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對推動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國部分城市在這方面已取得成功經驗。文章通過分析深圳、天津、青島、無錫四城市在推動兩業融合的成功經驗,提出以下建議:政策扶持,推動企業轉型發展;強企引領,帶動產業融合集群化發展;試點先行,推動兩業集聚;信息共享,建立兩業融合專業性平臺;人才支撐,構建兩業融合人才體系。
關鍵詞" 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兩業融合;城市經驗
新發展階段,制造業和服務業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亟須以兩業融合激發新動能,促進產業轉型升級。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要“構建優質高效的服務業新體系,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1]在當前新的智能化制造的時代中,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的融合已成為產業發展趨勢。新興產業的實體化生產環節,對其下游服務產業的依賴程度將與日俱增,如大數據服務、技術研發、創意設計、產業金融、市場拓展等行業。通過研究國內先行城市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的成功經驗,有助于我國各城市制定當地兩業融合政策,推動高質量發展。
一、我國部分城市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的經驗
我國部分城市憑借開發較早、交通便利、經濟發展程度較高和制造業發達等有利條件,在發展過程中先行先試,在推進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中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形成了豐富的經驗。
(一)深圳經驗
深圳“十四五”規劃明確要“推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耦合共生、協同發展,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服務經濟中心城市”。[2]在一系列組合政策助力下,深圳市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形成相互支撐、相互帶動、相互促進的產業協同發展關系,產業關聯不斷深化,“基于制造的服務”與“面向服務的制造”交互融合,產業協同互融格局顯現。深圳市推動兩業融合的舉措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圍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先進制造、智能制造、綠色制造和服務型制造,推動兩業深度融合發展。培育若干有產業生態主導力的高質量龍頭企業,從而帶動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實現重大突破;建設若干現代化先進制造業園區及世界級“燈塔工廠”,形成一批引領型新興產業集群。其發展目標明確:揚優點,使網絡與通信、軟件與信息服務、新能源、超高清視頻顯示、智能終端、海洋產業等增加值千億級的產業集群發展優勢更加突出;補缺點,對半導體及集成電路、智能傳感器、工業母機領域的短板加速補齊;聚新能,致力于讓智能網聯汽車、新材料、生物醫藥、高端醫療器械、數字創意和現代時尚等產業的發展得到顯著提高,并將合成生物和區塊鏈培育為新的增長點。
二是以精準的政策支持新型制造的研發、設計、運營等頭部環節。2021年深圳市發布《深圳經濟特區城市更新條例》《深圳市創新型產業用房管理辦法(修訂版)》等一批法規政策,推動深圳灣“超級總部”等6大總部基地、“光明科學城”等18座城市重點片區、“中國中車”等多個全球招商大會大項目謀劃建設加速落地,以兩業融合推動深圳向具有突出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的世界標桿城市發展。深圳通過優質空間引進集聚新型研發、設計、營銷、大數據服務等產業要素,促進制造服務業朝高精尖的方向發展。
三是大力扶持為制造業創新發展提供質量可靠性試驗驗證、計量檢測、標準驗證與檢測、認證認可的基礎生產性服務業公共服務平臺發展。深圳市對符合條件的生產性服務業公共服務平臺項目,給予最高1000萬元資助。通過扶持政策鼓勵有條件的制造業企業開放檢驗檢測資源,參與檢驗檢測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逐漸形成本土化、平臺化的服務效用,持續發揮平臺的產業輻射作用,在行業標準、技術驗證等方面不斷提升行業核心競爭力。
(二)天津經驗
天津“十四五”規劃指出,大力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加快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天津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水平保持全國前列,數字化制造基本實現,網絡化制造全面推廣,服務型制造深度應用,關鍵業務環節全面數字化企業比例達到65%,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5%”的要求。[3]為此,天津市出臺四大“組合拳”,大力推進兩業深度融合。
一是大力發展“新智造”。推動企業智能化改造,支持和鼓勵企業改進工藝裝備水平,推動工業企業云化設備改造,提高工業裝備數字化能力。天津市力爭到2025年,重點領域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90%以上,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60%以上,生產設備數字化率達到60%以上。
二是加速新基礎設施的建設。重點發展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等領域,加快5G網絡規模部署。持續開展工業互聯網外網建設和內網改造,推進新型智能化計算設施重點項目建設。
三是推動發展新業態。加快發展服務型制造,大力培育面向制造業的服務業新業態新模式,構建以工程設計、工業設計和創意設計為主線的全設計業務鏈條。促進制造業向研發設計和增值服務價值鏈高端拓展,培育若干服務型制造企業作為典型示范標桿。
四是拓展豐富新場景。實施“十百千”工程,構建“10+”全面展示天津城市魅力的特色示范場景,創建“100+”智能科技行業應用范例,培育“1000+”智能制造示范企業,形成以點帶面的行業發展格局。充分發揮政府共建的需求型引導作用。聚焦工業升級改造需求,加強京津冀應用場景合作共建。
(三)青島經驗
青島市以打造國家級服務經濟中心為目標,加快生產性服務業朝專業化及價值鏈高端拓展,著力發展現代金融、現代物流、現代商貿、軟件及信息服務等服務,使先進制造和生產服務互促共進。[4]青島市為促進兩業融合推出了多項舉措。
一是活用激勵財政政策。對進入制造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的服務型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企業給予最高不超過1000萬元獎勵;對中小企業在設計、制造、管理方面的改造竣工項目按照投資額的20%給予獎補;對獲得國家級、省級工業設計中心認定的企業,分別給予500萬元、5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等真金白銀的激勵財政政策。
二是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扶持政策體系。鼓勵金融機構進行信貸產品創新,根據自身職能定位,按商業化原則對兩業融合發展企業或項目提供中長期融資。鼓勵金融機構穩妥推進并購貸款業務,積極開拓供應鏈金融服務。
三是強基建保障物流服務。打造生產服務型物流樞紐,支持大型工業園區新建或改擴建鐵路專線和倉儲配送基礎設施。招引第三方物流企業入駐園區,以提供專業化物流服務。同時,創新用地保障模式,探索功能適度混合的產業用地模式,對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業務混合的企業,在容積率調整、規劃許可方面給予支持。
四是改善兩業融合要素供給,營造良好營商環境。拓展電價優惠政策,為制造業企業的服務業務提供水電氣價格優惠;推動通信管道共享開放,支持免收基站租賃、資源占用等費用。同時,發揮青島市行業協會商會聯盟作用,促進制造業和服務業行業協會商會跨界融合發展,加強行業發展、市場開發、雙招雙引等方面共贏合作。
(四)無錫經驗
無錫市作為江蘇省制造業強市,在將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提質升級的基礎上促進兩業深度融合,具體有如下舉措。
一是依托無錫發達的制造業基礎優勢,因地制宜確定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主陣地,重點發展金融服務、現代物流、科技服務、信息服務、專業服務五大生產性服務業。有針對性地優化服務業結構,使得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方向能夠更契合本土制造業的服務支撐需求。同時,鼓勵工業企業利用自有存量土地興辦促進企業轉型升級的自營生產性服務業,經依法批準,可按新用途辦理相關手續。
二是強化企業數智賦能。2022年,無錫市為3000家以上企業實施免費數字化診斷,推進1000家以上企業升級改造,打造1000個智能制造標桿。目標是到2024年,實現全市規上企業“智改數轉”全覆蓋,走高端制造的升級之路。[5]在此基礎上,積極推進綜合金融服務平臺、公共物流信息平臺、線上展會平臺等一批數字化信息平臺支撐兩業融合的生產性服務業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支持本土龍頭企業自主搭建或合作布局工業云、供應鏈公共服務平臺。
三是鼓勵服務業企業通過個性定制、委托制造、品牌授權等方式嵌入制造環節,提升高端科技研發、現代供應鏈、產品生命周期管理、現代物流等功能。到2025年建成3—5個市級兩業深度融合區(產業集群),形成制造業與服務業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將無錫打造成為全國兩業深度融合發展先導區。
四是重視品牌提升。通過兩業融合行動打造一批“服務制造”“制造服務”品牌,全力構建特色顯著、名氣響亮的“無錫品牌”體系。圍繞軟件和信息技術、金融創投、知識產權等生產性服務行業,推動全市企業、機構、集聚區參與制定國家標準、行業標準體系。
五是創新財政資金使用方式,通過財政支持融資性擔保、股權投資等市場化經濟方式,支持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降低對鼓勵發展行業服務業企業的抵、質押門檻,簡化相關手續,縮短貸款申請周期,并大力發展股權質押、知識產權質押、信用放款等信貸創新產品。
二、先進城市經驗對其他城市推動兩業深度融合的啟示
通過上文分析,可以發現相關城市在兩業融合中取得的成功經驗大多體現在政策扶持、強企引導、試點先行、信息共享、人才支撐等方面。這些先進經驗可供其他城市學習借鑒,以共同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政策扶持,推動企業轉型發展
市場化發展的過程中,真金白銀的扶持政策是政府引導產業融合發展最快速的一條途徑。從重慶和青島的經驗來看,大量科創、金融、商務咨詢、人力資源服務等中小型知識、技術密集型的生產性服務業企業在強有力的財稅政策刺激下向規模化、專業化發展。在政策引導下轉型的企業,不但可以獲得專項獎補從而降低自身經營成本,還可以提升自身對制造業的支撐配套能力與服務質量。對于傳統制造業企業,在相應的專項扶持政策的引導下,也會更加傾向于向第三方生產性服務業企業尋求信息化、商務服務、人力資源培訓、工業設計等更加專業的外包服務。此外,傳統制造業企業也可以從集團內部剝離出研發設計、技術中心等生產性服務部門,使得生產性服務業對制造業的支撐更為專業、滲透程度更為加深,推動制造業服務化的轉型升級進程。因此,各地在鼓勵企業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可針對不同產業的企業融合方向予以專項政策支持,尤其是要加大對企業科技成果(專利)轉化補貼力度,賦予企業更多創新轉型升級的“底氣”。
(二)強企引領,帶動產業融合集群化發展
中小微和各類初創型企業兩業融合中存在著業務零散,情景單一等問題,其自身產業和業態融合的動力較弱。深圳、天津、重慶、青島等兩業融合發展成績較為突出的城市,均采用了“冠軍企業”“骨干企業”等領頭羊模式,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壯大冠軍集體,實現本土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的企業集聚效應。通過龍頭企業圍聚中小微企業,逐步實現產業鏈上下游互融共生、利益共享,進而促進鏈中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深度融合。從深圳市“燈塔效應”的積極效果可以看出,培育打造優質龍頭企業作為產業融合的“致富帶頭人”是一種極具效率的政策措施。因此,應敦促有條件的制造業企業向生產服務型企業轉變,大力培育一批服務型制造示范龍頭企業和平臺。同時,鼓勵有條件的服務企業利用智能化、數字化等新技術應用優勢,以產需互動為導向,向制造環節拓展,推動以服務為主導的反向制造發展。通過龍頭企業的成熟商業運營帶動產業集聚,使得產業鏈、供應鏈結構日趨完善,還可針對產業短板有指向性地招商引資,從而形成產業鏈完整、產業配套齊全、供應鏈強韌的產業集群。
(三)試點先行,推動兩業集聚
各地應抓住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契機,爭取打造國家級先進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產融合作試驗區。對于進駐園區經營的企業給予相關優惠政策及便利準入機制,引導優質先進制造業和高端生產性服務業企業空間集聚,在園區內實現兩種產業的互促互進、互利共贏。要加強園區與國家及地區先進園區的合作。通過聯合設立國際產業合作園區、技術研發中心、現代服務中心等多元化載體,布局國際先進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的市場,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整合和充分利用全球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創新資源,引入符合當地先進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所需的前瞻性和關鍵性技術。要強化園區內生產要素保障。推動落實生產性服務企業水、電、氣、油等生產要素與大工業企業同價或者價格更低。制定實施有利于“互聯網+”等新產業新業態的產業用地政策,切實降低土地供應成本,鼓勵利用存量土地和改造舊工業廠房等多種方式解決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用地問題。
(四)信息共享,建立兩業融合專業性平臺
從青島市聯合協會商會的聯盟協作經驗來看,在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融合過程中,需要確保產業間的信息互通和有效的溝通交流。因此,通過政府主導建立的能夠實現信息共享的專業性平臺可促進兩大產業間進行有效的溝通,有利于推動兩業深度融合、協同發展。諸如產業交流互動平臺和企業需求信息平臺,不僅可以進行信息共享,拓寬企業獲取有效信息渠道、縮短信息差,還能為會員企業實現兩業融合的過程中提供解決方案、技術創新等綜合性服務,促進企業間業務合作及人才交流。在建設兩業融合專業性平臺時,要注重提升信息的獲取能力、吸收能力、創新能力和應用能力,以充分發揮平臺對兩業融合的促進作用。
(五)人才支撐,構建兩業融合人才體系
對于多數城市而言,產業發展急需的實用型人才、管理型人才、高層次人才供給不足,難以滿足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培養與引進雙管齊下,圍繞產業集群內兩業融合需求,重點培養和引進一批杰出人才、領軍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創業團隊。強化高校知識創造與轉化能力,深化產學研耦合式深入發展。建議強化高等院校在基礎性技術、前沿技術、突破性技術以及社會公益性技術等領域人才的培養,增強高校創新同企業及產業技術需求之間的協同和耦合,并積極強化以企業為主導,高校及科研機構為核心的知識創新體系建設。鼓勵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培養及實訓基地。為各類專業技術人才、高校科研人員、企業家和學術帶頭人施展才華給予服務支持,培養基礎實、視野寬、能力強、適應兩業融合發展的復合型人才。完善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機制,吸引優秀的人才創新創業。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1).
[2]中共深圳市委.關于制定深圳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N].深圳特區報,2020-12-31(1).
[3]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天津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的通知[EB/OL].(2021-07-01).https://www.tj.gov.cn/zwgk/szfwj/tjsrmzfbgt/202107/
t20210701_5493059.html.
[4]青島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9部門關于推動青島市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若干措施的通知[EB/OL].(2021-06-07).http://www.qingdao.gov.cn/zwgk/xxgk/fgw/gkml/gwfg/202106/t20210610_3117415.shtml.
[5]實體經濟發揮“壓艙石”作用,數字賦能引領產業轉型——一季度,開局平穩[N].無錫日報,2022-04-27(1).
本文系南寧市社會科學研究重點課題“強首府戰略背景下南寧市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研究”(編號2022ZDB-08)的階段性成果。
(李君安系南寧市社會科學院院刊編輯部主任、編審;廖雅欣 南寧市統計局)
【責任編輯:江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