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普遍存在忽視學生傾聽能力培養,學生不會傾聽、不愿傾聽等現象較為普遍,學生傾聽能力減弱問題越來越受到教師和社會各界的關注。培養傾聽習慣的前提和關鍵在于認知和了解、掌握小學生基本需求、情感、態度、想法等心理反應。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要從積極的心理認知、認同出發,從培養學生傾聽習慣入手,強化榜樣引領、創設良好傾聽情景,開展積極有效的評價,從學生基本素養出發,精心設計,寓教于樂,全面提升學生傾聽的品質和能力。
【關鍵詞】小學英語;傾聽能力;歸因;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3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3)18—0113—04
當前,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普遍存在忽視學生傾聽能力培養,學生不會傾聽,不愿傾聽等現象較為普遍,學生傾聽能力減弱問題越來越引起教師和社會各界的關注。2022年4月,教育部頒發《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新課標”首次提出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指出小學語言教學在注重培養學生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等核心素養的過程中,加強學生傾聽習慣和能力的培養。良好的傾聽能力是學生了解世界、認識世界、提升學習語言和思維品質的重要保證,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應不斷加強學生傾聽實踐教學活動,為學生培養核心素養夯實底色。
一、小學英語課堂學生傾聽能力培育的現狀分析
關注學生核心素養就必須從關注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從小學生最早學習傾聽出發。傾聽能力是學生獲取知識、形成良好思維品質的開端。長期以來,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舍去基本的傾聽能力培養,重點圍繞說讀寫能力構建,不可避免地忽視了最真實的生命需求,根本無法構建基于核心素養取向的發展觀。對此,近幾年筆者所在學校陸續選派教師赴蘭州、北京,上海等地的20余所小學觀摩學習。通過面對面交流,大家的感受是:課堂上師生說得多,精心傾聽得少;課堂教師在說,學生也在說,看似十分熱鬧,其實少了核心素養的關注。思維是語言的表達形式,但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忽視了孩子傾聽能力的培養,出現了你說罷了我來說,學生爭先恐后表達的情景,但很少有教師設計安靜傾聽的教學環節。
調查發現,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注重語言能力的培養,通過創設不同的情景激發學生表達的欲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從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角度分析,還存在四個比較突出的問題:一是師生認知度低。筆者在甘州區××農村小學四年級32名小學生學業檢測抽樣調查中發現,99%的學生能說,98.8%的學生會讀,92.3%以上的學生會寫,50.2%的學生不會聽。二是心理認同低。教師對學生聽不進去、聽不懂等現象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更不能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學生聽不懂,聽不進去的誘因,且缺乏必要的補救措施。三是與思維品質培養融合度不夠。越偏遠的小學英語課堂問題越嚴重,課堂上大多是語言的output,即輸出,而忽略了學生的input,即輸入,課堂教學活動被讀、說、寫等內容填得滿滿的,很少有傾聽教學實踐活動。四是知行不統一。傾聽是人潛在能力和外在修養的集中表現,如果課堂教學一味追求熱鬧,忽視傾聽實踐環節,長此以往,學生綜合素養一定會因為“聽”的問題而大打折扣。
二、小學課堂學生傾聽能力培養心理歸因
對學生來說,培養傾聽習慣的前提和關鍵在于認知和了解、掌握小學生基本需求、情感、態度、想法等心理反應。筆者根據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現狀分析,發現模仿心理、認同心理、從眾心理是影響和弱化學生傾聽能力的主要誘因,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模仿心理。在當前英語課堂上,不僅是教師在說,學生在聽,更可怕的是這種忽視傾聽的教育,導致后果是讓學生說的時候,往往前言不搭后語,有的還表現出強烈的對抗情緒等等。眾所周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學生行為的模仿對象,小學生具有比較強烈的模仿心理,容易受教師行為的影響來確定自己的行為。筆者在課堂教學中,注重轉變表達的方式和語氣,耐心傾聽學生的欲望和需要,盡可能做學生傾聽的表率,如“孩子,你說,老師聽著。”“你還沒有說完,慢慢說,老師聽著呢。”研究發現,會傾聽的教師,一定能培養出會傾聽的孩子;一位善于傾聽的孩子,思維越來越清晰明了,表達也越來越有條理性。
2.認同心理。“聽話”的教育一直是中國傳統家長式教育的基本方式。在現實課堂中教師一直以長者自居,多是“我說你聽”的訓誡,很少有“你說,我聽”的謙讓。傳統的教養方式,嚴重影響教師和學生自主傾聽的行為取向,不利于學生自主發展和能力形成。筆者發現,在英語課堂上,學生學習英語是被動的,跟教師學發音而很少悉心傾聽,也沒有比較教師發音和自己發音的差別、異同;教師更多地注重學生說與讀的效果,很少關注學生傾聽動機、聽后的情緒等心理反應。教育的本質是為了解決把人培養成什么樣的人的問題。筆者認為,英語學科加強傾聽能力培養,首先要實現對“先聽后說”行為的認知認同,即讓學生懂得,學習英語先從傾聽開始,在積極傾聽中鍛煉心智,提升思維品質,從而產生積極認同,自覺內化為自身專注傾聽的特質,并以實際行動在日常交際中運用。
3.從眾心理。觀察當下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一般情況下,學習英語主要目標是學生為高考做準備的,我們對農村一所小學的六年聽力測試成績做了一次統計,數據顯示,學生聽力誤差為50%,也就是50%的學生聽力水平處于低下水平,正確率為100%的幾乎沒有。英語學科是一門工具性課程,但只要是國家課程,都擔負著培養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的教育目標。因此,在學生語言能力培養的過程中,聽說讀寫能力一樣都不能少,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避熟就輕,影響學生全面發展。
三、小學英語課堂培養學生傾聽能力的實踐途徑
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要從積極的心理認知、認同出發,從培養學生傾聽習慣遞進式入手,強化榜樣引領、創設良好的傾聽情景,開展積極有效的評價,從學生基本素養出發,精心設計,寓教于樂,全面提升學生傾聽的品質和能力。
1.榜樣引領——激發學生傾聽能力發展的動力。“教師是否具有傾聽的意識,具有什么樣的‘傾聽能力’和‘傾聽習慣’,是教育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1]。”教師作為學生的指導者,應該樹立榜樣意識,成為生命傾聽的首席。一是要傾聽學生的需要。小學生的需求,往往不是通過語言傳輸的,它可能是一次模糊、碎片化的發音,或是一個無奈的感嘆以及一聲嘆息,或是情不自禁地哭泣,對這些聲音所表達的需求和愿望的傾聽、回應就成了小學英語教師的一項基本功。二是要傾聽學生的情緒。一個擅長傾聽的教師,會迅速準確地從學生發出的各種聲音中聽出學生的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并及時有效地給予幫助。因此在課堂上或者課堂下,教師都應該俯下身段,用心傾聽,使每一位學生都感受到自己被他人尊重,最終激發學習的內驅力。三是要傾聽學生的想法。孩子也是有思想的,小學生的想法可能是零散的,但就是在這種碎片化的想法中日積月累形成的。
2.交流對話——強化雙向互動的傾聽實踐。“傾聽不單單是去聆聽個體心聲,還包括群體意愿的關注”[2];筆者認為,傾聽教育是一項關乎人的精神成長與心靈成長的過程。一個沉浸在語言互動實踐環境的學習者,會獲得很多的語言表達機會。由于英語并非是我們母語,小學生會產生暫時的認知空白,不知道如何表達,從而造成認知上的障礙與焦慮。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傾聽、培養傾聽習慣、提升傾聽能力的主要陣地。一直以來,英語課堂只重讀寫,而忽視傾聽,變成了教師在教學中的“一枝獨放”。筆者在英語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設計師與生、生與生互動傾聽的實踐情景,以此幫助學生在互動交流中感悟、提升傾聽能力。如,在課堂教學中,筆者經常創設學生自我介紹、祝賀感謝、求助于人、主持會議等互動傾聽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安靜地傾聽,聽他人對話語氣、聽同伴評價的態度等等,鼓勵學生能傾聽,會傾聽,聽出味道來。根據小學生活潑好動、喜歡模仿,對音樂表演、肢體表演、角色扮演有濃厚興趣的年齡特點,筆者在小學四年級設計了一場“接待客人”的互動式情景劇,讓學生按照迎接客人、待客、送客三個步驟來表演,迎客時說“who”“Ask him in”并問好;待客時說“give up(讓座)、make(端茶)”;送客送到門口、揮手說“good-bye或see you again(再見)”。提醒孩子們在課堂保持絕對的安靜,在傾聽中洞察說話者內心,判斷主人或客人的情感及思想,體察不同學生在待人接物的語言能力等方面的差異,然后同桌對練,制訂新的“接待客人”計劃,并上臺表演。
3.授之以漁——生成學生傾聽的思維品質。聽是人類接觸外在世界的重要憑借,要學會一門語言,并不只停留在聽到他人怎么說,在低水平模仿中重復,而要像竹筍拔節一般,節節生長,從簡單的音節教學,逐步引導學生走向文化認同,“‘傾聽’是被動的,在教育工作者方面是主動的,他們應該把“傾聽”作為自身的教育理念。”[3]。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不僅要讓學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筆者在教學中設計運用bingo的猜謎游戲、listen? ing competition的聽力活動,激發并引導學生使其思維走向深處。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五年級英語“My family”這一課時,筆者為學生設置了這樣的游戲,學生展示自己家人的照片大約10秒,并且要求這名學生用英語描述其中一個人的外貌,其他學生仔細傾聽,然后提問:“安靜地聽一聽,這是誰?”“再用心聽一聽,還聽到了什么?”在活動中輸出如“安靜、用心”等基本的傾聽方法,引導學生從“誰”是感性認知生成“還聽到什么”發散性思維。在教師的追問中,學生經歷了直觀思維到發散思維的漸變。游戲活動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學生學會了傾聽他人,獲得準確信息,思維也得到了提升。在常態的英語課堂中,筆者還發現個別學生經常會出現發音奇怪、答非所問、主次不分、甚至不知道干什么的狀況,分析其原因,是學生不會聽、不善于傾聽的緣故。因此,筆者從課前入手,逐個談心了解情況,改變教學策略,首先給剛入學的孩子立規矩,告訴孩子“要想學好英語,先要學會傾聽。”這種先入為主的教育,讓傾聽意念深深埋在孩子幼小的心里。其次,筆者有意識地在課前安排三分鐘的聽力訓練時間,或是一組日常對話,或播放一首歌曲,讓學生反復聽,聽對話中所表達的情感,歌曲所蘊含的思想,幾年來雷打不動。筆者認為,只有內心的寧靜,才能積蓄發展的磅礴力量。在平時與學生的交流中,筆者有意識發錯音、說錯詞,在輕松愉悅情景中,提醒學生掌握傾聽的技巧。
4.多元評價——增強學生自主傾聽的信心。“傾聽”往往被當作“聽見”會“聽話”,這是一種錯誤的認知。傾聽是一種修養,包含尊重、細心、信任等情感因素,所以在教學中,筆者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用評價給學生帶來自信和成功體驗。首先是“挑毛病”評價。改變聽話順從的錯誤認知,鼓勵學生向教師和同學的發音挑毛病。“挑毛病”評價方式激活了孩子的求知欲望,強化學生傾聽習慣的養成,由此延展開來,推行同伴之間、生生之間互相評價,激發了學生互相傾聽、互相評價的積極性。二是包容性評價。人是有差異的,在傾聽教學中孩子的差異性表現得十分突出。教師要承認學生的差距,因人評價,因差評價。面對學生傾聽不認真,不專注,聽話聽一半等行為,教師要有一顆包容的心,包容錯誤、包容落后,鼓勵糾錯,激勵孩子走向自信。三是贊賞性評價。例如優秀學生發言時,教師應該用“well done”“give me five”等的方式,給學生評價。即便學生沒有回答正確,教師也應該用“You really do a good job.”的方式來鼓勵他,并期待學生下一次發言。個別學生在聽力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礙,在教學中,筆者有意識地留給學生時間,“再說一遍,好嗎?”“慢慢說,大家聽著呢?”聽完后給予鼓勵,以此幫助學生克服內心的恐懼,引導學生自信地學習。
總體來說,“新課標”所提倡傾聽能力培養的目的在于:在語言的教學實施中,努力實現課堂教學從簡單的關注知識到關注“人”核心素養的根本轉變,其本質是以開放、多元、包容的實踐活動給予學生良好修養和學習習慣、思維品質的引領。從這個意義來講,小學英語傾聽能力培養的教學實踐,意味著課堂教學將會由語言的傳輸走向核心能力的建構,學生學習從“被動”走向“主動”,也意味著在傾聽教學中,讓更多的孩子自愿打開耳朵,傾聽自己、傾聽他人,傾聽自然、傾聽世界,傾聽遠方……使學生終身教育,終身傾聽、終身發展成為可能。
參考文獻
[1]李政濤.傾聽著的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12).
[2]包麗莎.有效的溝通從傾聽開始[J].山西教育,2015(05):26-28.
[3]肖映銘.教師要學會傾聽[J].教育測量與評價,2016(07):91-92.
(本文系2020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核心素養下應用信息技術有效提高小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實踐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20]GHB4108)
編輯:趙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