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大批跨國工程項目開始建設,對高素質復合型外語國際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這為外語教育提供了大有可為的廣闊空間。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外語人才應具備扎實的專業能力、基本的行業外語能力、管理能力以及較高的人文素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復語能力。針對以上需求,外語專業應變革人才培養模式,構建適應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培養路徑,同時優化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加強實踐教學、完善師資隊伍,健全保障及評價體系,從而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高素質復合型外語國際人才。
關鍵詞:“一帶一路”;人才需求;高素質復合型;外語國際人才培養
作者簡介:張金秋(1988.02-),女,黑龍江慶安人,哈爾濱華德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中俄社會文化、教學法及區域學。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一帶一路”建設需要一大批高水平的外語人才開展口筆翻譯、文化交流、涉外問題處理等工作。這是對外語人才外語水平的集中檢驗,任何閃失都可能造成損失,不僅使項目受阻,而且損害中國的國際形象。因而外語人才是推動實施這一浩大工程的重要一環,但就目前情況來看,這一環節還比較薄弱,需要大力加強。
一、現階段我國外語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直以來,外語教育深受國家、社會和各高校的重視,為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對外交流與合作培養了大量外語人才。可以說,我國外語教育成績斐然,但一直缺乏戰略層面的整體思考和規劃,在外語語種、教育層次、區域分布、外語人才數量等方面存在不適應國家發展需求、不符合國家發展戰略的情況。
“一帶一路”建設為外語人才培養突破發展瓶頸提供了重要的平臺和保障。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次第鋪開,中國與世界各國的經濟合作及文化交流不斷推進,從東南亞、中亞、歐洲到非洲,中國企業的身影已遍布全球,這為大學生提供了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與此同時,也為一定時期內外語教育培養適應國家戰略需要的高素質復合型外語國際人才提供了重要的啟示。
二、高素質復合型外語國際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
(一)明確高素質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的定位
現今對外語人才的需求已不再是對單一專業能力的需求,而是對能夠有效開展涉外工作的復合能力的要求。外語教育是涉外人才培養的前沿陣地,為滿足國家、社會對外語人才的需求,外語教育工作者務必要關注對學生復合能力的培養,使其畢業后能勝任所從事的工作。而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離不開國家的政策導向及相關行業的人才需求。
“一帶一路”建設是近幾年與外語教育及人才培養有關的重大舉措。“一帶一路”建設涉及交通運輸、電站建設、建筑工程、裝備制造等領域。上述領域工程項目的順利實施需要大量外語國際人才保駕護航。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語言支持,外語教育責無旁貸。
當前,“一帶一路”建設對高素質復合型外語國際人才的需求與外語人才培養之間存在差距。前文所述領域的建設項目對從業者的專業能力、行業外語能力有較高要求,還對其管理能力、人文素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復語能力等有一定要求。
綜上,高校進行外語國際人才培養時必須參考和借鑒極其有價值的信息。唯有符合國家政策、順應行業發展需求,才能切實地做好人才培養工作。為解決高校外語教育在國際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必須審時度勢,將外語能力、行業知識、管理能力及涉外事務處理能力四方面的素養融入人才培養方案中,以此為基礎更新教學內容、變革教學方法、完善師資隊伍,才能培養出適應“一帶一路”建設需要的高素質復合型外語國際人才,服務國家及區域經濟發展。
(二)高素質復合型外語國際人才培養模式
新形勢、新政策必然對人才培養提出新要求,外語教育也不例外。當下國家大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大型跨國工程項目劇增,這為中國企業大規模“走出去”提供了重要的契機,也為外語教育帶來新挑戰,外語教育工作者需要進行戰略性思考。大量跨國工程項目興建背景下,承擔涉外人才培養任務的外語教育勢必適時調整培養模式,以適應新形勢對國際人才外語技能、行業知識、管理能力及涉外事務處理能力的多方面要求。
首先,人才培養目標中應融入并充分體現對學生外語技能、行業知識、管理能力及涉外事務處理能力的培養,具體包括:具有扎實的專業能力、基本的行業外語能力、管理能力以及較高的人文素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復語能力;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政策及形勢,了解沿線國家立法情況,熟悉沿線國家的國情、文化,熟悉其主要跨國合作主管部門;掌握跨國合作項目的一般流程、掌握主要合作文書等的書寫規范。
其次,課程設置方面應對上述能力的培養有所側重,將外語語言基礎能力的培養與行業知識、管理能力及涉外事務處理能力的培養有機結合。具體課程可包括:國際經濟與貿易類課程,如國際貿易實務、經貿外語等;商務方向類課程,如商務外語閱讀、商務外語視聽說、商務外語翻譯、商務外語寫作等;學科知識交叉類課程,如旅游外語、科技外語、專門用途外語等。通過一系列課程對學生的行業知識、管理能力及涉外事務處理能力進行全方位的培養。
最后,結合理論教學開展實習實訓,夯實學生的行業知識、管理能力及涉外事務處理能力,檢驗其運用外語知識及技能、行業知識以及管理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素養,助力其畢業后求職就業。這個目標的達成可通過四條途徑:一是充分利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一系列涉外合作項目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鍛煉其外語綜合應用能力;二是通過與國外高校的交流合作為學生提供感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情、文化以及實際應用語言的機會,在外語環境中提升其跨文化感知能力和交際能力;三是依靠校內的實習實訓,通過對相應涉外情境及工作流程的模擬為學生后續的校外實習奠定基礎;四是充分發揮校企合作的推動作用,與參考“一帶一路”建設的涉外企業建立合作關系,為學生的校外實習提供平臺。
(三)高素質復合型外語國際人才培養的實施路徑
1. 夯實語言技能,了解商務法規、禮節及語境。語言技能的學習主要集中在第一至第四學期,重點培養學生的外語及中文的理解、表達、溝通能力,為后續各項內容的展開打好語言基礎。商務法規等的學習主要在第五至第六學期進行,涉外活動發生在各個涉外企業中,而任何涉外企業所從事的經營活動都離不開商務知識的輔助,因此學生有必要掌握國際通行的商務規則、普遍適用的商務禮節及商務語境,這對學生日后從事相關涉外工作是有幫助的。
2.學習相關領域復合知識。相關領域復合知識的學習主要在第五至第六學期進行,與商務類知識的學習是并行支撐的關系,可以將重要的行業理論知識融入相關的涉外實踐流程中,二者互為依托,提高學生將行業理論知識與常見的涉外流程相融合的能力。教師可設置涉外電話商務交談、涉外迎接、涉外宴請、涉外談判、涉外合同簽訂、涉外索賠及仲裁等多個課內實踐環節來鞏固學生對相關行業理論知識的掌握及涉外素養的養成。
3.進行涉外實踐。涉外實踐在第四至第六學期開展,可以依托校企合作企業、產業學院、涉外展會及相關活動逐步打造基礎級、專業級、綜合級逐層遞進,語言實踐、行業實踐、涉外實踐相互交叉,課內實踐、課外實踐相互補充的多維、立體化的實踐教學體系,為學生人文素質的養成,國際視野的開拓,語言應用技能、職業實操技能和涉外實踐技能的培養提供保障。
三、高素質復合型外語國際人才培養的師資、保障及評價體系
(一)建設高水平師資隊伍
人才培養,教師先行。沒有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是無法進行高素質人才培養以及高效課程改革的。教師作為人才培養的執行者,應積極改革教學方式,因材施教,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積極向高素質復合型外語國際人才培養的目標靠攏。因而在高素質復合型外語國際人才培養方面,教師的自我提升勢在必行。
首先,教師應不斷加強學習。目前高校外語教師絕大多數為語言文學類專業出身,這就導致其對相關行業知識的了解不足,對國家戰略決策的敏感度不高。鑒于此,外語教師應不斷加強理論知識學習,補充相關行業知識,優化知識結構,根據“一帶一路”建設人才所需素養及時充實自己,努力成為了解國家戰略、外語知識扎實、行業知識豐富、實踐能力卓越的高素質復合型外語教師。
其次,教師應提高科研能力,將“一帶一路”建設、行業需求、人才培養與教學有機結合,從而發現現有課程體系、人才培養模式等與國家戰略需求、行業需求等的差距,進而結合學校定位、專業特色等確立研究課題,并能夠將研究成果反饋到教學及人才培養工作中,從而實現教學與科研的互動。
最后,教師應鍛煉專業及行業實踐能力。所有理論知識必須在實踐中應用才能真正發揮效能。因此外語專業授課教師應通過行業交流、企業觀摩等方式來鍛煉專業及行業實踐能力。教師只有具備較強的專業及行業實踐能力,才能在理論授課、校內實訓及校外實習過程中給予學生正確、高效的指導,從而將學生培養成為理論素養高、實踐能力強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二)完善保障和評價體系
“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國際化人才的評價工作是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證,因此高素質復合型外語國際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除優化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加強實踐教學、完善師資隊伍之外,還需要有科學合理的保障和評價體系作為支撐。可通過師資培養、跨學科教學團隊組建、企業管理人員介入等途徑完善人員保障;通過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校企共建產業學院等完善資源及設施保障;通過確立及完善制度保障,逐步健全該人才培養模式的保障體系。同時加大課內外實踐力度,變革考核評價體系,注重實踐能力及形成性評價考核的同時引入“國際英語人才”“翻譯資格證”等職業類和行業類考試來檢驗該培養模式的培養效果,加強與用人單位溝通,追蹤該人才培養模式的實際應用效果。
1.樹立責任意識,構建強有力的運行機制。提升教師隊伍的理論素養,為高素質復合型外語國際人才培養奠定師資基礎。構建專業負責人集中領導,教師團隊成員分工明確、積極配合的例會制,高素質復合型外語國際人才培養模式相關理論學習研討機制,同時依托學校優勢、校企平臺及產業共建學院完善教師團隊成員的行業實踐知識儲備,為該人才培養模式的順利推進夯實理論根基及行業知識基礎。
2.強化學科交叉融合意識,打造跨學科、跨行業實踐平臺。通過跨學科、跨行業平臺的打造,拓展教師團隊成員的視野與格局,為該人才培養模式的運行提供保障。結合學校定位,由校企合作中具有涉外業務的企業以及企業中具有工程、項目管理經驗的負責人等共同打造實踐平臺,為該人才培養模式的踐行提供操作平臺及經驗。
3.強化完善考核評價機制,監測人才培養過程,追蹤人才培養質量。構建該人才培養模式的考評體系,對標新型國際人才培養目標、“一帶一路”建設需求、涉外企業國際人才能力需求等,變革傳統考核方式的同時引入相應職業類及行業類考試,以檢驗該人才培養模式的人才培養效果,加強與畢業生就業企業的聯系,追蹤該人才培養模式下的人才培養質量。
四、結語
綜上,“一帶一路”建設為高素質復合型外語國際人才培養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即以國家戰略為導向,以行業及企業的人才需求為基礎,以切合實際的培養模式為依托,以復合型師資隊伍為助力,以強有力的保障和評價體系為后盾才能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的高素質復合型外語國際人才。
參考文獻:
[1]楊云升.“一帶一路”建設與外語人才培養[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130-134.
[2]束定芳.關于我國外語教育規劃與布局的思考[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3(3):426-435.
[3]李翔.“一帶一路”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策略探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8(3):147-149.
[4]蔡永良.合理規劃外語教育,全面鋪實“一帶一路”[J].當代外語研究,2019(1):25-27.
[5]張兄武,謝冉.服務“一帶一路”戰略建設工程的國際化人才培養研究[J].教育探索,2016(11):96-99.
[6]文秋芳.“一帶一路”語言人才的培養[J].語言戰略研究,2016(2):26-32.
[7]邊莉娜,權赫律.吉林省融合中朝俄經濟走廊的高校“外語+”國際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高教學刊,2022(4):23-26.
[8]李珂.“一帶一路”倡議下河南省地方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研究[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21(2):12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