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探討課程思政在高校教學建設中的重要作用,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式將課程思政貫穿于土壤肥料學課前、課中與課后3個階段的全過程,將愛黨、愛國、愛農精神的思想價值引領貫穿于教學計劃、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評價等主要教學環節,將耕讀教育在校內教研平臺與校外實踐基地實現有機融合,建立知識、技能、素質三位一體的教學課程;并徹底改變以授課教師為中心的傳統式教學向“翻轉課堂”轉變;在傳授專業知識及專業技能的同時,更要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和提升,最終構建基于專業知識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課程思政;土壤肥料學;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耕讀教育;多元化評價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22-0109-05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mportant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constru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implemented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 of soil and fertilizer before class, during class and after class through the online and offline blended teaching method. The ideological value of loving the Party, patriotism and the spirit of loving farmers is led through the main teaching procedures such as teaching plan, curriculum goal, course content,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so on, so as to realiz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farming-and-reading education in the on-campus teaching and research platform and the off-campus practice base, establish a teaching curriculum with the trinity of knowledge, skills and quality, and completely chang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centered on teachers to \"Flipped Classroom\". While impart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the teacher should focus on the cultiv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and finally construct a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que, aesthetics and labor.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oil and fertilizer science; online and offline blended teaching; farming-and-reading education; diversified evaluation
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媒體信息的復雜化對大學生的心理和思想造成極大影響,因此,當今社會對大學生的培養不僅局限于專業知識的傳授,更需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綜合性人才。教育部于2020年5月28日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注重培養學生“學農、知農、愛農”的三農情懷,引導高校大學生始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樹立將科技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探索理念及創新精神,引導學生牢記服務和奉獻鄉村振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1]。
在傳統高校教學中,任課教師和學生的交集主要集中在線下課堂,這種教學模式在時間與空間上均較為局限。如何克服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弊端,將線上與線下教學有機融合、優勢互補,這是高校教師必須解決的問題。在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不斷融合的過程中,知識的獲取變得更為容易,課堂不再是學生學習的唯一場所,積極推進和探索線上線下混合式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以學生的學習興趣、收獲和體驗為主導思想,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大膽質疑和勇于創新的學習精神,最終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人格塑造”三位融合的培養目標,使學生成長為知識、能力、素質與情感同步提升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3]。
土壤肥料學作為農業科學的專業基礎課,服務范圍廣泛,主要服務于農業生產、環境生態建設、農業持續發展、資源合理利用與保護、區域環境治理等領域,在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同時,該學科成立以來,涌現出不少先進人物和事跡,形成了不朽的為農精神。而在目前的教學過程中,重心放在了專業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對大學生的思想及耕讀實踐教育。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農村是我國文明的發源地,耕讀文明是我們的軟實力”[4],其重要指示為農學類專業耕讀文明教育指明了方向,因此,本文將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的教學方式將課程思政貫穿于課前、課中與課后3個階段的全過程,同時,融入耕讀實踐教育建立知識、技能、素質三位一體的教學課程。
1" 課程教學目標
1.1" 知識目標
要求學生深刻理解土壤肥料學的基本概念、土壤各項物質組成的特性及其變化規律,以及土壤四大肥力因素在自然界的運動規律,要求學生了解近代土壤肥料科學發展概況,深刻領會土壤肥料科學所面臨的挑戰性任務,掌握土壤各種生物學、化學、物理學及物理化學性質與影響因素及其調控途徑。
1.2" 能力目標
掌握科學施肥方法及技術、土壤理化指標的測定,了解土壤和植物營養化學診斷的原理、方法。通過野外實習實踐,提升學生的適應能力及組織能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學生能夠利用土壤肥料學基本理論和技術解決農業實際生產中的各種現象和問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3" 素質目標
將思政教育與土壤肥料學的專業知識有機融入課堂,讓學生在學習和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深刻認識和領悟專業知識背后所蘊含的責任、擔當和奉獻精神,從而打造學生的道德品質、政治覺悟和文化素養,培養學生識土、愛土、保護土壤資源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努力成為德才兼備和全面發展的人才[5-6]。
2" 教學方法
2.1"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通過超星教學平臺建立課程翻轉課堂,授課教師經過認真甄別后,上傳最經典、最具有前沿性的相關資料或鏈接(主要包括土壤肥料學優秀科學家的先進事跡、土壤肥料學專業學科最新研究動態、土壤肥料學專業方面的法規政策,以及我國土壤肥料科學面臨的挑戰性問題等)。通過構建內容豐富的在線教學資源為學生線上自主學習提供有力保障,通過預習讓學生了解教學內容的重點及難點,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反饋,為線下課堂學習打下堅實基礎,教師將學生線上學習進度及參與度列入過程性考核,同時,授課老師結合線上自學內容在線下課堂進行講解,通過“翻轉課堂”進行深度討論,并隨時收集學生對教學方法的意見和建議,以便及時更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最終,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不僅加強了學生專業課程自主學習的興趣和能力,還有效實現了對學生德才雙重培養的目標。
2.2" 研究性教學
為提高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側重點的素質教育,改變學生單純接受理論知識的傳授,豐富和提升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行為的改變,通過線下教學正面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比如引入農業熱點、科學研究推廣應用前景,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嘗試去思考和解決此類問題。此外,讓一些對科學研究感興趣的學生加入科研團隊進行科研鍛煉,通過科研實訓讓學生獲得親身體驗,以此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激發學生敢于創新及探索的強大精神。
2.3" 課程實訓教學
在課程實訓教學中,耕讀教育是立德樹人一個重要手段,是對實踐中尋求真知的教育手段的弘揚,耕讀文化作為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富含鄉土情懷、人文底蘊,通過耕讀教育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園、走進農村、貼近農民、走向農業、走向大自然,不斷向學生傳導在“希望的田野”上是干事創業與實現夢想的廣闊舞臺。實訓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分組和制定任務目標,以強化學生的實訓技能、團隊合作精神、奉獻精神及吃苦耐勞的品質,充分激發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同時,為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偉大事業,對耕讀教育基地所在區域的貧困戶家庭實施一對一專業知識及技能傳播,對當地鄉村文化振興的實施和路徑提方案和建議。通過耕讀教育的學習,最終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培養目標。
3" 課程教學設計
以課程為載體,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充分挖掘學校各方面優勢資源及網絡信息平臺資源,收集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典型思政素材,并對思政素材進行歸類,進一步規劃及設計課程思政的實施方法及途徑,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將課程相關文件(教學大綱、教學日歷、教學課件、視頻、教學問卷、作業和討論問題等)傳至線上平臺,線下教學包括教師講授、案例分析及答疑、小組討論等各個環節,形成課前、課中與課后3個不同階段的教學設計。同時,將課程思政設計潛移默化地有機融入教學全過程,充分發揮課程思政在教學中的功能及作用,以期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真正構建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三位一體的農學類專業課程。
3.1" 課前
依據課程教學目標和人才培養方案,對課程體系進行合理地規劃,對專業的培養方案、教案課件及德育目標等關鍵環節進行同步修訂優化,確保將“立德樹人”的精神目標融入到土壤肥料學課程的教學中。借助教學資源與網絡平臺,發布任務,設置討論話題,結合課程專業核心知識點,借助網絡平臺,收集與課堂教學相關又能激發學生興趣的視頻鏈接。為促進學生提前進入科研狀態,教師圍繞近幾年的科研動態及科學發現將科研成果做成PPT上傳于線上教學平臺。同時,附加與視頻相關的預習問題,通過此方法,讓學生帶著問題看視頻,通過視頻找問題,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并能總結有助于提升專業知識的相關信息。在引導學生課前預習工作中,要向學生指明預習要達到什么目標,如何達成目標,學生有了清晰的思路,才能實現高效的預習,才能讓學生對核心知識點和關鍵問題產生濃厚的愛好和興趣,并能為高質量的教學效果提供有力保障。以土壤肥料學課程部分章節為例,具體預習內容見表1。
為進一步優化教學效果及激發學生對專業課的學習興趣,授課教師根據教學重點及核心知識點引導學生制作視頻,學生通過視頻可以生動有效地展示教學內容,教師針對學生制作的視頻進行小組討論和評比,將一些優秀、典型的視頻上傳學習平臺用于課前預習,供學生線上學習。例如,以土壤肥料學課程土壤質地章節為例,授課教師讓學生圍繞不同質地層次特點進行視頻制作,視頻內容主要包括農業常見的剖面結構體、形成不同結構體的原因,以及主要結構體對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長的影響。通過制作視頻,可以讓學生深刻掌握所學知識點,擴大知識面,進而提高專業知識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以及實現自我的價值。同時,也為以后走向社會提供實用技能。
3.2" 課中
通過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式授課模式,推動教學向“翻轉課堂”轉變,將原來的課堂知識傳授反轉為課堂討論及消化吸收環節,為學生提供一個新的教學場景[7]。并通過應用各種信息化教學手段,調動更多的教學資源、媒體信息及思政素材(課程思政素材見表2),進一步提高和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進行隨堂測驗,一方面,可檢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另一方面,學生獨立完成隨堂測驗,可培養獨立思考的創新精神:在互動環節中加強生生互動,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可有效活躍課堂氛圍,通過典型案例與科研工作的傳播和分析,使學生深刻地感受到土壤肥料是農業生產的基本生產資料,亦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與環境,以及學習該課程的重要性,鼓勵學生發揚“熱愛祖國、艱苦奮斗、忠誠事業、無私奉獻的”學農精神。
課中融入思政環節將通過以下主要教學內容進行回顧。例一,為幫助學生深入了解農業中盲目施用化肥對土壤、環境及人體造成的危害,授課中在線打開焦點訪談視頻“被化肥喂瘦的土壤”進行課堂分組討論,討論問題包括:①我國農業中肥料使用情況?②我國測土配方施肥存在問題?③我國與國外耕地土壤管理模式區別?④針對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哪些好建議。通過討論環節,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化肥對土壤、環境和人體健康造成的危害,以及測土配方施肥在農業中的關鍵作用,培養學生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及積極性,同時,也培養學生及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二,在講授鹽堿地的形成及對農業的危害中,融入了袁隆平院士團隊研究的耐鹽水稻案例,講述了袁隆平老前輩一生治學嚴謹,精益求精,袁隆平院士的功績可以用“豐衣足食”來形容,其智慧及貢獻為中國農業、中國糧食譜寫了一曲壯麗史詩,為中國人民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通過袁隆平院士的光榮事跡引導學生建立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奮發圖強、堅持不懈、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及奉獻精神。例三,在講到秸稈綜合利用的重要性時,以拋磚引玉的方式進行小組討論,討論問題包括:①我國鉀資源如何?②我國農業鉀肥使用現狀及你家鄉鉀肥使用情況?③是否了解世界及我國鉀肥價格趨勢?④秸稈還田與鉀素有何關聯?最后,引出我國每年產生的農業秸稈完全可以滿足農業中對鉀素的需求,通過秸稈還田可有效減少鉀肥的投入資金,激勵學生深入了解秸稈還田在農業中的重要性以及推廣秸稈還田的必要性,將科學方法及科學知識轉化為發展農業先進生產力的真正價值,教育學生學農,知農,愛農的樸素精神。
3.3" 課后
教師借助教學平臺發布課后鞏固作業,借助微信群進行討論,交流,答疑解惑,幫助學生如何建立學習計劃,如何合理安排時間,并進一步討論社會熱點和該專業應為人類做的貢獻。其次,為了幫助學生了解土壤肥料學學科發展現狀及動態,結合課程所學知識進行實習安排,安排學生深入有機肥料企業進行產品生產過程觀摩及體驗,培養學生專業興趣,鼓勵其投身有機肥料生產行業。同時,為了加強耕讀教育的重要性,帶領學生深入教師科研基地進行野外實踐,讓學生踏進農村,走向農業,培養學生學農、知農與愛農的核心素養。例如,讓學生從搜集整理鄉村振興示范村的農耕文化發展歷史資料開始,深入挖掘鄉土景觀、農耕文化發展脈絡及潛在價值。分組對實踐基地農業生產、地域性文化場所的塑造、人居環境公共服務空間更新改造等方面形成系統性評價。在此過程,讓學生感受與領悟農耕文化、鄉村情懷、家國情懷和勤勞儉樸等優秀素養。通過耕讀教育為推動鄉村振興事業的穩步前進貢獻力量[8-9]。
4" 教學效果評價
以往土壤肥料學課程教學評價方式為過程考核(考勤、課堂回答問題)占20%,期末考試占80%,其考核方式簡單且不全面,無法體現學生學習土壤肥料學課程的綜合能力,而通過一年多的教學實踐,除了考核專業知識的掌握與應用,也將德育環節融入其中,對班級集體意識、個人紀律、合作精神、出勤率和文明的維護等多個方面作為學生的教學效果評價指標,進而突出對學生素養的考查。課程過程考核占40%(包括線上課前預習、發帖討論和答疑、出勤和課堂表現、課堂小組討論合作、課后習題,以及耕讀教育表現情況等多元化評價模式),期末考試占60%。已在21級農學班級實施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授課,教學質量顯著提升,課程目標達成度也明顯提高,4個班128個學生的期末綜合成績與往年相比明顯提高,且及格率達96.7%以上。同時,授課教師對教學成效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97.1%的學生認為通過耕讀教育使其真正感受與領悟到了農耕文化、鄉村情懷、家國情懷和勤勞儉樸等優秀品德,96%的學生反映能及時了解國家在土壤肥料學方面所面臨的挑戰性問題,以及將科學知識轉化為發展農業先進生產力的重要作用,96.3%的學生反映課程使其養成了自主學生的習慣,并對專業知識產生了極大興趣,同時,更加堅定了學農專業的發展前景及信心。
5" 結束語
課程思政教學是目前培養大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主要舉措,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的教學方式在土壤肥料學的課前、課中、課后整個環節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傳播生態文明思想,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融進教材、課堂及學生頭腦[10],真正實現了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通過教學改革,探索一種提高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教學模式,通過多元化評價,使學生真正認識和體驗到知識掌握、能力提升及價值觀引導的收獲[11-12]。而土壤肥料學是一門實踐能力較強的專業課,將其與耕讀教育在校內教研平臺與校外實踐基地有機融合,實現學生實踐能力素養,進而培養學生學農、知農、愛農的樸素精神。同時,作為一名專業課教師,在以后的教學中,應該不斷總結、改進和優化課程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反思教學過程及思政教育融入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強化師生雙向互動及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 陳玲霞,廖喜鳳.基于學習通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J].西部素質教育,2019,5(17):99-100.
[3] 李詠梅,李霜,陳曦,等.“醫學微生物學”慕課與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與傳統式教學的比較[J].微生物學通報,2021,48(5):1815-1822.
[4] 讓“新農人”從亦耕亦讀中脫穎而出[EB/OL].https://m.gmw.cn/baijia/2022-02/14/35515698.html.
[5] 雷程紅,李建龍,盧亞賓,等.動物免疫學課程思政的教學實踐[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9,40(2):88-90.
[6] 張保仁,崔英,姜倩倩,等.“新農科”背景下土壤肥料學課程思政教育的實施途徑[J].安徽農學通報,2020,26(9):150-152.
[7] 崔秀萍.一種基于“翻轉課堂”的新型教學模式實踐探索[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18,16(1):120-122.
[8]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EB/OL].https://www.gov.cn/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htm.
[9] 教育部關于印發《加強和改進涉農高校耕讀教育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109/t2 0210916_563719.html.
[10] 章秀英,戴春林.課堂教學對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影響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0(12):111-117.
[11] 金明慧,侯賀麗,李傳保,等.基于“智慧樹”的土壤肥料學線上教學探索與實踐[J].農技服務,2022,39(2):113-115.
[12] 馮丹.環境土壤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13(4):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