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聽說是跨文化溝通中重要的交際手段,英語聽說能力的培養是初中英語教學的重點內容。但海淀區山后學校普遍存在學生聽說基礎薄弱、缺乏英語聽說環境,教師在教學中對聽說資源的利用和開發不夠、缺乏可供利用的系統的聽說資源等問題。基于語言輸入和輸出理論,筆者提出基于教材和課堂的“四位一體”初中英語聽說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模型,試圖建立基于學情的有效的初中英語聽說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體系,創造有利于海淀區山后學校學生英語聽說技能培養的條件,切實提升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落實英語核心素養培養目標。
關鍵詞:英語聽說能力;山后學校;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
作者簡介:李巖,北京市上地實驗學校;李文,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學。
隨著聽說考試的實施,如何切實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成為初中英語教師重點研究的問題。筆者調研發現,海淀區山后學校師生面臨的困難更大、挑戰更多。這一方面與長久以來重讀寫、輕聽說的教學觀念有關,另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越來越暴露出聽說課程資源開發不足、體系不完整的問題。
以某校初一學生為例,調查顯示,65%的學生沒有熟練掌握小學階段的英語詞匯,80%的學生根據音標拼讀單詞有困難。學生普遍依賴課堂聽說練習,只有13%的學生會在課后觀看英文電影或聽英文歌。大部分學生因為聽不懂或表達能力欠缺而害怕用英語交流。而對該校英語教師的訪談結果顯示,教師對教材內容進行了較為有限的聽說練習改編嘗試,且沒有系統的聽說課程資源可供利用,在教學中難以營造良好的聽說教學環境。
有鑒于此,筆者嘗試以語言輸入和輸出理論為基本視域,針對山后學校的學情特點,建立有效的初中英語聽說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體系。
一、理論基礎
輸入假說認為,學習第二語言應像小孩習得母語一樣。兒童語言能力的形成是接受大量輸入并輸出后時產生經驗的結果。Swain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輸出假設”,認為學習者只有通過可理解性的語言輸出,才能使二語既流利又準確。
因此,要想培養海淀區山后學校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關鍵在于拓寬可理解性輸入渠道,重視可理解性輸出練習。
二、基于教材和課堂的“四位一體”初中英語聽說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體系
新課標指出,積極開發與合理利用課程資源是有效實施英語課程的重要保證。在以往的聽說教學中,教師長期依賴教材和有限的網絡教學視頻和音頻,對課程資源的認識還不夠全面。需知課程資源不僅包括素材性資源,如課標、教材、參考書以及音像資料等,還包括師生在教學中生成的經驗感受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甚至包含條件性資源,如學校的設施設備以及學生的作息時間等。此外,校內資源與校外資源、社會資源與自然資源等也可以是課程資源的基本類型。基于這一認識,針對海淀區山后學校學生聽說能力發展現狀,在語言輸入和輸出理論的指導下,筆者提出建立包括“教材內”“教材外”“課內”“課外”的“四位一體”初中英語聽說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體系。
(一)教材內:基于教材的聽說活動整編
新課標提出,教師要基于學生已有基礎和學習需求,挖掘每個語篇有價值的學習內容,對教材內容進行科學、合理的重組取舍,實施精準教學。海淀區山后學校的學生英語基礎薄弱,教師可適當改編教材語篇,更有針對性地發展學生的聽說能力。
1.增加聽力難度。以人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3 “Is this your pencil? ”為例,Section A 的2a部分原有的教學活動是請學生聽錄音,在所聽到的物品下打勾。教師可以將其改編為聽后填空,如“Are these ______ books? No, they aren't. They're ______.”,要求學生聽并寫出本單元核心詞匯。如此一來,原本只涉及對目標語言的簡單識別任務變成了對核心詞匯的聽寫能力考查,鞏固了學生的詞匯知識。
再以人教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冊Unit 9“Can you come to my party? ”為例,教材活動只要求學生聽出誰能參加聚會。但新課標要求八年級學生能夠獲取和梳理口語語篇的主旨要義和關鍵細節,推斷對話者之間的關系。因此,教師可以將其改編為聽大意和推斷人物關系的活動,如“What is Anna doing? What's the possi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na and the other speakers? ”,并增加角色扮演等口語練習活動,以符合新課標對學生聽說能力的要求。
2.改編簡單的閱讀語篇。教師可以將課本中較為單薄的書面語篇改編成聽說練習。以人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 8“When is your birthday? ”Section B 2b部分的課文為例。該文本是一則學校通知,主要談的是學校活動安排,作為閱讀語篇對學生來說太過簡單。教師可以將其設計為聽后填表任務,左欄為時間dates,右欄為活動activities。學生需要聽出日期和對應的活動,完成表格。在此基礎上,增加根據表格內容口頭匯報等練習活動。如此一來,不僅能為學生提供指向本單元語言學習目標(talk about dates)的聽說練習,還能幫助學生將語篇知識結構化,提升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
(二)教材外:基于單元內容的素材性資源開發
新課標鼓勵教師突破教材的制約,充分挖掘教材以外的真實、完整、多樣的英語材料,尤其是與單元主題情境相匹配的學習材料。
1.繞口令學音標。針對海淀區山后學校學生語音基礎薄弱的特點,筆者所在的教師團隊開發出以繞口令(tongue twister)為特色的音標校本教材,幫助學生準確讀出單詞,夯實語音基礎。如學習前元音/e/和/?/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朗讀最小對立體beg和bag、bet和bat,然后讀繞口令“Ted sent Fred ten hens yesterday so Fred's fresh bread is ready already.”和“A fat fat cat catches a fat fat rat”。這樣的語言游戲有助于學生鍛煉面部肌肉和聲帶,提高發音的靈活性。枯燥的發音練習頓時生動活潑起來,音標教學效果明顯提高。
2.歌曲練語音語調。初中生處于青春期,他們聽覺敏銳,擅長模仿,對音樂具有很強的感知能力。為進一步加強學生朗讀時對重音、意群、語調與節奏的把握,筆者所在的教師團隊設計了與單元教學內容匹配的“每周一歌”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優美的歌曲中體會重音、語調和節奏的表意功能,運用語音知識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意圖和態度。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冊Unit 8“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的教學中,筆者使用了歌曲Things I'm Thankful for作為課堂導入和結束活動。歌詞以“There are many things I am thankful for”開頭,而“I'm thankful for...”的句型不斷復現。這不僅為學生減輕了記憶負擔,激發了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更幫助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升了語感。
3.報刊拓展能力。英語報刊題材廣泛、信息多樣,為學生提供了鮮活地道、真實豐富的語言材料。教師可依托單元主題語境,將報紙文章改編為聽說活動,幫助學生鞏固所學,促進學生的知識建構和思維發展。如人教版初中英語九年級全一冊Unit 13“We're trying to save the earth! ”Section A 3a部分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補充《21世紀學生英文報》初一版第749期中的Protect Our Animal Friends 這一語篇,并將其改編為聽后回答、聽后補全信息及小組口頭匯報等形式,豐富本單元的聽說活動。
(三)課內:基于任務型教學法的課堂聽說活動
任務型教學法主張以意義為中心,以完成交際任務為目標,強調“從做中學”(learn by doing things)。任務型教學模式由課堂導入、參與任務、學習新知、鞏固新知和操練運用等環節構成,由簡到繁,層層深入。針對學生缺乏英語口語表達自信和交流環境的特點,教師可以圍繞閱讀語篇設計聽說活動。在對主題意義的探究中,通過復述(retell)、角色扮演(role play)、討論(discussion)、展示(presentation)等一系列聽說活動,發展學生的聽說能力。
以人教版初中英語九年級全一冊Unit 11“Sad movies make me cry.” Section B中“The winning team ”的閱讀教學為例。該文本講述了Peter輸球后非常沮喪,在父親的鼓勵和團隊的理解下走出陰影、重樹信心的故事。教師可以在讀前、讀中和讀后三個環節設計以下口語活動:
1.讀前討論:激活背景知識,預測文本內容。
教師引入話題“Have you ever made a mistake? How did it make you feel? ”,學生通過談論自己的犯錯經歷,激活相關表達,為后面描述Peter的心理作鋪墊。
教師呈現文本標題“The winning team”和插圖(穿著隊服的球員),并提問“What might make the team a winning team? ”,引導學生預測文本內容。
2.讀后復述:歸納故事情節,內化文本語言。
教師呈現表格,請學生找出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和情節變化,理清人物關系和故事脈絡。
教師鼓勵學生運用課本語言,根據所填表格,復述故事情節,從而內化語言。
3.讀后角色扮演:體會人物心理、揣摩人物形象。
教師請學生重讀第1段,并請學生再現Peter輸球后“kept his eyes on the ground”“there was a heavy weight on his shoulders”等描寫的人物狀態。通過形象的表演,感受語言背后傳達的人物心理。
教師再引導學生重讀第2-6段,并請學生分別扮演Peter和父親進行對話。同時追問:
When Peter's father asked his son what was wrong, it shows that he...
Peter's father knocked on Peter's bedroom door, it shows that he...
Peter's father said “whatever it was, don't be too hard on yourself”, it shows that he...
Peter's father said “the other half is learning how to communicate with your teammates and learning from your mistakes”, he was trying to...
通過角色扮演和鏈式問題,學生心中逐漸呈現出一個關愛孩子、理解并尊重孩子的父親形象。
4.讀后討論:深化主題意義,挖掘標題內涵。
教師請學生重讀文章并討論:
Why did Peter think they were on a winning team?
Do you think the winning team is a good title? Why or why not?
對以上開放性問題的討論,不僅幫助學生加深了對文章主題意義的理解,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
5.讀后續寫:續寫故事情節,展示創編能力。
課后作業環節,教師設置了讀后續寫活動“What will the coach say? What will Peter and his teammates do later? What will Peter say to his father? Will the team win the next game? ”,學生基于本節課對主題意義的探討,課后再創造性延展語篇。次日以口頭表達的形式,在全班交流。
以上案例基于任務型教學法,在主題意義的引領下,開展了一系列口語輸出活動,不僅充分利用和開發了學生資源,創設了開放性的師生、生生互動的交流與分享平臺,更激發了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想象力和創造力。在發展學生思維品質的同時,提高了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
(四)課外:基于數字學習資源的自主學習活動
信息技術不僅為英語教學提供了豐富多樣的教學資源,還創造了跨時空的語言學習和使用機會。為了引導學生從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學習英語,教師可以從學校和家庭兩個方面進行資源開發。
1.學校資源。在學校不具備語言實驗室的情況下,海淀區山后學校教師可以利用活動課和學科活動為學生創造英語聽說機會。如筆者所在的教師團隊利用教室里的多媒體設備,面向不同程度的學生,先后開設了“看迪士尼電影學英語”“學唱英文歌”“自信英語演講”“英語奇葩說”等極具趣味性的選修課,在激發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幫助學生建立學習英語的信心。另外,利用學校的多功能廳,不同年級可以開展多種學科活動,如初一年級英語朗讀大賽、初二年級英語趣配音大賽、初三年級英語演講大賽等。以活動為平臺,以賽事為契機,鼓勵學生開口說英語,在參與中展示自我、挑戰自我。
2.家長資源。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家建立和利用個性化的學習資源。如鼓勵學生在家長的監督下,利用E聽說、一起中學等軟件練習聽說。結合單元教學內容,設計錄制英語視頻的周末作業。如人教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冊Unit 8“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的單元作業,就可以設計為讓學生拍攝自己制作美食并解說步驟的視頻,以實現學生口頭描述食物制作過程的單元教學目標。假期時,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跟讀有聲讀物和觀看英文電影,并以適當的方式進行交流和分享,培養學生自主進行課外英語視聽活動的習慣,引導學生學會學習。這類跨時空的聽說學習資源和渠道的拓展,不僅符合新課標提出的“課外試聽活動每周不少于30分鐘”的要求,還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終身學習習慣。
三、結語
本研究基于海淀區山后學校學生英語聽說能力培養的需要,解決聽說教學中課程資源利用和開發不足的問題。在語言輸入和輸出理論的指導下,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構建基于教材和課堂的“四位一體”初中英語聽說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體系,并提出具體操作建議,以期促進海淀區山后學校學生英語聽說能力的提高和核心素養的發展。在英語聽說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過程中,教師是直接參與者、感受者、具體實踐者。教師通過發揮主導作用,從課程被動和忠實的執行者變為主動積極的創造者,由“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從聽說材料的使用者變為課程資源開發的設計者。而如何發揮學生在聽說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中的主體作用是今后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彬彬,孔凡哲.試析教師開發利用課程資源的實踐困惑[J].中國教育學刊,2014(11):68-72.
[2]李向勤.高中生英語演講能力培養行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9.
[3]豐玉芳,唐曉巖.任務型語言教學法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6):35-38.
[4]孟建國,朱建.語言“輸入——輸出”理論對第二語言教學的啟示[J].語言與翻譯,2002(4):52-55.
[5]盧仁順.“輸出假設”研究對我國英語教學的啟示[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4):34-37.
[6]吳剛平.中小學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若干問題探討[J].全球教育展望,2009(3):19-24.
[7]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