檢驗
飽和度檢驗即當新的樣本不再產生新的概念與范疇,且已構建的理論模型完全涵蓋新樣本產生的數據時即說明理論模型已達到飽和。通過對預留的18份網絡資料和22份文獻資料進行扎根分析未發現的新的概念和范疇,且也不存在新的關系。據此,上述模型已通過飽和度檢驗。
4" 模型闡釋
4.1" 就地轉化模式
根據2022年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據,中國農民的人數已達到9億,這是龐大的智慧農業生產主力軍,但智慧農業要求生產者具備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技能,多數農民還不具備,因此對傳統農民進行智慧農業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培訓,把他們就地轉化為新型職業農民將為智慧農業帶來一支龐大的勞動隊伍。對于農民而言,掌握智慧農業知識和技能可以幫他們更容易在智慧農業產業鏈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從而擁有更多的就業和創業機會,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質量;對于農村干部、農業技術人員而言,擁有智慧農業知識和技能有助于他們更好地指導智慧農業生產,服務于現代化農業建設。因此,就地轉化模式為智慧農業發展提供了生產主力,對智慧農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對于促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4.2" 院校培養
院校培養模式對推動農業現代化,加速智慧農業技術的研發和創新,加快促進農業產業升級具有重要的意義。院校培養包括高校專業教育模式、學科交叉培養模式和產學研協同培養模式,主要為智慧農業培養經營管理人才、創新創業人才與科研人才。其中,經營管理人才、創新創業人才在智慧農業發展中起著“領頭雁”的作用,科研人才進行智慧農業領域的理論發現與技術研發,其中一部分還將成為攻破關鍵核心技術的中堅力量。因此,這些人才對智慧農業發展具有引領作用。院校培養模式和就地轉化模式相互補充,相輔相成,可以說,沒有傳統農民就地轉化為新型職業農民,發展智慧農業很難落到實處,院校培養的人才要么“英雄無用武之地”,要么流失到國外,其價值也難以體現或研究成果難以以技術或產品形式影響中國智慧農業的發展。
4.3" 跨界流動
非農人才涉農有助于為智慧農業帶來不同領域的知識、技能和視角。這一模式既是對以上2種模式的補充,也是拓寬智慧農業人才來源渠道、壯大智慧農業人才隊伍的重要方式。非農人才的跨界流動有助于促進農業和其他行業之間的融合,完善智慧農業產業價值鏈,推動農業的現代化。尤其是信息領域、人工智能領域的人才,其涉農參與有助于推動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的轉型升級。即便是其他專業的人才跨界為智慧農業注入的新思維和新理念有助于為智慧農業發展遇到的難題和挑戰提供新的解決方案和策略,從而推動智慧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因此,鼓勵和支持非農人才涉農對智慧農業的參與和貢獻是促進智慧農業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
5" 結束語
本文基于扎根理論,通過對網絡資料和文獻資料的歸納分析,最終凝練出就地轉化、院校培養和跨界流動3種智慧農業人才培養模式,這3種模式各有側重,相互補充,相輔相成,共同培養智慧農業發展所需的各層次人才。智慧農業領域的人才培養是推動智慧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此,本文對智慧農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以及不同培養模式培養人才類型的分析對國家培養發展智慧農業所需人才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實踐啟示。
智慧農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還存在一些挑戰和問題。首先,快速變化的技術和市場需求要求培養模式能夠及時調整和更新,以跟上發展步伐。其次,智慧農業人才的培養需要協同合作,涉及多個部門和機構之間的協調與合作。再次,智慧農業人才需要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那么如何將“教室”和“田間地頭”結合起來也是智慧農業人才培養的一大挑戰。
未來的研究可進一步對未來智慧農業技術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從而為人才需求提供指引,為人才培養提供前瞻性的指導;也可嘗試建立智慧農業人才培養的質量評價體系,為培養高質量智慧農業人才提供參考;或者探索智慧農業人才培養的理論和實踐創新。
參考文獻:
[1] 智慧生態大農業與我國經濟新增長點[EB/OL].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317021249885356290/.
[2] 王有寧,張天凡,劉華波,等.新農科背景下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智慧農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農業與技術,2023,43(7):159-161.
[3] 金建東,何楊勇,張西華.職業教育服務我國智慧農業發展的機遇、挑戰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22(6):5-12.
[4] 陳志強,馮國林,李召虎.新農科建設背景下的智慧農業專業建設[J].中國農業教育,2023,24(2):8-13.
[5] 韋愛群,班祥東,劉洋,等.智慧農業視角下中職涉農專業人才培養的探索[J].智慧農業導刊,2023,3(9):115-118.
[6] 楊娟,葉進,馬仲輝,等.基于互聯網加智慧農業的農科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21,40(3):145-148.
[7] 鄭倩,李鵬云,周迪.基于文獻計量學的智慧農業研究現狀及趨勢分析[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23,42(03):29-38.
[8] 溫希波.我國智慧農業的發展困境與戰略對策[J].農業經濟,2021(10):10-12.
[9] 張綺雯,林青寧,毛世平.國際視角下中國智慧農業發展的路徑探尋[J].世界農業,2022(8):17-26.
[10] 李偉嘉,蘇昕.數字鄉村背景下智慧農業的場景、效應與路徑[J].科學管理研究,2023,41(3):140-150.
[11] 王平祥,徐小霞,劉輝.智慧農業專業建設與創新發展路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3,41(6):156-160.
[12] GLASER B G, STRAUSS A L.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M]. New York: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1967.
[13] TIE Y C, BIRKS M, FRANCIS K. Grounded theory research: A design framework for novice researchers[J]. SAGE Open Medicine,2019,7:1-8.
[14] GLASER B G, HOLTON J. Remodeling Grounded Theory[J].Historical Social Research/Historische Sozialforschung, 2007:47-68.
[15] 王騰,關忠誠,鄭海軍,等.全球頂尖科技人才流動的影響因素探析——基于扎根理論的分析[J].科學學研究.
[16] STRAUSS A, CORBIN J.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M]. 2nd ed.Thousand Oaks: Sage Press, 1998.
[17] 王美鈺,李勇泉,阮文奇.民宿創業成功的關鍵要素與理論邏輯:基于扎根理論分析[J].南開管理評論,2022,25(2):20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