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力推進農村法治鄉村建設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文通過結合海南農村社會治理法治化現狀、分析當前海南農村基層法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主要原因,探討社會工作的專業方法嵌入到解決鄉村法治建設問題的過程,充分挖掘農民自身內生動力、促進多方聯動,創新基層法治建設培育路徑,在積極發揮基層自治組織的主體性、搭建多元化深層次法律服務體系等方面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探索出一條適合海南農村社會治理法治化的道路,切實助力鄉村振興背景下的“依法治村”建設。
關鍵詞:鄉村振興;法治鄉村建設;社會工作;發展現狀;建設路徑
中圖分類號:F323"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16-0077-04
Abstract: Vigorously promoting the rural con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law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By combin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legalization of rural social governance in Hainan and analyz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main caus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law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in Hainan,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professional methods of social work embedded in the process of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law in rural areas, so as to fully tap the endogenous power of farmers, promote multi-linkage, and innovate the cultivation path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law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beside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argete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subjectivity of grass-roots autonomous organizations and building a diversified and deep-seated legal service system, so as to explore a road suitable for the legalization of rural social governance in Hainan, and effectively help the construction ofthe \"law-based governance of villages\"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construction under the rule of law; social work; development status; construction path
法治鄉村建設是法治中國建設的必由之路,當前我國農村人口仍占比40%左右[1],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一項長期而重大的歷史任務。黨中央明確提出了未來法治中國建設“三步走”的長遠戰略,即到2025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更加完備,到2035年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2]。在此要求下,我國各層機關紛紛組織學習活動,知法、懂法、守法和用法廣泛推進開來,各級各類學校將法治教育納入必修課程,但在廣大農村仍存在法治建設不到位,村民觀念陳舊落后、法治意識淡薄的現實問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指導意見》強調,要推進法治鄉村建設、加強平安鄉村建設,大力開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深入開展“法律進鄉村”活動,實施農村“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3]。因此,培塑農民法律意識,形成現代法治鄉村、現代新型農民格局,無疑是法治中國建設的重要任務。
1" 社會工作介入農村基層法治建設的可行性
近年來,中央高度重視法治鄉村建設問題,明確強調:“加強法治鄉村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基礎性工作”[4]。如今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發展,很多村民都乘上了網絡快車,但因心中不懂法仍吃了很多法盲虧。因此,想要有效推動鄉村振興,助力農村法治建設,首要解決的是村民法治觀念的問題,倘若法治觀念參差不齊,很難形成合力助推鄉村振興發展。在此過程中,社會工作可發揮其專業性,在其中扮演治療者、溝通者、支持者和倡導者的直接服務角色與行政者、研究者、咨詢者和政策影響者的間接服務角色,發揮倡導政策、鏈接資源等的作用,聚焦普法宣傳模式的探索和創新,以模式創新路徑提升鄉村法治水平,助推鄉村法治建設。
2" 海南農村基層法治建設的現狀及存在問題分析
2.1" 海南省農村基層法治建設現狀分析
海南省作為多民族聚居地,擁有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資源條件。近年來,在農村基層法治建設的發展進程中也取得一定的成績,一方面,海南省政府高度重視農村基層法治建設工作,為進一步指導和支持基層法治建設工作強化政策支撐保障。2020年中共海南省委辦公廳、海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實施意見》的通知,旨在進一步完善鄉村治理的體制機制,推進法治鄉村建設,強化村民自治實踐和基層服務功能。加快推進海南省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加快推進海南自貿港建設多作貢獻。另一方面,海南省全面推進基層法律服務工作,不斷擴大法律援助工作,在全省設立了一大批基層法律服務站與駐村社工站,為農民提供法律援助,有效維護了基層群眾的合法利益。根據海南省委政法委2022年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全省法律援助機構共對319件非訴訟民事案件進行了調解、和解,對2 982件勞動仲裁案件進行了法律援助,辦理了21 034件法律援助案件,接受了221 536人次法律咨詢?;鶎臃煞盏母采w面也大幅度增加。
總體來看,海南農村基層法治建設在政策支持、基層法治水平提升、基層法律服務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在法治宣傳、基層法治隊伍建設、基層法治管理機制和基層法律服務覆蓋面等方面還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
2.2" 海南農村基層法治建設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2.2.1" 村民法治意識淡薄
農民的法治意識是決定基層法治程度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在海南的少數民族地區,許多村民仍舊保持著最淳樸原始的生活習慣,再加上海南獨具特色的飲酒文化使得近年來違反交通安全和砍伐森林植物、違法制造、適用槍支等違法案件頻發。對于村民來說其仍舊保留著對自然最原始的理解,再加上受教育水平大多集中于中小學教育層面,使其沒有對法律知識有詳盡的認識和理解。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在普法宣傳過程中在做森林資源保護時,通常會展示一些國家重點保護的動植物,很多村民可能在生活中見到過,但是并不知道這些物種的法律意義。村民常常提出這樣的困惑:國家為什么要保護它們?如果傷害它們就會觸犯法律嗎?
2.2.2" 法治教育和宣傳形式單一
在普法宣傳過程中通常以文字式的發條講解為主,甚至很多普法宣講浮于表面,沒有真正深入村民之“心”,再加上多數村民學歷水平并不高,在面對宣講過程中的法律條文時,其理解能力相對較差,甚至有的村民并不識字。而多數法治教育和宣傳在確定宣講主題和內容設計時常常存在“拍腦袋”的問題,具體表現為“形式單一化”和“內容復雜化”,即在法治教育過程中沒有事前對村民的整體法律需求和法律知識掌握情況做整體評估的前提下開展法律宣講,很多宣傳內容與農民日常生活關系不大,老百姓學法意愿比較低,從而導致法律宣傳流于形式。所以從最終法律宣傳效果來看,收效甚微[5]。
2.2.3" 基層自治組織缺乏活力
農村法治發展實質是一種制度變遷,是現代法治理念、制度、機制逐步融入農村社會的過程。而實現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2種路徑的融合是全面推進農村法治建設的重要選擇[6]。在基層法治建設過程中,基層自治組織是發揮關鍵作用的一環。而我國的農村社會又是一個熟人社會,正如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一書中提到“這樣的生活方式導致了,一個村落里,幾乎所有人都認識,因為彼此熟悉,所以做事不講法理,只按規矩,并且不接受新的事物,這也就構成了中國鄉土社會特有的本色”。因此不管是村民還是村干部自身都存在“家丑不可外揚”的傳統觀念。再加上基層干部追求功利化目標和短期效應,重點倒向維穩,從而導致農村干群的信任感弱化,農民的基層治理信心不足[7],進而導致了在基層治理過程中大家更多地尋求一種“協商”的解決態度,長此以往,基層自治組織的活力和威望也在悄然消逝。
2.2.4" 多元化法律服務體系不完善
社區營造是農村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實現機制,也是多元主體協同共治的有效平臺。在治理現代化的背景下,社會多元主體參與社區協商共治已成為社會治理的熱點[8]。特別是在農村基層法治建設過程中,村民的法律服務需求日益突出,但現實中卻存在著二元法律服務體系和省市法律服務工作分配不均的情況。特別是在海南一些偏遠的農村地區,仍舊存在基層法律服務站設立不足、人員不足、經費不足等客觀問題,資源的分配不均也仍然是制約基層法治建設和法治服務的重要難題。再加上村兩委干部自身的法律知識水平也相對有限,也難以為同村村民提供法律講解和幫助。由于干部自身法律意識不強,甚至有的個別領導干部不作為,存在官官相護的情況,這種不規范的執法、方式不僅不能維護村民的合法訴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也嚴重侵害了農民的合法權益。
3" 社會工作視角下海南農村基層法治建設的途徑分析
3.1" 法治思想的培育在于創新
1)創新宣傳模式。農村基層組織與個人擁有的法治思想是農村基層法治建設最重要的物質基礎。基層法治思想建設工作的開展離不開法治宣傳,而法治意識淡薄的主要原因并非是法治宣傳欠缺,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其宣傳內容難以被村民理解,宣傳手段單一且枯燥,法治宣傳材料難以被村民內化為自身的價值觀與行為規范,究其原因還是在宣傳過程中沒有將村民置于主體性地位。而社會工作一直倡導將服務對象視為服務的關鍵,基于專業倫理的客觀要求,由社會工作主導宣傳過程也將會更加貼合村民實際,擺脫相當程度的功利心態,提升宣傳效率。因此,將宣傳與村民喜聞樂見的文化符號相結合,創新宣傳手段格外重要。
2)運用多元化手段營造鄉村法律氛圍。法治化的基層治理既需要對農村基層的經濟政治資源進行整理和組合,更需要在法治理念的指引下進行基層治理制度的調整和革新[9]。傳統“人治”“情理”思想在農村地區保留較多,法治文化的缺位導致系統化的法律體系始終難以在欠發達的農村區域完全成長起來。因此,法律氛圍的營造需要將司法有機地嵌合到“情理”和“鄉村文化”之內,這樣才可以使系統化的司法體系發揮出應有的社會效益。第一,在維系法律運行的權威性與科學性的同時兼顧村民樸素的價值觀與文化規范,盡量做到“講法不壞情”,這樣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消村民對嚴肅,繁瑣法律流程的忌憚。社會工作自身對專業價值(力求社會正義與平等)的追求和將“人治”“情理”與“法律規范”之間的二元悖論轉化為法治鄉村建設統一力量的這個過程高度統一,這就需要在社會工作介入鄉村法治構建流程中進行大膽創新,更具體一點就是將“德治”建設的介入提升到重要地位,道德與法制教育雙管齊下,既要動之以“情”,也要曉之以“理”,將德治納入鄉村治理體系建設。第二,促使鄉村法律文化補全。法治意識是法律意識的高級形態,只有充盈活潑的法律文化氛圍,才可以將法律符號內化為村民切實接受的法治價值觀,可根據當地社區資源特點,搭建出村民熟悉易懂的法律符號框架,因地制宜與優勢視角共同發力,讓村民生活在文化氛圍輕松且高知識豐度的社區是社會工作在參與法治鄉村社區建設過程中的階段性目標,這需要一個長效機制來保證其實施過程。
3)構建長效法治思想教育機制。根據“八五普法”的精神與要求,要深入宣傳與社會治理現代化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力求到2025年,公民法治素養和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顯著提升,全民普法工作體系更加健全,這就要求必須創新現有的法治思想教育機制,將思想教育做到長效化與常態化是關鍵。第一,明確駐村社工機構或社工站的領導責任。例如,四川省在示范單位探索開展“誰執法誰普法”履職情況報告評議時,推動實施領導干部學法清單制,落實年度普法計劃、年度報告制度,有效推動法治宣傳教育全面落實。第二,堅持精準施策。在相關單位的指導下社工機構可對農村重點治理區域進行重點專門化特色化宣傳,拒絕流于形式,構建未成年人保護、鄉村振興、掃黑除惡等治理重點區域的長久評估機制,讓思想教育可以融入村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
3.2" 社會工作助力基層自治組織的主體性發揮
我國農村基層自治組織具有群眾性、自治性、基層性的特點。因此,基層組織的法治建設就需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當地社區資源,而這些與社會工作的專業能力取向不謀而合,將基層自治組織的主體性與自身特點有機結合,可充分發揮基層自治組織在法治建設上的主觀能動性。
3.2.1" 以共同需要為紐帶,發揮群眾性是關鍵一環
鄉村社區的長治久安與法治體系的行穩致遠是鄉村社會生活顯著的共同需要,在推進法治建設過程中,需要制定透明、公正、合理的規章制度,并且通過民主程序進行決策,鼓勵群眾監督執行情況。社會工作專業力量可根據鄉村社會的結構格局充分挖掘鄉村社區的共同需要,積極組織義務力量,可以讓村民群眾充分發揮自身特長為社區提供各種服務,并且在政策實施時也能夠起到非常好的配合作用,讓群眾體會到充足的參與感,那么法治社會后續產出的成果也會讓群眾擁有更多的獲得感。
3.2.2" 自治性決定組織主體性的相對獨立
中國基層社會治理中的自治、法治與德治的“三治格局”已成為我國基層治理的有機整體。“自治”是法治與德治的基礎,因此,社會工作在介入時充分發揮自治力量格外重要。農村基層組織的自治性常常受到自身行政能力不足、社區資源匱乏、不確定強等因素制約,因此社會工作在介入過程也格外關注基層組織的自身發育狀態,“助人自助”在組織層面也說得通,可協助農村基層組織嘗試建立自己的監督機制,對違反規章制度行為進行懲戒教育,同時也配合加強執法人員的監督檢查,確保執法公正、權力合理行使,但防止人情大于法治現象的出現,還需要上級政府制度化的監察。
3.2.3" 基層性意味可建構個體化的法律服務網絡
可根據本土鄉村文化的特點強化民眾對司法審判的監督,可協調政府力量以召開公開庭審、公眾評議等方式,使公眾對司法程序有更多的知情權和監督權。由于基層鄉村社會的相對封閉性,公開庭審等方式可成為田間地頭與茶余飯后的談資,無形中可延續法治宣傳的效果?;鶎幼灾谓M織能夠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和群眾需求,制定符合實際的村約、村規,并通過自身的力量推進這些規定的落實。這樣不僅可以保障當地的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還可以增強人民群眾對自己所在鄉村社區及整個社會發展大局的認同感。
3.3" 搭建多元化深層次法律服務體系
農村基層對法律的需求是多元化的,由于諸多歷史原因,海南鄉村地區的法律服務體系有著系統性不強、專業性不高及發展空間有限等特點。因此,搭建多元化深層次法律服務體系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強化政策引導。政府應當加強對農村法律服務的政策支持,鼓勵和引導社會工作力量、律師事務所等機構向農村基層延伸,提供法律援助和法律咨詢服務?!逗D鲜∞r業農村廳關于2022年法治政府建設情況報告》指出要落實公職律師與法律顧問工作的協調機制,將專業力量引入到基層,強化涉農法律業務的培訓工作,加大法律建設的專項經費保障力度;《海南省鄉鎮(街道)社會工作服務站項目試點工作方案》明確提到完善現有的鄉村社會工作的服務體系與服務內容,三級服務體系協調發展來共同助力鄉村社會治理,但目前對于專屬于基層法治治理的相關政策有待完善和補充。
2)深化專業人才培訓。目前社會工作有關涉農的法律工作隊伍專業能力較弱,工作隊伍人員配置不合理,經費保障不充沛問題格外突出。做好人才培養工作不僅僅是要做更多的教育與宣傳,更多的還是要在物質保障與管理結構上多下功夫,做到“實踐中培養”與“培養中實踐”有機結合。此外也要繼續堅持“誰執法誰普法”原則,促進涉農工作人員的執法能力的同時也要加強相關人員的普法素養。
3)構建多元化服務模式。在農村基層搭建多元化深層次法律服務體系,需要采取多種服務模式,如律師到村、村法律顧問、法律援助中心等,以覆蓋更廣的群眾需求。其中,社會工作便是多元化力量的重要一環,“法援+社工”模式體現了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的建設更加多元化的趨勢,通過實地走訪、定向聯系、主動推送和對接指引等方式,準確掌握困難群眾的法律服務需求,積極做好法律援助等相關救助權利的告知工作,引導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依法申請法律援助。
4)健全法律服務網絡,適應新時代農村需求?,F今可讓駐村社工站助力健全農村法律服務網絡進程,包括信息平臺、服務站點、服務熱線建設等,讓農民更加便利地獲得法律服務。駐村社工站也可推廣信息化法律服務,建立在線法律咨詢、法律援助、法律知識普及等平臺,方便農村居民獲取及時、準確的法律服務。
4" 結束語
基層自治組織在法律體系建設中的群眾性、自治性、基層性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社會工作可以在其中充分發揮自己獨特的專業優勢。介入行動促進地區社會資源得到更加有效、合理的調配,提高農民對法治建設內容的認同感,對法治建設過程的參與度。通過協助基層自治組織積極搭建多元化深層次法律服務體系,促進政府、社會組織和律師事務所等社會各方的聯動合作,切實為推進農村基層法治建設實現鄉村振興戰略貢獻專業力量。
參考文獻:
[1] 國家統計局,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七號)——城鄉人口和流動人口情況[J].中國統計,2021(5):13.
[2] 黃文藝.向世界講述:中國法治這十年[J].現代商業銀行,2022(17):54-57.
[3] 關于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指導意見[J].農村.農業.農民(B版),2019(7):35-38.
[4] 張放.法治鄉村建設視域下的鄉村組織振興研究[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23,35(7):28-35.
[5] 丁鵬,李明修.新時代背景下農村基層治理法治化路徑研究[J].農業經濟,2020(5):85-86.
[6] 周鐵濤.農村基層治理法治化研究——基于湖南益陽農村的調查與思考[J].領導科學,2016(35):50-53.
[7] 蕭子揚,劉清斌,桑萌.社會工作參與鄉村振興:何以可能和何以可為?[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9,18(2):224-232.
[8] 彭澎.農村基層治理法治化的制度內涵與發展目標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6(12):28-37.
[9] 房亞明,周文藝,黃建栩.社會工作機構嵌入農村社區營造的機制建構[J].社會工作與管理,2021,21(4):80-8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