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農村發展步伐得到進一步加快,農村建設正朝著“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目標邁進。鄉村振興,產業是基礎,沒有產業興旺,鄉村振興就是“空中樓閣”。然而,在農村產業發展過程中,主導產業選擇與發展仍面臨著規劃定位不準、組織保障不力、綜合效益不高等困境,農村主導產業經濟發展陷入迷茫。該文在深入分析德隆鄉產業基礎及其主導產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通過運用調查研究、文獻查閱及資料分析等方法,從產業選擇、組織保障及效益分析等多方面探究農村主導產業發展策略,總結農村主導產業發展經驗,為農村主導產業選擇與發展提供指導性建議和可行性措施。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業管理;主導產業;產業發展;德隆鄉
中圖分類號:F323"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18-0044-04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 pace of rural development has been further accelerated, and rural construction is moving towards the goal of \"prosperous industries, livable ecology, civilized rural culture, effective governance, and prosperous life\" in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of a new countryside.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based on industry. Without industrial prosperity,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like a castle in the air.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e sel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eading industries still face difficulties such as inaccurate planning positioning, inadequate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nd low comprehensive benefits, leading to confusion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rural leading industries. On the basis of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industrial foundation an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leading industries in Delong Township,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rural leading industries from multiple aspects such as industry selection, organizational guarantee, and benefit analysis through methods such as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literature review, and data analysis. It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of rural lead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provides guiding suggestions and feasible measures for the sel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leading industries.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leading industrie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Delong Township
發展產業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治本之策,也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堅持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底線任務,以產業振興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指出,“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為我們在新時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農村主導產業是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和資源潛力,發展市場需求旺盛、經濟效益好,且在產業結構中處主導地位并對整個經濟發展有推動作用的產業。自2011年農業農村部在全國開展“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創建工作以來,農村主導產業逐漸成為農業產業化的支柱,是區域特色的標志,在農業產業化中起著“中心軸” 的作用。如今,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大背景下,農村地區對本區域主導產業的探索從未停歇,扎實推進農村主導產業發展,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提高農村脫貧人口收入、發展農村經濟、促進鄉村全面振興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 德隆鄉產業基礎及主導產業發展現狀
1.1" 德隆鄉產業基礎
德隆鄉位于廣西百色那坡縣中南部,土地面積約240 km2,距離縣城17 km,下轄13個村137個村民小組5 546戶20 560人,居住著壯、漢、瑤3個民族。近年來,德隆鄉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采取積極引導、政策扶持、龍頭帶動等措施,引導農民加快農業結構的調整,在推進種桑養蠶、杉木、油茶等產業發展的基礎上,創新抓好水產及生豬等特色養殖產業發展。根據圖1顯示,德隆鄉為傳統農業鄉,2022年德隆鄉糧食種植2.26萬畝(1畝約等于667 m2),總產量0.813萬t,種植桑園1.52萬畝,新種510畝,年養蠶2.94萬張,鮮繭年產量為0.15 t,產值7 504萬元,擁有山油茶面積2.27萬畝,建成山油茶種植示范基地2個,山油茶合作社1個,陸基高密度養魚、養蝦基地各2個,發展特色黃金百香果產業1 000畝,年產值124萬元。
1.2" 德隆鄉主導產業發展現狀
生豬養殖作為德隆鄉傳統優勢產業,其養殖歷史悠久,經驗成熟。目前,德隆鄉共有5個生豬養殖家庭農場,約有375戶從事生豬養殖,育有肥豬及豬仔約21 000頭,養殖范圍涉及全鄉13個行政村。同時,根據圖2所示,德隆鄉立足自身資源和區位優勢,把生豬養殖作為主導產業來打造,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通過基地務工、土地流轉、項目合作等多種方式,引進企業牽頭組建生豬產業化聯合體并組織生產,建設集消洗隔離區、生產區、生活區、展示區和無害化處理區為一體的產業園,帶動合作社及農戶發展生豬養殖。目前,德隆鄉已建成家庭農場5個、生豬聯合體1個,引進萬頭企業養豬場1個,成立養殖合作社13個,生豬年出欄5.6萬頭,其中仔豬4.3萬頭,產值517萬元。德隆鄉借助主導產業生豬養殖,于2021年被評為國家級“產業強鎮”。
而此前,德隆鄉在探索發展主導產業生豬養殖過程中也存在了產業定位不準、組織保障不力及綜合效益不高等困境,解決好這些困境對農村選擇和發展主導產業、促進區域經濟快速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理論指導及實踐意義。
2" 農村主導產業發展困境與分析
2.1" 規劃定位不準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農村地區產業得到迅速發展。但面對農村地區產業種類較多、產業發展相對落后、產業效益不高的局面,許多地區沒有深入挖掘本地資源優勢,對本地主導產業缺乏客觀全面的調查評估,缺乏有計劃、針對性強、可行性高的產業發展目標規劃,在產業發展過程中仍存在產業定位不準、發展目標不清等問題,找不到適合本地的主導產業項目,導致本地區無法集中精力發展某種產業并形成產業優勢,同時錯失本地農副產品品牌建立機會,影響農村主導產業選擇發展及市場建設,農村地區主導產業發展受限,嚴重阻礙農村區域社會經濟發展。
2.2" 組織保障不力
在農村主導產業發展過程中,因為缺乏專業的組織規范引導及制度保障,大部分地區仍以農戶經營為主。農戶依靠經驗進行生產和管理,缺乏科學先進的生產力及生產方式,未形成規范化和規模化的生產方式,存在農村主導產業生產方式原始、管理方法落后、生產效率低下和抵抗自然及病蟲災害風險能力不足等問題,同時未得到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及社會組織的專業指導,合作發展方面成立專業的合作發展組織,產品市場化較低,甚至有些農村地區生產的農產品出現滯銷等現象,導致農村主導產業做大做強成為奢求,農村主導產業發展嚴重缺乏科學專業指導及供銷合作等相關制度組織保障。
2.3" 綜合效益不高
在經濟效益方面,農村地區主導產業大多以基礎的種養為主,產品較為單一,缺乏進一步的深加工及完善的產業鏈,產品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價格低廉。同時關聯產業鏈的崗位開發較少,對群眾增收作用不明顯,地區經濟效益不高。在社會效益方面,農村主導產業以農戶家庭生產經營為主,產業難以形成規模發展,主導產業帶動輻射能力較弱,在鞏固脫貧人口持續增收、適齡勞動力安置及關聯產業鏈發展等方面帶動作用不強,基礎設施及民生事業等社會效益有待增強。在生態效益方面,部分地區仍存在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產業發展方式,如開荒種植及養殖污水隨地排放等,嚴重破環生態環境的同時,污染人居環境,威脅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同時文明新風創建受阻,嚴重阻礙地區經濟和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3" 農村主導產業發展困境解決對策
3.1" 精準定位,科學選擇
主導產業選擇主要是根據地區產業發展基礎和產業發展潛力,在充分利用自身優勢資源的基礎上合理確定區域產業分工,充分依托優良的自然環境,建立合理的產業發展布局,從而增強產業整體競爭實力。
3.1.1" 農村主導產業發展戰略選擇
保持既有的農業優勢,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采取積極引導、政策扶持、服務促進和龍頭帶動等措施,立足本地區自然資源優勢,引導農民加快農業結構的調整,在保持既有的本地優勢產業基礎上,積極探索發展適合本地的特色農業。
大力發展旅游業,積極開發旅游產品。充分利用當地豐富歷史文化和旅游資源,大力開發觀光休閑類旅游產品,發展旅游業,實現經濟和文化的雙效應。如建設生態農業觀光園、茶園游賞、采摘體驗園及兒童游樂場等配套游玩項目,著力發展農村生態旅游、農家樂體驗游等特色旅游。
集中力量發展外向型經濟,改善投資環境。經濟的發展要在立足本土資源的基礎上發展外向型經濟,吸引外來投資。農村主導產業發展要充分整合各方資源,借助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企業等社會組織投資,以尋求資金、設備、技術等生產要素的支持,使產業快速成長,加快區域經濟發展速度。
3.1.2" 農村主導產業發展方向選擇
第一產業:在農業產業化過程中,應積極改變傳統的作業方式和產業發展模式,以建立現代化農業基地為示范,依托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優勢,通過農業的市場化、規模化實現農業的產業化,并切實提高農民的收入,解決農民的就業和增收問題。發展生態養殖和觀光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觀念轉變的另一方面,同時是協調區域周邊自然山體和水體保護的重要途徑。通過發展生態農業將農業、生態保育結合起來,將保護和發展結合起來,充分體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統一。
第二產業:根據當地稟賦的資源,確定產業的主要發展方向,通過對現代農業示范園建設,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質量,打造當地農產品特色品牌,拓寬農產品的銷售渠道,促進配套產業鏈深加工發展。在優先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基礎上,適當發展生態養殖產業,完善產業相關配套措施,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第三產業:利用當地豐富的農業資源、有利的地理位置等,建設農業觀光旅游項目,同時配套建設旅游服務設施,帶動當地旅游服務業、商業、觀光農業和信息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逐漸提高第三產業的層次和在當地經濟中的比重,帶動當地其他產業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3.2" 加強領導,強化保障
3.2.1" 健全機構,加強保障落實
基層政府可根據產業需要成立縣級政府牽頭、鄉鎮政府主管、經營者參與的農村主導產業創建領導小組,在鄉鎮職能部門設立主導產業建設小組,統籌推進農村主導產業創建工作。由專人專職負責統籌創建日常工作,確保組織機構完善,職責分工明確,任務分配到人,責任落實到位,保障主導產業發展各項工作穩步有序完成。
3.2.2" 整合資源,尋求各方支持
農村主導產業發展期間,應積極爭取政府各有關部門在場地、水源及種植養殖補貼等方面的支持,同時對接金融機構等社會組織尋求服務與幫助等,整合資源,集中投入,強化主導產業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保障農村主導產業在場地、費用、技術等各類資源的投入與支持等。
3.2.3" 完善機制,保障科學運作
農村主導產業的建設和運行可按照“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多元投入、特色興業”的原則進行,以龍頭企業和合作組織作為產業基地的建設主體。政府主要起到宏觀指導和政策引導作用,建立政府、企業、農戶等多方投入機制,政府資金主要支持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的引進、示范、推廣。產業發展和經營管理以企業為主、農戶參與為輔,確實保證農村主導產業經營與管理的科學運作。
3.3" 統籌全局,提高效率
3.3.1" 經濟效益
農村主導產業應以種植或養殖為主業,適度流轉土地,倡導生態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經濟模式,拓寬就業崗位,提供管理、培育、發展等多個環節多個就業崗位,通過培訓提高種植、養殖從業人員能力。同時通過土地租賃為群眾增收,協同帶動運輸、加工、文旅等相關產業發展,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培育產業發展潛能。
3.3.2" 社會效益
可通過與脫貧村建立結對幫扶關系,帶領脫貧村的脫貧戶致富增收。同時主導產業的建設還具備一定的輻射作用,帶動周邊區域的同類產業發展,促進倉儲、物流、服務等行業的協同發展。開發管理、培育等各環節工作崗位,增加當地群眾的就業機會和增收途徑,吸引大量外出務工農民返鄉就業,解決當地村民的就業問題。同時主導產業的建設也應注重當地的生產生活條件改善,推動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發揮扶貧示范帶動效益,促進當地社會穩定和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3.3.3" 生態效益
主導產業建設應始終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精神,結合本地開展的鄉村建設活動,通過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當地人居環境,建設美麗生態鄉村,引導和培育當地群眾養成文明習慣,形成文明新風,推動經濟和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同時,可以采取立體式配套種養發展,保水、保肥、保土,改善生態環境,實現當地主導產業生態可持續發展。
4" 結論與建議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農村主導產業通過科學合理規劃,強化保障引領,統籌各方效益,在發展中依托資源稟賦,集結地域優勢,因地制宜地選擇發展的主導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將有利于一些極具地方特色產業得到開發,形成一批具有品牌影響力的產業“特色鄉”“特色村”。同時農村主導產業通過推動標準化生產、過程化控制等,實現質量可追溯、去向可追蹤、責任可追究,不僅促進了農村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提高,還提高了生產效率,打造出具有競爭優勢的農村主導產業。為此,在發展農村主導產業過程中還應堅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正確處理好環境保護與開發利用的關系,強化規劃約束,在發展中堅決守住綠水青山,讓主導產業在本地區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第二,堅持培育壯大鄉村產業。立足本地農業資源和特色主導產業優勢,大力發展鄉村二三產業,把產業鏈延伸環節更多留在鄉村,把農村主導產業發展的增值收益更多留給農民,在主導產業發展中突出農民的核心主導地位,不斷完善聯農帶農機制,聚焦脫貧人口增收,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以產業振興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第三,堅持發揮政府引領作用。不斷強化政府的規范引領和政策帶動作用,加快培育有競爭力的多元化市場經營主體,積極吸引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投入,集聚政策、技術、人才和資本等要素和資源,不斷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讓市場的主導作用得到更好發揮,協同推進農村主導產業發展。
第四,堅持切實提高經濟效益。支持地區加快推進農產品品牌化,利用產品本身特色,結合本土優勢,注冊商品商標,打造屬于本區域的品牌。同時帶動產品下游產業鏈,進行農產品精加工,提升農產品附加值。
第五,堅持調整產業發展模式。鼓勵引進企業帶動農戶發展產業基地,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通過基地務工、土地流轉、項目合作等多種方式,帶動合作社及農戶發展產業,確保產業發展的同時,也帶動農民增收。
第六,堅持多渠道宣傳銷售策略。緊跟市場需求,加強媒體宣傳力度,整合區域內重要的媒體資源,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網絡和通信等多種媒體對本地主導產業進行大力宣傳,吸引招商投資。同時利用微信、廣告欄、主流媒體推送等新型宣傳方式,大力宣傳產品,提升產品知名度,拓展銷售渠道,增加產品銷量。
總之,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主導產業發展既需要尊重自然客觀規律,立足本地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合理科學地制定發展目標,也需要強化政府規范引領,進一步建立健全機構制度,科學運作,保障各項幫扶政策措施落地落實,同時還需整合社會各方資源,積極尋求最大化的資金、技術、設備等社會生產要素資源的支持與合作。也只有通過政府、社會組織、經營者三方共同努力、密切協作,共同為推動農村主導產業發展出謀劃策,農村主導產業才能取得經濟、社會及生態三方面效益的最大化,促進農村地區經濟和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農村主導產業的發展也將會振興農村產業,促進脫貧人口增收,從而進一步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以強有力的產業振興推進鄉村的全面振興。
參考文獻:
[1] 胡苗.基于偏離-份額分析法的農村主導產業選擇研究——以平涼市為例[J].中國集體經濟,2020(22):72-74.
[2] 楊興黨,李騰常,鄭吉平,等.發展主導產業增加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動能的思路與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8(18):254,265.
[3] 李銅山.論我國農村主導產業的選擇和培植[J].中州學刊,1999(3):34-37.
[4] 王青.陜西省農村主導產業開發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1996(6):22-26.
[5] 呂彥林,郭勝利,王利民.論農村主導產業[J].農業經濟,1999(7):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