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產業興,百業興。只有把產業發展放在首位才能實現鄉村發展,才能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當前,地處我國東部的福建地區經濟較發達,農村資產豐富,經濟發展形式多樣。在此背景下,借助數字化改革持續創新鄉村數字化應用場景,把鄉村數字化轉型變成提高數字經濟、數字社會和數字治理可達性的現實路徑,成為福建省鄉村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的加速器。
關鍵詞:數字化改革;鄉村振興;鄉村數字化;高質量發展;福建省
中圖分類號:F323"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18-0173-04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pointed out that the most arduous and arduous task of building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an all-round way is still in the rural areas. With the prosperity of industry and all kinds of industries, only by putti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the first place can we realize rural development and realize the all-round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At present, Fujian,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east of China, has a relatively developed economy, rich rural assets and various form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is context, with the help of digital reform and continuous innovation of rural digital application scen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digitization has become a realistic path to improve the accessibility of digital economy, digital society and digital governance and plays a role of an accelerator in rural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Fujian Province.
Keywords: digital reform;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digitiza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Fujian Province
2023年2月,福建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實施意見》,走具有福建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為建設農業強國貢獻福建力量,是福建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工作總基調[1]。其中,提高數字農業發展水平成為強化現代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推進特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數字化改革對福建省鄉村振興的強大助力,是福建省數字化改革深度與廣度的重要表征,是福建省鄉村振興向鄉村數字化振興縱深推進的具象行動。借助數字經濟新動能,福建省將加快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步伐,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
1" 數字化改革與福建省鄉村振興發展
1.1" 福建省鄉村振興發展水平
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工程,除了要發展好鄉村經濟,還要提高鄉村的吸引力,把資本、人才等生產要素吸納到鄉村,利用資金把村上各項事業發展好,不斷增強群眾對黨的認同感。只有這樣,農民們才會對“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有新的認識,進而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及鄉村的全面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近年來,伴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和實施,福建省鄉村振興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根據《福建藍皮書·福建鄉村振興報告(2020—2022)》,福建省2020—2021年鄉村振興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全省第一產業增加值2 897.74億元,脫貧人口收入增幅持續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特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3212”工程及種業振興行動全面實施,實現全省農作物和畜禽良種覆蓋率達98.6%;極大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等。報告還說明了福建鄉村振興面臨的多重機遇,包括多重戰略疊加、“互聯網+”和“數字經濟”、國家對縣域發展及鄉村建設日益重視,以及資金、人才、技術等要素不斷向農業農村流動,創造了福建省特色農業農村發展的有利條件等機遇[2]。
與鄉村振興五大目標相比,仍有許多不足之處。比如還存在農業結構性矛盾仍然比較突出、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格局尚未形成、人居環境整治存在不少短板、鄉村文化設施網絡重建輕管、法治鄉村建設整體效能有待進一步釋放,以及農民持續穩定增收面臨較大壓力等問題。
1.2" 福建省鄉村數字化發展水平
當前我國農業的數字化程度仍處在起步階段,盡管近幾年各地相繼出臺了相關的數字化改革與行動計劃,但與其他行業相比,農業的數字化程度卻是最低的。根據中國通信研究院發布的數據,2018年我國農業數字經濟在農業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只有7.3%,遠遠低于工業的18.3%和服務業的35.9%;同時我國數字農業農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出,呈現東強中西弱、區域失衡的總體格局[3]。
在這樣的農業數字化背景下,根據《2020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評價報告》,福建省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達到了41.3%,略高于全國36%水平,位列全國第四位[4]。這可歸功于習近平同志2000年在福建工作時,對信息科技的發展趨勢有了深刻認識,作出了建設數字福建這極具前瞻性的重大戰略決策。隨著《福建省“十四五”數字福建專項規劃》《福建省數字政府改革和建設總體方案》一系列數字化改革政策的陸續頒布,福建省近年來積極探索利用數字化、信息化建設加快推進鄉村振興的現實路徑,幫助推動農村中各種資源要素與新興數字技術進行深度融合,不斷描繪現代化農業發展的數字藍圖。
2" 福建省鄉村振興中的數字化場景營造
在福建省大力加快農村現代化的背景下,農村成為數字化改革的重要場景。 而科學把握數字技術賦能于鄉村振興的全景和遠景,打造農業生產、鄉村治理中的關鍵場景,激發數字化改革的規模經濟和乘數效應,是鄉村數字化振興的核心任務[5]。
2.1" “數字科技”+“智能農業”的數字化農業場景
數字農業科技集成了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計算機技術、通信和網絡技術和自動化技術等高新技術與地理學、農學、生態學、植物學和土壤學等基礎學科,實現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實時監測、環境信息獲取、動態空間信息生成及農業生產模擬,從而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改善生態環境,提升農產品品質的目的。數字農業使原先依賴資源要素投入的福建特色現代農業轉向依靠創新驅動,是福建省鄉村振興走上內涵式發展道路的內生性動力。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雖然福建省的人均耕地面積只有全國的1/3,但其資源豐富,氣候宜人。為推動農業產業的集聚集群化發展,福建深入實施特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3212”工程,即在2025年前完成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成30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20個、農業產業強鎮100個、“一村一品”專業村2 000個的目標[6]。近年來,福建省積極推進數字農業、智慧農業建設,聯合華為等ICT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提供商、中電建福建院等工程單位、中國移動等通信運營商,加強農業物聯網、大數據、5G、人工智能和衛星遙感等數字基建與新技術裝備建設應用,將數字化融入果蔬、茶業、畜禽、食用菌和水產等多個農業領域,實現了農業產值的倍增。
助力種業“芯片”研發,讓更多良種走向沃野。數字化農業技術是優質種質培育、種質資源共享保護利用、種質資源精準鑒定、優異資源展示推介等種業振興工作的技術保障。經過近幾年的努力,“荃優212”“特優航1號”等9個雜交稻品種被認定為超級稻品種;目前國內最大的茶苗無性系繁殖基地福安市甘棠鎮,年出圃茶苗株數占國內市場四成以上;全省年貝類育苗量占據全國過半育苗量[7]。
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農業生產力。農業裝備技術同樣賦能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為了利用好省域內珍貴的“一分田”,目前福建省已累計完成870多萬畝(1畝約等于667 m2,下同)的高標準農田和240多萬畝的設施農業建設,將主要農作物的耕種綜合機械化水平提高到了72%,建立起了5個國家級數字農業示范基地、60多個省級現代農業智慧園區、700個農業物聯網應用基地[8]。
裝備現代農業產業園,促進產業提質增效。被譽為“中國食用菌之都”的古田縣,在面對傳統種植食用菌模式帶來的效率較低、污染大問題,打開“綠色能源+生態種植”的融合發展思路,建設“光伏+”食用菌菇棚產業園。借助華為數字云技術,賦能光伏電站運維,讓光伏菇棚既能遮陽降溫、遮風擋雨,又能保鮮烘干;既能種菇,還能靠發電增加收入。經過數字化改造,古田食用菌在下游市場的價格和競爭力不斷提升,品牌知名度也進一步打響,食用菌支柱產業升級蝶變為富農產業。
2.2" “數字政務”+“智慧鄉村”的數字化公共服務場景
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是鄉村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因此,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和治理水平,推動農村公共服務數字化場景全方位應用,是促進鄉村振興的內生性前提。要構建完善的農村公共服務保障體系,從農村治理現代化的難點、痛點、堵點出發,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效于民,把提供農村公共服務體現在數字化場景中。
完善鄉村數字政務建設,讓鄉村治理智能化。加快鄉村政務平臺的建設,逐步實現網絡政務服務和鄉村公共服務的數字化。努力構建農村“互聯網+黨建+網格”“互聯網+政務服務”應用場景,圍繞基層黨建、村集體三資管理、政務公式公開、政府權力運行等重點領域形成感知迅速、決策科學、服務靠前、運行高效和監督有力的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和鄉村治理現代化模式。把數字化技術應用在農村基層政務領域,將村級事務的網絡化體現在民情民意收集、政務信息發布、議事協商決策等鄉村治理工作中[9]。在福建省,市縣鄉村四級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已實現100%建成率,逐步形成條抓塊管的綜合治理網絡和政務自助便民服務網絡,數字化政務服務已逐步延伸至農村地區。
推動鄉村民生事業發展,讓鄉村生活更宜居。面對鄉村養老、教育、醫療和文化等更高層面及多樣化的需求場景,利用數字技術開發的遠程醫療、在線教育、智慧養老等便民應用,幫助其縮小城鄉民生事業供給差距,助推鄉村生活更加便利和宜居。例如,不斷推動養老服務綜合信息平臺升級完善和推廣應用,開展智慧養老院試點建設;開通政法跨部門大數據辦案平臺,提升鄉村防控水平;并軌納入全省房屋安全信息管理系統,實現鄉村房屋安全身份智能識別,進行動態監管。此外,不斷豐富優質數字教育資源,發揮智慧教育的“倍增效應”“溢出效應”,提升鄉村教育的數字化水平,縮小“數字鴻溝”,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截至2022年底,福建省農村中小學(含教學點)多媒體教室覆蓋率95.15%,福建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資源總量達460多萬份[10]。
提升鄉村產業鏈體系,讓鄉村產業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數字化改革將激發鄉村產業新形態,推動傳統鄉村產業轉型升級,讓鄉村產業更具奔頭,讓農民這個職業更具吸引力。通過在產業中釋放數字化技術應用,有效提升產品需求和供給的匹配度,將信息資源服務延伸到鄉村和農戶,為農民解決生產上涉及資金、品牌、技術、人才、運輸、儲存及銷售等產前、產中、產后問題。鄉鎮可通過建設網格化信息管理系統平臺及“產業問需”平臺,打破縱向、橫向信息“條塊分割”壁壘,促進多維度的信息聯動與資源整合,做到“一張網格布局、全產業鏈服務”,提升招商引資、技術成果轉化、銷售流通等環節的運轉效率,將數字科技向產業實體應用轉化,為鄉村振興中的產業振興提供價值鏈增值。
3" 福建省鄉村振興中的數字化系統構建
鄉村振興中的數字化系統構建,是對鄉村乃至城鄉資源的系統性重構,是綜合運用數字化技術、思維與認知重塑省域內鄉村在振興過程中體制機制、發展方式、手段工具等方面的系統機理。而這樣的系統構建需要打通政府、系統、平臺及基礎設施的“界限”,達到政府智治,平臺共建,主體聯動,信息通達的目的。
3.1" 完善政策規劃設計,布局數字化頂層驅動
在進行數字化改革和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必須要有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政府、市場和社會主體之間通過密切合作匯聚民智民力,讓鄉村在共建共治的基礎上共享數字化改革紅利。而在推動鄉村振興數字化系統構建的過程中,各級黨委和政府無疑起著重要作用。除了不斷進行自我數字化改革,各級黨委和政府還需負責為市場和社會提供政策保障、設計規劃,營造開放包容的改革氛圍,統籌全局、協調各方,確保鄉村數字化振興建設同心同向合力推進。特別是為了大力培育“新農人”,吸引更多人才參與數字鄉村建設,離不開政府制定系列人才扶持政策作為制度基礎。目前,福建省出臺實施《福建省數字鄉村發展行動規劃(2022—2025年)》《福建省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20—2025)》等文件,有效指導推進三明大田縣、南平武夷山市、龍巖上杭縣和寧德壽寧縣等4個國家級、20個省級數字鄉村試點地區因地制宜制定工作計劃,發揮優勢資源,打造亮點特色,推進可復制可借鑒可推廣的示范樣板。
3.2" 建設信息數據平臺,構建數字化“智慧大腦”
為滿足農村各類數字化場景營造,需要利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開發農村數字化“智慧大腦”,為農產品賦碼追溯、綠色食品認證信息、動物檢疫、農業機械和畜禽價格等大量涉農數據的處理、轉化構建起全方位、立體式、數字化的數據處理體系,成為農村治理、農業產業的發展的“高參”。面對省、市、縣(市、區)、鄉鎮和村等不同層次,要結合農業、政務等具體應用場景,構建數字“三農”協同應用平臺和鄉村治理數字化平臺。在省級做好頂層規劃設計和全省協同推進數字“三農”工作機制的基礎上,市級應將鄉村數字化平臺建設納入“城市大腦”建設的統一架構中,打通城鄉數據。縣級和鄉村則作為主陣地,要結合地方特色,構建鄉村數字化平臺中樞,推廣數字便民應用,努力讓每一位村民接入數字化平臺。數據是一種新型的生產要素,其需要整合共享、加工分析、適時應用才能為數字化鄉村的發展帶來價值。福建省最具代表的福建“農業云131”信息工程平臺已于2020年匯聚涉農數據1.2億條,累積農業數據約1 TB,為農業全景視圖、產業專題大數據、分析預警等具體應用建設落地奠定了堅實基礎[11]。
3.3" 建設信息基礎設施,通達數字化“觸角末梢”
整合涉農數據,將其接入市級一體化智能公共服務平臺,打破 “數據孤島”,實現鄉村數據集成的“數據超市”能夠分別反哺省市縣鄉村各級的產業分析、生產預警、科學決策等領域,這些都離不開信息基礎設施這塊基石。將北斗導航、5G等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流通、服務等環節,將“互聯網+”和5G網絡建設延伸到農村地區,在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縮小城鄉間的差距,才能合力驅動鄉村振興蛻變出數字化內涵。目前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等網絡運營商已紛紛進入數字鄉村領域,幫助福建省在全國率先完成全省行政村電信普遍服務專用客戶端(光貓)100%部署。農村地區網絡寬帶平均接入速率超過80 M,基本實現城鄉“同網同速”。全省共建成7.1萬個5G基站,實現5G網絡在鄉鎮的全覆蓋,光纖通信與4G通信在所有行政村的通達。省內共打造265個信息化示范村,寧德下黨、古田會址、永定伯公凹等革命老區和福建春秋農場、福安農墾集團等農業生產核心區優先實現5G網絡覆蓋[12]。
3.4" 拓展數字孿生領域,提供數字化產業鏈支撐
想要搭建完善的鄉村振興數字化系統,還需要拓展資金、人才、技術和物流等生產要素的孿生領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高質量的數字化項目實施落地,才能提高農民、企業對各類數字化場景的黏著性。資金方面,政府加大財政向鄉村數字化建設領域的傾斜,加速形成財政靠前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不斷創新農村數字金融普惠應用場景,將更多金融資源導入農村[13]。人才方面,政府應加強與農業科研機構和高校的人才培養合作,對具備新型農業技術、經營管理理念的“新農人”進行培養和扶持,鼓勵他們到鄉野田間投身農村數字化建設。技術方面,伴隨著鄉村數字化新業態逐漸形成,以茶葉、水果、蔬菜和食用菌等優勢特色產業為中心,建設一批國家級數字農業創新應用基地,輻射帶動全省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建設農業物聯網應用基地,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成果轉化,形成產品多元開發、多層利用、多環節增值的技術應用布局。物流方面,完善農村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幫助農產品網絡銷售打通地域限制。福建省在2022年實現了2 588億元的農村網絡零售額,位居全國第三;農產品的網絡零售額達到了454.6億元,位居全國第五[14]。
福建省農村地域廣闊,農業產業多樣,依靠數字化改革推動鄉村振興其根本是為了實現農民共同富裕付諸的生動實踐。在鄉村數字化變革的道路上,福建省將結合鄉村實際情況,持續探索出一條鄉村振興的新路徑,讓鄉村數字化場景變得更加豐富,數字化系統愈加完善,因村制宜,數字賦能,努力打造具有福建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
參考文獻:
[1] 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實施意見》[EB/OL].http://www.fuzhou.gov.cn/zwgk/zdlyxxgk/xczx/zcwj/202303/t20230306_4547556.htm.
[2] 福建藍皮書·福建鄉村振興報告(2020—2022)[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3.
[3] 數字鄉村.數字經濟時代的農業農村發展新范式[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21.
[4] 2020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評價報告[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21.
[5] 鄭燕偉.數字化改革賦能鄉村全面振興[J].浙江經濟,2021(3):32-35.
[6] 陳明旺.堅定不移走具有福建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N].福建日報,2023-2-14.
[7] 現代農業:打響特色品牌,走好特色路[N].福建日報,2022-09-01.
[8] 昂首闊步走上鄉村振興路[N].光明日報,2022-03-05.
[9] 高鳴,魏佳朔,宋洪遠.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創新發展的戰略構想于政策優化[J].改革,2021(9):121-133.
[10] 鄭良,王成,周義.數字中國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N].福建日報,2023-05-21.
[11] 福建省農業農村廳.省農業農村廳“農業云131”信息工程亮相第三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EB/OL].http://nynct.fujian.gov.cn/tpxw/202010/t20201015_5416752.htm.
[12] 中國福建三農網.福建:數字賦能 全面構建鄉村振興新圖景[EB/OL].http://www.fujiansannong.com/info/86276.
[13] 王黎.數字經濟背景下蘇北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對策研究[J].營銷界,2022(3):86-88.
[14] 福建省商務廳.福建農村電商發展水平保持全國前列[EB/OL].http://swt.fujian.gov.cn/xxgk/jgzn/jgcs/sctxjsc/gzdt_386/202302/t20230224_61206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