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文物活化利用,推進文明交流互鑒,守護好、傳承好、展示好中華文明優秀成果。基于生態翻譯學理論下的三維轉換視角進行翻譯活動,有利于譯者更好地翻譯文物介紹詞,從多維度適應翻譯生態環境,提高文物文化的國際接受度。本文以中國國家博物館網站上的文物雙語介紹詞為研究對象,結合文體特征,探討了譯文的三維轉換及相應翻譯方法和技巧。譯文在保持并轉換原文生態的基礎上,采用了直譯法、語相調整法、音譯加注法等,基本適應了新的語言、文化、交際生態,提高了文物介紹詞的翻譯質量,推動了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的傳播與交流。
關鍵詞:三維轉換;博物館文物介紹詞;生態翻譯學;翻譯方法
一、引言
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政治、經濟、社會、生態文明和文化建設等方面取得了相應成就,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巨大貢獻。隨著中國國際社會影響力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外國游客想要感受中國文物的魅力,了解中國歷史文化。
文物是國家悠久歷史的見證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提高文物研究闡釋和展示傳播水平,讓文物真正活起來,成為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成為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名片。中國國家博物館作為我國文化客廳,代表著國家珍藏、研究、展示、解讀中華文化的最高歷史文化水平。文物的英文介紹詞如一座文化橋梁,向國際傳遞著中國文化和故事。搭好這座橋,文化才能更好地“走出去”,走進國外游客的心里,更好地適應譯入語生態環境。
學者胡庚申提出的翻譯生態學理論,從生態視角對翻譯進行整體性研究。該理論視閾下的三維轉換闡釋了如何使譯文適應譯入語的生態環境,增強譯入語讀者的接受度。文物介紹詞的英譯本需要適應國際生態環境以及國外游客的需求,才能增強其傳播度和接受度。因此該理論可為文物介紹詞的翻譯提供有效指導,為探究國家博物館文物介紹詞的翻譯方法和技巧提供了新的理論視角。
二、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介紹詞的文體特征
博物館文物介紹詞屬于信息型和呼喚型文本,側重點在于文本內容以及文本內容的接受者。
中國國家博物館官網的文物介紹詞極具中國文化底蘊。除了具有上述兩種文本的特征,還具有表達型文本的特點,其側重于作者以及文本的傳遞形式,具有美學特征,語體正式,辭藻華麗,信息量大。用詞上出現大量四字結構,富含節奏感,同時包含古文及部分文言文形式。
文物介紹詞的英文譯文的主要功能是幫助國際游客在有限時間內了解古跡,引發其對文物所蘊含的歷史和文化的好奇心。因此,譯者考慮到國際游客的預期需要、接受能力及文化背景等因素,不局限于漢語文本的形式,在文本內容、風格方面進行了取舍,在語言表達及邏輯上有所變化,適應英語的語法結構和表達習慣,提高譯文的可讀性。
三、生態翻譯理論下的三維轉換
胡庚申于2001年提出生態翻譯學理論。生態翻譯學基礎理論將翻譯簡括為三維轉換。
(一)生態翻譯學
“生態翻譯學”是一種多學科交叉的翻譯學理論,在旅游翻譯、文學翻譯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它不僅為翻譯學的研究開辟了新的路徑,還為探索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解說詞的翻譯方式與技巧提供了新的理論角度。
該理論最主要的部分是適應與選擇理論。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須將所有與翻譯生態環境相關的因素考慮在內進行適應和選擇。這些因素包括語言、交際、文化,以及作者、讀者等互聯互動的整體。“翻譯生態環境”由源語、原文和譯語系統三個要素構成,是譯者和譯文生存狀態的總體環境,它既是制約譯者的多種因素集合,又是譯者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選擇的前提和依據。因此,翻譯生態環境對于譯文的產生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三維轉換
生態翻譯學的基礎理論將翻譯方法簡括為三維轉換,即在“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選擇”的原則之下,相對地集中于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1.語言維。語言維是指譯者需在語言層面,主要是語言形式進行適應性選擇轉換。在英譯過程中,語言形式的適應性選擇轉換主要包括語體風格、遣詞造句、行文風格等。譯者需要把握文物介紹詞英譯的語言特征,同時考慮英漢兩種語言在表達方面的差異,并根據英語語用習慣,選擇恰當的詞匯、詞序、句式等。
2.文化維。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著一個民族的特定文化內涵,包括思維方式、心理觀念、歷史傳統、習俗信仰等因素。在翻譯過程中,譯者不僅需要考慮不同語言之間的差異,還要兼具跨文化意識,要注重源語和目標語之間文化內涵的傳遞與闡釋。譯者基于兩種語言文化間的差異,進行選擇適應,使譯文更好地被目標語讀者接受,避免產生誤解。
3.交際維。交際維是指翻譯過程中譯者對兩種語言交際意圖的適應選擇。譯者需要在語言信息轉換和文化內涵傳遞之外,注重交際意圖。交際意圖的準確傳達能使得譯文具實用性價值,旨在達成對源語和譯入語文本的交際生態的最佳維護和保持。
四、三維轉換視角下的文物介紹詞英譯實例分析
翻譯生態學中的三維轉換涉及的是翻譯實踐層面的具體操作,即翻譯方法,對于翻譯具有相當重要的指導作用。本文基于生態翻譯學下的三維轉換,探究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介紹詞的英譯方法和技巧。
(一)語言維的適應性轉換
中文文物介紹詞具有文學色彩,句式短小精悍,富有節奏感。在國家博物館文物介紹詞的英譯中,譯者主要采用了異化策略、直譯方法和增譯技巧。
(二)異化法——保留句式原有節奏
通常將譯文切分,使句式長短符合英語表達習慣,保留原文意義、內容及源語節奏感。例如花鳥紋金花銀碗介紹詞的翻譯,譯者采用平衡篇幅和保持語氣節奏的策略,將原文中的一些描述譯為不同短語,將“兩兩相對的”譯為“in pairs facing each other”,使譯文具有節奏感和流暢性,既保留了原文風格,也能使國際游客在閱讀文字時感知到圖片上花鳥的動態感。
(三)直譯法——符合英語詞序習慣
直譯法主要體現在文物名稱以及出土地點和時間的翻譯上。如“白陶鬶”,一種高嶺土燒制成的禮器,常置于重要場合。譯者采取直譯法,譯為“White Pottery Gui”,完全對應漢語詞序翻譯而來,符合文物翻譯的“回譯性”原則。其在語言形式和結構上與漢語相近,國際游客讀到該文物的英譯名稱時,立刻產生對應的聯想,實現了信息傳遞的效果。
(四)增譯法——顯化原文隱含邏輯
漢語屬于隱性語言,語義連貫、邏輯關系常隱含在句與句之間;英語屬于顯性語言,通過關聯詞來交代邏輯。文物白陶鬶的介紹詞中,漢語原文兩句話之間隱含的邏輯關系為因果關系,即“東夷族以鳥為圖騰,(因此)其文化中有不少鳥的形象。”譯文將這一邏輯關系顯化,增添“thus”一詞,使得邏輯關系更加清晰,句意表達明確,更加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
(五)文化維的適應性轉換
博物館文物介紹詞對文物的文化特征進行了概括性描述,包括時期歷史、考古發現以及民族文化知識,其翻譯關鍵在于準確傳達文化信息。在文化維方面的轉換,譯者主要采用了語相調整法、增譯法和音譯加注法。
(六)語相調整法——文化習慣順應化
游客看到文物介紹頁面時,語相會給人最直觀的感受。原文的文物名稱居中,而譯文的名稱靠左對齊(見圖一、圖二),更加符合英文的排版習慣。對照在國際享有盛譽的大英博物館,文物名稱也是靠左對齊排列,因此譯者在翻譯時從形式上也順應了英語文化習慣。
(七)增譯法——時間年代具體化
翻譯文物的出土年代時,常采用增譯,以使時間年代具體化。例如,“大汶口文化時期”對于中國游客來說耳熟能詳,而國際游客不具備中國歷史教育的文化背景,并不熟悉這段歷史。因此,譯者在時期名稱后增添了具體時間“c.4,200-2,500 BC”,幫助國際游客在其熟悉的時間體系找到對應的時間概念,有利于游客對文物文化的深入了解,以免造成困惑。
(八)音譯加注法——文化內涵清晰化
文物介紹詞中涉及很多中國特有的名稱,在英文中缺少對應詞匯,造成文化空缺。而音譯法沿用了中國古代漢語名稱,能夠凸顯文物的歷史文化背景,保留文物的民族風貌。然而,漢語拼音本身不蘊含意義,且發音有“平、上、去、聲”四聲之分,容易讓國際游客產生誤解。博物館的文物介紹詞英譯文本服務于國際游客,旨在準確傳達文物信息,有效幫助國際游客理解文物的文化內涵。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導致語言轉換中的文化缺失,譯者可用音譯加注法進行翻譯。如“盂”這種中國古代特有的盛飯容器,在翻譯時,譯者將其音譯為Yu,并結合加注法補充該器皿的用途,即food container,有利于國際游客準確認識該器皿,既凸顯了文化特性,又填補了文化空缺,使譯文從文化層面更加貼近觀眾。
五、交際維的適應性轉換
翻譯即交際,因此翻譯必須以交際維度為導向,使博物館英文文物介紹詞準確傳遞文物信息,滿足游客的閱讀期待。整體來說,在翻譯時,譯者從文體上進行了適當改變。中文文物介紹詞除了具有信息型和呼喚型的文本特點,兼具表達型文本特征,除了介紹文物名稱、出土信息、外表特征、制作工藝,還會講述背后歷史故事等,信息量大,篇幅較長,專業性強,辭藻華麗。翻譯時,考慮到國際游客閱覽網頁時的閱讀需求,即介紹語應通俗易懂、內容清晰,譯者降低了迷霧指數(該指數從詞數、難度、平均句長等方面考察一篇文章的閱讀難度),譯文迷霧指數大致處于7-11之間,降低了閱讀難度,用詞簡單,句法容易,多為簡單句、并列句以及語法基礎的復合句。在具體的翻譯方法和策略上,譯者主要采用了兩種翻譯技巧:省譯和摘譯。
1. 省譯。例如“虢季子白”青銅盤的介紹詞,原文以文言形式編寫,引用四處詩句,具有民族文化特色。段落大意為“該器皿底部所鑄銘文中提到的虢季子白率軍與玁狁作戰一事可以在《詩經》中的《采薇》《出車》《六月》《采芑》等章節中見到記載”。原文中的四句詩均在講虢季子白率軍與玁狁作戰一事,這一故事已在上文中介紹過,所以翻譯時將晦澀難懂的詩句省略,用通俗易懂的詞匯譯出大意和重點章節名稱即可,有利于國際游客了解這一文物及其背后的文化。譯者在保證信息傳遞的同時,站在國際游客的角度,注重受眾的接受效果,實現了交際維度的轉換。
2.摘譯。摘譯指根據特定要求從一文中選取部分,以反映該文獻的主要內容或讀者感興趣的內容。由于中西方思維方式和文化差異,中西方介紹詞的側重不同。中文介紹詞側重于介紹外觀,體現了思維的綜合性、主觀性、直觀化特點。英文介紹詞側重于介紹文物的背景知識,思維方式更傾向于分析性、個體性、客觀性。同時,在譯文中保留對于中華燦爛文明的自豪性評價,也能更好地發揮博物館文物英語介紹詞的信息傳遞與文化傳播的雙重功能。因此,譯者可以根據這一特點,調整篇章布局,采用摘譯策略,這樣更有利于國際游客獲取文物的重要信息,激發讀者的瀏覽興趣和對中華燦爛文明的欣賞之情。
六、結語
中國國家博物館薈萃了中華民族和世界的文明成果,高質量的文物英文介紹詞有利于提高文物介紹詞的接受度,多維度適應譯入語的生態環境,從而推動中華燦爛文化成果更好地“走出去”。
本文基于生態翻譯學理論中的三維轉換視角,研究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介紹詞的翻譯策略、方法和技巧:在語言維層面,譯者主要采取了異化、直譯和增譯,推動文本貼近英語的語言形式和表達習慣;在文化維層面,譯者采用了語相調整法、增譯法和音譯加注法,從文化層面貼近受眾;在交際維層面,譯者從交際對象出發,結合省譯和摘譯,實現了原文信息和文化自信的高效傳遞,提高了譯文的可讀性。
在三維轉換理論的指導下,國家博物館文物的英文介紹詞在語言、文化、交際方面更加適應英語生態環境,能夠契合讀者在這三個層面的閱讀需要。因此,生態翻譯理論中的三維轉換對于文物介紹詞的翻譯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也可以為國內其他博物館的文物翻譯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結合文中所提到的翻譯策略、方法和技巧,有利于譯文從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適應譯入語的生態環境,從翻譯角度守護好、傳承好、展示好中華民族璀璨的文明成果。
參考文獻:
[1]陳剛.旅游翻譯與涉外導游[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2]胡庚申.生態翻譯學的研究焦點與理論視角[J].中國翻譯,2011(2):5-9,95.
[3]黃忠廉.變譯理論:一種全新的翻譯理論[J].國外外語教學,2002(1):19-22.
[4]李芳.中國博物館解說詞英譯策略[J].中國翻譯,2009(3):74-77.
[5]林文濤.文物翻譯的規范化探析[J].四川文物,2013(4):86-89.
[6]蘇義媛.生態翻譯學視角下博物館文物說明牌的英譯:以云南省博物館青銅文化展為例[J].文博,2020(1):97-103.
[7]王瑞雪.生態翻譯學視閾下的文物翻譯研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6(12):83-84.
[8]肖麗民.生態翻譯學視閾下旅游景區介紹語翻譯研究:以湖北省博物館為例[J].海外英語,2020(6):65-66.
作者簡介:薛澤祎(2000.08-),女,山東青島人,哈爾濱工業大學,碩士,研究方向:英語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