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征程中,農民主體性的實現是新時代“三農”協同發展的關鍵。而作為鄉村振興事業中謀劃者與推動者的中國共產黨,更應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建設引領作用。新時代基層黨建重構農民主體性不僅是中國式現代化彰顯人民主體性的時代表達,更是百年中國共產黨鄉村治理的經驗總結,探索中國特色鄉村振興道路的必然要求。應通過經濟引領農民增收,民主治理優化參與,政治建設提升扶智,隊伍帶頭保證先鋒,文化供給樹立自信5個方面落實。
關鍵詞:基層黨建;新時代;農民主體性;鄉村振興;內在邏輯
中圖分類號:F320"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16-0059-04
Abstract: In the great journey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realization of farmers' subjectivity is the key to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n the new era. As a planner and promoter in the caus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hould play a leading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The reconstruction of farmers' subjectivity by grass-roots Party building in the new era is not only the expression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to highlight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people, but also the summary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experience in rural governance for a century, and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exploring the roa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e should guide farmers' income growth through the economy, optimize participation in democratic governance, enhance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nd support intelligence, take the lead in ensuring pioneers, and establish confidence in cultural supply through five aspects of implementation.
Keywords: grass-roots Party building; new era; farmers' subjectivity; rural revitalization; inherent logic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打贏脫貧攻堅戰,鄉村社會發生了歷史性變革,鄉村振興依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過程中的重點問題。實現新時代農村社會發展,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依靠農村生活和農業生產的主體——農民。2021年4月29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強調要注重調動與發揮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堅持農民主體地位,為農民主體性的發揮提供了法律保障。2022年5月出臺的《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提出要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以高質量基層黨建工作重構農民主體性,引領鄉村全面振興。
1" 新時代農民主體性建構及其影響因素
在新時代鄉村振興過程中,農民主體性問題一直是核心議題。伴隨著鄉村社會變遷發展,農民主體性問題始終是一個不能繞開的歷史性關鍵問題。20世紀初,在闡釋當時鄉村建設運動的痛點時,梁漱溟先生曾以“號稱鄉村運動而鄉村不動”來形容,意在表明鄉村復興運動皆最終因農民主體性不足而未能改變鄉村衰敗之命運。馬克思在批判近代哲學抽象主體觀的基礎上提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根據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因此,“現實的人”是人的主體性的形成前提,農民主體性表達也就不僅受內在因素的影響,還受社會性因素如社會關系等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這論述了實踐與人之主體性的關聯。因為勞動確立了人的主體地位,所以人的主體性必須在實踐中得以發揮。這啟示了當代在鄉村振興的進程中,聯結農民主觀特性與行為結果的“紐帶”是農民自身的實踐,通過考察農民的具體實踐活動就能夠窺探農民主體性的表達。
農民是推動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發展的實踐主體,只有塑造辯證客觀的自我身份認同,形成理性的價值判斷水平,才能具備獨立的社會角色屬性。而受到當前基層組織工作中存在一些問題的影響,農民主體的社會角色屬性不免呈現依附性。最重要的是能夠適應職業發展需要的職業技能的發揮,其次是文化選擇能力的提升。在面對紛繁復雜、優劣并存的文化世界時,農民是否能夠甄別優劣、祛除惡俗是維護自身主體性的關鍵。最后是創造性表達,必須以農民主體價值的發揮為外在表征,是農民主體性的最高層次和最終環節。歷史已經證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村民自治”基層治理模式的創造,這些農村改革和鄉村建設行動中的成功實踐,都與農民創造性的積極表達有著分不開的關系。而當前不少農民的主體性仍在不同階段處于不同程度的“被遮蔽”狀態,鄉村內生動力的激發也因此受到影響。這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一是治理結構不夠完善。鄉村治理水平欠佳影響身份定位,基層自治色彩受到消解,農民主體地位遭到遮蔽。導致鄉村干群關系“疏離化”,農民主體面臨缺場風險,建設良好的黨群干群關系才有利于農民的主體確證。二是價值認知存在偏差。農民主體意識激發是一個與農民文化價值取向相聯系的問題,而農民文化價值取向的偏頗影響了其主體意識激發,在鄉村振興語境中,這種即是農民對個人與所在社會關系的理解。從實踐來看,農民如何評估自身能力、如何認識鄉村社會,農民對這些問題的理解,直接影響其主體意識的激發和主體行動的選擇。例如部分農民自我貶低的畏難化心理就極大限制了其主體性發展。三是客觀物質條件缺位。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是農民施展主體能力的基本支撐。但從實際看,多數農民的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狀況并不樂觀,農民的主體價值需在復雜的鄉村場域中得以發揮,農民的創造性表達則無法規避社會環境的影響。對農民來說,鄉村發展平臺、公共服務、社會輿論等是與農民主體性建構直接相關的要素。這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新時代農民主體性的建構[1]。
2" 新時代基層黨建重構農民主體性的三重內在邏輯
2.1" 理論邏輯——中國式現代化彰顯人民主體性的時代表達
新時代基層黨建重構農民主體性,是中國式現代化彰顯人民主體性的時代表達。唯物史觀認為,人是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是彰顯人民主體性的現代化,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凸顯資本主體性的現代化有本質區別,其中內涵的關鍵是實現人民勞動能力的現代化,提升人民“勞動主體性”。人的類本質只有在勞動中得到確證,進而獲得愉悅幸福的感受。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廣泛依靠農民、教育引導農民、組織帶動農民,激發廣大農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投身鄉村振興,建設美好家園”[2]。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前提與結果都是農民主體性的重構實現。2019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3]。其旨意為在鄉村振興建設工作中要堅持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業生產中農民的主體性地位,其根本是通過充分調動農民自主積極性,進而在實現鄉村現代化的過程中培養作為實踐主體的農民群體提升其價值認同與行動自覺。
2.2" 歷史邏輯——百年中國共產黨鄉村治理的經驗總結
新時代基層黨建重構農民主體性,是中國共產黨在百年革命與建設斗爭中的正確經驗總結。“發動農民群眾,依靠農民群眾,為了農民群眾”是中國共產黨一次次取得斗爭勝利的重要保證。馬克思、恩格斯曾提到“應當首先從城市走向農村,應當成為農村中的一股力量[4]”。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一些黨團員在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后開始領導開展各地的農民運動,如廣東海豐農民運動、浙江蕭山衙前農民運動等。以“打土豪、分田地”的方式開展土地革命,通過解決土地問題這一核心農民問題,大大提高了農民群眾生產和革命積極性,使占據大量中國人口的農民群眾緊緊圍繞在黨的周圍。毛澤東還指示在湘贛邊界創建第一個農村基層黨組織,實現了黨組織對廣大農村地區的覆蓋。農村基層黨組織自此成為中國共產黨聯系廣大農村、農民群眾的重要紐帶,建立起了穩固的執政根基。在抗日戰爭時期,為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黨組織通過實行“減租減息”政策,調節農民與地主等其他階級的矛盾,組織群眾發展互助合作社,大力動員了農民群眾的勞動積極性。在社會主義革命和推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通過人民公社集中配置資源,一定程度上推動農業基礎設施的完善和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改革開放時期,由中央到地方再通過基層組織,向廣大農民群眾傳達解釋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一系列改革體制政策,解開了農民群眾思想上的慣性枷鎖,鼓勵農民群眾積極發揮主體性,包產到戶,實現了土地經營權和所有權的全面分離,進而解放發展了農村生產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能夠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能夠成功動員多方力量是分不開的。而這多方力量中,最基礎的力量就來自廣大基層人民群眾。百年中國共產黨鄉村治理的歷史經驗表明,只有加強黨的領導,通過基層黨組織的建設,從最貼近農民群眾的地方出發,才能爭取到農民群眾的理解與支持,凝聚集體智慧,穩定農業農村建設發展大局,引領新時代鄉村振興。
2.3" 現實邏輯——探索中國特色鄉村振興道路的必然要求
新時代基層黨建重構農民主體性,是探索中國特色鄉村振興道路的必然要求。發揮人的主體性,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追求的根本目標,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目標。人是什么樣的,那個時代便是什么樣的。新時代是我國社會轉型期,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愈發強烈,要想改變千百年對農民“文化低,受苦人”的刻板印象,在新時代培養時代新人、新農民,就要使農民積極發揮主體能動性,為自己賦能。基層黨組織作為廣大農村的政治文化中心,便是開展農民成人教育最直接的機構。探索走中國特色的鄉村振興道路,離不開以人為本,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除了為農民提高物質保障水平,還應實現精神文化振興,培育良好鄉風文明,使農民群眾的精神風貌煥然一新。基層黨組織是我國特有的帶有中國特色的政治組織,百年來與鄉村聯系緊密,與農民群眾感情深厚,深受群眾信任擁護,通過基層黨組織建設,有利于直接從多方面落實重構農民主體性的舉措,探索出屬于中國特色的鄉村振興全面發展之路。
3" 新時代基層黨建重構農民主體性的實踐路徑
3.1" 加強經濟引領賦能農民增收,激發內生活力
在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中,農民群體的收入增長問題早已不單是一個單純的“三農”問題,更已經轉變為與國家的宏觀經濟形勢甚至與國際經濟變化的大環境緊密聯系的問題。鄉村經濟產業振興離不開黨組織的領導。農戶的生產經營收入對大多數農民來說是最基礎的、占大部分比重的收入來源。要想農民重構主體性,主動跟緊時代步伐,作為黨領導鄉村經濟發展核心力量的基層黨組織,必須準確認識到產業興旺是解決當前農村所有問題的源頭和基礎。基層黨組織領導鄉村經濟建設能力的高低與黨在鄉村基層的領導地位兩者之間有著高度的相關性,因為不僅關乎著鄉村經濟的發展質量、更是由此直接地影響到了農村群眾的幸福指數。根據調查數據顯示,黨建工作開展比較好的村莊其經濟發展也會相應地增長,而在鄉村產業高水平發展的同時,農民收入相應提高也就有利于落實各項民生事宜、實現農民生活富裕,黨組織的威信力、凝聚力和動員力也大大提高了。因此,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時,農村基層黨組織要將產業振興作為重點任務,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培育農村發展新動能為主線,增強經濟引領能力。長期以來我們黨都高度重視用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顯然在鄉村振興中構建以人民福祉為核心的,以“基在農業、惠在農村、利在農民”為原則的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是保證堅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合理路徑。
3.2" 健全民主治理優化農民政治參與,提升主人翁意識
制度是最根本的遵循,定制度才能固根本。健全民主治理優化農民政治參與首先應健全我們黨的根本組織原則、根本領導制度——民主集中制。想推進鄉村振興各項舉措有序落地,必須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就應把民主集中制貫徹到黨組織的各項制度中。首先農村基層黨員干部要轉變片面地認為黨務公開就是增加負擔的不當理念,正確意識到這不僅是通過強化黨內監督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以回應群眾期待的必然要求,同時是保障農民知情權的重要途徑。當前的很多基層村黨組織的公開平臺長期閑置年久失修,基層黨組織應對此做出改變,以積極拓展黨務公開的方式方法,用農民群眾通俗易懂的語言和方式傳達政府相關政策及規劃,強化對農民群體的教育宣傳和知識普及,使農民切實知曉相關事務,落實農民知情權,從而提升農民參與積極性。在此基礎上健全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農民參與權,提升其獲得感。在實施過程中,農民應可以通過多種形式表達其利益訴求,切實參與關系其自身利益的重大事務的討論,從而保證決策更加合理,這就要建立合理有效的訴求機制。有效監督也是保證農民權益的重要途徑之一。如果不受監督和制約,擁有公共權力的組織會不可避免地走向腐敗,而農村基層黨組織中黨員干部的形象更是直接代表著我們黨在農民群眾中的形象,因此以剛性的機制約束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必須通過加大對農村黨員的管理力度,健全監督考核責任制度來厘清、落實。
3.3" 完善政治建設提升扶智能力,增強綜合素質
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是鄉村振興的內在動力源。而以增強農民綜合素質來提升主體能力是必經的路徑。要想實現我國現代化建設目標,離不開的重中之重是實現人的現代化,這需要我們培育能真正發揮主體作用的時代新人。然而對于廣大農民群眾來說,要真正從傳統的思維和行為習慣中做出改變、獲得解放,培育現代思想意識和人格,鍛煉適應現代化農業生產能力的新時代農民,都需要經過一個繞不開的思想觀念和實踐能力的自我重塑階段。這必將是一個經過長期且艱難的歷史實現脫胎換骨的轉變過程。然而現在部分農民的素質能力能適應時代潮流的還是少數,多數人尚不清楚自己所處時代的發展情況,固守老路。基層黨組織應通過引導宣傳和扶持政策,完善政治建設提升扶智能力,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綜合素質。如聘請相關涉農專家,定期組織開展職業教育專項課程,現代農業從業者的現代化,表現為對傳統農民的觀念意識、知識能力上的更高要求,同時是新型的要求。給予農民身份認可和職業認定,同時加大對新型職業農民的精神培育,解答農民身份轉變思想上的困惑,形成對現代農業產業、生產等的正確認識,引導其樹立正確的職業精神,激發農民投身于現代農業生產的積極性。也要引導農民群眾自謀解放,落實重塑自我。
3.4" 發揮農村黨員隊伍先鋒帶頭作用,營造文明風尚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內政治生活得到明顯加強,但也存在少數農村基層黨組織對待政治生活不嚴肅的情況。作為黨在農村執政基礎的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前線指揮部”。因此農村基層黨組織應堅定政治信仰,嚴肅政治生活,必須要強固其政治功能和政治屬性,確保其沿著社會主義的道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例如包括黨員培訓的主要內容,并且要做到聯系實際學、結合問題學,增強黨員的主體意識,從根本上扭轉少數農村黨員對黨組織不關心、不關注的現象。雖然身處基層,級別不高處于“兵位”,但要做到心有鄉村振興全局,對國之大者要心中有數,維護好黨組織在農村的領導核心地位,積極堅定執行黨的政治建設與文明鄉風相結合。農村人情關系復雜、一些黨員干部往往為了個人和家族利益濫用職權,對當地的政治生態造成污染[5]。積極開展黨性教育活動,對基層黨員干部進行教育和熏陶,消除家族圈、熟人圈、利益圈帶來的不良影響。基層黨組織更應練好內功和外功,主動學習群眾路線的價值,與農民群眾站成一線。慢慢探索在各類社會組織中建立黨支部的模式,將黨的領導嵌入社會組織運行管理的各個方面,實現黨組織對鄉村的全覆蓋。在提高政策執行效率的同時鞏固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地位,提升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威望,更接地氣和更聚人氣。
3.5" 挖掘當地紅色資源豐富鄉村文化供給,樹立文化自信
鄉村文化建設是以滿足農民對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為其價值導向。豐富鄉村文化供給,必須以農民的需求為切入點,使鄉村文化建設依靠人民,鄉村文化成果由農民共享,隨著農村整體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文化需求的層次也日益提升,要想打破供給不足和無效供給的制約,必須著眼于農民的真實文化需求,這既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體現,也是由堅持農民主體地位所決定的。農民群眾自身的獨特性決定了其文化需要的復雜性[6],應準確把握農民精神文化需求現狀,從而切實保證農民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的實踐主體和價值主體的地位。增加優質產品供給,滿足人們的情感價值需要,進而提升農民的文化層次,又要提供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大眾文化,因此各個地區在提供公共文化產品(服務)時應根據各地的特殊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通過平臺投票等方式,切實發揮農民的主動性,廣泛聽取農民的聲音,提升農民對鄉村文化價值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關注農民真實文化需求體現在當前農村“空心化”現象突出,兒童、老人居多情況下,鄉村公共文化供給應結合具體的人口結構特點,要針對老、幼的實際需求,提供一些適合老年人的廣場舞培訓和兒童興趣的讀物等。也可以在例如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方面上充分考慮拓寬文化供給渠道,從需求結構的整體性出發,改變原有的單向供給方式,使供給內容能最大程度滿足農民需求[7]。
4" 結束語
農民是鄉村振興的關鍵要素。如何激發農民主體性,成為當前及未來全面鄉村振興的關鍵一環。作為鄉村振興事業中謀劃者與推動者的基層黨組織,應激活農民主體性和內生發展動力,通過厘清農民主體性的建構路徑,幫助農民重構主體性,使其成為新時代的新農民,主動擔當起鄉村振興建設的主人翁責任,真正成為鄉村生活的主人,鄉村事務的主角。
參考文獻:
[1] 張劍宇.鄉村振興中農民主體性表達的遞進式邏輯及其優化路徑[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3(3):62-71.
[2] 習近平.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J].求知,2022(7):4-10.
[3] 中國中央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5.
[4]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楊帥.新鄉賢文化賦能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實現路徑[J/OL].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0[2023-04-23].
[6] 龐好月.新時代我國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22.
[7] 索文亮.河南省農村文化建設研究[D].長春:吉林農業大學,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