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紅色文化是助力鄉村旅游產業、文化產業、教育產業發展,激活鄉村經濟、促進村民增收的寶貴資源,也是鑄魂育人、吸引優秀人才助力鄉村振興的精神動力。該文從產業發展、人才振興、文明鄉風建設、鄉村生態環境改善和優化鄉村治理等方面切入,剖析紅色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內在邏輯,有助于深化認識紅色文化資源在鄉村振興中的價值功能和獨特優勢,進而重視對鄉村紅色文化資源的修繕保護與科學高效利用,以便更好地為鄉村振興賦能添翼。
關鍵詞:紅色文化;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內在邏輯
中圖分類號:F323"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22-0162-04
Abstract: Red culture is a valuable resourc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dustry, cultural industry and educational industry, activate rural economy and increase villagers' income. It is also the spiritual driving force to cultivate people and attract talents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herent logic of red culture empower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alent revitalization, civilized rural style construction,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rural governance. It is helpful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value function and unique advantages of red cultural resources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n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repair, protection and scientific and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rural red cultural resources, so as to better add wing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red culture;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talent revitalization;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ecological revitalization; organizational revitalization; inherent logic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1]。這“五個振興”既是鄉村振興的框架內容,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具體路徑。因此,全方位推進鄉村振興,要從這“五個振興”著手,其中產業是根本、人才是關鍵、文化是內生源泉、生態是關鍵支撐、組織是重要保障。而紅色文化卻是助推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的有力抓手。從地域分布來講,鄉村是紅色文化的重要孕育地。受歷史和地理因素的影響,我國紅色資源基本分布在經濟條件落后的鄉村山區或革命老區,紅色文化資源的不可復制性和不可再生性使其成為了鄉村特色優勢資源。從價值功能來講,紅色文化不僅具有重要的政治價值和經濟價值,還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精神價值和生態價值[2]。紅色資源自身的民族精神內涵和深厚歷史文化底蘊及紅色文化在我國的特殊性質和地位,使其能夠被人民群眾廣泛認同和悅納,在鄉村振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
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及不斷更新紅色文化活動形式,不但能有效帶動鄉村紅色旅游、拓寬地方學校教學素材,引領文明鄉風建設,促進鄉村可持續發展,而且紅色文化也能隨著鄉村振興的持續推進而不斷煥發生機,彰顯時代價值。所以,充分挖掘和高效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厘清紅色文化能夠助推鄉村振興的內在邏輯,既能為鄉村振興賦能添翼,又能滿足實現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紅色精神代代相承的現實需求。這對推進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具有重要價值。
1" 紅色文化助力產業發展,賦能鄉村產業振興
推進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是根本。只有產業繁榮,農民才能增收。因此,產業繁榮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石[3]。而紅色文化具有旅游開發和激活經濟等獨特價值,能夠激活地方經濟,助力鄉村產業振興。具體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一是利用物質形態的紅色景觀打造旅游景點,賦能鄉村紅色旅游產業發展。在鄉村地區有很多的以革命遺址遺跡為代表的紅色文化資源。這些紅色遺址、遺跡既有重要歷史事件的發生地和紀念地,也有紅色英雄人物的故居、墓地陵園等。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以革命遺址、將帥之鄉、名人故里、長征豐碑和革命紀念館等為載體的紅色資源,打造紅色旅游景點,推動紅色旅游與鄉村產業振興深度融合,為鄉村振興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隨著紅色旅游景區、紅色旅游特色村寨、紅色旅游精品線路的推出,紅色旅游的發展趨勢日益旺盛,越來越多的青年人被鄉村的紅色旅游資源所吸引。如此也推動了紅色旅游資源與交通、住宿、餐飲、娛樂和購物等配套產業的結合,帶動當地農家樂、民宿、特色小吃、特色水果、藥材茶葉、特色手工藝品,以及富有紅色文化屬性的工藝品、紀念品等發展,促進了當地服務業的繁榮興旺,增加了村民的經濟收入,也擴大了地區知名度,為鄉村經濟發展創造了新路子。
二是利用紅色文化的精神形態豐富鄉村文化產業。通過對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深度開發利用,以時代精神激活紅色文化的生命力,不斷推進紅色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紅色文化為根基,以人文歷史為依托,提升紅色旅游的文化品質和綜合競爭力,實現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從而帶動各種文化旅游、文化創意等產業的發展。隨著紅色故事的流傳,根據紅色故事改編的影視劇本還會引爆紅色影視劇的拍攝熱潮。鑒于很多劇集都需要在原址拍攝,這就需要建設紅色影視基地。有的影視基地還會拓展商業街、步行街等功能活躍市場,以帶動相關行業的發展,從而促進鄉村文化產業新業態的形成并得到規?;l展。
三是利用紅色文化特殊的教育功能,發展教育產業[4]。在大思政背景下,思政課教師與大中小學生群體每年都會定期組織參加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實踐調研與研學培訓。在鄉村建設紅色文化教育培訓實踐基地,一方面,為思政課教師和學生群體參加思政課社會實踐活動提供了場地和載體,讓教師和學生在課外通過黨史學習、重走長征路線、田野素質拓展和農事農活體驗等特色活動深化理論認識,貫徹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原則;另一方面,也拓寬了鄉村產業發展空間,實現經濟創收,為鄉村產業振興、農民增收、村民生活富裕提供新動能。
2" 紅色文化培根鑄魂育人,賦能鄉村人才振興
治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只有人才支柱穩固,才能筑起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大廈,開創鄉村振興新局面。因而人才是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的前提和重要資源。然而由于城鄉發展的差距,人才基本集聚在大城市。鄉村的人口流動特別大,人才流失也嚴重,成為了限制鄉村發展的較大阻礙。而充分利用紅色文化資源獨特的智力開發和人格培養功能,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一困境。
一是利用紅色文化培根鑄魂、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提升農民綜合素質,壯大本地人才隊伍。新型職業農民是鄉村振興和促進鄉村農業現代化的生力軍。通過紅色文化教育可以完善農民的知識觀、發展觀和價值觀,使其在培訓過程中不但能學習和掌握興農技術、生產經營等方式,還能深刻認識到紅色文化資源對鄉村振興的重要性,從而激發村民自覺加大對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力度和學習紅色文化、爭當紅色文化講解員的積極性。同時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核有助于村民補足精神之鈣,增強堅定理想信念的主動性和自覺性,自覺抵制各種腐朽思想的侵襲,使其有毅力經受住各種風險和困難考驗,提高自主創新創業能力和致富本領,從而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錘煉出一批忠誠于黨、知農愛農的高素質農民隊伍。
二是推動紅色文化走進鄉村學校,開發特色課程,為鄉村振興育才、引才、留才。紅色文化蘊含豐富的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黨史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寶貴資源,是當地學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鮮活素材。首先要善用當地紅色文化資源開發特色課程,將紅色文化融入鄉村學校育人體系[5]。組織專業人才開發本土紅色文化課程和本土教材,并有機融入到語文、歷史、政治等相關課程的理論講學中;結合相關紀念日開展紅色研學實踐活動,帶領學生參觀學習紅色現場,使學生深入了解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跡及其鑄造的豐功偉績,從而深化對紅色精神的感悟,樹立高遠志向,增強回饋桑梓的責任感。其次,要與地方高校建立合作機制,吸引高校人才利用專業知識或科學技術為紅色文化資源的深入挖掘與創新利用貢獻聰明才智。鼓勵高校畢業生在基層工作,激發專業人才傳承紅色基因、建設美麗鄉村的使命感。同時,可以優厚待遇加強對人才的物質保障以留住相關人才,從而為紅色文化資源的科學開發和高效利用引入源源不斷的高素質專業化人才,以實現鄉村人才振興。
3" 紅色文化涵育文明鄉風,賦能鄉村文化振興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是鄉村振興的鑄魂工程。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要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煥發文明新氣象”[6]。因此,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精神動力。沒有鄉村文化的繁榮發展、沒有濃郁的鄉土文化氣息、沒有優良的精神文明引領、沒有和諧文明的風尚,鄉村振興就會失去靈魂。因此要充分發揮精神文明建設的引領力、感召力、凝聚力和推動力,為鄉村注入美麗靈魂,使鄉村越來越有內涵[7]。而紅色文化不僅能在精神文明引領的基礎上厚植鄉村振興文化底蘊,也是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的寶貴精神財富。
一是紅色文化蘊含的豐富思想道德建設資源,為新時代家風建設提供了鮮活的素材和典范。例如“江竹筠與弟書”“趙一曼與兒書”“王爾琢與父母書”“夏明翰與妻書”等一封封紅色家書,是父母教育子女的最佳素材。通過紅色英雄的先進事跡,讀懂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真切領悟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形成人人都當紅色精神踐行者、家家崇尚優良家風建設的良好局面。不斷錘煉優良家風的紅色內核,使紅色基因的傳承發展為由點到面的燎原模式,進而提升村民群眾整體的思想文化素質和思想覺悟,消解部分家庭成員愚昧無知、好逸惡勞、損人利己和見利忘義的不良心態,從而有助于村民群眾見賢思齊,明確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匡正錯誤認知、規范自身言行,樹立正確的義利觀、榮辱觀、幸福觀,進一步涵養淳樸民風。
二是紅色文化蘊含著共產黨人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厚重的家國情懷、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嚴于律己的優良作風等精神內核,具有價值塑造、文化涵養、精神文明引領等功能,成為新時代涵育文明鄉風的榜樣依據和文化源泉。在傳承紅色文化助推鄉村文化振興過程中,能激勵村民群眾廣泛參與紅色資源挖掘和文化多樣化的傳播,如紅色故事演講會、戲劇展演、手繪紅色文化宣傳墻、創作紅色文化優秀藝術作品和創建文明示范村等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這有助于將紅色文化送到群眾身邊,使廣大村民自覺接受紅色文化熏陶,在積極參與和高效互動中深化紅色文化認同感,齊心協力把鄉村思想文化陣地和村民精神家園建設好,以滿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進一步增強家鄉自豪感,堅定文化自信。
4" 紅色文化促進綠色發展,賦能鄉村生態振興
生態宜居是人民群眾的理想目標。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因而實現鄉村生態振興是堅持人民至上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一環。只有把鄉村生態振興這個重要基礎打實打牢打好,鄉村振興才有希望[8]。沒有優良的生態環境,不僅本村村民生活不適,還難以吸引各類人才返鄉創業,更無法調動投資者回報故土的主動性,鄉村產業發展也會受阻。只有鄉村生態改善了,才利于留住人才貢獻智慧才能;只有鄉村生態優美了,才利于鄉村文化興盛;只有鄉村生態繁榮了,才利于更好地發揮鄉村組織的協調與引領功能;只有實現鄉村生態振興,才利于鄉村產業的轉型升級和繁榮發展。而紅色文化卻是加強鄉村人文環境建設和引領鄉村生態建設可持續發展以實現生態宜居的有力抓手。
一是運用紅色文化蘊含的綠色發展理念改善鄉村人居環境。紅色鄉村既是村民生活的空間,也是向外來者進行展示和呈現的旅游景區或實踐教育基地。因此,村民們要強化生態文明意識,充分運用紅色文化如塞罕壩精神中蘊含的綠色發展理念,以建設美麗宜居村莊為導向,以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著力點,完善鄉村水電、交通、網絡及清潔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深入開展綠化美化行動,改善村莊人居環境。同時,利用紅色文化資源打造文化公園、文化廣場等休閑場所,加強鄉村人文環境建設,厚植人文底蘊,提高鄉村顏值,使村民生活在干凈整潔又富有人文氣息的環境中。如此才會吸引各類人才返鄉創業、回報故土及其他人員駐足停留、養生度假。
二是將紅色文化與地方綠色生態結合發展,使文化與生態同頻共振,紅色與綠色交相輝映。農村現代化也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在利用原生態體驗、觀光采摘、垂釣休閑、養生度假和農家樂等鄉村特色產品致富的同時,加強對地方紅色遺跡等建筑設施的科學開發和紅色文化精神形態的創新運用,形成“紅色+”的特色化發展模式,打造“綠色名村別樣紅”的特色村。在傳承與弘揚紅色文化助推鄉村綠色生態發展時,為青山綠水增添一抹溫情人文色彩。在欣賞自然風光的同時也能踏尋紅色足跡,體會紅色故事,內化紅色精神,營造綠色生活氛圍,養成綠色生活習慣,使文化與生態同頻共振,形成紅綠互促,賦予美麗鄉村更強的生命力。
5" 紅色文化助力鄉村治理,賦能鄉村組織振興
鄉村基層黨組織是否強大直接關系到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效果。只有加強鄉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才能促使鄉村基層黨組織及黨員干部堅定服務農民群眾的宗旨意識、增強服務農民群眾的能力本領;只有加強鄉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才能團結帶領鄉民群眾積極投身于鄉村振興事業[9]。只有加強鄉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才能促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因此,基層黨組織振興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加強鄉村治理就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振興中的主導性作用。而紅色文化能夠為基層黨組織建設提供保障,使鄉村治理順利推進。
一是用紅色文化引領鄉村治理,有助于增強基層干部的治理能力與服務群眾的意識。紅色文化蘊含了中國共產黨人公正廉潔、一心為民的政治本色,無形中會對基層干部形成一種鞭策和啟示,有助于增強鄉村基層黨組織政治建設和作風建設,使基層黨員干部堅定政治立場、克己奉公、廉潔自律和堅定為農民服務的信念,做好鄉村振興的領頭羊,夯實鄉村治理能力。紅色文化抒寫了中國共產黨百年來為實現“中國夢”浴血奮戰的壯美史詩,這無形中會激發基層干部的奮斗意志,有助于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思想建設,涵養基層干部的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精神,使基層干部不忘初心,勇擔使命、砥礪前行。從而把鄉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為一心為民、無私奉獻的戰斗堡壘,與鄉民群眾同甘共苦,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二是紅色文化當中有關黨的基層建設和動員群眾的先進經驗,有助于完善鄉村治理體系。我們黨在不同時期關于基層黨組織建設及群眾路線都有實踐探索經驗,并且制定理論綱領、政治紀律、法律規范和規章制度等各種行為機制體系,構成了紅色文化的制度形態。這些紅色制度文化具有規范行為的約束功能和建立秩序的導向功能,是新時代鄉村治理的歷史依據和寶貴經驗,在推動鄉村社會基層治理中具有很強的借鑒價值。將紅色制度文化資源沿用到鄉村治理中,注入到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的鄉村社會治理體系中,把紅色制度文化的內涵機制轉化為實際可操作的鄉村治理制度,變“制”為“治”,實現價值理念的轉化,使其成為鄉村民眾的價值意識和行為準則,增強群眾的主人翁自治意識,推動鄉村治理現代化,保證鄉村治理和諧有序、風清氣正。
6" 結束語
依托紅色文化興產業、興生態、優治理、育人才、育鄉風,推動鄉風民風好起來、文化生活富起來、人居環境美起來,這既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理想目標,也是滿足廣大鄉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現實需求。挖掘利用鄉村紅色文化,發展紅色旅游產業、教育產業、繁榮鄉村文化產業,可以擴大鄉村地區知名度,有效提升鄉村就業率,激活地方經濟。推動紅色文化走進鄉村學校,利用紅色文化培根鑄魂,為鄉村振興育才引才、提供人才支撐。紅色文化中蘊含的崇高道德追求為文明鄉風建設樹立了榜樣典范。紅色文化中蘊含的綠色發展理念能夠引領鄉村生態建設朝著綠色、和諧、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實現生態宜居。紅色文化中有關基層黨組織建設、社會治理和組織動員群眾的先進經驗,能夠為建立健全鄉村社會治理體制提供方法指導。通過對紅色文化資源的深入挖掘與科學利用,為實現鄉村生活富足的理想目標賦能添翼。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eqid=9665ac9b00011a1300000002648f fc9c.
[2] 陳富國,潘錫楊.用紅色文化資源賦能鄉村振興[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
[3] 黃承偉.習近平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論述研究(上)[J].國家現代化建設研究,2023,2(1):5-21.
[4] 趙娟.紅色文化引領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研究[J].經濟師,2023(5):27-28.
[5] 董書杰.淺析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路徑[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2,33(16):134-136.
[6]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123.
[7] 蔡文伯,賀薇宇.我國鄉村振興發展水平綜合評價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9(1):102-116.
[8] 曹立,徐曉婧.鄉村生態振興:理論邏輯、現實困境與發展路徑[J].行政管理改革,2022(11):14-22.
[9] 夏紅莉.農村基層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內在邏輯及現實路徑[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21,24(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