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鄉村振興背景下科技特派員制度在助力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研究基于復雜適應系統理論(CAS)對福建省王臺鎮科技特派員的制度系統實踐及其中的機理問題進行分析。研究發現,科技特派員制度系統在制度主體、運行過程等方面呈現出多維復雜適應性特征;在“刺激-反應”模型下這一制度系統建立起雙向選擇機制、投入回報機制及政府保障機制等復雜適應性機制;以“積木組合”為中心建立起包括“科技二傳手”在內的3種創新發展模式。基于以上結論,研究從發揮導向優勢等方面提出科技特派員制度發展的長效機制建議。
關鍵詞:科技特派員;復雜適應系統;鄉村振興;科技二傳手;“刺激-反應”模型
中圖分類號:F323"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16-0047-04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ssioner syste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aliz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Based on the Complex Adaptive System (CAS),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institutional system practice and mechanism of Samp;T commissioners in Wangtai Town, Fujian Province. It is found that the system presents multi-dimensional complex adaptability characteristics in terms of institutional subject, operation process. Under the \"stimulus-response\" model, this institutional system establishes complex adaptive mechanisms such as two-way selection mechanism, input return mechanism and so on. With the \"building block combination\" as the center, thre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models including \"Samp;T setter\" have been established. Based on this,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a long-term mechanism propos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amp;T commissioner system from the aspect of giving play to the guiding advantages.
Key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ssioner; complex adaptive system; rural revitalization; Samp;T setter; \"stimulus-response\" model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中提出“更好發揮駐村干部、科技特派員產業幫扶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福建省南平市王臺鎮作為延平區的農業大鎮,曾處于農產品單一、利潤微薄等窘境。在黨的領導下,王臺鎮充分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讓廣大科技特派員把論文寫在田野大地上”重要講話內容,以科技特派員制度為抓手,建立鄉村振興示范帶。截至2022年,王臺百合種植面積達6 500畝(1畝約等于667 m2),年產4 000多萬枝,年銷售產值5.2億元,品種超過20種。這與王臺鎮科技特派員制度的誕生與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1" 文獻綜述
全面實現鄉村振興是當今我國的重要議題。唐劍等[1]著眼于民族地區的涉農科技人才隊伍,提出要加強涉農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宋保勝等[2]基于鄉村振興與科技創新的供給視角,提出要完善鄉村振興對科技創新的現實訴求和科技有效供給的對接機制。科技特派員制度對全面實現鄉村振興意義重大,臧雷振等[3]將科技特派員助力鄉村振興的發展路徑劃分為“需求對接,教育示范”等4種理想路徑;賀嵐[4]認為科特派制度下的“科研人員+合作社+小農戶”等路徑顯現了科技和產業帶動的雙重效應。CAS理論自提出以來,也被廣泛應用于社科領域。顏苗苗等[5]運用CAS理論刨析了中郝峪村旅游發展的規律與路徑,提出要發揮主體的能動性、優化主體間協調機制及抓住外部環境變化來推動鄉村旅游持續發展;李伯華等[6]從提升自適應能力等視角構建了系統調控機制。
2" CAS理論與科特派制度系統的適配性分析
1994年,美國學者Holland[7]提出CAS理論。他將系統中具有適應能力的主動個體稱為適應性主體,并作為構成CAS的基本要素。CAS系統遵循動態演變的模式,系統內部個體的適應性為其提供不斷演變的動力,即“適應性導致復雜性”。Holland指出,當一個系統符合聚集、非線性等7個特點,才能適用CAS理論。本研究王臺鎮科特派制度系統與CAS的基本特征做了兼容性分析,發現二者高度吻合,見表1。
由此可見,CAS理論適用于王臺鎮科特派制度系統的整體研究。
3" 基于“刺激-反應”模型的王臺鎮科特派制度系統的復雜適應性機制分析
科特派制度是以農民和科技特派員為主體,以滿足農村科技需求為根本出發點,通過市場主導與政府引導相結合、利益共享與風險共擔的機制,促進科技人才到農村基層開展科技服務和創新的制度[8]。在科技特派員制度發展過程中,多元主體不斷聚集,相互作用,使得科技特派員制度向全產業鏈延伸。本研究將適應性主體執行系統劃分為探測器、規則集、效應器三大部分 ,利用“刺激-反應”的基本原理,分析王臺鎮科特派制度復雜系統特征的呈現。
3.1" 雙向選擇機制:技術需求精準對接
隨著經濟社會、農業形勢不斷發展與改變,科學技術的產生共享和應用對農業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南平市政府以“科技人才”為紐帶,下派科技特派員,建立雙向選擇機制,將跑面和駐村相結合,直接激活效應器中促進技術服務需求精準對接的行為。科技特派員應用理論知識指導農民生產種植,推動科學理論轉變為生產力,直接激活效應器中整體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的行為,解決田間農民急需的科技問題,推動農業科技革新與發展。
3.2" 投入回報機制:利益共享責任共擔
在雙向選擇的基礎上,延平區政府探測到科技特派員制度長效運行的需要,以市場為載體,將利益聯結與農業科技推廣相結合,刺激效應器中形成促進技術傳播、助力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行為。科技特派員通過資金技術入股參股、成果轉讓、領辦創辦企業等方式,與農民、企業結成利益共同體,風險收益共擔共享,刺激效應器中產生農業科技推廣的投入回報機制的行為如圖1所示。
3.3" 政府保障機制:制度綜合績效提升
科技特派員選派的最基層級為區級。為分析適應性主體中的政府作用,本研究對延平區科技特派員制度綜合績效進行評價。以延平區近十年的數據為例,采用DEA方法說明延平區科技特派員制度綜合績效。本研究收集了一系列指標數據,參照李曉慶省域科技特派員制度運行效率的研究,分別選擇了4個投入與產出變量,見表2。
DEA分析結果顯示,延平區科技特派員制度在這6年運行效率良好,其中5年效率均達到1。由此可見,王臺鎮科技特派員系統的發展仰賴于政策保障。
4" 基于“積木組合”的創新模式分析
CAS本身由一些相對簡單的適應性主體構成,其“復雜”在于系統不斷接受外部環境的“輸入”。主體為了適應而改變“積木”的組合方式,以提升系統組織對外部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其演變的本質是不斷加入新的積木、更改或拿去原有積木,或進行重新再組合。王臺鎮的科特派制度系統的創新模式就是在重組農業科技支撐中的科技力量“積木”。科特派制度系統中最主要的積木是科技特派員,他們是“科技一傳手”,為相關對象提供科技服務。在制度推行之初,主要的推廣模式為“黨支部+科技特派員+涉農企業、農戶”:政府作為主導力量,將科技特派員下派到村里擔任行政職位直接對接農戶。
4.1" “科技特派員+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農戶”
隨著農村勞動力外流、鄉村企業加速發展,科技特派員直接對接農戶的做法無法滿足需要,于是出現了專業協會等深扎鄉土的“科技二傳手”,如圖2所示。科技特派員與各個產業的專業戶進行對接,行業組織又向會員傳遞農業科技、提供行業動態與市場動向等具有指導性的信息,將會員與科技、市場有效連接起來。
4.2" “科技特派員+涉農企業+農戶”
與上一模式并行的是“科技特派員+涉農企業+農戶”模式,如圖3所示。科技特派員通過資金技術入股參股等形式為涉農企業提供所需的技術服務,或由科技特派員個人創辦、領辦企業,通過技術利益結合與農戶結成利益共同體。該模式將涉農企業作為“科技二傳手”,通過村里大戶的鄰里示范效應實現雙贏。福建省科特派團隊與南平市延欣園藝科技有限公司和當地花農結成利益共同體,實施“華東球根研發及育種現代農業項目”。2021年,首批國產百合種球在王臺落地開花。
4.3" “產業+人才”循環模式
同時,還形成了“產業+人才”循環模式,如圖4所示。推拉理論視角下,人口流動的目的在于改善其自身的生活條件,當流入到城市之后生活條件沒有得到改善,或家鄉有更好的投資機會時,他們往往會再次選擇。王臺鎮現有勞動力中有44%曾有外出務工經歷,他們選擇回流的原因主要是家鄉經濟發展良好、就業創業機會增加。王臺鎮產業的振興吸引了外出務工村民的回流,聚攏起鄉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所必需的“人氣”。
5" CAS理論下科特派制度助力鄉村振興面臨的挑戰
5.1" 選派機制仍需完善,服務領域有待拓展
面對現代產業發展的外部變化,科特派制度系統內部面臨著適應性變化挑戰。目前科特派制度中科技特派員專業領域集中于農業生產。信息時代下,農業的推廣發展離不開互聯網的營銷與市場推廣。王臺百合“百年好合”的形象在市場上顯得老舊,市場銷售也停留在傳統的熟人銷售模式。科特派的市場推廣功能有待拓展。
5.2" 考核指標趨于理想,要素保障尚待強化
科技特派員考核制度采取到時打卡的傳統記錄模式,但科技特派員還利用微信等方式指導農民,此類服務卻不計入考核時長。同時,身兼多職的科技特派員還需承擔原單位的工作任務或其他工作,真正用于科技服務的時間精力難以保證,系統中的主體自身發揮能動性受限。
5.3" 多元主體協調不暢,推動落地勢在必行
科技特派員制度是由多個適應主體相互作用形成的復雜適應系統,發展進程中,不斷有新的主體涌入,系統呈現出主體多樣性、層次靈活性等特點。由于多主體間職責、工作方法等差異,導致了協調不暢的局面,如科技特派員考核制度不適應科特派工作方式、選派機制部分不適應新現實需要等問題,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主體間的適應性有待提高的問題。
6" 結束語
通過深入分析王臺鎮科技特派員制度系統的運作,本研究認為,科技特派員制度系統在制度主體、運行過程等方面呈現出多維復雜適應性特征。在“刺激-反應”模型下,這一制度系統建立起雙向選擇機制、投入回報機制及政府保障機制等復雜適應性機制,并且以“積木組合”為中心建立起包括“科技二傳手”在內的3種創新發展模式。最后,結合王臺鎮的實際情況,針對選派機制、考核機制、傳播機制與協調機制提出了長效機制。然而,本研究還存在不足之處,農業科技力量的發揮對于農業農村現代化來說是關鍵要素,如何使之發揮農業全產業鏈優勢、推廣科技二傳手機制、提升其開放共享率都是未來研究和發展的重點。
參考文獻:
[1] 唐劍,楊競.民族地區涉農科技人才助推鄉村產業振興長效機制研究——以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22,43(4):69-75.
[2] 宋保勝,劉保國.科技創新助推鄉村振興的有效供給與對接[J].甘肅社會科學,2020(6):204-212.
[3] 臧雷振,劉超.科技特派行動助力鄉村振興的嵌入式發展路徑探索——多案例比較分析[J].中國行政管理,2021(11):115-122.
[4] 賀嵐.農村科技特派員制度下科技興農的運行框架與主要模式[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4):222-228.
[5] 顏苗苗,梅青,王明康.復雜適應系統理論視角下的鄉村旅游系統發展研究——以山東省淄博市中郝峪村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2021,40(5):125-130.
[6] 李伯華,曾榮倩,劉沛林,等.基于CAS理論的傳統村落人居環境演化研究——以張谷英村為例[J].地理研究,2018,37(10):1982-1996.
[7] HOLLAND J H. Adaption in Natural and Artificial System[M].Cambridge, M.A.:MIT Press,1992.
[8] 賈鋼濤.新農村建設視閾下科技特派員制度運行現狀及釋困路徑研究——以陜西為例[J].理論導刊,2010(3):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