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總抓手。農村職業教育對于賦能鄉村振興具有獨特作用,肩負著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促進鄉村產業發展、建設鄉風文明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等使命。該文旨在分析農村職業教育與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在價值關聯的基礎上,分析農村職業教育目前存在的現實困境,并結合當今時代背景從功能定位、供給質量、師資力量建設等方面提出創新路徑,以期農村職業教育能夠更好地順應鄉村振興的戰略布局,為推動實現農村農業現代化提供人才保障。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職業教育;農村職業教育;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0"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22-0126-04
Abstract: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the general starting point for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and realiz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in the new era.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plays a unique role in empower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shouldering the mission of cultivating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y, building rural civilization, consolidating and expanding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so on.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intrinsic valu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practical difficulties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puts forward innovative paths from the aspects of functional orientation, supply qual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according to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in the hope that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can better comply with the strategic layou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provide talent guarantee for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agriculture.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鄉村振興,教育必興。教育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起著培養人才的關鍵性作用。其中,農村職業教育能夠發揮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功能,直面農村農民的現實困境,順應現代農業新業態的發展要求,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職業培訓,為支撐鄉村振興培育不可或缺的高素質人才。正因如此,2021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要求加強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組織開展農業技能培訓、返鄉創業就業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培養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創新創業帶頭人。
1"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職業教育大有可為
1.1"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農村職業教育自提出之際便擔負著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基本使命,能夠有效解決“誰來種地”“怎樣種地”的現實問題。新型職業農民是以農業為職業、具有相應的專業技能、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生產經營并達到相當水平的現代農業從業者。新型職業農民“精細化”“專業化”“高素質”的特征決定以農村職業教育為主要手段的教育和培訓要常在常新。對于像專業合作社帶頭人、種植大戶等“生產經營型”新型職業農民,可以通過教育培訓使之了解當前最新的農業發展態勢,包括農業科技、經營管理和國家政策等各方面的內容,提高其作為農業帶頭人的能力職業素養。對于像農業雇員、工人等“專業技能型”新型職業農民,教育的主要任務在于提高其農業生產實際操作的專業化、高效化和綠色生態化。最后對于像動物防疫員、高級農機手、農村信息員等“社會服務型”新型職業農民的教育培訓,可以通過開展專門向的從業培訓,提供從教學、考證、實訓和工作推薦等一條龍的培訓服務,進一步提高其專業服務水平。農村職業教育的培育內容不僅包括就地就業所需的實用技術技能,還包括所必需的基礎文化知識。培訓方式不僅包括課堂里的理論教學,還包括形式各異的參觀學習和實習培訓等。農村職業教育與生俱來的獨特使命滿足了傳統農民向現代職業農民轉變的需要,并且能夠幫助其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實現可持續發展。
1.2 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農業必須實現機械化、智能化和數字化。農村職業教育可通過培訓各類掌握現代生產知識和技能的人才,傳遞諸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農產品加工增值、病蟲害防治、線上線下營銷和新技術新設備的推廣使用等各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從而推動農村產業的現代化。同時,農村職業教育可以通過傳播綠色生態和規模經營的理念,改變過去我國農業分散、粗放的經營方式,為農業規模化、農村生態化助力。鄉村振興不僅包括農村產業等經濟領域的振興,還包括鄉風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等文化軟實力方面的振興。農村職業教育在育人育德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鄉風情懷的教育,通過“課程融入、文化熏陶、榜樣示范、實踐養成”四位一體的鄉村教育情懷培養,增強學生職業認同、鄉土認同,培養其參與鄉村振興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樹立良好的從農信念,培養造就一批認同農業并心向往之,志在農村并具有奉獻精神的新時代高素質農民。
1.3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農村職業教育有助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脫貧攻堅的根本要求在于增加脫貧群眾收入,要更加注重扶志扶智,充分發揮脫貧人口艱苦奮斗、積極主動的優勢,以產業就業為主要手段,不斷縮小城鄉區域行業收入差距、發展差距。而農村職業教育作為幫助農村貧困人口就業、助力農村貧困人口致富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是實現“扶智”和“扶志”雙結合的關鍵所在。農村職業教育因其培養目標的指向性和教育內容的實用性,可以幫助農村貧困人口迅速有效地掌握就業必備的職業技術技能,由此提升就業信心、增加就業機會,達到脫貧致富的目的。同時,農村職業教育還擔負著對農村貧困人口進行素質教育的功能,通過對社會主流道德、政治觀念、規則和法律知識的傳播,不斷提升農村貧困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質,引導廣大農民樹立理想、艱苦奮斗、與人為善。以“勤能致富”的絕對信念實現自我價值和家族振興。
2" 鄉村振興背景下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的現實困境
2.1" 農民存量不足,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缺乏后勁
足夠數量的后備職業農民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前提,農民是農村職業教育的目標人群。從2023年2月28日國家統計局網站發布《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的數據顯示:從城鄉結構看,我國城鎮常住人口92 07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646萬人;鄉村常住人口49 104萬人,減少731萬人;城鎮人口占全國人口比重(城鎮化率)為65.22%,比上年末提高0.50個百分點,這意味著我國農村絕對勞動力數繼續呈現快速下降的趨勢,農村“空心化”趨勢不斷加強。與此同時,根據教育部官方網站發布的“中等職業學校(機構)學生分科類情況(總計)”顯示,2013年我國中等職業學校(機構)農林牧漁類專業招生人數為302 838名,到2022年逐年下降至235 169名;在校人數也從2013年的1 224 319名逐年下降至2022年的635 204名。相比于城鎮而言,農村缺乏吸引青年人回鄉從事農業生產的條件,例如交通、寬帶網絡、文化娛樂等,農村人居環境亟待提升。由此所帶來的農村人口的大量流失及其子女隨遷就讀等使得農村職業教育招生困難,發展后勁嚴重不足。
2.2 教育培養定位模糊,呈現“普教化”傾向
農村職業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是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培養建設農村和為農村社會服務體系的經營管理、技術人員為目標指向的教育。但目前農村職業教育仍存在著忽視自身特色,模仿普通教育的教學模式,將培養目的異化為“升學”“離村”“去農”的問題。長期以來,農村職業教育備受歧視,被誣陷為不學無術的學生們的被迫之選,也是家長口中打工仔的生產地。一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門甚至不清楚農村職業教育為農業、農村、農民服務的本質,忽視其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在確定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目標和發展規劃時照搬照抄普通教育的模板。例如,將“升學率”作為招生簡章的主要內容,日常教學工作也圍繞“升學率”的唯一指標展開,由此必然導致學校“愛農”思想教育不夠,畢業學生心不愛農、也不向農。根據在石家莊中等職業學校開展的畢業生就業地點意愿調查中的數據顯示,75.7%的涉農學生會傾向前往城市工作,非涉農專業的學生期待城市就業的比例更是高達91.3%。農村職業教育成為了出身農村學生“跳農門”的窗口,農業發展后繼者乏力,鄉村振興所需的人才需求難以滿足。
2.3" 教育供給低質單一,無法滿足新型職業農民的個性化需求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發展現代農業,必然要求農業走向分工精細化的道路,也必然要求農村職業教育必須依據勞動者個性化的特點和狀況進行合理謀劃,提供高質量、差異性和創新性的教育供給。首先,當前農村職業教育學校為了生存或擴大規模,盲目迎合市場需求,跟風開設一些面向城市就業的專業。如計算機、電子商務、物流管理和學前教育等,甚至有些學校會刻意模糊面向“三農”的定位,停辦農科專業,淡化農學特色。其次,理論教學與實踐培養失衡。職業教育作為一種以專業知識和技術技能為主要內容的教育類型,在教學過程中理應更注重實際操作能力的訓練。但農村職業學校一般位于鄉鎮或縣城,普遍存在著高水平師資缺乏、實訓及創業孵化基地建設不足、校企合作浮于表面等問題。最后,參與農業技術培訓的農民大多肩負著實際的農業生產任務,而培訓地點的固定性和培訓學習的周期性不可避免地會削弱務農人員參與學習現代化科學技術和先進農業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4" 優師缺乏,教育培訓過程“功利化”取向明顯
教師作為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是農村職業教育發展必然且核心的要素。由于我國長期城鄉二元化的發展模式和社會對農村農業的偏見,導致農村職業教育學校中同時擁有職業資格證和教師資格證的“雙師型”老師在數量和質量上的情況不容樂觀。根據2022年教育部對全國職業院校的整體規劃,提出了職校“雙師型”教師占比不低于50%的要求。截至2022年5月24日教育部所公布的數據,全國職校的“雙師型”教師的占比均超過了55%。但涉農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占專業課教師的比例尚未過半,特別是缺乏全面了解農村職業教育核心價值觀和管理經驗的杰出的校長、名師和學科帶頭人。此外,當前許多農村職業學校在專業設置和課程教學反映出功利化和短期化的傾向,課后跟蹤調查服務、學員心理健康觀察等工作不到位。尤其在面對農業新業態、鄉村新發展,農村職業學校的課改和教改反映出延時性、機械性的弊端,致使農村職業學校培養出的學生在面對日新月異的農業產業新變化時顯得被動且不知所措,顯著制約了其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的功能發揮。
3" 鄉村振興背景下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的創新路徑
3.1" 不忘初心,堅守服務“三農”的本質屬性和價值取向
針對當前農村職業教育存在的定位模糊,普職不分的問題,各級地方政府和學校主管人員必須要深刻領悟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關于農村職業教育相關概念的闡述和政策導向,明確農村職業教育的培養對象主要是年滿16周歲、有意愿參訓、正在從事或有意愿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務農農民和返鄉入鄉創新創業者。教學的內容包括農業生產基礎理論知識、生產勞動和科學技術的推廣引用等活動。教學目的是要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農村職業教育立足農村,服務農業,直接面向社會培養技術技能型勞動人才,其培養的學生正是未來扎根鄉村的主力軍。輸送農業領域優質人才、提高農業農村勞動生產率、破解“三農”問題、農業職業教育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大有作為。
3.2" 深入開展“愛農”教育,以鄉土情懷筑牢務農信心
針對農村人口流失,人才引進難的問題,農村職業教育應深入開展“愛農”教育,以中國人天然對土地的親近和重視來喚醒群眾的鄉土情懷,提升農民職業尊崇感,幸福感和榮譽感。同時,學校還可以聯合當地政府建立鄉村農業百年歷史長廊,向受教育者和當地村民展示鄉村的前世今生,使其直觀地感受到鄉村發生的巨大變化,堅定農業可以致富、鄉村可以振興。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以身邊人務農致富的案例融入教學過程可以進一步增強學生扎根農村、從事農業的信心。其次,農業生產的低效率和低收益是農民放棄務農的主要原因。所以,農村職業教育學校應在培訓時通過數據分析和AI模型等手段向受教育者展示在科技創新背景下現代農業相比傳統農業的巨大收益,使其實實在在地感受到現代化的農業技術會改善務農困境,并堅定學習現代農業技術的決心。最后,國家政策可以發揮引導性的作用,通過對選擇涉農專業學生實施學費專項減免補助,涉農專業畢業生就業補貼等手段吸引更多優質生源報考涉農類專業,鼓勵廣大學子學農為農,投身農業農村事業發展,成為振興鄉村的棟梁之材。
3.3 改革創新,以高質量供給提升人才培育質量
面對農村職業教育學校長期面對的資金配置不合理,資金投資不足的問題,各級政府要積極承擔責任,增加財政支持農村職業教育的專款額度,重點扶持農業人才緊缺專業、艱苦行業、中西部農村地區和少數民族農村地區的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支持條件薄弱的農村職業學校更新教學設備、改善辦學條件,并將有關發展情況納入對各級黨委政府實績考核的重要內容,保證財政資金投入增加速度與學生人數增長同步。其次,課程內容、教學設計需要因時、因地改革創新。農村職業教育必須堅定“姓農”,再在此基礎上融合現代科學技術,為不同需求的受教育者提供多樣化的在線學習、管理考核、跟蹤指導服務等。同時,農村職業教育必須加強對國家相關政策的科普和闡釋,研究國內外農業科學技術發展經驗和趨勢,由此打破農業職業教育因地緣隔閡而信息閉塞的問題,準確靈活地調整教學內容和計劃。最后,農村職業教育學校還需要加強實踐育人平臺建設,與農業企業、農業生產試驗基地、農業生產大戶等展開深度合作,為受教育者提供實習實訓多平臺,使其能夠在實際農業生產中應用先進技術、直面生產問題,提升其作為新型職業農民的技術技能水平。
3.4" 加快建設高質量的農村職業教育教師隊伍
加快建設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同時具備的“雙型性”教師實現農村職業教育現代化的必要前提。一是政府可以利用政策和資金創造吸引人才的激勵體制。通過簽訂“定向就業協議書”等類似合同,扶持教師回鄉從教。通過職稱評審向鄉村職業學校教師傾斜的政策導向,不斷提升其薪酬水平。設立流動編制,鼓勵高校教師、城市教師到農村職業教育學校任教,創新人才引進和培育機制。二是開展專業技能培訓。通過全方位、多層次的技能培訓,幫助在校教師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在實際教學中幫助新入職教師實現向骨干教師的升級蛻變。三是完善教師技能考核體系,健全師德師風建設。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做好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認定工作的通知》,要求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既要具備相應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又要具有深入企業和生產一線的崗位實踐經驗。為此,需要轉變傳統的評價方式,建立一套“雙師型”師資的技能評價體系,既要包括理論知識,又要包括實操技能。除了教學測試之外,還應該著重測試教師為農村產業所做工作的效果,把技能測試和職業素養結合起來,用評估來推動教學的實施,提高教師的職業能力和任教崗位的匹配度。實施動態考核制度,不能一勞永逸。
4" 結束語
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全局性、長期性的社會工程。發展現代化的農村職業教育體系,培育一大批素質高、生產技能強、經營水平高的新型職業農民是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推進農村農業現代化的重大戰略需求。但目前農村職業教育存在著后勁不足、定位模糊、供給低質單一和師資力量不足等現實問題。由此,必須堅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教興農、人才強農的核心理念,堅持以政府為主導、調動各方資源改革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定位明確、師資優質、教學現代的農村職業教育定能為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J].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報,2021(4):676-685.
[2] 新型職業農民有何特點?如何培育職業農民?[N].北京日報客戶端,2021-09-13.
[3] 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N].人民日報,2023-03-01(009).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機構)學生分科類情況[EB/OL].(2022-12-28).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560/2021/quanguo/202301/t20230103_1037922.html.
[5] 教育部:全國職校專任教師達129萬人“雙師型”教師占比過半[EB/OL].(2022-05-24).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4487/mtbd/202205/t20220524_630038.html.
[6] 張攀,仲玉英.共同富裕背景下農村職業教育的價值追求與實現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3(21):49-56.
[7] 楊莉娟,譚福河.職業院校賦能農村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困境及破解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3(14):85-90.
[8] 王柱國,尹向毅.鄉村振興人才培育的類型、定位與模式創新——基于農村職業教育的視角[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6):57-61,83.
[9] 祁占勇,王志遠.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職業教育的現實困頓與實踐指向[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38(4):107-117.
[10] 陳鵬,王曉利.“扶智”與“扶志”:農村職業教育的獨特定位與功能定向[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7(4):8-15.
[11] 孫莉.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職業教育的改革與創新發展[J].教育與職業,2018(13):5-11.
[12] 張旭剛.鄉村振興戰略下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的戰略轉型[J].教育與職業,2018(2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