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脫貧攻堅取得勝利,鄉村振興進入全面推進期,鄉村振興目標的實現需要人才的振興。而農業院校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就業,一方面解決農業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另一方面也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資源,實現雙贏的局面。對此,該文從國家長遠發展、農業高校自身發展、農村現實發展及農業院校大學生就業需求出發,對農業院校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就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分析,提出加強和促進農業院校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就業的意見和建議,對鄉村振興目標的順利實現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業院校;大學生;農村基層;就業
中圖分類號:F323"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16-0185-04
Abstract: With the victory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our country, rural revitalization has entered a period of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oal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needs the revitalization of talents. The rural grass-roots employment of agricultural college students, on the one hand, solves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agricultural college students; and on the other hand, it provides human resource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achieving a win-win situation. In this regard, starting from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the self-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the realistic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and the employment needs of agricultural college student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agricultural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t the rural grass-roots level, proposes strengthening and promoting the employment of agriculture college students in rural areas, which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smooth realization of the goal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college students; rural grass-roots level; employment
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將“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為目標,通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而鄉村振興目標的實現依賴于鄉村人才的振興,鄉村人才的培育是農業高等院校的重要職責,農業院校大學生是鄉村人才的主力軍。在2023年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的同學們的回信,對他們“通過學校設立的科技小院,深入田間地頭和村屯農家,在服務鄉村振興中解民生、治學問”表示欣慰。勉勵他們把課堂學習和鄉村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建功立業,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青春力量[1]。目前,中國農業大學在全國24個省區市的91個縣市區旗建立了139個科技校園,為鄉村振興添活力[2]。這些科技小院的建立,讓我們看到那些走進鄉土中國,奮斗在村屯農家的農業院校大學生努力用自己在學校學到的科學技術知識不斷為基層農村帶來發展活力,在鄉村振興大舞臺上施展才華,貢獻力量。因此,農業院校大學生到鄉村基層就業,提供人才保障,對鄉村振興目標的實現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1" 農業院校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就業的必要性
1.1" 農業院校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就業是國家鄉村振興目標實現的需要
為徹底解決“三農”問題,黨的十九大提出以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目標的鄉村振興戰略,而鄉村振興的核心要求是人才振興。第一,產業興旺是基石。發展現代農業是產業興旺的重要內容,其需要產品、技術、管理的創新,提升農業的良種化、機械化、科技化、信息化和組織管理現代化,實現農村農林牧副漁的轉化升級,這都需要具有科技管理知識的新型職業農民。農業院校的大學生不僅懂專業知識,還懂管理,對促進農村產業升級換代具有重大作用。第二,生態宜居是提升鄉村發展質量的重要保證。農村村容村貌的改變不僅體現在硬件設施的改善,還需要改變人們的意識。這亟需融入過外界生活、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農業院校大學生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行動帶動村民轉變觀念、接受國家政策。第三,鄉風文明是農村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農民的精神文明建設不僅需要提升農村的文化、醫療、教育,還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遵守村規民約,發揚誠信等。需要接受過系統大學教育培養,在法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有宣傳優勢的農業院校的大學生積極參與進來。第四,治理有效是推進基層民主建設的重要保障。國家治理體系的完善與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現離不開基層民主的發展。這需要具備較強民主法治意識的農業院校大學生參與到農村治理中來,這對推進村民自治的實踐將產生重要影響。所以鄉村振興目標的實現,需要懂知識、懂農業技術、懂宣傳、有自由民主觀念的農業院校大學生的參與,他們是鄉村振興戰略能否順利推進的核心力量。
1.2" 農業院校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就業是農業院校自身發展的需要
農科是農業院校辦學的優勢和特色,農業院校是培養農業科技人才,傳播與創新農業科技的重要基地,其培養的農科類畢業生一直被社會廣泛接受和認可,服務農業、農村、農民是學校辦學的根本宗旨。2019年9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回信中提到:“新中國成立70年來,全國涉農高校牢記辦學使命,精心培育英才,加強科研創新,為‘三農’事業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新時代,農村是充滿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創業的廣闊舞臺,我國高等農林教育大有可為。希望你們繼續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提高億萬農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質、促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不斷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3]。從回信中我們看到黨和國家對農業院校寄予的希望與重托,農業院校只有不斷創新,培養出優秀的涉農人才,滿足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需要,才能實現自身的快速發展。
1.3" 農業院校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就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需要
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正在建立,科技在農村、農業發展中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但是據統計,2021年我國每1萬農業人口中,技術人員只有4名,我國農村創新型人力資源占農村人才資源總數不足2%[4]。同時,農村經濟新業態的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農村電商等產業的蓬勃發展,加劇了農村基層對人才的需求。農業院校的大學生可以在農村基層獲得發展空間。農業信息化已經成為現代農業企業經營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網絡原住民的農業院校大學生,其既懂農業專業知識,又懂得使用網絡信息,是一種復合型人才,是目前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因素。所以,農村基層既為農業院校大學生就業提供了廣闊施展才能的舞臺,也解決了農業農村人才緊缺問題,實現了“雙贏”。
1.4" 農業院校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就業是解決就業難社會問題的需要
隨著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轉化為大眾化教育,大學生錄取比例一路攀升,2023年高校畢業生達到1 158萬,與2013年的700萬相比,增長幅度達到165%,再加上往年沒就業的,使大學生就業難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而農科類院校的大學生就業更是難上加難。因為農業院校的大學生大多來自農村,普遍存在上大學就是為了跳出“農門”,大學畢業后不愿意再回到農村就業或創業[5]。以云南農業大學為例,涉農專業大學生超過80%希望從事非農產業,40%以上的同學畢業后不愿意回到四線以下城市就業,希望留在二線以上城市工作。在此背景下一些農業院校出現師資力量雄厚,但因專業、就業問題而在招生中遇冷的現象。如果不重視該問題,就會出現農業院校學生就業難,最終導致招生難的惡性循環。面對這種狀況,農業院校要繼續發展下去,必須積極開拓農村就業市場,讓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就業,既解決了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又讓農村獲得寶貴的人才資源,還讓農業院校得到發展,實現三贏的局面。
1.5" 農業院校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就業是提升農村基層人口整體素質的需要
隨著中國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推行,農村基層人口素質與十年前相比有較大提升,村里的高中畢業、甚至是大學生人數在逐年增加,但是這些高中畢業生很多都到外地打工,而大學生畢業也留在外地工作,導致基層農村人口的素質沒有實質性改變。當代農業院校的大學生思想活躍,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強,集新知識、新技術、新信息于一身,到農村基層就業會給農村基層帶來現代化、科學化的新思想、新觀念,提升農村基層人口的整體素質,縮小城鄉差距,推動城鄉均衡發展[6]。
2" 農業院校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就業的可能性
2.1" 國家政策的大力引導為農業院校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就業提供政策支持
國家一直以來都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支持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就業和創業,如農業院校大學生到農村基層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崗位就業的,給予生活補貼,參加社會保險。到中西部艱苦邊遠農村基層就業的,償還學費或代還助學貸款。在公務員考試中,也向到農村基層就業者實施加分照顧和政策傾斜。中央“一號文件”曾提出創新農業經營體制,發展農業專業戶、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為農業院校大學生創業提供了機會。除了在政策上支持外,行動也在推進,國家搭建的“三支一扶”“西部計劃”“到村任職”和“農技特崗”等項目平臺引導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就業。
2.2" 農村基層可以給農業院校大學生提供充足的就業崗位
據統計,截至2021年,全國范圍內有691 510個行政村,14 677個鄉,如果每個鄉一年吸收3名農業院校大學生就業,一年即可創造44 031個就業崗位。每個行政村再吸收5名農業院校大學生就業,一年即可解決3 477 550個大學生就業,這是一個龐大的就業數據。
2.3" 農村基層可以給農業院校大學生提供施展才華的空間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農村的發展,朝著規模化、產業化方向發展,農村除了發展規模農業以外,鄉村旅游、電商、農家樂等也在蓬勃興起,這不僅需要專門的農業技術人才,還需要農業農村管理人才。也就是說農村除了有農技、畜牧、水產、農機和經管等與農業院校大學生傳統專業相對口的就業崗位,還可以從事農業承包經營、基層管理、搭建企業與農村社會平臺的中介,做農民企業家和新型農牧場主,在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都能積極發揮重要作用。
2.4" 農業院校大學生對基層農村熟悉而有感情,能快速適應基層農村工作
農業院校的大多數學生都來自農村,對農村的資源和社會環境較為熟悉,對農村有著質樸的情感,其在內心一直對家鄉的發展有牽掛,與其他院校的大學生相比,能較快、較好地適應農村生活環境。
2.5" 農業院校的專業設置和實踐教學為農業院校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就業奠定了基礎
農業院校對農業科學研究有著一批高水平、高層次的農業教學科研人才和團隊,不僅有以農業科學為核心的專業,還有涉農的經濟、管理、工程等專業,可以說是對農業科學進行系統、全面、理論與實踐的全方位研究,對傳播、推動、促進農業技術創新發揮著重要作用。如云南農業大學院士團隊帶領學生在瀾滄蒿枝壩地區種植冬季馬鈴薯,旱地種植水稻、林下種植三七等項目的實踐,大學生不僅掌握了種植的技術,還有到當地實踐的機會,了解農村,幫助村民通過拼多多等電商平臺售賣土豆。甚至很多農業院校在發展的過程中依托自己的專業、地緣優勢,與農村地區及農業企業建立了校企合作模式,給學生創造了與農村、農業企業實習與實訓的機會,讓農業院校的大學生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提前適應農村基層工作環境和條件。農業院校的大學生通過在這樣的專業背景下學習實踐,掌握了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畢業后到農村就業創業,能夠快速地在基層農村推廣農業科技,促進農村生產力的發展。
3" 加強農業院校大學生到基層農村就業的意見和建議
3.1" 加強中央關于農業院校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就業政策的宣傳與落實
3.1.1" 國家加強對農業院校大學生到基層就業政策的宣傳引導
國家要通過電視、報刊、廣播和網絡等多媒體對農業院校大學生宣傳黨和國家對解決“三農”問題的各種政策及對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就業的優惠政策,并對那些曾經服務西部,扎根農村基層,在農村自主創業的典型事跡進行宣傳,甚至讓其到農業院校作報告,通過示范效應帶動農業院校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就業[7]。
3.1.2" 建立農業院校定向招生制度
為了解決基層教育醫療問題,國家實行定向免費師范生、醫學生制度,在實踐中收到良好的效果。以此為鑒,“新型農民”的培養也可以通過免費定向制度來實現,即在高考招生時,愿意從事農業農村工作的同學報考農業院校,可以免除學費,畢業時回到填報志愿的定點服務地區就業,這樣學校招到了真正愿意從事農業農村工作的學生,學生到校后也安心地從事農科專業學習。
3.1.3" 農業院校大學生農村基層就業獎勵制度
國家制定政策,對畢業后到農村基層就業的同學給予一次性物質獎勵,對到農村基層從事“三農”工作的自主創業者不僅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還對創業資金以無息貸款等方式進行支持。農業院校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創業在行政審批程序上實行綠色通道,在稅費上實行相應的減免政策。最終讓農業院校的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就業能夠真正獲得實惠,為其他還處于就業選擇困惑的同學起到示范帶頭作用。
3.1.4" 設立單獨的農業院校大學生進入農村基層就業的考試制度
當前農業院校大學生進入基層農村就業主要通過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的考試,但公務員考試與農業科學知識聯系較少,如公務員考試中必考的申論,對于農業院校的大學生來說是弱項,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事業單位如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的考試也是參照公務員考試,即所謂的“參公管理”,農業院校大學生想獲得農業推廣技術崗位,參考時考試內容也免不了脫離農業知識技術的考試,從而導致農業院校大學生去不了專業對口的單位。因此,建議設立單獨的農業院校大學生進入農村基層就業考試制度。
3.2" 加強農業院校教學改革和就業引導
3.2.1" 創新農業院校專業課程和教學內容
農業院校是提供鄉村振興人才的搖籃,學校專業課程的設置直接影響著培養出來的大學生能否適應當今農業農村的需要,農業院校的專業課程和教學內容必須凸顯時效性和針對性。因此,農業院校在課程設置上,除了繼續對農業科技進行深挖,還要不斷更新,挑戰新領域,在研究糧食,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的種植和畜牧產品的養殖外,還要開設鄉村財務管理、鄉村旅游開發、鄉村經濟組織管理、農村電商等適應新農村發展要求的課程內容,讓課程內容的設置與基層農村需求緊密結合起來[8]。
3.2.2" 創新農業院校實踐教學方式
理論聯系實際是教育學永不變的法則,對農業教育來說顯得更加重要。目前很多農業院校在寒暑假通過“三下鄉”等活動讓大學生接觸農村生活,了解農業、農民,但只有少部分同學有機會參加,而且時間較短。對此,學校應建立專門的實踐基地,與農村企業、合作社建立長期合作關系,讓大學生到實踐基地進行實操演練,不僅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還能真正了解農村、親近農民,加深對基層農村農民的情感,增強改變落后農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3.2.3" 實行農業院校大學生定點實習制度
實習制度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環節和重要階段,一方面能檢驗大學生在校學習的成果,另一方面也是為大學生就業,進入社會進行預演,是大學生能否順利適應工作的關鍵期。但是,隨著近年來就業多元化,就業難現象明顯,考研、考公務員的同學增加,在大四本該進行實習的時間被其拿來復習考試,從而使實習名存實亡,學生為了完成實習任務的要求,就在有熟人的單位請人蓋個章,交差了事。對此,農業院校要高度重視,可以在農村合作社、企業建立定點實習制度,讓大學生真正完成實習任務,在實習中檢驗所學科技知識,增強與人交往、管理農村農業事務的能力。
3.2.4" 在日常教育中培養農業院校大學生愛農情感
農業院校不僅承擔著大學生的專業教育重任,還承擔著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務。不僅需要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引導學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引導農業院校大學生知農、學農、愛農,樹立投身服務基層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榮譽感,將個人人生價值的實現與國家發展戰略緊密結合在一起的責任意識。還要在專業課教育中注入思政元素培育農業院校大學生面向農業農村就業的觀念,全面理解鄉村振興的內涵和重要性,通過深挖農業科技、生態農業、特色農業中蘊含的經濟價值,讓農業院校大學生看到投身農業的物質價值所在,并非是畫餅充饑,能滿足其自身的合理物質需要,從而選擇到農村基層就業。
3.3" 農業院校大學生積極調整心態轉變就業觀念
農業院校大學生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積極調整心態轉變就業觀念,主動研究國家就業政策,密切關注現代農業發展趨勢和當今新農村建設發展前景,結合自己的專業找準從事農業事業發展的領域和方向,在學習中不斷培養自己熱愛“三農”的情懷,樹立振興“三農”的志向。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的同學們的回信[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677591.
[2] 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探索農業綠色高值新模式[N].光明日報,2022-12-25(3).
[3] 習近平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回信[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1340883.
[4] 鄧文麗,唐琳玲,陳莉萍.廣西涉農類高職院校在校大學生服務新農村建設的調查分析——以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0,19(16):129-131.
[5] 羅璇.農業院校畢業生服務新農村建設的機制探析[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4,28(7):52-57.
[6] 趙鳳,梁耀明,李華忠.農業院校大學生基層就業的促進機制研究——以梅州市為例[J].廣東農業科學,2014(2):229-232.
[7] 方蕾.農業院校大學生農村就業的SWTO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15,43(2):447-451.
[8] 華曉曉,楊向黎,王猛.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院校大學生農村基層就業培育機制研究[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22,39(5):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