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2035年實現全球第一農業科技企業”這是一項充滿挑戰和機遇的任務,更是一幅令人充滿期待的壯麗畫卷。勤勞的大北農人心系民族復興偉業,熱忱描繪出新時代新征程上的恢宏氣象,書寫屬于他們的嶄新篇章!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農業領域也在不斷變革和創新。大北農作為中國農業科技企業的佼佼者,積極投身于這場變革,以全新的姿態迎接新的挑戰和機遇。自創立以來,大北農一直致力于農業科技研究和創新,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在過去的30年中,大北農不斷拓展業務領域,從最初的飼料加工到如今的農業全產業鏈經營,逐步實現了業務的多元化和國際化。
面對未來,大北農制定了宏偉的發展目標:“2035年實現全球第一農業科技企業。”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大北農通過科技創新、拓展國際市場、優化產業結構等多項措施的實施,勇擔使命,開啟新程,期望為全球農業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擁抱“建設農業強國”大機遇
我國是世界第一大糧食生產國,具備強大的糧食生產能力,但從農業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和企業規模實力來看,“大而不強”一直是我國現代農業發展面臨的重大瓶頸,農業發展仍存在諸多問題和挑戰。
二十大報告首次提出要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中指出“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并強調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夯實國家安全基礎,都離不開農業發展。建設農業強國要體現中國特色,立足我國國情,立足人多地少的資源稟賦、農耕文明的歷史底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要求,走自己的路,不簡單照搬國外現代化農業強國模式。
在政策支持、技術應用、需求升級等因素驅動下,農業發展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我國進入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新時期。大北農緊隨政策引領,抓住機遇,通過不斷創新和發展,推動產業鏈一體化優質發展,產業布局涵蓋種業、食品、飼料、農業互聯網、動保、養殖等板塊,加速推進全球化布局,在美國、阿根廷、巴西等地設立子公司,同步推進歐洲、美洲、亞太地區總部籌建,強化國際競爭力,積極融入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建設。
科技創新助推“全球第一”目標
科技創新是農業強國建設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緊盯世界農業科技前沿,大力提升我國農業科技水平,加快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為推進新時代農業科技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大北農通過自主研發、技術引進、科技成果轉化及產學研合作等途徑,形成國際一流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擁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5個國家級科研平臺,與美國康奈爾大學、荷蘭瓦格寧根大學等世界頂尖研究型高等學府共建聯合實驗室。
2022年4月2日,在科技部與全國工商聯兩部門會商會議暨共同培育民營科技領軍企業座談會上,大北農等9家企業被認定為培育科技創新領軍企業,成為國家戰略科技(企業)力量。

占地近100畝、投資價值80億的大北農鳳凰國際創新園是全球單體最大的農業企業研發園,是我國農業硅谷,全球農業創新高地,必將有力推進大北農全球第一目標的實現。
此外,大北農與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華中農業大學、貴州大學等28所頭部院校、學會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并與國內200余所知名院校和研發機構建立了緊密的產學研合作關系。大北農在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方面的成就不僅有助于提升自身的競爭力,也為整個行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展望未來,共筑農業強國夢想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開局關乎全局,起步決定后程。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守好“三農”基本盤至關重要、不容有失。
按照黨的二十大部署,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前看,還剩下不到30年時間,農業強國建設的緊迫性凸顯。
國家統計局12月11日發布數據顯示,2023年全年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糧食總產量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這是屬于億萬農民的豐收,是屬于14億中國人的豐收,是黨的重農強農政策的豐收。
共筑農業強國夢凝聚了全社會對農業發展的共同期盼,農業企業、農業人更需承擔起重大的使命和責任。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大北農創業初期就提出創民族名牌是當代青年知識分子愛國主義的最好表現。跨越三十年發展,大北農初心如磐。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2035年實現全球第一農業科技企業”這是一項充滿挑戰和機遇的任務,更是一幅令人充滿期待的壯麗畫卷。勤勞的大北農人心系民族復興偉業,熱忱描繪出新時代新征程上的恢宏氣象,書寫屬于他們的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