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該文對農林高校微觀經濟學課程思政案例教學實施路徑進行研究。首先提煉微觀經濟學課程各章內容的課程思政育人目標,然后針對這些目標去尋找案例素材,在課堂教學中沿著“概念—啟示—應用”的路徑去融合,采用情景教學、案例分析和小組討論等方法,分別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3個環節融入思政元素,從而達到知識、能力和情感的育人目標。
關鍵詞:農林高校;微觀經濟學;課程思政;案例教學;路徑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22-0138-04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se teaching in the course of Microeconomics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First of all, this paper refines the go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each chapter of the Microeconomics course, and then seeks case materials according to these goals, and integrates them along the path of \"conception - implication - application\" in classroom teaching. The methods of situational teaching, case analysis and group discussion are used to integr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three links of teaching concept,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process, so as to achieve the educational goal of knowledge, ability and emotion.
Keywords: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Microeconomic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se teaching; path analysis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首次提出“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黨的二十大對建設農業強國作出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的同學們的回信中指出“把課堂學習和鄉村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在這一背景下農業院校肩負著培養知農愛農,心系“國之大者”、具有“三農”情懷的優秀人才的光榮任務。講好鄉村振興故事是農業院校推進課程思政改革創新、踐行立德樹人使命的重要途徑。在課堂教學中需要樹牢“課程思政”理念,拓寬農業院校思政教育視野,從講好鄉村振興故事入手,使專業課更好融入鄉村振興的課程思政元素,持續增強理論教學的親和力與針對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因此,如何在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將思政案例素材和理論內容自然地融合滲透,形成協同效應是本研究擬解決的關鍵問題。這就需要針對農林高校課程思政的特點,提煉出符合農林高校大學生認知的思政元素,在教學理念、教學內容以及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同時歸納總結出可操作性的課程思政案例教學考評措施。
1" 農林高校微觀經濟學課程思政案例教學必要性
農林高校課程思政呈現出以下幾方面的特點:第一,寓德于課。立德樹人是課程思政的本質特征,因此應在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中融入德育元素。第二,人文立課。課程思政需要在各門專業課中充分挖掘“人文元素”來培育學生的思想觀念,這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文精神,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認識到農林人才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關注學生身心健康狀況。第三,啟發認知。在農林類專業課程中啟發學生的認知,例如在農學、植保、農業經濟管理等課程中融入生態保護的價值理念。綜上,農林高校應構建具有“農味”的課程思政,將價值觀塑造、知識傳播和能力培養三者進行有機結合。
微觀經濟學課程作為西方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經濟管理類專業的一門核心學科基礎必修課程,更是經濟學課程的重要基石,授課對象為大一或大二學生,總學時一般為40學時,2.5個學分。根據課程要求,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背景知識才能參加本課程。首先,學生需要先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并初步掌握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和方法學習理解經濟學原理的能力。其次,學生還需要學習高等數學課程,以便能夠運用微積分的基礎知識理解經濟學的模型和分析工具。但是目前教材內容在設置上缺乏配套的課程思政案例,導致教學設計融入課程思政理念存在較大的難度。本文將圍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及教學過程3個方面進行課程思政案例教學設計,講好鄉村振興故事,試圖去設計適合農林高校大學生的微觀經濟學課程思政案例課堂。通過對這些案例的學習和討論,使學生學習微觀經濟學課程既能夠掌握經濟理論、分析方法,又能夠靈活運用這些理論方法分析、討論鄉村社會中的經濟活動;主動思考農業經濟政策形勢,分析當前我國的國情、黨情發展現狀,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戰略方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科學辯證地看待農村社會中的微觀經濟現象;結合中國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業科學研究方面已取得的卓越成就,樹立學生的知農、愛農情懷,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認同感,激勵學生具備更強的責任感、使命感,最終培養出高素質、熱愛祖國、有責任心和有職業道德的卓越農村經濟社會管理人才。
2" 農林高校微觀經濟學課程思政案例教學實施路徑
2.1" 實施內容
本課程實施內容是:基于“馬工程”教材(第二版)微觀經濟學課程各章內容去開發設計帶有鄉村振興元素、適合農林高校大學生學習的課程思政案例,內容上形成系統性,達到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研究路徑為:首先提煉微觀經濟學課程各章內容的課程思政育人目標(表1),然后針對這些目標去尋找案例素材。案例素材來源于中國共產黨領導農村改革、農村發展和鄉村振興的偉大功績,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創新創造、不懈奮斗事跡,以及定點幫扶、掛職干部、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和科技特派員等脫貧攻堅的亮點舉措、先進人物及典型事例。最后就是按照案例撰寫的范式對素材進行加工,設計案例教學的具體實施步驟和考核要求。
2.2" 課程改革目標
本課程通過設計課程思政教學案例,沿著“概念—啟示—應用”的教學思路,從以往的課堂教學只注重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目標上升到情感目標,具體改革目標如下。
2.2.1" 知識目標
了解、掌握和理解微觀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原理、政策和分析方法,訓練學生用經濟學的眼光與思維觀察并思考現實中的經濟現象,提煉出科學的經濟問題,并能運用常見的經濟學模型去解釋和分析經濟問題。
2.2.2" 能力目標
提升專業素養,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經濟現象和問題,增強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觀察、思考經濟現象和問題的能力。增強綜合素養,在微觀經濟學傳統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
2.2.3" 情感目標
結合中國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業科學研究方面已取得的卓越成就,明確農林院校大學生的初心使命,樹立學生的知農、愛農情懷,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認同感,激勵學生具備更強的責任感、使命感去助力鄉村振興。
2.3" 實施方案
本課程主要通過3個方面來融入思政元素:一是根據教學理念來融入思政元素,明確教學的第一目標是立德樹人,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愛農業、愛農村的情感,提升學生實踐能力。二是根據教學內容來融入思政元素,在講述經濟理論和現象時結合中國共產黨領導農村改革、農村發展和鄉村振興的偉大功績,農民和駐村干部等在鄉村振興中的創新創造、不懈奮斗的勵志故事,培養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擔當。三是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設置學生體驗和討論環節,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團隊合作的學習精神。
從實施環節來看,采用線上+線下的教學方式:課前學生在線上學習群積極響應老師提問,觀看微課視頻進行預習;課堂上學生認真聽課,圍繞相關案例分組討論,師生充分互動,學生在情感上受到觸動;課后通過必做題、選做題、思政心得體會和師生互動交流等方式鞏固課程知識和育人目標,同時以教師嚴謹的自學態度、誠實守信的為人準則和高尚的師德,繼續以隱性滲透式方式對學生進行思政熏陶。
課程考核注重過程性評價,體現立德樹人。學生課前通過預習、線上導學資源自學自測,課中通過講授、小組討論、拓展學習、師生互動、在線測驗、在線討論、課后作業和提升等環節,受到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融入的課程思政熏陶。這種過程性評價強化課程思政教學理念和立德樹人教學原則,可以促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以下以本課程中“機會成本”概念的教學為例,具體說明課程思政案例教學設計思路和實施方案,主要沿著“概念—啟示—應用”的路徑去融合。如圖1所示。
2.3.1" 機會成本的概念結合的思政元素
一是機會成本讓我們認真權衡選擇面臨的得與失,這有助于我們做出更理性的決策。二是機會成本讓我們認識到了選擇時所付出的代價,這提醒我們要珍惜所擁有的資源。此內容通過情景教學,將具體場景展現給學生,以提高教學內容的生動性和對經濟事件的感知性。
2.3.2" 機會成本的應用結合的思政元素
結合案例《農民老丁的選擇》和《上大學:賺了還是賠了?》分析農業院校大學生的初心和使命,認識到機會成本是一種觀念上的成本,隨著環境變化,各方面條件越來越好,要堅持原來的信念就越來越難了,要放棄的東西越來越多,這就是機會成本越來越高。正因為如此,堅持“不忘初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3.3" 機會成本的啟示結合的思政元素
一是通過觀看中國政府抗擊新冠感染疫情的視頻,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通過對抗疫的機會成本的分析,政府選擇救治和防控,暫時放棄了經濟增長和人員流動,這體現了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以人民生命健康至上的,讓學生感受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二是觀看仲愷優秀校友張雪蓮返鄉創業的優秀事跡,分析張雪蓮選擇讀農學專業的機會成本,鼓勵學生堅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和使命,為改變家鄉面貌和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2.4" 實施方法
在上述講解“機會成本”概念的案例教學中,主要采用了情景教學、案例分析和分組討論3種方法,具體如下。
2.4.1" 情景教學
在講解機會成本的概念前,先引入情景假設,通過情景導入什么是機會成本,讓學生認識權衡選擇面臨的得與失,如何做出更理性的決策,同時認識到選擇時所付出的代價,提醒學生要珍惜目前擁有的資源。
2.4.2" 案例分析
講解機會成本的概念時引入《農民老丁的選擇》案例,引導學生在作選擇時要考慮機會成本,清楚選擇付出的代價,學會珍惜。在介紹機會成本的應用時從大學生這個投資主體出發,運用《上大學:賺了還是賠了?》這個典型案例,引導學生去計算案例中自己上大學的機會成本和收益,得出上大學是理性決策這一結論,進而引發學生思考如何讓自己的大學生活更有意義。
2.4.3" 分組討論
在機會成本的啟示這個教學環節組織學生觀看2個視頻,然后進行分組討論。視頻1——《中國力量》,反映中國政府抗擊新冠感染疫情的過程和決心,通過對抗疫的機會成本的分析,政府選擇救治和防控,暫時放棄了經濟增長和人員流動,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以人民生命健康至上的,讓學生感受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視頻2——《一個女孩的十年》講述仲愷優秀校友張雪蓮放棄公司主管的工作,回到農村發展現代農業,帶領返鄉青年組成創業團隊,自建生態體驗基地,助力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優秀事跡。通過這個案例,分析張雪蓮選擇上農業大學農學專業的機會成本,鼓勵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培養職業精神和工匠精神。
最后,要提醒大家銘記熟悉的格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我們認識到,在擁有“初心”時,我們的選擇機會較少,但更容易堅持。然而,隨著環境的變化和條件的改善,堅持原有的信念變得越來越困難,我們需要放棄的東西也越來越多,這就是機會成本的增加。正因為如此,堅持“不忘初心”并非易事。因此,我們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以探討作為農業院校的大學生,他們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這將有助于激發學生對自己定位和責任的思考。鼓勵學生向張雪蓮校友學習,踐行“注重實踐、扶助農工”的校訓,到廣大農村舞臺去,為鄉村振興的早日實現貢獻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引發學生達到情感上的共鳴。
3" 結束語
現有的課程資源中,微觀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案例已相當豐富,但是課程思政案例尤其是適合農林高校大學生學習的思政案例是少之又少。對于微觀經濟學課程的課程思政教學研究只是零星散布于一些論文中,沒有形成具體、系統的案例集。本項目的特色在于:立足鄉村振興的大背景,秉承“注重實踐、扶助農工”的校訓,采用專業性、全面性、系統性的原則去深入挖掘鄉村振興的思政素材,開發設計出一套融合微觀經濟學課程內容、帶有鮮明農林高校特色的課程思政案例集,從而彌補現有課程資源的不足。
本課程從校園到社會,從教室到鄉間地頭,持續踐行思政理念,培養學生愛農業、愛農村的情感,提升學生實踐能力。通過農村社會實踐,把火熱的一線變成現實課堂,提高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將來的工作奠定基礎,使其在參與推進鄉村振興事業中找到自我價值,做到學農愛農、學農事農、學農興農、學農強農。用好用足鄉村振興的典型案例,能讓微觀經濟學課程思政教學更具感染力、親和力。
微觀經濟學這門課程的思政教學需要春風化雨,潛移默化,而不是一味地簡單說教。在案例教學中應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式,綜合運用了情景教學、案例分析、分組討論等多種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體會現實生活中的經濟學,培養學生經濟學思維。教學過程中將思政素材和理論內容自然地融合滲透,在知識傳授的同時形成對學生精神上的引領和塑造,樹立學生的愛國、愛黨情懷,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認同感,激勵學生具備更強的責任感、使命感,最終培養出高素質、熱愛祖國、有責任心、有職業道德的卓越拔尖人才。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各思政內容之間的關聯性不強,沒有形成完善的思政體系。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注重整合微觀經濟學課程的思政元素,使經濟學課程教學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參考文獻:
[1] 孫旦.微觀經濟學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現代商貿工業,2023(16):236-238.
[2] 宋京陽,刁卓,李曉曦.民辦本科院校微觀經濟學課程思政建設探討[J].經濟師,2023(6):175-176,178.
[3] 陳媛媛.課程思政視角下微觀經濟學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現代職業教育,2023(10):113-116.
[4] 劉小瑜.高校微觀經濟學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探索[J].商業經濟,2023(3):191-192.
[5] 王志敏.應用型本科院校課程思政實踐探索——以微觀經濟學課程為例[J].投資與合作,2022(5):184-186.
[6] 張春霞.微觀經濟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J].北華航天工業學院學報,2022(6):34-36.
[7] 韓雪.應用型本科院校課程思政實踐探索——以微觀經濟學課程為例[J].農場經濟管理,2020(9):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