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鄉村治理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決定鄉村發展進程的速度與質量的重要因素,作為熱議話題,該文運用文獻可視化分析軟件CiteSpace,以新時代近二十年國際鄉村治理文獻為基礎進行文獻計量可視化分析,根據關鍵詞和聚類等可視化知識圖譜,分階段對當前國際鄉村治理的熱點研究主題進行綜述,從生物多樣性、自然環境管理到后來重視鄉村脆弱性和鄉村可持續發展等新興視角,系統梳理鄉村治理模式的演變與進化,以及對我國鄉村治理模式的創新提供支持,進而對新時代發展要求下我國鄉村治理方向與路徑模式提出有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鄉村治理;鄉村振興;CiteSpace;可視化;知識圖譜
中圖分類號:F320"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16-0063-05
Abstract: Rural governan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an important factor in determining the speed and quality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countryside. Aiming at the hotspot, this paper uses the literature visualization and analysis software CiteSpace to conduct a bibliometric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rural governance based on the international rural governance literature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of the new era. Based on visual knowledge mapping such as keywords and clustering, this paper makes an overview of the hotspots of current international rural governance and, from biodiversity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 to the emerging perspectives of rural vulnerability and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 systematically compares the evolution and advance of rural governance models, provides support for the innovation of rural governance models in China, and then puts forward relevant policy recommendations on the direction and path model of rural governance in China under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era development.
Keywords: rural governance; rural revitalization; CiteSpace; visualization;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為了百姓的平安生活和國家富強要在鄉村打好基礎。對村民生活提出相關鄉村治理的策略是有效提升村民幸福感的重要手段之一。解決好鄉村治理方面的基礎問題,是實施鄉村振興、重振黨建工作的重要抓手。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鄉村發展的基礎,鄉村可持續發展依賴于生物環境多樣性,鄉村自然環境的優劣反映了鄉村發展的水平,因此,國際研究認為鄉村治理不僅包含以人為主體的政策實施,還應包括鄉村生態環境治理,農業生產管理與農村生計對農業生產和依賴生產的農村生計與健康的生態系統非常重要[1]。在國內,鄉村治理研究方向相對較窄,研究內容較為單一,主要以政策與參與式治理為主,鄉村治理研究亟需轉向新的階段,需要多層次的分析來填補我國鄉村治理研究的空白。因此,本文以Web of Science數據庫中關于鄉村治理(Rural Governance)研究的文獻為基礎數據,利用CiteSpace信息可視化軟件,對國際鄉村治理研究成果進行定量分析,并繪制知識圖譜(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從而對國際現有文獻進行系統的歸納與總結。通過研究新時代國際的鄉村治理模式與特點,梳理當前鄉村治理的概念、路徑與方法,總結鄉村治理的熱點議題,梳理近二十年國外研究前沿,用知識圖譜直觀展現研究脈絡,為中國未來鄉村治理的深入研究提供支持。
1"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1.1" 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一款應用于科學文獻中識別并顯示科學發展新趨勢和新動態的軟件,利用CiteSpace能夠尋找某一學科領域的研究進展和當前的研究前沿,及其對應的知識基礎。本研究借助CiteSpace軟件,按照切割時間1 a,通過共現分析法對鄉村及空間治理的相關文獻、作者和機構進行可視化分析處理,得到對應知識圖譜。
1.2" 數據來源
本文以科睿唯安“Web of Science”為數據源,選擇“Rural Governance”為主題詞進行國際文獻檢索,以篇名為檢索途徑,剔除會議通知、會議征稿、成果介紹等不相關條目,共獲取有效文獻3 220篇。本文選用2002—2022年的該主題文章(檢索時間為2022年12月10日),為了保持計量樣本與研究的準確性,在剔除掉新聞報道、會議通知、會議記錄與作者約稿等非學術論文文獻后,最終得到可以用于計量分析與可視化分析的文獻3 184篇。
2" 國外鄉村治理研究的知識圖譜
一些國家較早重視鄉村治理,已經逐步實現了鄉村治理現代化,許多舉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對我國鄉村治理有一定的借鑒意義。鄉村的發展不僅要繼續支持工農業的利益,還要支持生產的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才能讓農業得到更好的發展[2]。在21世紀,鄉村治理的研究熱潮來襲,文章的數量也從2002年的幾十篇到2016年后每年發文量都超過500篇。為清晰刻畫國際鄉村治理研究領域的發展脈絡與研究動向,文章采用關鍵詞共現網絡、關鍵詞聚類分析、突變詞分析等方法對鄉村治理研究熱點及趨勢進行分析。
2.1" 關鍵詞共現網絡
2.1.1" 2002—2012年關鍵詞共現網絡
關鍵詞是一篇論文的核心概括,對一個研究方向進行關鍵詞共現可得知該領域的熱點研究是什么。本文通過對2002—2012年的關鍵詞進行分析,繪制了關鍵詞共現網絡。如圖1所示,每個節點(node)代表一個關鍵詞,節點中心的填色部分層次越多,說明該關鍵詞保持研究熱度的時間越長。節點中心度(centrality)的面積越大,說明其代表的關鍵詞在整個網絡分析中衍生其他擴展性關鍵詞的能力越大。各節點之間的連接線越粗,說明其兩端的關鍵詞被同一篇文獻設置為關鍵詞(以下簡稱“共現”)的情況越多,體現了不同概念間較強的關聯性。
該時區識別出鄉村治理研究領域中4個關鍵詞聚集區:第一個關鍵詞聚集區為“治理”(governance),是整個研究領域的中心關鍵詞,產生了許多相關議題(issue),如可持續治理鄉村的方法(sustainability)、電子信息治理(network),其間以英國(England)和非洲(Africa)為對象的相關研究較多。
第二個關鍵詞聚集區為“政府”(state),在2000年之前,農村官僚主義嚴重,政府權責過重,在網絡中“政府”所占的面積較大。其中,從領導權(leader)的視角出發,如何賦權與治理成為了該問題的關鍵[3]。
第三個關鍵詞聚集區為“政治學”(politics)[4]。空間領土(space)是政治學的一個切入點。自20世紀90年代經濟和政治的自由化發展,民主政治(democracy)開始成為研究的主要議題。同時,農戶生計(rural livelihood)被政府重視,農民主體的重要性讓政府的政策開始側重于村民生活質量的提高與完善[5]。
第四個關鍵詞聚集區為“社區”(community)。
2.1.2" 2013—2022年關鍵詞共現網絡
在2013—2022年,鄉村治理研究進入了繁盛期,這一時期出現的關鍵詞數量遠高于前十年,出現了較多關鍵詞聚集區,如圖2所示,可大致分為3類。
第一個關鍵詞聚集區為“治理”(governance),其作為文章的中心詞,也是最大的關鍵詞聚集區。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鄉村治理不斷適應(adaptation)社會環境、國際環境的變化,在每個鄉村社區(community)中關于治理的問題不同,不同的治理模式會帶來不一樣的影響[6]程度和范圍。
第二個關鍵詞聚集區為對鄉村各方面的保護(conservation)。自2011年設立了國際森林年,在碳排放日益嚴重的今天,“森林砍伐”(deforestation)備受重視。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被視為保護規劃的相關工具,保護生物多樣性和人類福祉[7]。鄉村治理從可持續發展(sustainability)的視角出發,保證鄉村資源和要素可持續發展能夠讓鄉村保持良好狀態[8]。
第三個關鍵詞聚集區是農業(agriculture),農村現代化進程的發展與鄉村治理密不可分,兩者相關性較高[9]。在南美以及非洲,近幾年來出現的極端天氣導致了水資源(water)的危機。因世界人口的激增,對食物的需求增加[10],引發了糧食安全問題(food security)。從農業發展韌性(resilience)的視角出發,政策與數字科技手段的結合可以改善農民的生計現狀[11]。
在近十年的關鍵詞共現網絡中可以看出,“綠色環保”成為主流,“可持續發展”和“生物多樣性”成為了治理的大方向。要讓我國鄉村治理隨著科技的發展與時俱進,數字治理鄉村、農業發展的機械化現代化要不斷更新,在鄉村治理過程中提高農民的參與度,是中國鄉村治理現代化的正確選擇道路。
2.2" 關鍵詞聚類分析
2.2.1" 2002—2012年關鍵詞聚類
聚類分析是針對研究內容進行匯總的技術手段,相較于關鍵詞共現網絡能夠清晰展示鄉村治理領域的研究主題。由圖3可知,國外鄉村治理分為5個聚類。
基礎概念以“鄉村治理”(rural government)為基礎,農村發展規劃(rural development programme)為依托。在21世紀初,全世界的大城市人口比重大幅度上漲,鄉村治理逐漸發展以城市背景(urban context)為依托,帶動著相鄰的鄉村治理發展。
在21世紀后,很多西方發達國家逐步建立起以土地私有為核心的自然資源管理的產權制度,分為三個方面,從森林認證(forest certification)的角度出發,對社區管理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讓鄉村治理更有序[12]。文化景觀(culture landscape)是人類與環境相結合的產物,有關研究主張被資本過度開發的自然景觀需要得到相應的保護[13]。
這十年的關鍵詞聚類分析中,對于鄉村治理的研究熱點并未分很多類別,多數研究是對根基的穩固,創新點較少,對自然資源的管理僅限于幾種常見的類型,發現的問題也相對局限。
2.2.2" 2013—2022年關鍵詞聚類
由圖4可知,2013—2022年的關鍵詞聚類主要分為6類,分別為“脆弱性”(vulnerability)、“社會信任”(social trust)、“關心”(care)、“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領導者”(leader)、“城市化”(urbanization)。
鄉村治理因持續性的金融和環境危機提出了“脆弱性”(vulnerability)的概念。許多研究表明,“社會信任”(social trust)跟社會規范、環境、社區認同等因素都會影響農村地區參與式治理的意愿程度[14]。保護“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是鄉村治理中重要的一環。
每個地區的鄉村治理模式的差異與各地的“領導者”(leader)不同有很大關系[15],“城市化”(urbanization)是現代社會最大的社會變革之一,由多種社會、經濟和環境過程驅動和推動,是人類文明演變的必然結果,城市化對農村地區的影響深遠[16]。城市化的發展對農村地區有利也有弊,可以促進農村信息化的同時,也會對農村地區的土地治理有所沖突,需要研究在此沖突上合理的解決辦法[17]。
近十年的關鍵詞聚類分析中,鄉村治理較為注重鄉村的韌性發展和應對突發情況的能力。治理方面的研究不只是單純的參與式管理,更偏向民眾的意愿與滿意度,保護生物多樣性與農村農業的發展掛鉤。今天的農村地區受到快速發展的城市化的影響,需揚長避短,將城市化帶動鄉村的價值最大化、風險最小化。
2.3" 突變詞分析
2.3.1" 2002—2012年突變詞分析
突變性關鍵詞(Burst Detection)表示待考察的關鍵詞在短時間內出現研究數量顯著躍遷的程度。分析突變性關鍵詞有利于把握研究熱點動態變化情況。表1展示了2002—2012年國外鄉村治理研究的突變性關鍵詞,可大致分為政府決策時期、大致規劃時期、參與式管理時期3個階段。
在21世紀初,鄉村治理的研究還沒有得到各個國家的重視,截至2008年,鄉村治理都是政府(state)做決策,權力較為集中。2007年至2008年,政府不再只注重于工業,有了許多的農村空間(space)規劃決策。
在2008年以后,民主參與式(participation)管理的時代正式來臨,從“政策學”(politics)的視角來說,讓當前和未來的挑戰推進了一個變革性的政治項目[4],引出了許多新的項目(program)議題,這些研究離不開當地社區的有效參與式管理,能夠防止不利的社會后果并提高治理的能力[18]。
在這個政府大招大攬的時代,出現的突變詞是有限的,后期出現了民主運動也給鄉村治理的研究領域帶來了一些關于數字化管理、自然資源等熱點研究話題,也給當時的鄉村治理模式帶來了一場革命,參與式管理帶給鄉村治理實踐上的優化,也給未來鄉村治理的創新奠定了一定基礎。
2.3.2" 2013—2022年突變詞分析
由表2可知,2015年起,由于全球變暖,自然資源管理(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對各個國家都非常重要。中亞地區的關系因資源問題,國家間常常發生邊境摩擦,做好自然資源管理是讓世界各國之間和平共處的條件之一,在碳排放日益嚴重的今天,保護森林(forest management)是重要的課題之一,人均林地數量是保持生物多樣性的有效手段[19]。
在2016年,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對西方國家的金融危機提供了一定的幫助,新自由主義也為鄉村治理提供了研究熱點議題。在2018—2019年,由于水污染日益嚴重,更多學者關注到環境衛生問題(sanitation)。在2019—2020年,鄉村的污染問題(pollution)衍生而出,影響到農民的生計和從業問題,給鄉村治理造成困擾[20]。從2020年起,在鄉村治理數字化的背景下,學者關注于科技(technology)解決村民的生計問題。
在時代與科技突飛猛進的階段,國外的鄉村治理更加注重環境與資源的管理,現今的環境污染狀態每況愈下,已經威脅到了治理成果與農民的生計問題,為了應對環境污染和資源短缺引起的地區間的沖突,鄉村治理研究熱點也在不斷更新與突破。
3" 結論
鄉村治理是一個多層次概念,鄉村治理模式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本文經過對近二十年國外鄉村治理CiteSpace的分析,為國內鄉村治理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鄉村治理是治理國家和鄉村振興的根基,有關于鄉村治理的每個層面都需要深入研究,國際研究前沿中給我國的學術界提供了很多學習和探討的價值。
在生態環境層面,國內應提高對人居環境和自然資源管理的關注度,采取更為細分化的政策管理,確保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和生物多樣性。對農村地區的環境與資源管理制定符合當地相關的法律法規,把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維持農村可持續發展作為重要的發展要義,才能讓農村地區永盛不衰,為資源短缺等自然現象做好防護與準備。
在治理組織層面,村民的訴求、困惑、矛盾和困難都是治理中的問題,村民對治理方式的滿意度決定了參與自治意愿的高低,對村民的需求調查要保持恰當頻次,讓村民們在參與式管理的氛圍中變被動為主動,提高鄉村治理的有效性。在數字信息化上緊隨城市的腳步,利用城市的便捷快速的數字化造福村民,更要做好基礎設施的配備,才能讓數字化建設發揮最大的用處。
參考文獻:
[1] SCHERR S J, MCNEELY J A.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Towards a new paradigm of 'ecoagriculture’ landscapes[J].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se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08,363(1491):477-494.
[2] MARSDEN T, SONNINO R. R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regional state: Denying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in the UK[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08,24(4):422-431.
[3] SHARMA A. Crossbreeding institutions, breeding struggle: Women's empowerment, neoliberal governmentality, and state(re) formation in India[J]. Cultural Anthropology, 2006,21(1):60-95.
[4] JR S M B, EDELMAN M, KAY C. Transnational agrarian movements: origins and politics, campaigns and impact[J]. Journal of Agrarian Change, 2008,8(2-3):169-204.
[5] YATES J S. Uneven interventions and the scalar politics of governing livelihood adaptation in rural Nepal[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12,22(2):537-546.
[6] TILL R, PATRICK S. Social networks and the resilience of rural communities in the Global South: a critical review and conceptual reflections[J]. Ecology and Society, 2017,22(1).
[7] WOLFF S, SCHULP C, VERBURG P. Mapping ecosystem services demand: A review of current research and future perspectives[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5,55:159-171.
[8] VAARST M, STEENFELDT S, HORSTED K.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 of poultry production[J]. World's poultry science journal, 2015,71(4):609-620.
[9] KNICKEL K, REDMAN M, DARNHOFER I, et al. Between aspirations and reality: Making farming, food systems and rural areas more resilient, sustainable and equitable[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18,59:197-210.
[10] PEREIRA L S. Water, agriculture and food: challenges and issues[J].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2017,31(10):2985-2999.
[11] BAILEY I, BUCK L E. Managing for resilience: a landscape framework for food and livelihood secur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J]. Food security, 2016,8(3):477-490.
[12] DARE M, SCHIRMER J, VANCLAY F. Does forest certification enhance community engagement in Australian plantation management?[J].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2011,13(5):328-337.
[13] MATTHEWS R, SELMAN P. Landscape as a Focus for integrating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processes[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6,57(2):199-212.
[14] KALKBRENNER B J, ROOSEN J. Citizens'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local renewable energy projects: The role of community and trust in Germany[J]. Energy Research amp; Social Science,2016,13:60-70.
[15] BOSWORTH G, ANNIBAL I, CARROLL T, et al. Empowering local action through neo-endogenous development; the case of LEADER in England[J]. Sociologia Ruralis, 2016,56(3):427-449.
[16] BAI X, MCPHEARSON T, CLEUGH H, et al. Linking Urbaniz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advances[J]. 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2017,42(1):215-240.
[17] DARLY, TORRE A, et al. Conflicts over farmland uses and the dynamics of \"agri-urban\" localities in the Greater Paris Reg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daily regional press and field interviews[J].Land Use Policy, 2013, 33(Complete):90-99.
[18] CHHATRE A, LAKHANPAL S, LARSON M A, et al. Social safeguards and co-benefits in REDD+: a review of the adjacent possible[J]. 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2012,4(6):654-660.
[19] Science-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by L. Nhamo and Co-Authors describe new findings in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Water-Energy-Food Nexus: Climate Risks and Opportunities in Southern Africa)[J]. Ecology Environment amp; Conservation,2018,10(5):567.
[20] MOSTAFANEZHAD M. The materiality of air pollution: Urban political ecologies of tourism in Thailand[J].Tourism Geographies,2020,23:855-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