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鄉村振興是新時代下黨與國家的重大戰略部署。鄉村振興,思政引領,干部為先。作為振興鄉村的中堅力量,廣大基層青年干部的思想素養直接決定該項戰略的順利推進,關系到最終目標的實現。該文從“三思”——思政教育、生活思政和課程思政入手,探索鄉村振興下基層村干部思政的構建,助力鄉村振興。
關鍵詞:鄉村振興;思政;村干部;鄉村;青年干部
中圖分類號:G773"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16-0189-04
Abstract: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 major strategic plan of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in the new era. Rural revitaliz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guidance, cadres first. As the backbone of revitalizing the countryside, the ideological literacy of the broad masses of grass-roots young cadres directly determines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strategy and is related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ultimate goal.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ree Aspec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inking, in personal life and in all courses and explores way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for grass-roots village cadres under rural revitalization, so as to facilitate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village cadres; rural; young cadres
2022年2月2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1],這是本世紀以來我國發布的第19個有關“三農”工作的指導文件。鄉村振興戰略這一重大決策部署的實施,有益于推動我國農村經濟、文化的發展,進一步推動經濟的穩定提升。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2]。
1" 鄉村振興與思政教育
黨的十九大做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大判斷。
在現代經濟、文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逐漸進入全新的發展時代,面對新時代和新形勢,思政教育不斷受到社會多元思潮、文化、西方負面言論所帶來的影響,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思政教育影響力弱化。紛繁復雜、良莠不齊的思想觀念侵蝕著部分人的精神世界,阻礙了新時代的鄉村發展。一些人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忽視道德層面和精神境界的提高,在鄉村出現了一些鋪張浪費、急功近利的現象,這就需要相關思政教育工作落實到位,為鄉村振興提供保障,為鄉村的發展奠定思想基礎。因此,新時代背景下,有必要對鄉村青年進行思政教育,特別是對基層鄉村干部思政教育的加強。振興鄉村,干部先行,通過思政教育提升其思想信念,為不斷開創新型鄉村建設新局面奠定基礎。
思政教育對提升道德素養、政治素養及價值認同具有現實價值和意義。鄉村振興需要廣大致力于鄉村發展的青年力量的積極參與。思政教育給鄉村振興提供了發展方向,也帶來了精神動力,通過將個體價值與社會發展緊密地結合起來,從而積極、自覺地參與、助力鄉村振興,共同致力我國現代化建設。
2" 目前鄉村基層干部存在的問題
2.1" 學歷、文化知識水平層次不一
整體而言,村干部存在學歷偏低,文化知識水平層次不一,因發展地區差異也有層次區別。鄉村干部在一定程度上是國家政策的基層直接執行者,其執行是否正確、到位與其學歷、知識文化水平有一定的相關,其知識水平層次影響到對國家政策的理解與詮釋。若知識水平層次不夠,可能導致理解國家有關政策方面不深刻、不到位,在執行方面有偏差,從而影響管理效果,跟不上新時代發展要求。因此,有必要對鄉村干部進行文化知識的提升學習。提升村干部的整體知識水平與素養,促進干部在村的主導作用,促進鄉村經濟的生機與活力。
2.2" 村干部的思政能力層次不一
村干部自身思想、工作作風和整體素養,直接關系到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在農村的貫徹執行,關系到農村的改革、發展與穩定。
振興鄉村,需要一支強有力量的領導團隊。新形式下,許多干部都在積極嘗試思政,其效果因層次與深度而異,部分村干部存在形式主義,但社會發展的核心價值常被忽視。村干部的政治覺悟、思想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農村黨的建設工作。在思政教育欠佳情況下,加強與完善村干部思政培訓教育學習是有必要的。通過系列相關的思政培訓,提升鄉村干部的整體素養,樹立理想與信念,振興鄉村同步發展的人生信念,積極承擔時代賦予的重任。
2.3" 部分村干部的工作怠慢或兼業化現象
部分村干部工作怠慢,比如要求宣講的活動響應不夠積極,或兼做村以外的產業,鄉村經濟的吸引力欠佳,呈現干部管理與鄉村脫節現象,如村干部不在鄉村或利益不在鄉村,或與村的關系不熟悉,其社會關系更多在村以外的城鎮,兼職村外的工作。
如何對鄉村基層干部進行思政教育?如何吸引鄉村基層干部,特別是青年干部,促其致力于鄉村發展、振興鄉村?全國各地都在積極探索中,也有很多積極的創新。
3" 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基層干部“三思”而行的思政教育探索與構建
創新改革,理念先行。鄉村振興,黨建引領,干部為先。干部素質是立身之基。要在思想上引領農村基層干部把握時代發展趨勢,與時俱進,與振興鄉村同步發展,積極承擔時代賦予的重任。鄉村村干部的思政教育可以從“三思”入手:思政培訓教育、生活思政與課程思政。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探索鄉村基層干部的思政教育與構建理念設計思路,探索鄉村干部的大思政,以多維度、全過程進行思政教育,構建鄉村干部思政教育體系,培養高素養的鄉村干部人才。
3.1" 村干部的思政培訓教育
村干部的思政培訓教育可以從教學3大元素入手:培訓資料,培訓教育隊伍與培訓方法。
3.1.1" 構建鄉村振興培訓課程的思政資源庫
培訓教材在培訓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如何用好干部培訓材料,是培訓學習的基礎與保障。一方面,培訓教師在現有思政教育培訓材料基礎上,進行思政教育。思政是在新時代背景下的理念。理念先行,相關的配套資源卻很有限。培訓教師要努力挖掘培訓材料中的思政元素,思政教育要多元化,內容可包括鄉村文化自信、工匠精神、熱愛家鄉情懷、科學種植、科學發展和民族精神等。通過思政教育,培養更加合格的新型鄉村接班人,振興鄉村,發展新型鄉村體系,促進鄉村的現代化建設。另一方面,培訓教師團隊可以積極參閱相關出版社新開發的教學資料,采用新出版又符合思政教育要求的教材,若暫時資源有限,也可以嘗試開發思政教學資源,將思政元素融入村干部培訓材料,如編寫具有中國特色、地方特色的思政培訓材料,包括紅色文化在鄉村,體現思政元素的,也可以采用現有影響力大的、有示范效果的政府報告、新聞素材,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創新性發展,通過挖掘新時代的鄉風文明,進一步豐富中華優秀文化,以不同的視角、不同層面對鄉村干部進行思政教育,提升干部的思政素養。
3.1.2" 鄉村干部思政教育隊伍建設
首先,要加強培訓專業隊伍建設。鄉村振興思政教育需要有一批政治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目前對村干部進行思政教育的隊伍相對比較薄弱,要提升相關的教師隊伍建設,保障隊伍的穩定性,以便更好對基層干部進行思政教育培訓。
其次,要樹立鄉村干部思政教育目標。目標要與振興鄉村結合。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2]。
基層干部的思政教育是長期工程,其培訓的目標要有明確性、衡量性、可實現性、實際性。系統、合理的培訓目標有利于促進干部思政素質的逐步提升。村干部的思政教育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基層干部的思政目標要把通識人文價值與特色目標相融合。一邊抓好通識人文價值,包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敬業、責任、守法與友愛等;一邊抓好地方特色發展目標,因地制宜,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基礎上,發展地方經濟,促進鄉村的現代化建設。如結合地方特點發展科學探索精神,開展特色的地域科學種植養殖;開展立足地方特色,振興地方特色產業;通過文化差異對比,發展鄉村文化自信;通過傳播媒體介紹地方特色,講述地方故事,傳遞鄉村振興的聲音,呈現中國鄉村的積極形象。
3.1.3" 探索3+1的村干部思政培訓模式
第一,探索3+1培訓模式。村干部的思政培訓教育,可以用3+1的培訓教學模式,即培訓授課基礎上,進行辯論與分享,開展以小組為單位的項目教學,最后融合社會實踐,理論聯系實際,加深對教學培訓內容的理解與應用。
培訓模式可以系列開展,學習模式采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模式,從不同的廣度與深度進行。培訓前期,培訓內容先設計為線上學習模式,學員全部完成相關的線上學習后,才能進入第二部分的線下集中培訓學習。線下培訓是鄉村干部思政教育的主要場所,要把握好培訓場所,在根據學員的需求與學情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培訓教學設計,引導干部學員主動參與,通過對主題的辯論與組織管理成功經驗的分享,促進學員積極思考,學會分析,發展思辨能力,培養積極謀策略、把握主方向、定大局、謀全局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形成對自身、他人、對整個地區其他各種文化和價值觀的批判性認知和態度,促進思政教育。培訓教師要多元化、多維度引入思政元素進入培訓設計,多方位地滲透到鄉村干部的培訓學習中,培訓要結合文化育人功能和實踐育人有效途徑,從而全面提高鄉村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在新時代視域下,思政教育要把傳統的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進行融合。通過實踐教育,幫助學員從理論探索,回歸到社會實踐中,探索現實生活中社會發展的本質,從而明確思政教育的運行與定位,進而夯實思政教育的地位,提高自身在鄉村發展中的影響力。
社會實踐環節,可結合學員實際情況開展,因各地的發展差異,其社會實踐方式也可靈活變通,學員可獨立在當地完成實踐,也可以與他人合作進行實踐,實踐成果可以結合視頻,在最后的實踐交流中進行分享,學員互相學習并推廣好的經驗成果。
第二,培訓要抓好知識內核,融入價值性知識體系。培訓教師必須清楚村干部學員與學生的差異,要讓村干部理解是什么是重點,怎樣做能夠深入淺出,促進知識的持久性理解。培訓教師要抓好知識內核,融入價值性知識體系。
知識的內核可進一步細化為方法性與價值性知識, 由此就形成一個由事實或概念性知識、方法性知識與價值性知識構成的層核結構, 而相應的學科核心素養則呈現為由學科事實或概念性知識、學科方法性知識與學科價值性知識所構成的層核結構[3]。
思政教育,要挖掘、構建好學科的價值性知識,價值性知識是解決核心問題的鑰匙,如“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我們是誰?在哪兒發展”等。思政教育要肩負德育的責任。村干部的培訓,要融入思政營養,抓好價值性的知識,加強民族精神教育和創新改革教育。從學習基本的管理、服務、鄉村營銷等知識,科學種植養殖技能與管理,到聚焦產業促進鄉村發展,以科學的發展觀,有計劃發展地方特色經濟,結合生態的統一發展,振興地方經濟,培養立志振興鄉村、有家國情懷、鄉村文化自信、具有發展視野的村干部人才。
第三,多元化的培訓評價。村干部的培訓,其教學評價須從傳統的單一考試評價轉向多元的教學評價體系。通過理論結合實踐應用設計,把知識的理解用項目、報告或實踐性任務等進行評價。通過主題辯論表現,發展思辨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結合學員的組織實踐分享等進行整體評價,體現專業知識、管理目標和思政教育目標的有機銜接和融合。通過思辨能力的培養與提升,實踐思政教育。
第四,推動思政教育信息化建設。網絡時代,可以利用網絡平臺,通過互聯網+培訓教育,推動思政教育信息化建設,傳播思政的正能量,促進基層干部思政教育。通過搭建網絡學習交流平臺,凝聚相關的社會力量,助力鄉村振興。如搭建干部規劃家鄉平臺,定期請干部進行分享,為家鄉的建設獻言獻策。同時,干部們不斷學習、總結經驗,在網絡社交平臺特別是年輕人喜歡的溝通平臺,向外宣講家鄉的故事,呈現家鄉新面貌,介紹家鄉的發展與規劃,激發熱愛家鄉情懷,吸引更多相關的人才資源、社會資源等進鄉村,助力鄉村發展。
3.2" 村干部的生活思政
村干部在工作、生活中,要力爭知行合一。“知”是指個體對思政理論的認識,“行”則是指個體把思政素質外化為自身行為習慣,是思政素質的表現形式。若“知”而不行,就失去“知”的本體。“知”為“行”指引方向,“行”是“知”的載體。“知”“行”相互包含,彼此融會貫通,“行”中有“知”,“知”中有“行”。
鄉村振興背景下,落實思政教育與生活思政協同,通過生活思政,結合干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促進村干部提升其新時代思政素養,對于立足鄉村、振興鄉村具有重要意義。
3.3" 課程思政,培養未來鄉村干部的儲備隊伍
在三全教育背景下,高校要從“教”走向“育”,構建育人新模式,營造育人新生態。課程思政致力于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體系,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
課程思政需要在樹牢育人理念、建構育人格局、優化課程建設、創新教學方法、打通協同渠道、鍛造教師隊伍和健全管理體系等方面系統推進,實現育人和育才相統一[4]。課程思政意味著教育觀、知識觀和課程觀的轉變,要求知識取向價值取向的轉變,教學向深度教學的轉化,教師中心向學生中心的轉化,以凸顯課程的精神向度,文化向度和方法向度,從而實現立德樹人的育人標準[5]。
高校的課程思政要積極主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為鄉村振興人才的培養貢獻力量。高校要有計劃地組建一批學生隊伍,黨員積極分子可引領組隊,有潛力、有志愿服務于振興鄉村建設的成員都可以加入,包括戶籍在鄉村的學生。要著力打造“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新時代農村人才培養體系[6]。定期開展儲備干部隊伍的思政培訓,學習鄉村文化,利用鄉村特色文化激發大學生振興鄉村熱情,提高對鄉村振興的認同感,培養學生對鄉村振興的情懷,促進更多的青年人才向鄉村地區的流動,培養未來鄉村干部的儲備隊伍。
在校園課程思政的基礎上,要利用第二課堂打造系列社會實踐活動,多元化地促進思政育人。未來鄉村干部的儲備隊伍要積極參與相關文化交流的活動,鼓勵挖掘、創建有中國特色的鄉村文化,包括改編中國傳統文化劇本,以匯演的形式進入鄉村,除此之外,還可以依托社會組織機構、社團組織的力量,開展相關的活動,分享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當代數字文化等活動,多渠道、多元化、多層次地進行思政育人,促進對鄉村的熱愛與認同,以培養更加合格的未來鄉村干部。
4" 村干部思政教育的系統化
思政教育的深入實施,要有相關的頂層設計,要有思政課程的系統化體系。鄉村振興下鄉村青年思政教育工作對策,可以從教育策略、教育環境、教育機制、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多個層面著手進行青年思想改進,強化教育效果[6]。構建村干部思政教育,要有統籌安排,分層次全面開展培訓,系列推進,促進其思政教育的系統化。思政教育要結合相關的考核機制,定期進行考核。予以適當的獎勵,通過激勵機制,以促進鞭策相關領導干部真正落實自身工作,促進鄉村青年群體的工作落實與發展。
5" 構建基層干部的職業發展共同體體系
一方面,要發展基層干部發展共同體,促進村干部職業的持續性發展,以便更好地服務于鄉村,促進鄉村振興,更好地發展地方經濟。地方村干部的職業發展要與時俱進,逐步提升村干部的素養,提升基層鄉村干部的思政能力,以正確的思想與信念勇于擔當,更好地組織、引領當地群眾,振興鄉村經濟。精神文化是鄉村振興的支柱,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推動力量和軟件基礎。因此,要加強對鄉村的精神文化建設。
另一方面,村干部要發展面向未來的技能,例如,其能根據時代發展進行持續性學習,提升創新能力與批判性思維。鄉村產業的發展是農村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保障。生態環境是農民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心。因此,鄉村基層干部要樹立與發展科學發展觀,發展創新意識,主動更新觀念與思想,結合綠色發展理念學習掌握科學技術和現代化的農業,把科技和農業結合起來,推進綠色農業經濟發展,拓展智慧農業,積極發展新型農業,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助力鄉村振興。
6" 結束語
改革創新,理念先行。振興鄉村,干部為上。要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扎實有序做好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重點工作,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1]。思政教育是思想信念之基石,對基層干部進行思政教育有助于推動鄉村振興,通過“三思”對干部進行思政教育,提高其思政素養,提升其理想與信念,從而培養高素質,寬視野,重情懷的新時代鄉村干部人才。鄉村振興背景下,要激發鄉村青年干部主人翁意識,要積極調動鄉村干部的主動性,激發鄉村干部熱愛鄉村,真正心系國家和鄉村,立足本地,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等。最后,鄉村基層干部要與時俱進,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不斷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Z].2022-02-22.
[2]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3).
[3] 李潤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知識結構的視域[J].教育發展研究,2018,38(Z2):43-49.
[4] 王學儉,石巖.新時代課程思政建設的核心問題及實現路徑[J].教學與研究,2021(9):91-99.
[5] 王卓.高校外國文學“課程思政”的內涵與外延[J].當代外語研究,2020(4):66-72.
[6] 陸玲.鄉村振興視域下課程思政的多元實踐——基于Z村旅游服務設計的個案分析[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15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