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態文明教育是涵養生態文明的力量源泉和主要方式,涉農高校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重要的引領和示范作用。該文以形勢與政策課的專題教學為例,通過圍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構建描述性和實踐性的生態文明教育通識知識體系,設計并運用實踐教學、案例式教學、對分課堂教學等組織模式,具體分析生態文明教育融入涉農高校思政課教學體系的實現路徑,讓思政課成為涉農高校在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與實踐發展過程中,培養生態文明的觀念提創者、實踐推進者、成果享受者的“生態新人”的重要渠道。
關鍵詞:生態文明教育;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涉農高校;思政課;教學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18-0153-04
Abstrac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s the source of strength and the main way of nourish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agriculture-related universities play an important leading and exemplary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is paper takes \"Situation and Policy\" course teaching as an exemplar and, centering around Xi Jinping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stablishesa descriptive and practicalgeneral knowledge syste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this paper alsotries to design and apply the practice teaching, case teaching the PAD Class teaching organization models, and makes a specific analysis of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integrat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 teaching system at agriculture-related universities, so as to mak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agriculture-related universities to train \"ecological individuals\" acting as concept creators, practice promoters and achievement possessor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promoting the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Key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Xi Jinping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griculture-relate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teaching system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等重大理論成果,在生態環境保護、綠色轉型、應對氣候變化等多個方面取得了歷史性突破,特別是黨的二十大對新時代的生態文明提出了系列新要求新部署。生態文明教育是通過普及生態文明基本常識,達到培養生態人格、提高生態意識、樹立生態價值觀、轉變生產生活方式的目標[1],最終實現人們對自然的權利責任意識的真正覺醒。用生態文明教育帶動生態文明建設,是社會邁向更高層次文明的現實要求和理論回應。涉農高校作為農業科學知識創新、農林人才培養和“三農”社會服務的重要力量,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重要的引領和示范作用[2]。因此,涉農高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更具現實意義。根據當前人才培養狀況,仍然存在生態文明素養不高、生態認知不足的現象。高校思政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通過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體系,讓高校大學生在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與實踐發展的過程中,成為生態文明的觀念提創者、實踐推進者、成果享受者的“生態新人”[3]。
1" 生態文明教育融入涉農高校思政課的教學目標
涉農高校因開設農林特色學科,培養農林緊缺專業人才,開展服務“三農”社會服務,在我國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農業強國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也具有深入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得天獨厚的優勢,青年學生通過深入農村、服務農民,在專業學習、實習實踐、技術科普中提升生態文明意識,培養熏陶生態文明情感,厚植為農業獻身的“三農”情懷。生態文明教育是涵養生態文明的力量源泉和主要方式。結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提升公民生態文明意識行動計劃(2021—2025年)》[4]《綠色低碳發展國民教育體系建設實施方案》等具體規劃,按照“把生態文明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干部教育培訓體系”的具體要求,將生態文明教育納入素質教育范疇,回歸教育本質,提升生態文明教育普及率[5]。同時,以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要點為綱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的重大部署,及時推動黨的創新理論“三進”,全面構建“大思政課”工作格局,在涉農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中開設生態文明教育專題,及時將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重要成果和生動實踐通過專題教學講授給農林專業大學生,在培養服務于鄉村振興發展的高素質創新技術型人才的同時[6],強化生態安全教育與生態文明教育的密切聯系,注重引導大學生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自覺做生態安全的堅定維護者、生態文明的踐行者。
2" 生態文明教育融入涉農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重要意義
2.1" 生態文明教育融入涉農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緊迫性
當前,我國仍然面臨人均資源匱乏、環境污染治理不足等困境,生態環境惡化的總體趨勢還沒有得到根本扭轉,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開發建設的矛盾依然存在,同時,全社會共同監督生態環境保護的機制尚未建立,全民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監管機制依然不健全。中國作為全球環境議程的重要引領者,在未來還將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構建生態環境治理全民行動體系,這對涉農高校深化生態文明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涉農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更應注重培養學生在專業學習中形成良好的生態文明意識,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從而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推動社會生態文明建設[7]。
2.2" 生態文明教育融入涉農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必要性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已經進入關鍵時期,深入推進生態文明教育勢在必行。結合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安排部署,深度解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系統梳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推進生態文明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體系,也是為黨的二十大精神走進思政課堂提供著力點,切實推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的具體實踐[8]。
2.3" 生態文明教育融入涉農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可行性
生態文明建設在黨的意志、國家的意志和人民的意志方面實現了高度一致。以思政課教育教學的方式,通過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充分發揮人的能動屬性,普及生態科學常識,培養生態思維,培育涵養生態文明的“生態公民”,一方面可以喚醒涉農高校大學生的共同體意識,培養學生具備寬容、尊重、平等和責任等品質;另一方面可以實現教育引導大學生在專業學習的同時,從學會認識、改造世界向學會融入世界轉變。
3" 生態文明教育知識體系的構建
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是一種社會性普及教育,在生態文明教育融入涉農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通識性知識體系構建中,主要分為描述性知識體系和實踐性知識體系2大類。
3.1" 描述性知識
3.1.1" 解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內涵
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對生態文明思想的系統闡述,從理論層面全面解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內涵和形成背景,分析闡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本質要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價值遵循、理論原則。從“為什么、什么樣和如何做”3個層面講清楚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體系樣態和核心概念。
3.1.2" 闡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來源及演進歷程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集中體現了對中國傳統生態哲學思想和古代生態智慧的繼承和發展,在授課中厘清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吸收的傳統生態觀,結合當前生態實際問題,探索傳統生態文明觀的轉化和發展;從原始社會、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和生態文明等4個階段重新歸納審視生態文明認知的演變;圍繞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西方可持續發展理論講解理論借鑒。
3.1.3" 解讀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相關政策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圍繞生態文明治理、綠色發展等內容下發了一系列政策意見,引領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向縱深推進。系統梳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綱要(2013-2020年)》《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中國生態文化發展綱要(2016-2020年)》等相關政策,為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提供政策建議的延續性參考。講清楚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系統性政策話語體系,清晰展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連續性,以及思想本身的內在邏輯聯系和理論架構。
3.1.4" 普及生態文明的基本常識
從空氣質量、地下水水質、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樣性等方面分析我國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從全國公眾生態環境滿意度調查視角,明確全國生態狀況變化趨勢;分析我國生態安全面臨的嚴峻形勢及主要生態問題;從國家安全體系層面,講清楚生態文明建設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參考《新時代的中國綠色發展》白皮書,解讀綠色發展核心理念。
3.2" 實踐性知識
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實踐性知識體系,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實踐研究成果。要在授課中講清楚實現自然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協同共生發展實踐,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的具體舉措,以及在推動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實現生態資源產業化發展方面的重大突破。
3.2.1"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綠色實踐
通過對經濟與生態在演進過程中相互關系的深刻剖析,在促進生態資源實現其經濟價值的同時,更好地體現其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構建生態經濟體系,探索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辯證關系。從生產生活的實踐中深刻揭示“生態”與“生產力”之間的重大關系,講清楚自然生態在生產力系統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2.2"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與戰略部署
一方面,系統梳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在生態環境的質量、綠色經濟發展、體制機制保障等方面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從實施全面節約戰略、倡導綠色消費,統籌生態保護治理等方面,分析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態勢,講清楚黨的二十大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提出的新要求、新部署。
3.2.3"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經驗在全球可持續發展中的貢獻
從碳達峰碳中和、國家治理現代化視角解讀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意義。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第27次理事會通過了推廣中國生態文明理念的決定草案,后續又發布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生態文明戰略與行動》報告等國際生態文明治理合作案例,分析中國智慧貢獻,大國“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擔當。
4" 生態文明教育融入涉農高校思政課教學體系的實現路徑
以形勢與政策課為例,按照實踐教學、案例教學、對分課堂等教學模式,具體分析生態文明教育融入涉農高校思政課教學體系的實現路徑。
4.1" 實踐教學設計
實踐導向的生態文明教育模式,更能突出生態文明的教育能效與實踐意義。生態文明建設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深刻變革,生態文明的實踐形態主要以生態產業為社會的中心產業,通過生態文明教育的實踐教學形式,反思過去,明晰人們對自然的現實責任和權利。根據涉農高校的專業特點,大多數實習實訓基地都在生態產業園區、自然保護區、種養殖企業(基地)、生態農牧場等,讓大學生更加親近大自然,體驗生態文明效果[9]。在形勢與政策課中開設生態文明教育專題實踐教學,深入挖掘、建設與整合各類生態文明教育資源,加快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代表的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建設;學生結合自身成長經歷感受生態環境變化,體驗綠色低碳生活轉型,從而積極踐行綠色低碳行為,讓生態文明教育更加“接地氣”;在實踐教學中理解與領悟“兩山”理論的哲理思想與實踐意義,更好地理解生態環境與發展生產力之間的辯證關系,在實踐中加深對生態文明的認同,形成生態文明教育特有的實踐教學體系。同時,借助數字化、科技賦能生態文明教育,借助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混合現實等新技術,在生態文明實踐教學中實現沉浸式、互動式的生態體驗等。
4.2" 案例式教學設計
結合新時代各領域10年間在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發生的歷史性變革,挖掘生態文明教育資源,形成特色鮮明的生態文明教學案例。如,以“森林生態旅游”為例,立足林業生態資源優勢,挖掘“生態+”“文化+”理念融入林業產業創新發展,滿足生態產品多元化的市場需求,形成實現生態資源經濟價值轉化的林區產業綠色轉型案例;以“綠色冬奧”為例,從綠色場館建設到賽后可持續利用,北京冬奧會提供的中國方案,講述“低碳環保”“資源節約”的理念貫穿冬奧會籌辦工作始終的故事,結合“路透社”、《自然》雜志等國外媒體的高度評價,形成后冬奧時代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和綠色發展道路的成功實踐、生動詮釋的教學案例。通過案例式教學,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關心和聚焦的生態文明現實熱點問題進行學理性分析解讀,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新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感受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邏輯力量、思想力量和理論力量。
4.3"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設計
以“權責對分”為核心理念的對分課堂,主要是將傳統課堂平分為教師講授指導和學生學習討論。按照對分課堂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師和學生在“講授環節”“吸收環節”“討論環節”等不同階段扮演不同的角色,總而言之,對分課堂實現了教師和學生之間新的角色定位,一改學生在傳統教學模式中作為被動受眾的局面,教師也不再是刻板的提供參考答案的教學權威,真正實現了師生之間的平等溝通、教學相長。
4.3.1" 講授環節
與傳統課堂相似,在講授環節,教師是知識的講授者,學生是知識的接收者。根據不同專業調整生態文明教育的側重點,例如,農學植物保護類相關專業側重于緩解水土流失、土地輪作休耕制度實施進展、作物廢棄物循環再利用等方面;畜牧獸醫類相關專業側重于生物多樣性指數下降、野生動物保護、人畜共患的動物源性疾病等方面;農林經濟管理類相關專業側重于綠色產業發展、倡導綠色消費等方面。一方面,由于教學模式的調整,學生不再需要短時間內完成大量記憶,而是需要熟知生態文明專題課程的整體框架、重點難點,找準學習方向。另一方面,在有限的知識傳授中,教師需要深刻把握生態文明課程的重點和難點,保證講授內容的精煉,預留問題要有針對性,為學生預留出足夠的自主學習時間,激發學生學習熱情[10]。
4.3.2" 吸收環節
吸收環節是對分課堂中的重要中介,一般在課下完成,注重學生主體性發揮,學生扮演知識的主動探索者,教師扮演知識的吸收評判者。一方面,學生在吸收階段要通過自我思考將知識進行整合,將外在的生態文明知識體系轉化為內在的文明修養,掌握其內在邏輯結構和實踐意義,對于尚未掌握的內容可以在討論環節提出疑惑。另一方面,教師在了解學生自主學習、任務完成進度情況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群體差異,給予動態、多元的評價,培養學生形成審慎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探究精神。
4.3.3" 討論環節
在討論環節,學生是知識討論的交流者,教師是課堂討論的調控者。教師的任務主要是對學生討論的內容進行答疑、總結和糾偏,鞏固和提高生態文明專題的教學內容。一方面,教師需要在組織討論的過程中合理搭配小組成員,營造討論組內部輕松、高效的學習氛圍,解答學生的共性問題。當發現學生討論中有偏離學習主題的情況,應及時干預。另一方面,學生在討論環節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運用溝通交流的手段,在激烈的思想交鋒中取長補短,體驗生態文明知識的自我消化和實踐拓展。最終,在教師的指導下,各小組形成一致認可的“共同知識”討論成果,從而讓每個學生在專題課程教學中都有獲得感。
5" 結束語
生態文明進程的不斷深入,指明了高等農林教育未來的發展方向。涉農高校在推動生態農業發展的同時,也承擔著更高層次農林人才培養和科技支撐的要求和使命。在生態文明教育融入涉農高校思政課教學體系中,通過實踐教學、案例式教學、對分課堂教學組織模式的設計與運用,努力將學理性與趣味性結合、問題導向與專題教學結合、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地位結合,探求當代大學生愿意接受、靈活多樣又符合政治嚴肅性的思政課教學方法,確保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和教學效果取得預期目標,幫助大學生在生態文明教育中“入腦入心”,培養出新時代高素質創新人才。
參考文獻:
[1] 杜昌建,楊彩菊.中國生態文明教育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32-45.
[2] 郭剛奇.生態文明與高等農林教育的使命[J].中國高等教育,2013(17):16-18.
[3] 李夏潔,趙睿夫.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視域下的“生態新人”三維論析[J].湖南社會科學,2023(1):131-136.
[4] “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提升公民生態文明意識行動計劃(2021-2025年)[J].資源節約與環保,2021(3):8-9.
[5] 方世南,范俊玉.我國生態文明教育內容體系的構建研究[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20,36(5):69-73.
[6] 孫燕,糜莉,耿重,等.農業高職院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意義及建設策略[J].林區教學,2018(10):30-31.
[7] 常傳旭,張磊.試論農林高校的生態文明教育[J].中國農業教育,2013(6):53-56.
[8] 王德勛,陸林召.生態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課程體系探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35(6):33-34.
[9] 寧艷杰.林業高等院校學生生態文明觀教育的思考[J].中國林業教育,2005(3):33-35.
[10] 付紅,徐田柏.對分課堂中師生角色分析及實施機制[J].教育教學論壇,2020(53):306-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