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舒伯特《三首即興曲》(D.946)的創作背景
即興曲是19世紀出現且逐漸發展成熟的一種抒情器樂小品,屬于精致自由的即興作品,即興曲的英文(imoromptu)來源于拉丁文(expromtus),意為迅速的、現成的。舒伯特受德國作曲家馬施內與捷克作曲家沃齊謝克的影響,創作了著名的作品D.899、D.935、D.946即興曲。在生命的最后一年(1828年),舒伯特創作了《三首即興曲》(D.946),當時他正遭受疾病的折磨、孤獨、貧困以及貝多芬的離世對他的打擊,[1]作品中出現關于“死亡”“無奈”以及“與命運斗爭到底”的音樂動機與思考。[2]
二、舒伯特《三首即興曲》(D.946)演奏分析
(一)D.946第一首演奏分析
一開頭標記弱(p)的力度,左手持續的三連音音型對手指的顆粒性以及控制能力要求極高,右手的動機加入附點,更加短促。演奏時,注意控制好左右手聲部之間的音量平衡與著重的關系,右手附點節奏演奏時準確且清晰,著重音標記需要強調,后八小節第9—17小節的主題在平行高八度重復,力度從弱變為了強(f),演奏時需要明顯的對比。
第18—47小節,右手與左手三連音反向齊奏,以四個小節為一組,演奏時注意顆粒性的同時要連貫整齊,控制好音量,從弱至突強(fz)再回到弱。最強的和弦需要在演奏時將身體的力量傳至指腹,力量大且沉,音色渾厚。在作曲家標記極弱(pp)處,我們要及時踩下左踏板。
從第48小節開始,右手高音組成旋律線條,左手使用五指保持降B持續音。左手中聲部的旋律隨著右手的旋律而起伏,需控制好三個聲部的音色與音量關系,并做好三次漸強(cresc)、漸弱(dimin)的力度變化。
從第74小節開始,右手持續的八度音程和不斷地漸強,在演奏時左右手要注意3對2的節奏,右手的手臂手腕放松,手掌撐好,快速準確地向下擊鍵,以手腕為支點將手掌上下晃動,以慣性的力量持續擊鍵,這樣演奏的音色靈巧,手也不僵硬。從第88小節開始,左右手大跳的和弦需要將腰部的力量傳遞至雙手,注意著重記號以及突強,進入連接部,遵循譜面標記弱、漸弱以及休止符,嚴格按照譜面標記演奏,如此才能準確表現音樂風格與色彩。
從第120小節開始的B段同樣以弱開始,速度標記為行板(Andante),拍號4/4,柱式和弦要強調高音聲部,波音演奏得如陽光灑在湖面上,有波光粼粼的感覺。左手的低音(base)需要深沉。第133小節開始,右手的六十四分音符需踩下左踏板,非常均勻輕快,手指貼鍵觸鍵時,有向上運動的趨勢。可以先慢練,在每一個音都清晰的情況下盡可能彈得弱些。接下來左右手的震音演奏是一大難點,要在快速震動的情況下保持弱和均勻,突出右手的旋律。可以將指法安排好,手掌撐好后使用手腕左右晃動的慣性帶動指肚貼鍵觸鍵。
第146小節主題有所擴展,有短暫的離調,波音也變為和弦,突出果斷堅韌的音樂色彩,隨后安靜下來。這段的演奏需要感受每一次的主題變化以及把握正確的觸鍵方式,再現段演奏需要將強弱對比做得更加明顯。
從第167小節開始,A1段是A段的完全再現,二者的音樂處理較為相似,但要注意強弱對比更加突出。
(二)D.946第二首演奏分析
這首回旋曲A段開始時以極弱的力演奏溫暖、歌唱性的a樂句,這一樂句較長(共十小節),演奏時將歌唱性的旋律線條不斷向前推進,同時注意中間有小的分句,控制左手伴奏與右手旋律的音響效果,裝飾音在清晰的同時可以做一點小漸強。第7小節標記的漸強僅僅在兩小節中間做一下,之后馬上就弱下來。第11小節開始的b樂句轉成小調,力度也隨之回到極弱,在演奏時要踩下弱音踏板。第20小節a’樂句變化重復并擴展了a樂句,在演奏中要把握好力度的變化,隨著音樂旋律的起伏,內心的情緒要調動起來,觸鍵更加深沉。
從第35小節開始進入B段,這里右手十六分音符的雙音構成經過音樂句,這里要突出高音聲部,同時音與音不要粘連,在一小節內做漸強與漸弱,可以使用指尖貼鍵觸鍵,左手十六分音符的震音不能太強以防蓋過右手,可以使用手腕的上下運動帶動手指觸鍵,做到平均、清晰、極弱。從第49小節開始,需要突出左手的聲部,這時右手充當伴奏,在標記突強處,左手的手臂將力量傳給大拇指擊奏。這時的音樂情緒有種不安與激烈。第57小節開始持續地漸強直至極強(ff),這時的左右手要整體漸強不斷向前向上推進,不要有一絲猶豫,勇往直前,音樂氛圍也從陰暗轉到光明。
從第62小節開始,右手升高八度演奏,情緒柔和,連續下行的三六度音程在演奏時突出高音聲部,同時安排好指法將旋律連貫起來。
第88小節的A1段是A段的完全重復,如歌、溫暖的主題代表舒伯特對生活的熱愛,對世界充滿希望。
從第121小節進入C段,6/8拍變為4/4拍,標記速度同前(L'istessotempo),與之前相同的速度變成每拍四個八分音符,C段速度在我們聽起來變快了,流動性更強。演奏時應注意節拍的轉換,控制好速度,重音標記處在演奏時要松開弱音踏板。右手作為旋律聲部,跨度較大,應將掌關節充分展開,演奏旋律音時使用第四指、第五指,手腕帶動手掌將重心轉移至指尖。這里可以單獨慢練,旋律清晰連貫柔和。左手的音程要把握好力度,跳音的處理不應太過活躍,貼鍵跳就可以了。從第150小節開始力度整體增強至中強(mf),右手的旋律變為八度,這時不易連貫,可以設計同音換指的指法來確保旋律線條不中斷。左手的力度也隨之增強,同時注意左手中間聲部的突出。C段一整段演奏都需要注意旋律語句、語氣上的連貫以及音響和聲色彩的變化。
(三)D.946第三首演奏分析
A部分,第1—10小節右手八度音程勾勒旋律,演奏時注意開頭標記的弱歡快的節奏。在演奏時注意切分與跨小節時的節奏,重音記號在演奏時需要突出五指,小連線的語氣也要做出來,左手聲部擔任伴奏的同時要勾勒出低音聲部的旋律線條。從第11小節開始,兩個樂句有強弱對比,左右手同時演奏強與弱,如同對話一般。不光是樂句之間的對話,左右手的旋律也在對話,右手十六分音符跑動時要安排好指法,輕快靈巧。接著的樂句轉為C大調,這時要注意句尾的跳音、突強的表達。這段呈現出歡快活躍的情景,樂句之間相互模仿,變化重復將歡樂的氛圍不斷傳遞。
從第28小節開始,右手音型發生變化的同時左右手力度不斷增強,音樂氣氛變得激動,突出左右手切分節奏的和弦音型。演奏漸強時左右手同時做好準備,不斷向上推進音樂氛圍,達到頂點。演奏突強和著重音時要將手掌撐起來,立住手指后觸鍵。演奏完突強立刻放松手指、手腕以防僵住。大跨度的和弦在練習時要注意準確性。
從第52小節開始進入波希米亞民族舞曲風格的主題,注意左手以降E大調為主和弦的十六分音符的伴奏音型,右手高音組成的旋律以及小連線要運用指法以及手腕的運動將其連接起來。跳音的演奏要輕巧,突出旋律聲部,踏板要快踩快放。
從第70小節開始的連接段要將休止符保持夠,持續弱(tenuto)需要使用指肚貼鍵演奏,這里要將上一段的歡快情緒轉為安靜、平和。演奏時要仔細體會其中的過渡以及內心情緒的變化。[1]
B段第75小節,節拍換為3/2拍,這時節拍的律動感與之前大不相同,這一主題由四個小樂句構成,分句的演奏要有呼吸感,每一樂句的音量都有所不同,演奏時要做出區分并有所對比。第二次主題出現時,旋律變為左手的聲部演奏,右手的小連線中也隱藏著旋律的片段。可以使用手腕連奏的技巧,落、提、落、提有種運動的慣性。注意這里的音量標記為極弱,踩下弱音踏板的同時要將右手演奏旋律的空靈感體現出來。這里調性的變化也特別多,降a小調、降G大調、降e小調后回到降D大調。耳朵感受調性與和聲的轉變,體會不同調性中音符的色彩變化。剩下兩次主題的重復需要同之前相比做出呼應與對比。
尾聲(coda)部分,在《三首即興曲》(D.946)中,第三首的尾聲的規模較大,稱得上是真正的尾聲。該尾聲的第一部分是A段副主題的擴大與發展,情緒也更為熱情。樂句開始是不斷向上攀登的突強和弦,這里要借腰部的力量將和弦不斷推上去。到達最高點后下行音階緩沖了熱情的氛圍。接著連續八度下行音型,包含小連線、跳音、著重音、突強記號的演奏,這里的處理方式與之前一樣,只是左右手都低了八度。第二部分左右手的十六分音符在跑動時隨著音符走向漸強,但是不要漸快,要控制好速度。演奏八度的分解與震音時手臂與手腕要放松,手腕上下浮動帶動指尖貼鍵觸鍵;大臂要將力量不斷傳遞,再一次達到最高點后向下。第242小節,切分節奏以及跨小節連線再次呼應A部分,可以用強奏結束全曲。
三、結語
舒伯特是浪漫主義時期的奧地利作曲家,他的創作涉及體裁眾多,其中最杰出的是藝術歌曲,確立了藝術歌曲在音樂史上的地位。舒伯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創作了《三首即興曲》(D.946),本文對《三首即興曲》(D.946)的創作背景、演奏技巧、曲式進行分析,幫助演奏者更全面地學習和演奏這部作品。
[作者簡介]王祉涵,女,漢族,陜西西安人,西安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鋼琴演奏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