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楊鳴山概況
楊鳴山,畢業于西北師范學院美術系,師從呂斯百先生。1957年,楊鳴山留校任教,后又任教于蘭州藝術學院。1961年,他調往新疆藝術學院美術系任教長達18年。1979年,他移居澳大利亞,當年其風景畫《月初升》獲澳大利亞風景書畫大賽金獎。他于2016年8月5日去世。
二、作品表現內容
楊鳴山一生創作了大量風景寫生畫,其畫作熔鑄強烈的藝術情感,意境悠遠,清新淡雅。他長于對自然的細膩觀察,喜愛以花卉為題材,取景室內,自然擺放物體,展現靜物的本真美。其人物畫具有濃郁的地方風情,所表現的新疆人民的面貌總是那么神采奕奕。楊鳴山富有民族情懷,愛人民、愛生命,他用畫筆譜寫生命的華麗篇章,這與他追求樸素的自然美并不沖突——用最簡單的形式表達最高級的美,這是他一生的藝術追求,也是其偉大成就。
三、楊鳴山作品的繪畫語言
(一)造型特點
1.風景畫造型大氣宏闊又細致入微
楊鳴山熱愛大自然,擅長擷取自然精粹的物象,熔鑄自身情感。他在畫面表達上注重整體效果,一些細節處理看似“平庸”,但恰恰是為了犧牲小的局部而成就大的塊面;有一些精彩細膩的筆觸,但也要時刻考慮大局,把畫眼更好地融入整體。對于單純與反復:單純是畫面簡潔印象的呈現,反復是耐看的細節表達,與中國畫布局安排一致,追求意境的大簡之美,精神境界的高深往往蘊藏了一些簡單同時普遍適用的內容;反復可以疊加重合,簡化為“意”和“道”的承載體,兩者在畫面中彎曲扭轉,相互往來,融會貫通,表現路徑非單一,而是尋求多樣可行性的“賽道”。楊明山風景油畫的總則是“簡”,他在簡的路徑上做“加法”,在繁的章法中做“減法”。他有深厚的藝術功底,對造型理解深刻,一幅畫面里有粗壯的大樹,其往往處于畫面的重心,又有襯托畫面氣氛的籬笆、月色等小景,造型上既有北方人的豪邁大氣,又有南方人的娟秀含蓄,這時刻體現著他優雅大度的個人氣質,在做事上細致入微,為人樸實,性情寬厚。
2.靜物畫造型嚴謹中有適度的松弛,寫實中融入寫意
楊鳴山的靜物畫用筆細膩放松,先分組擺放出花卉最自然舒放的姿態。其作品中紅花的枝朝四周偏下走,寫生尊崇寫實手法,每枝花都有生動具體的形狀,在嚴謹中有放松的點和線,使花卉整體造型富有變化而不死板,能更好地突出紅花的典雅,凝聚著畫家對物象的高度提煉能力,抒發熱愛世間美好事物的真切情感。于是乎,畫作與客觀物象并不是絲毫不差,而是做了靈動變化,融入畫家的審美意念,呈現松弛有度而自然的意態。如此,他的實物畫將真實世界的景象呈現在肉眼下,體現出畫家的靈感和先進思想。他的每一次發揮與創造都再一次給畫面注入新鮮活力,主觀性的表達是為了更好地發揮作品的意境美,在畫面的構思方面處處以大局和氛圍為重。
3.人物畫造型準確、嚴謹、精煉、概括
叔本華認為,對“我”的認知是“直接的、實在的”。畫家畫自畫像時既是主體也是客體,此時兩者有著微妙的平衡關系。楊鳴山精力充沛,勇于追求理想,自畫像中的他眼神直視前方,信念堅定,昂首挺胸,身姿不凡,畫作造型嚴謹科學,符合客觀事實和事物原理,無處不彰顯他天才的理念和豐富的實踐經驗。除自畫像之外,他畫其他人物時,在面部結構上,對人物五官進行了概括總結,用筆精練有力,主抓人物神態,力圖畫出傳神的眼睛。他善于察覺人物內心所想,傳達內外統一的精神面貌。他筆下的人物蘊藏著充沛的力量,展現了中華兒女傳統美的形象特征,帶給人源源不斷的情感共鳴。
(二)配色特點
1.以具象色彩為主、意象色彩為輔
中國畫是水墨繪畫,用墨來表達物體形象,經過畫家的主觀情感的過濾和物象輪廓的概括化表達,屬于意象的范疇,而西方繪畫是科學的色彩觀,楊鳴山主要受到西方外光派的影響,追求感受光感的瞬時變化,捕捉物體在不同光線下的色彩變化,把握物體本真的自然狀態和客觀特質。楊鳴山的油畫中意象色彩與具象色彩并存,具象色彩是主導,意象色彩輔助具象色彩表達,兩者共同完成和諧統一的畫面。作品《夕陽下的桉樹》的前景是背陽面,后景是向陽面,一前一后色彩明度對比強烈,中間穿插灰白色房屋和綠色小樹林,豐富畫面細節,營造一種夕陽下一戶人家休養生息的靜謐生活氛圍;畫面正中央有兩棵黃綠色調的桉樹,頂天立地,支撐起了畫面,大桉樹的生機盎然凸顯了這片土地的廣闊無垠,蘊含強有力的生命氣息,帶給人無限的遐想。整體的夕陽暖色調是那么自然,讓我們充分感受大自然豐富的色彩變化,領略自然風景的真實美。畫面中景物小樹林的色彩是灰藍色、灰紅色、灰黃色的融合體,人的視線穿過空氣看遠處的樹,不能是樹本身的顏色,為了表現空間中色彩的真實感,要經過畫家主觀的色彩微調,使畫面的色調更統一。和諧處理畫面的光感和透視感,這是他在學習中對老師指導的深刻領悟并在實踐中的廣泛運用。
2.淡雅寧靜的色彩,和諧統一的色調表現
其代表作《月初升》中,淺土黃色的草地色彩變化豐富,房屋頂為灰藍色,天空融合了暖紫色和暖黃色,筆觸細膩,朦朧的月色和兩扇橙黃色的燈光交相呼應,為畫面增添了動人的生機,體現著含蓄美。一幅淡雅寧靜不失空靈的田野寫生圖呈現在我們面前。畫家因勢利導,借自然抒發情感,運用畫筆和色彩,用獨特的表現方式來進行景物的規劃和安排,讓觀看者透過畫面能感受到當時作畫的季節和天氣,畫面渾然一體,整體色調明快,生動自然,這與畫家所達到的藝術高度與內涵修養是息息相關的,展現了其宇宙觀:天地萬物與我合一,心中有宇宙,宇宙中有神力,道氣統一,自然有靈,心悟而生。
(三)構圖
1.風景畫構圖:靈活多變、豐富多彩
楊鳴山風景畫作品的構圖體現出對西方古典繪畫傳統構圖的繼承和運用,其中一幅是月夜靜謐圖,月光投射在小河上,一派祥和,時間在一分一秒地流淌著,小草屋在廣闊的天地間悠悠旋移。草屋門口有一條沿著河邊穿過草地的小土道,那是人打水洗衣做飯一次次穿過草地留下的印跡,這是焦點透視;屋旁的大樹,木欖、河邊的灌木叢,都零散地分布在畫中四周,安排合理,這屬于散點透視;楊鳴山采用焦點透視和散點透視相結合的手法,開拓了畫面構圖方法。
其風景作品多運用中國山水畫中的“三遠法”。畫面前面的明度和純度高一些,用奶油色調平鋪大色塊,里面增添一些豐富的小變化,此為平遠;中部比前景明度略低,寬度占比較大,在廣袤的大地上描繪出幾棵樹,每棵樹有大小和形狀的變化,此為高遠;畫面最高處占比較小,是視線消失線及地平線,明度和純度最低。三層色彩明度依次遞減,表現空間深遠,給予欣賞者寬闊的視域,有了豐富層次變化的視覺效果,客觀再現風景的同時傳達自身對大地的深厚感情。楊鳴山將構圖作用在畫筆上,作品中寫實和寫意并存,形成獨特的繪畫風格。
繪畫作品中通過形象營造出的“平”與“靜”不僅是畫家眼睛看到的真實景物,也是畫家深厚繪畫功底的體現,體現了其所具有的高遠藝術境界,很好地把人引向“遠”和“淡”,這與楊鳴山一生淡泊名利、寧靜致遠的生命追求是一致的。
小幅風景畫構圖具有“馬一角,夏半邊”的特色。作品《新疆阿爾泰》選擇畫面下半部分為切入點,一條有微妙形狀變化的小河傾斜著橫穿畫面,河兩邊有兩叢草木分布,畫面簡單大方又不失意境。
作品《寧靜的余暉》在畫面上選取右邊一角,一個土坡、一棵綠樹、一角夕陽,大刀闊斧,簡潔明了,意境悠遠。構圖為三七分,上面是三,下面是七,給人以穩定和諧之感,正如吳其貞所說:“畫法高簡,意趣有余。”
2.油畫靜物構圖:天然、和諧、飽滿
靜物位于畫面中心,分背景和主體物,作品中的花卉生動自然,以物象自然本真的特質為起點,畫家善于捕捉花卉的形象特征,力圖表現花卉肆意綻放的姿態,呈現嫻靜典雅的氣質,筆觸細膩蘊含著力量;每個瓷瓶有著不一樣的質感,或莊重,或樸實,或雅致,這與畫家的個人氣質是分不開的。主體物占比飽滿,有畫面張力。畫家對物象的把握準確,能更好地突出景物安寧靜謐的特質。
3.油畫人物構圖:簡潔、單純、穩定
作品中人物呈半側面頭微低沉思狀姿勢,構圖簡明,女性知識分子形象特征明顯,氣質沉穩大方。其中一幅作品是新疆勞動女青年,構圖同樣簡潔明快,透露出新疆勞動女性質樸的形象特征,表現出新疆人民純真友愛的生活趣。
(四)意境
1.空靈純凈的風景
瑞士思想家阿米爾(Amiel)說,一片自然風景是一個心靈的世界。楊鳴山的風景畫展現了他心靈的美好。作品《夕陽愛吾斯港》對光線的處理十分到位,圖中陽光集中在岸邊的白塔上,光線柔和不耀眼,卻又有強烈的視覺集中點;河邊的游船也是以白塔為航行參照物,幾朵白云飄在空中,點綴著畫面。天上有淡淡的一層薄煙,朦朦朧朧的情調暈染開來;天空的冷灰和水面的藍灰形成對比,色彩和諧統一。遠山的黃和山腳下樹的暖綠豐富了畫面,穩定視平線。畫面中的一切都是淡淡的,天空靜朗,陽光自然撒下來,把明媚的陽光傾注在白塔上,指引著航行離家的人兒快快順利完成任務平安歸家。整個畫面因陽光顯得熠熠生輝,畫中人們的生活就此拉開了帷幕,在一天天有奔頭的日子里,勞動人民勇于挑戰老天出的難題,同時敬畏自然天氣,與大自然和諧共生,休養生息,繁衍后代。
2.寧靜清雅的靜物
宗白華認為,藝術意境的誕生,歸根結底,在于人的性靈。楊鳴山在油畫繪畫上花了很大的精力去修煉,一生都行走在琢磨油畫繪畫的道路上,造詣頗高。其靜物畫作品中充滿了樸素的意境美,可謂畫中有詩、詩中有畫。其中一幅作品整體偏黃綠色調,陶瓶是穩重的油綠大器物,梨子是清新明亮的黃綠色,幾種綠色有色彩明度的變化和色相的對比,它們相互影響又有著和諧的秩序,體現著畫家巧妙的畫面色塊安排功力。物體擺放得很有章法,后面以最重的瓶子支撐起畫面高度,顯得有厚重感;中部編排花籃,為次主體物;前面零散地放有梨子,放松畫面,視覺中心點在花籃這里,也是物體最豐富的部分;白布不規則的褶邊線條切割了畫面,打破了規則的桌面,畫面在整體的穩重中帶著些美麗的小跳躍。我們在觀看靜物畫時有一種內在的寧靜,很容易帶我們走進當時的氛圍,凝合的親切感撲面而來,自然的萬事萬物是那么有力量。
3.含蓄莊重的人物
楊鳴山的人物畫也很出色。其一幅作品中的新疆小女孩五官自然純真,面色紅潤,濃眉大眼,眼中有光,眼角微垂,嘴角上揚,有點認真,又顯得較為內向;畫家把她稚嫩的面龐畫得很生動,神態充滿了活力,耐人尋味;女孩佩戴金耳飾,具有時尚元素,頸間系了一條鮮艷的紅領巾,能強烈感受到小女孩對少先隊的崇高敬意以及自身佩戴紅領巾的驕傲感,畫面由此產生了神圣的莊重感。人物頭戴綠色民族帽,帽上有跳躍的彩色條紋,趣味十足,為我們展現出典型新疆人物的特征,可以看出畫家重點把握的是人物含蓄莊重的精神面貌。在人物色彩上,楊鳴山用色自然,用筆松動但下筆又收得很準,大筆觸筆筆落在結構上,面部形體轉折突出;五官概括化,不拘泥于細節,重整體,局部為整體服務。楊鳴山獨特的技法和理念,為新疆人物肖像畫注入了生命力。
四、楊鳴山繪畫的影響力
楊鳴山在藝術上具有卓越的成就,他獨特的繪畫技法和審美理念為新疆當代繪畫藝術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將法國印象派的色彩、俄國寫實主義繪畫技法和中國傳統繪畫大寫意熔鑄在一起,形成自己的審美特征。其繪畫主張個性表達,追求真實感覺、真切思想、真摯情感。油畫風景樸實典雅,油畫靜物莊重寧靜,油畫人物含蓄認真,每一幅作品都是楊鳴山愛世間萬物充沛情感的真實寫照。他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看世界的獨特角度,進退有據的構圖安排,純熟自然的技法,和諧統一的色彩,一起凝聚成一股氣,彰顯在他的優秀畫作上,給人以美的情感熏陶。陡劍岷老先生說:“楊先生油畫語言純熟,色彩淡雅明亮,作品中融入輕柔的情緒,呈現出浪漫抒情的風格。”
楊鳴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早期的新疆美術事業的奠基者之一,他質樸儒雅,為人坦蕩率真,待人接物總是滿面春風。他樂于把豐富的創作經驗手把手地傳遞給學生們,為新疆培養了大批藝術人才,“桃李”遍及天山南北。他有著深厚的民族認同感,其民族同理心是其油畫人物鮮活的補充劑。
五、結語
楊鳴山的畫作情感真摯,富有藝術魅力和感染力;他的繪畫語言富含哲理性,再現了生活景象的本真,體現了典雅的樸素美,也蘊藏了他追求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同時,他向我們展示了不向命運屈服的頑強精神、敢于挑戰權威的雄偉魄力。我們要以楊鳴山為榜樣,勇于創新,讓藝術之花開遍祖國大地。
[作者簡介]杜月,女,漢族,河南商丘人,貴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