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文學作品以其獨特的魅力給予讀者美的感受,讀者在體驗語言美的同時,可通過跌宕起伏的情節主線挖掘作品的主題意義,從而發揮文學作品的育人價值,使讀者樹立積極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本文以文學作品A Christmas Carol的讀思課為例,探討如何在高中英語文學閱讀教學中聚焦育人價值。具體教學策略為:引導學生通過主題探究,感悟人性的真、善、美;借助主線提取,分析主人公的前后變化,完善對作品精神內涵的認知和評判;踐行英語學習活動觀,在遷移創新中推動學生的思維表達,促使其反思自我,以達到育人目的。
關鍵詞:英語文學作品;閱讀教學;育人價值
作者簡介:陳岸翎,福建省福州第十八中學。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強調發展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新課標對文化知識學習提出如下要求:“理解和欣賞部分英語優秀文學作品(戲劇、詩歌、小說等);從作品的意蘊美中獲得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念啟示”。可見,英語文學作品閱讀已成為高中英語學習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英語文學作品以生動豐富的語言素材、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啟智潤心的精神內涵受到眾多學生的喜愛,其實用價值與教育意義不言而喻。英語文學作品的確具有鮮明的育人價值。
縱觀現行各種版本的高中英語教材,文學作品占比不高且常以節選或拓展閱讀的形式出現。為了更全面、更深入地實施英語文學閱讀教學,市面上出現了多個版本的英語文學閱讀分級讀物。它們濃縮了作品的精華,使學生在掃除單詞障礙的同時能夠暢通無阻地自由閱讀。學生在感受語言美的同時又能跟隨主人公體驗不同的人生,有利于促進學生塑造和完善優秀品格,充分發揮文學作品的育人功能。然而,目前許多教師在文學閱讀教學中,過于關注情節脈絡的梳理、人物性格的刻畫、語言特色的習得,忽視了文學作品特有的育人價值,實為遺憾。
本文選取狄更斯的短篇小說A Christmas Carol為教學案例,探討如何在高中英語文學閱讀教學中聚焦育人價值,并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設計能夠突出育人功能的課堂活動。通過文學作品讀思課的學習,促使學生共同探索作品中蘊含的真、善、美,并借助遷移創新類活動將文學作品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系在一起,幫助學生反思自我、完善自我,從而真正達到立德樹人的目標。
二、探究主題,感悟作品中人性的真、善、美
文學作品的主題豐富多彩:或喚醒良知,仁慈待人;或渴望平等,自尊自愛;或抗爭命運,追求自由。每一部作品都反映了某個時代背景下的社會現狀或人們的思想,并以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貼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讓學生在閱讀中自省自悟,涵養三觀。因此,在文學作品閱讀課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探究作品主題,設計能激發學生探索并感悟作品精神內涵的課堂活動。下面以A Christmas Carol為例,淺析如何在英語學習活動觀的指導下,通過挖掘作品的主題意義,實現文學作品育人功能的達成。
A Christmas Carol是英國大文豪狄更斯的經典短篇小說。故事背景為19世紀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倫敦,無數窮人在極為糟糕的環境下長時間工作,童工遍地都是。狄更斯通過奇妙的情節和生動的描寫重現了當時的社會背景,又通過故事中鮮明的人物刻畫和激烈的矛盾沖突喚醒了人性中的良善,凸顯了慷慨、憐憫、仁慈的主題。小說展現了一個吝嗇鬼Scrooge在圣誕之夜經歷的一場驚心動魄的神奇之旅。Scrooge原是一個自私冷漠、殘酷無情的剝削者,他苛待忠厚老實的雇工Bob,排斥圣誕節并無情地拒絕了侄子的圣誕宴會邀請,更不愿意施舍錢財幫助窮人。圣誕前夜,他遇見死去的朋友Marley的鬼魂,并被告知有三個鬼魂會來拜訪他。之后他跟隨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圣誕鬼魂回憶過去,審視當下,并預知未來,完成了一場凈化心靈之旅。最終,Scrooge對自己的生活有所悔悟,他改頭換面,從貪婪冷酷的守財奴蛻變成為人人稱贊的大善人。
基于小說的主題意義,教師可以借助問題鏈的方式引導學生對故事情節進行梳理,在文本中尋找恰當的動作描寫、對話描寫及場景描寫等,探究作品主題,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動和情感走向,以此來推動學生感悟作品所傳遞的正能量。比如,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
Q1: Why did Marley want to help Scrooge?
Q2: What did Scrooge find when he saw the Cratchit family's Christmas? How did he feel?
Q3: How did Scrooge feel when he saw his future? Why?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并回答上述問題,感悟并總結每個問題所指向的育人目標:
Q1: We should be kind and generous.
Q2: We should feel compassion for the poor.
Q3: We should show kindness to the people around us.
之后,教師再追問“What is the moral of the story?”。此時,學生已經能夠自主提取并歸納出育人目標中的幾個關鍵詞:kindness、generosity、compassion,并能完整地表述作品的主題。通過以上學習理解類活動的開展,學生在道德層面能夠體會到慷慨、憐憫、仁慈的重要性,實現對人性真、善、美的感悟,推動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三、提取主線,完善對作品精神內涵的認知和評判
文學作品的解讀要求學生能敏銳地捕捉作品的主線。故事的主線往往圍繞作品的主人公以及他的一系列遭遇,通過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可探知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情感變化,從而準確地剖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處事態度。學生從文學作品的細微之處勾勒故事的輪廓并厘清文本的主線,感知作品背后蘊含的價值觀念。細品文字之美的同時往往也能激發學生的情感,調動他們的同理心,使學生與作品之間產生美妙的共鳴,深化了他們對作品精神內涵的認知,并能推動他們積極評判價值觀念,反思自己的價值評價體系,促進其品格的發展與完善。
在提取A Christmas Carol的主線時,教師可以先通過繪制簡易的Plot Mountain,從情節線與情感線這兩個方面梳理作品的整體脈絡。如下圖:
根據Plot Mountain可以推斷出Scrooge遇到三個圣誕鬼魂前后,在行為方面發生了巨大改變,從一開始的抗拒到后來的悔恨再發展至高潮時的徹底醒悟,繼而回落到最終的糾正錯誤和全力付出。而在情感方面,Scrooge的心境也歷經了大起大落,從最初的不開心升級為痛苦、后悔乃至恐懼、掙扎。劫后余生的他洗心革面,品嘗到了喜悅與滿足的滋味。顯而易見,作品的主線應是Scrooge的變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多角度進行思考與討論,通過what,how,why的提問形式幫助學生進一步借助作品的主線探尋作品的深刻內涵,挖掘其中的育人價值。比如,教師可以提問“What changes did Scrooge make? How did he change? And why did he change?”,經過同伴之間的討論、分析與概括,學生可明確Scrooge的變化及其變化的原因 。
Scrooge's changes
What How Why
Characteristics mean, cruel" " "generous, kind He realized his mistakes and knew the importance" of generosity and
kindness.
Actions refuse" " "regret" " "give
Feelings unhappy" " "sad" " "happy
Attitude unwilling, indifferent" " active, passionate
... ...
學生從Scrooge的性格、行為、情感、態度等方面的變化推斷出導致其改變的真正原因是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認識到慷慨和仁慈的重要性。接著,教師引導學生重新定義“SCROOGE”。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對“SCROOGE”有了新的解讀,針對作品主人公的前后變化對該人物形象進行評價并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如下圖所示:
在這個過程中交替開展學習理解類和應用實踐類英語學習活動。基于文本,學生梳理、概括、整合作品的主線以及人物的個性特征,分析、判斷人物言行舉止變化的原因,從而對作品的主題意義有了深入理解,發揮了作品的文化價值和育人價值。
四、表達思維,在遷移創新中重塑正確的價值觀
文學作品閱讀中的思維表達是學生在主題探究和主線提取之后通過語言方式將思維從內化推向外化的重要活動。它要求學生在深入理解作品內涵的基礎上踐行英語學習活動觀,在遷移創新類活動中以新的情境創設為基點,巧妙地在已經習得的知識與新知識之間建立聯系,并運用邏輯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等多元思維,結合自身語言能力客觀評價作品中的價值取向。在觀念的建構中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學思能力,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針對作品所蘊含的精神內核表達自己的態度與觀點,不斷反觀、修正、完善先前的價值評判體系,在自我反思中重塑正確的價值觀。
比如,學生在閱讀完A Christmas Carol之后,可以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四人一組對下列問題進行討論:
Q1: Does the story have any impacts on you?
Q2: How does the story affect you to become a better person?
學生通過對文學作品主線的提取,即Scrooge由前期的冷漠、貪婪、自私轉變為后期的慷慨、仁慈、悲憫,對主人公的變化有了深刻的印象。借由Q1,學生將文學作品中的人物與現實生活中的自己聯系在一起,有效地進行自我反思。他們紛紛意識到自身的錯誤,深化了對自我的道德認知,重塑了正確的價值觀念,也推進了自我人格的完善。在對Q2的交流與討論中,學生表示閱讀完該作品之后,自己也想成為慷慨、仁慈、有悲憫之心的善良之人,并闡述了未來的努力方向。有的學生回想起自己對親朋好友的疏忽和冷漠,表達了懊惱與自責之情;有的學生認為自己做得還不夠,除了對親人、朋友,還應對社會上的老、弱、病、殘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成就更好的自己。
這個環節中,學生借助文學作品的魅力與自己的精神世界對話,直面自身的不足,激勵自我成長,發揮了品德教育的最大優勢。
五、結語
英語文學閱讀教學作為高中英語課堂教學延伸的必備課型,亟需廣大英語教師大力研討并大膽實踐。在英語文學閱讀教學中,教師除了引導學生關注故事情節的發展,精準把握人物情感的變化,掌握刻畫人物性格的寫作手段之外,更應擅于捕捉德育契機,聚焦文學作品的育人價值,通過不斷深化作品的主題意義幫助學生感悟作品的精神內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