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為緩解林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科學研判我國不同地區林業產業生態化水平及變化趨勢至關重要。研究通過中國年鑒提供的數據分析中國林業產業生態發展的各類指標,構建一種新型的林業產業生態化綜合評價系統,利用主成分分析、熵權法、N-DEMATEL和TOPSIS等主客觀組合賦權方法,綜合評價中國各省林業產業的生態發展水平和系統協調度。實證結果表明,技術創新能力是制約我國林業產業生態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全國林業產業的生態化發展水平和各種因素的協調程度有明顯的區域差異。對林業產業生態化發展水平的研究有助于促進林業產業的綠色轉型和升級,并依據各級省市的當地條件提供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生態發展;林業產業;主客觀組合賦權模型;綜合評價系統;協調度模型
中圖分類號:C8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16-0032-05
Abstract: In order to alleviat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forestr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cientifically judge the ecological level and changing trend of forestry industry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our country. This paper analyzes all kinds of indexes of ecological development of forestry industry in China through the data provided by China Yearbook, constructs a new ecological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of forestry industry, and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s th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level and system coordination degree of forestry industry in various provinces in China by using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weighting methods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entropy method, N-DEMATEL, TOPSIS and so on.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restricting th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of forestry industry in China, and there are 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level of ecological development of forestry industry and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of various factors. The research on th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level of forestry industry helps to promote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forestry industry, and provides targete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local conditions of provinces and cities at all levels.
Keywords: ecological development; forestry industry;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combination weighting model;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隨著中國生態“環境懸崖[1]”倒逼生態文明建設,社會開始反思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兩山理論[2]”提出的“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深刻地反映出我國黨和政府在環境治理問題上的決心和態度。早在“林業十三五規劃”中,國家就明確指出“林業建設是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性問題”。
1" 文獻綜述
產業生態的概念最早由Ayres等[3]提出,同時提出的還有“產業生態學”和“產業生態系統”的概念。Graedel等[4]指出應從產業組織的角度,基于企業組織與生物組織的相似性,探討產業生態系統中企業與環境如何協調發展的問題;Hawken等[5]從系統論方向思索,認為產業生態系統是與自然生態系統密切聯系的人造生態體系,產業生態學則是使產業系統及環境系統有機統一的理論基礎;Erkman[6]認為產業生態學所研究的產業系統運作與生物圈的相互作用關系能夠促進產業系統與自然系統協調運行;Lowenthal等[7]提出的自然生態學原理在產業研究中的應用提高了對產業系統的理解。
林業產業體系是多要素投入、多產業類型的復合體系,其發展規律與生態體系的共性(如整體性、關聯性、層次性等)類似。生態文明是指在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過程中,實現物質、制度和精神文明的統一,是實現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鍵。因而,林業產業生態化系統就是在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指引下,改變并打破目前的林產品生產模式,構建經濟、社會及生態和諧發展的林業產業發展模式。目前,學術界產業生態化評價研究的相關文獻較少,已有的研究多側重于工業產業與省際間的關系。在林業領域,大部分學者關注的焦點是林業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升級,鮮有關于生態視角下的林業產業發展研究,缺少林業產業生態系統的模型構建理論及林業產業生態化發展的評價研究。因此,本項研究的目的是在生態視角下系統地評估中國林業產業的發展狀況,從而能夠為從生態和經濟的方面促進中國林業產業的綠色轉型和升級提供建議,為促進我國產業生態化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證支持。
2" 研究設計
2.1" 數據來源
由于西藏的相關統計數據缺失嚴重,因此,本研究以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包括港澳臺)作為評價單元,研究時段為2009—2018年,數據來源于《中國林業統計年鑒》《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中國能源統計年鑒》《中國林業年鑒》及各城市統計年鑒。其中,涉林類指標來自《中國林業統計年鑒》,一些在《年報》中沒有進行統計的指數被另一本年報所補足,尚有遺漏的資料則用趨勢線法進行了推斷。
2.2" 模型方法
采用“主成分-熵權”的方法,對客觀權重進行了計算。主成分分析主要是對各因素進行降維處理,以避免指標數目與關聯度所帶來的問題,熵是一種熱力學的物理概念,可以測量系統的不確定因素,兩者相結合,能使指標評價體系更具科學性[8]。根據主成分因子的正負向差異將林業產業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通過熵權法計算主成分因子的熵值E,得到指標的客觀權重
主觀權重部分利用N-DEMATEL方法來識別影響因素權重。DEMATEL方法能夠研究并分析復雜系統中驅動因素之間的關系,再對其進行分類,用于長期戰略決策問題和檢測改進領域問題研究。中智模糊集有相當大的能力來處理決策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將中智模糊集與DEMATEL方法整合大有裨益[9]。
通過專家打分法問卷收集的數據以及表1得到中智模糊集直接影響矩陣,將其進行歸一化得到總直接影響矩陣S。利用N-DEMATEL方法計算影響度與被影響度的值,可得到主觀權重的Wi的計算公式
式中:fi為影響度,ei為被影響度。當決策信息不明確時,決定因素所占據的比重不僅要綜合決策者的主觀信息,而且還要兼顧其自身的客觀信息,故采用主成份-熵權和N-DEMATEL來組合賦權求其權值Wj′,從而達到了有利的補充效果,計算公式為
TOPSIS方法將已存在的評估對象按照與理想目標接近的情況,比較優勢和劣勢進行排名,能克服各種數據維度的差異,因此在解決最優問題時有較好的應用前景。根據計算所得的指標組合權重和收集的原始數據構建加權規范化矩陣,計算貼進度li,即林業產業生態化水平評價值,計算公式
式中:di+、di-分別為第i個評價對象與正理想解、負理想解的歐式距離。
協調性是衡量系統或各因素協調狀態好壞的一個重要指標,利用離差系數最小化協同調度模型,可以進一步分析各個指標間的協同作用,進而得到各省份的林業產業生態化系統協調度,具體的模型是
式中:C是協調度,Xi是系統指數的評價分數,m是指標的數量,k是調整因子。C值越靠近1,表示協同調度的水平越高,而C的距離越接近0,說明協同調度的水平越低。由于協調指數C僅從量的角度來體現各子系統的協調程度,難以全面地反映整個系統的協調發展狀態,故對上述模型進行了補充
式中:D是指發展的協調程度,T是指整體的發展程度。
3" 實證結果分析
3.1" 指標體系構建
本文應用德爾菲法進行專家咨詢,邀請8位林業專家組成專家咨詢組,成員構成為4名大學教授、2名研究所研究員、2名林業企業高層管理者。專家組經過多輪交流討論后,根據當前我國林業發展的實際,以林業產業生態化為目標層,結合產業生態化目標、內容、動力等內容遴選了包含4個準則層的33個關鍵評價指標,以期客觀反映林業產業生態化的全貌與本質[10],具體見表2。
借助數據統計分析工具SPSS19.0得到相關系數矩陣,在25個指標中對相關系數大于0.7的一對指標,剔除代表性弱的指標,留下更具代表性的另一指標,由此共剔除了8個指標:林業產業結構效益、林業新興產業經濟貢獻率、技術密集指數、專業技術服務產值GDP比重、主要林業產業集聚程度、林業萬元產值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林業科技成果數和林業科技人均經費投入。
3.2" 主成分提取和賦權
將林業產業數據進行主成分提取,本文取累積貢獻率大于81%的前5個成分作為主成分,也就是說,這個主成分以81.236%的精度體現了原始指標體系。根據指標所占比重及歸類結果可分別將5個主成分命名為:一二產業結構及集聚水平、資源耗用及污染排放水平、林地集約利用水平、技術創新水平、三產產業結構及集聚水平。進一步,將“主成分-熵權”法計算的權重及N-DEMATEL方法計算的權重相結合作為各指標最終權重,并計算林業產業生態化水平評價值及系統協調度。
3.3" 中國林業產業生態化水平分析
如圖1所示,2009—2018年中國林業產業生態化發展綜合評價值于0.5~0.55范圍波動,表明10年中中國林業產業生態系統總體上一直處于非常穩定的發展狀態。
中國林業產業生態化系統各系統層在2009—2018年均呈穩定發展趨勢,林業產業技術生態化系統層波動較大。各系統層具體分析如下。
1)林業產業結構生態化系統層包括了一二產業結構及集聚水平維度層和三產產業結構及集聚水平維度層。前者在10年間穩定上升,后者雖然經歷了較大幅度的波動,但總體仍是呈現上升趨勢,說明林業產業結構正向著合理化、高級化轉變。
2)林業產業組織生態化系統層僅包含林地集約利用水平維度層,其維度層評價值出現小幅波動。2014年林業產業集群化發展的勢頭明顯,但規模經濟效應、范圍經濟效應、學習效應還沒有充分體現,隨著林業產業集群發展,企業迅速聚集加重環境污染,使得同年資源耗用及污染排放水平有所下降,技術革新滯后的問題凸顯。
3)林業產業生產方式生態化系統層包含資源耗用及污染排放2方面,其維度層評價值總體呈現穩定小幅度上升趨勢。林業產業結構及聚集水平與能源消耗呈反向變動,說明林業產業以環境污染和資源消耗為代價的傳統運營模式沒有改變。
4)林業產業技術生態化系統層僅包含技術創新水平維度層,技術創新水平指數由2009年的0.191 9上升到2018年的0.261 8,年增長率達到了8.45%,是發展勢頭最好的同時也是發展趨勢波動最大的準層。
3.4" 中國省域尺度林業產業生態化基本格局
由表3可知,全國各省的林業產業生態系統協調度水平長期以來偏低,但在2013—2016年間出現了大幅度的增長,2017—2018年又回落至原先的協調水平,甚至有些省市下降至低于原先的水平,協調度水平的突然激增導致了林業產業生態化水平的大幅度變化。林業產業生態化評價值一直處于領先地位的省市大部分處于北方及沿海地區,評價值長期落后于全國其他省市的地區大多分布在中國的西北部。
如圖2所示,以2018年中國林業產業生態化發展格局圖為例進行分析:①協調度值較高的省市,上海、陜西、廣東、北京,林業產業生態化評價值基本不低于平均值,這些地區屬于高水平高協調型發展。地區政府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落實林業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優化林業資源配置、生態管理方式,實施能源生態林,實現了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均衡發展。②生態化評價值高協調度值卻遠低于平均值的省份,天津、甘肅、山西、山東,屬于發達失調型林業產業生態系統。發達失調型系統盡管具有很高的生態性,但體系內各要素未達到協調發展,這樣的發展模式很不穩健。這些地區自然條件和林業產業的良好基礎,使其具有較好的發展潛力,然而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問題:產業業結構不合理、生產率發展不均衡,產業產品總體質量不高;沒有實現有效的資源和商品流動鏈;科技發展水平普遍較低等。③重慶市生態化評價值低協調度值較高,屬于落后協調型林業產業生態系統。其林業產業生態系統發展處于協調狀態,但林業產業基礎差:森林林分結構簡單、地平均產值低、林業建設資金投入也偏低,導致發展水平低。④西藏、青海、新疆不僅生態化水平低,系統內部協調度也較差,屬于落后失調型發展。這些地區地處高海拔、邊境地帶,生態環境十分薄弱,各區域的經濟發展程度相對落后,體系的協調性也比較差。我國在西部區域的投資大多集中在生態環境方面,而林業產業投資卻相對較低,不但與東部發達省份存在較大的差異,而且與其他相鄰省份相比也有較大的差距。
4" 結論與建議
本文綜合運用主客觀組合賦值法、林業產業生態化計算模型和離差系數系統協調度模型,對2009—2018年中國林業產業生態化的綜合評價結果及其指標之間的協同協調進行了量化,并對其時間、空間上的差異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分析。中國林業產業發展與技術創新水平關系最為密切,科研成果轉化率較低是中國林業產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林業總體的生態學層次穩步發展,各因素之間的協調度雖有起伏,但已逐步改善。省級區域的生態等級逐漸提高,并且在區域內的排序比較平穩,但是空間分布差異顯著,表現為西北低、中部及東北部高的分布特點,要根據不同區域的發展情況,制定相應的發展戰略。
本研究提出如下啟示:①加強林業產業的“科技生態補”。提高科技水平是提高我國林業資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徑,一是大力發展新型的林業技術,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率;二是在傳統的林業產業中,加大再利用化技術、清潔化技術等循環技術的研發力度。②中國林業產業的生態型發展應因地制宜,改變地區內在發展不均衡的狀況:增加山西、云南、西藏、新疆地區的研發投入。我國的知識型組織分布在經濟力量雄厚的地區,西北部邊疆偏遠地區經濟發展落后,技術基礎薄弱;加強林業高科技企業的組織結構建設,林業產業組織的良好穩定發展是提升我國林業產業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北京、天津、黑龍江、廣西、甘肅的林業產業發展相對成熟,林業產業綜合實力和系統協調能力都比較強,保持目前的穩健發展勢頭即可。
參考文獻:
[1] 李全喜.何為“環境懸崖”:基于生態哲學的再思考[J].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5(3):29-33.
[2] 劉輝,白曉菲.“兩山”理論的實踐發展及其在生態文明中的意義[J].農業經濟,2022(9):41-43.
[3] AYRES R U, NORBERG-BOHM V, PRINCE J, et al. Industrial metabolism, the environment, and application of materials-balance principlesfor selected chemicals [M]. Lazenburg: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pplied Systems Analysis, 1989.
[4] GRAEDEL T E, ALLENBY B R. Implementing industrial ecology [J]. IEE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Magazine, 1993,12(1):18-26.
[5] HAWKEN P, LOVINS A, LOVINS L H . Natural Capitalism: Creating the Next Industrial Revolution [M]. Oversea Publishing House, 1999.
[6] ERKMAN S. Industrial ecology: an historical view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1997,5(1-2):1-10.
[7] LOWENTHAL M D, KASTENBERG W E. Industrial ecology and energy systems: a first step [J].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mp; Recycling, 1998,24(1):51-63.
[8] 李丹琪,張佐敏,吳佳楷.綠色發展、省際空間溢出與區域開放度提升研究——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空間杜賓模型[J].商業經濟研究,2020(1):126-130.
[9] KILIC H S, YURDAER P, AGLAN C. A leanness assessment methodology based on neutrosophic DEMATEL[J]. 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ystems, 2021(59):320-344.
[10] 王璐.重點國有林區林業產業生態化水平評價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