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拓展校外實踐基地建設方式,達成實踐基地建設目標,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我校以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深圳市顏川英語大學生實踐基地為依托,借助企業方師資與員工培訓體系,通過項目進校、培訓進校等方式,對我校部分英語專業學生進行了新型實踐教育。在這一過程中,企業方提供了培訓體系與部分師資,學院方則負責培訓與教學實踐管理,雙方協力達成了實踐教育目標,從而形成了校企合作與實踐基地建設的新模式,拓寬了校企合作途徑。
關鍵詞:實踐基地;項目進校;培訓進校;新模式
大學生實踐基地是大學生運用專業知識進行校外實踐活動的場所,其建設目標是為大學生提供切實可行的實踐機會,增強其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在大學生實踐能力培訓體系中,大學生實踐基地是重要的一環。實踐基地不僅為大學生提供了實踐所學知識的場所,同時也是檢驗教學成果的重要場所。對學校來說,“建設社會實踐基地可以有效提升現代社會高校大學生的就業能力”。
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深圳市顏川英語大學生實踐基地是依托深圳市三家關聯公司、面向珠江學院英語專業的實踐基地。自2019年項目立項以來,該基地依托學校和基地資源,積極進行教研探討和實踐教育建設。在這一過程中,基地課題組基于學院人才培養的需要和企業方實踐資源特點,采用了培訓進校、課程進校、項目進校等方式,將大量實踐與實踐教育內容融合到學校教育中,拓展了基地人才培養模式。
一、大學生實踐基地建設目標與預期功能
對大學生實踐基地建設,教育部出臺了指導性文件。根據《教育部關于開展“本科教學工程”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建設工作的通知》,大學生實踐基地的建設目標為:“通過建設實踐基地,承擔高校學生的校外實踐教育任務,促進高校和行業、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政法機關聯合培養人才新機制的建立。推動高校轉變教育思想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提升高校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社會責任感和就業能力。”
就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深圳市顏川英語大學生實踐基地而言,該實踐基地的建設目標是:依托我校英語專業“大基礎,多方向”的人才培養模式,結合粵港澳大灣區對英語教育、外貿、翻譯等行業人才需求的特點,培養具有扎實基礎知識、良好實際工作能力,且符合新時代特點的英語專門人才。此外,通過實踐基地建設,反向促進英語專業教學改革,從而豐富現有實踐教學體系,這也是該實踐基地建設的重要目標。具體而言,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深圳市顏川英語大學生實踐基地的預期功能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一)提供實習實訓以及工作崗位
限于大學自身特點,大學教育機構更偏重于提供系統的知識教育,較難提供全方位的實習實訓教育,而大學生實踐基地可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對于大學生而言,實踐基地能提供較為充分的實習實訓機會,在大學與就業之間搭建了一座橋梁。經過實踐基地的實習,學生能提前體驗就業工作環境,將所學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環境,從而形成實際工作能力。
(二)提供培訓課程與合作項目
為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競爭力,實踐基地應為學生提供相關培訓課程和合作項目。根據實踐基地依托的三家關聯公司的行業特點,基地預期的培訓課程包含教育、翻譯、外貿三個方面,具體包括教師崗位技能培訓、教材翻譯崗位培訓、外貿實務崗位培訓。此外,基地依托的一家公司正在進行某教育類App的設計與開發,我校畢業生也參與了該研究項目,并承擔軟件測試與教材糾錯等工作。
(三)提供實踐設備與研究資源
實踐基地的崗位實操,需要配套工作場所、實操設備,以及相關研究資源。具體而言,企業方應該提供教育實習崗位、教育技能培訓、翻譯(主要是筆譯)工作崗位、翻譯崗位技能培訓、部分外貿實習崗位,外貿實操培訓與實踐機會等。通過這些崗位與培訓,實踐基地將為學生提供較為全面的實習實訓流程與實踐培訓,切實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
(四)提供市場反饋與實習評估
在為學生提供實習與培訓的過程中,實踐基地依托的企業能利用自身熟悉就業市場的優勢,為我校英語專業教學提供反饋與咨詢。此外,在實習過程中,企業方基于自身需求,對學生的專業能力、實習表現進行專業評價,從而為我校英語專業課程建設和專業建設提供有效依據。
二、探索實踐教育新模式的原因
從國內大學生實踐基地的建設實踐來看,實踐基地采用的實習實訓形式主要包括集中實習、寒暑假實習、實驗室實習、項目實習等。其中,集中實習包括頂崗實習、專班等形式。上述實習實訓一般會安排在固定時間段(較多在大學四年級),讓學生實際進入工作單位進行工作操作,以便學生提早適應工作崗位,檢驗所學知識,并補足自身專業知識缺陷。
就實踐基地建設的模式與目的來說,上述主流實踐教育模式有助于實踐教育目標的達成。但另一方面,上述主流實踐教育模式也存在多方面的不足,這使得探索新型實踐教育模式很有必要。就我校英語專業實際情況而言,促使課題組探索新型實踐教育模式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主流實踐教育模式的局限性
從我校以及其他高校實踐教育現實來看,現今的主流實踐教育模式在實際操作中存在較多現實困難。高校設定的實習時間一般在大學最后一個學期(學年),但企業的用人需求在時間上經常是流動性的,受人才培養實踐時間經常難以對接。另一方面,因為人培方案的限制,學校與學生一方較為依賴集中實習的方式,但企業方的實習生安置消化能力有限,難以一次性安排大量學生一起實習。此外,因為工作場所在異地,集中實習也容易帶來師生安全與管理問題。
(二)我校英語專業實踐教學的現實需要
從高等教育現實情況來看,大學教育更偏重于知識教育,學校更傾向于向學生傳授經現實沉淀的理論知識,而需要在實踐中學習的知識和鍛煉的技能學生則無法有效掌握。我校英語專業教學同樣存在這些問題。
1.英語專業課程體系難以適應最新市場需求。近年的英語就業市場對英語專業學生提出了新要求。比如,英語教育市場對繪本、自然拼讀、戲劇等英語教育技能的要求日益提升,掌握自媒體技能以及多媒體技能的學生在就業市場越來越受歡迎。此外,一些輔助技能也越來越受到用人單位的重視。但是,英語專業很少專門開設此類基于就業市場需求的課程,也極少進行相關技能的培訓,學生因此存在一定的技能缺陷。
2.英語專業教材內容與現實生活需求脫節。現行英語專業教材在內容上側重文化傳播功能以及知識的歸納與理論化教學,但對英語如何在生活場景和職業場景運用,缺乏具體和深入的教授和訓練。此外,部分教材內容老化,教材設計理念陳舊,重知識輕能力。在這種背景下,提升英語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加強教學內容與現實市場需求的關聯,成了一個重要的問題。
3.實踐教學不足。實踐教學不足是英語專業教學的一個重要現實問題。英語專業的實踐教學普遍存在課時量安排不足、課程內容跟不上市場變化、缺乏真實的工作環境、實踐教學師資不足、學生實踐機會不夠等問題,并最終導致實踐教學效果參差不齊,學生的實踐技能難以有效提升。
(三)實習基地的需求
學生入職后,用人單位一般會組織崗前培訓。根據崗位的不同,崗前培訓的時間一般為一到三周。在崗前培訓完成后,學生實際上還需要一個階段的成長期,才能真正適應崗位,成為合格的員工。這個成長期一般為三到六個月。對于企業來說,這段時間有較大的風險成本(比如學生離職)。就前文所述大學生實踐基地的需求而言,企業方對學生的知識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具體包括專業工作場景語言能力、中國文化表達能力、教育培訓課程授課能力等。這些需求源于市場變化、科技進步以及社會發展,而學校應該根據這些需求,開設合適的課程或者進行相關教學改革。
三、我校對實踐教育新模式的探索
基于基地建設目標,并考慮到上述多方面的現實原因,課題組對大學生實踐教育模式進行了多方位探索,并總結出了幾種切實可行的新模式,下面介紹其中三種。
(一)公司項目進校模式
項目進校,是指將實習項目引入學校操作,將原計劃在實踐基地進行的實習項目,改在學校進行實習。自2019年以來,經過項目組與企業方協商,企業方將原計劃用于實習的英語教材錄制、翻譯與查錯任務,通過課題組發布給學生進行實習。學生通過網絡以及工作室現場培訓等方式,學習和掌握相關工作技能,之后通過網絡領取并完成任務。這項工作任務,為近60名學生提供了實習機會,幫助學生在畢業前參與了公司工作流程,了解了公司運作模式,并實際參與了公司的工作項目。
(二)技能培訓進校模式
在眾多企業培訓項目中,崗位技能培訓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從英語教育市場現實情況來看,自然拼讀、繪本閱讀、戲劇屋等少兒課程存在較大市場需求,但大學英語專業很少開設這類課程。因此,對英語教育方向學生進行相關技能培訓,非常有必要。
為了彌補這方面的不足,2022年3月到6月,課題組聯合其他相關部門,結合企業與學校資源雙方優勢資源,組織了以繪本閱讀和英語戲劇為主要內容的集教學技能培訓與教學實習實踐為一體的教學活動。整個活動面向我校教職工子女,共招收到30多名4-11歲的兒童,分為4個教學班,進行了兩個月的實踐教學活動。本次活動中,企業方與課題組一起為我校英語專業共40名學生提供了為期一周的以繪本與戲劇為主要內容的師資培訓,并在其后的兩個月實際教學過程中提供了教學指導與班級管理培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這個過程中,企業方的優勢教學資源與管理經驗被有效轉移到學校內部教學場地,部分英語專業學生通過學習繪本教學與戲劇教學,掌握了我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尚未規劃學習的內容。同時,課題組教師也通過參與培訓學習掌握了繪本與戲劇教學的一般流程以及企業方進行小班教學管理的先進經驗。本次活動對我校英語專業學生和教師專業技能的提升起到了促進作用。
(三)崗位培訓進校模式
除了技能培訓進校以外,企業方也將部分崗位培訓項目轉移到校園。在上述英語教材錄制、翻譯與查錯任務中,企業方根據崗位特點,對實習學生進行了外貿業務、App操作、翻譯標準、查錯上報等方面的培訓,以便學生熟悉對應崗位職能。
我校英語專業開設了外貿業務課程,所以外貿業務崗位培訓相對簡單。在實踐中,企業方主要通過網絡會議形式,為我校有在外貿行業就業意向的學生提供了外貿一般流程、外貿實操陷阱、企業產品介紹等方面的培訓。
此外,在上述繪本閱讀和英語戲劇教學實踐中,課題組根據企業方的小班教學一般管理方法,將學生分為4個小班,并為每個小班配置了部分實習學生,分別擔任主講、助教、班主任等不同職務,并對不同崗位的學生進行了對應的崗位培訓。通過崗位培訓,學生對不同崗位的職責有了充分認識,并在兩個月的實踐教學中,磨煉了相關技能。
對于學校而言,這種企業培訓進校的方式,幫助學生提前了解了就業工作場景,熟悉了企業工作規范,獲得了工作經驗,從而很好地實現了實習實踐目標。
四、評價與總結
從整個實踐教學過程來看,課題組對實踐教育新模式的探索,較好地實現了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深圳市顏川英語大學生實踐基地的預期建設目標與功能,其中包括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訓機會、培訓課程、合作項目、相關設施與資源等。通過與企業方的定期溝通,校方也獲得了企業方提供的市場反饋與實習評估,并依據這些反饋,對我校英語專業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進行了適度調整。整體而言,依托企業方的支持與實踐教育新模式的探索,相關專業學生較好地達成了預期的實踐目標。
對于學校而言,實踐基地可以鍛煉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幫助學校了解學生與就業市場需求的差距,從而避免自身的象牙塔困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課題組對于實踐教育新模式的探索,拓展了企業與學校合作的路徑,并為深化課程改革提供了新的借鑒案例,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不過,上述新模式也存在培訓的充分性受損、學生難以充分感受企業文化、課題組研究受到限制等問題,需要在后續實踐中進一步研究解決。
參考文獻:
[1]張明輝.基于實踐能力培養的高校大學生實踐基地建設研究[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16(3):28-30.
作者簡介:劉后青(1981-),男,湖南益陽人,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影視文學批評與教學法。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東省教育廳本科高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建設項目“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深圳市顏川英語實踐教學基地”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