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解決“三農”問題作出重要戰略部署,也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貴機遇。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探討農村生態治理對鄉村振興的意義、現階段農村生態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以及如何推動農村生態治理,有助于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早日實現。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生態治理;農村現代化;農民;農村基礎設施
中圖分類號:F320"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16-0089-04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proposed to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which not only made an important strategic plan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but also provided a valuable opportunit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report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emphasizes that we should give prior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and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an agricultural power.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rural ecological governance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problems and reasons existing in rural ecological governance at the present stage, and how to promote rural ecological governance, which is helpful to the early rea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ecological governance; rural modernization; farmers; rural infrastructure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鄉村的振興是全方位、全領域的振興,它不只限于經濟領域,還包括了生態的振興,文化、教育的振興。要想實現鄉村振興戰略中的生態振興,就需要以新的發展理念為基本指導思想,把農民作為生態振興的主體。只有這樣,才能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真正實現農村在生態領域的振興,進而帶動農村其他領域的發展。
1" 農村生態治理對鄉村振興的意義
1.1" 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有助于為鄉村振興提供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的自然生態本身就是一種生產力,而在廣闊的農村地區,就具備了這一潛力。在農村,良好的自然生態優勢能夠給人們帶來與城市完全不一樣的生活方式和生態體驗。如果能夠將這一優勢充分發揮出來,農村良好的自然生態將會變成促進鄉村發展的強大動力。現如今,生態轉型是提升農業收入的基本動力,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的需求從吃飽穿暖,變為了追求高質量生活,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健康飲食,開始追求綠色的農產品。通過對農村生態進行治理,改善農村土壤、水源等條件,生產高質量的農產品,從而提高農村收益,有助于為鄉村振興提供動力。在對農村發展中,環境污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由于農村生產和生活所引起的環境污染,這已經變成了對農村穩定發展的一個非常嚴重的威脅。要實現鄉村振興,就必須要把農村的環境污染問題處理好,建立起一個美麗的鄉村,為農村的產業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1.2" 加強農村生態治理能提升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幸福感
環境就是民生,生態環境是我們所有人的共同家園。每一位村民都共同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要想擁有良好的生活環境,就必須改善農村的生態環境。每個村民都能真切感受到生態環境的改善,對農村生態進行治理,能讓村民們呼吸到新鮮的空氣,喝到健康的水,生活在美好的藍天白云下,讓農民的生活更幸福。同時,加強對農村生態環境的治理,有助于促進農村的綠色發展。“一場以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鄉村振興是一場深刻的革命”,要想把這場革命打好,就必須將農村生態問題重視起來,將農村的生態治理工作做好,這樣才能讓農村美在綠水青山,讓農民富在綠水青山。提高鄉村振興中農民的幸福程度,提高農民對鄉村振興的認同感和參與感,這有助于鄉村振興的發展。
1.3" 農村生態治理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
實現鄉村振興的五大要求包括“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鄉村振興生態宜居與農村生態治理的關系最為緊密,農村生態治理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農村發展的必由之路。然而,目前日益嚴峻的生態問題阻礙了農村的發展,要想實現鄉村振興,重點就在于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因為鄉村要美麗、農業要發展、農民要幸福都離不開美麗生態作為支撐。治理生態環境是鄉村發展的重要基石,忽視了對農村生態的治理,就無法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我們要對農村生態環境進行更多的投資,提倡綠色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發展綠色農業,最終實現鄉村的高質量發展。
2" 農村生態治理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2.1" 農村生態治理存在的問題
2.1.1" 農民生態意識淡薄
農民是農村生態治理的主力軍,但是受制于歷史原因,農民在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上與城市相比,還比較落后,許多農民還停留在“依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老思想下,這導致農村生態環境越來越差。甚至在一些偏遠地區的農民為了追求經濟效益,而放棄對環境的保護,濫用農藥、化肥,亂砍亂伐,不僅使農產品的質量受到嚴重損害,也污染了農村的土壤、水源和空氣。這些行為在破壞農村生態環境的同時,也給農村生態治理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基層干部缺乏生態責任意識,特別是對生態紅線的保護,沒有形成對鄉村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同等重要的觀念,致使他們在工作中缺乏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他們對某些生態環保政策的新知識、新理論沒有進行深入的研究,對這些新知識、新理論的了解還不夠透徹,還未能很好理解和應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及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由于缺乏強烈的生態責任意識,導致在落實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上不夠積極主動,還存在著慢作為的現象。
2.1.2"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落后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在農村,對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進行完善,補齊短板,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要求。但是,與城市相比,鄉村的生態治理工作起步較晚,各種基礎設施也相對落后和缺乏。改革開放后,國家把所有工作的重點都放在了經濟建設上面,而忽視了生態環境保護。由于我國每年在農村環境治理方面的投資較少,導致了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較低,進而導致了農村的基礎設施比較落后。
在農業灌溉中,原始的灌溉方式主要是采用人工漫灌的方式進行灌溉,這種灌溉方式不僅費時費力,還不是特別的節能環保。如果使用先進環保的噴灌方式,可以達到節水、環保、省時省力的效果,但這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持。在鄉村產業的生產設施建設方面,大多數鄉村企業都沒有配備與之相匹配的廢棄物和廢水處理設備,有的甚至連處理都不做,就直接向外排放。正是由于缺乏對垃圾進行處理的配套設施,才造成了鄉村環境的污染與破壞。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是指農村定點的生活垃圾、廢水處理設施和其他公共衛生設施的建設。但實際情況是,由于農村基礎設施不完善,許多農村居民亂倒垃圾,或集中堆砌后焚燒,這不僅破壞了農村的土壤和環境,還會造成空氣污染。
2.1.3" 農村生態污染較為嚴重
農村生態環境的污染主要表現在工業污染,農業污染和生活污染。第一,工業污染來自鄉鎮企業的污水、污氣和固體廢棄物的排放,這些企業為了節省成本,通常不會對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污染物進行處理,會將污染物直接排放,這些污染物流入水域會造成水污染,排到空氣中會導致空氣污染,流入土壤,則會破壞土壤的肥力;第二,農業污染是指各種殺蟲劑、除草劑等農藥對土地的污染,氮肥、復合肥、磷肥等化肥的普及,雖然在短時間內能使農作物避免雜草和害蟲的侵蝕,但是長期使用將破壞土地的肥力;第三,生活污染的主要來源是農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動物的排泄物等,很多農村地區現在依然是生活污水亂排、垃圾亂丟的狀況,再加上農村養殖禽類也比較多,其排泄物一般是直接堆積到田頭,這容易對周圍環境造成污染。
2.2" 農村生態治理存在問題的原因
2.2.1" 農村生態文明教育滯后
由于生態文明觀念的宣傳和教育不夠,導致了農民的生態環保意識淡薄。
一方面,基層干部的知識和文化水平比較低下,他們在生態環保方面的專業素質比較差,而且他們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關注也比較少,這就導致了其在生態文明宣傳和教育方面的能力比較弱。而且,基層工作人員每天要處理的事情很多,這會耗費他們大量的精力,導致他們無法有效地開展宣傳教育工作。由于鄉村地域的地理環境差異較大,各個行政村的面積、人口、人數等都不一樣,再加上農戶本身的積極性不高,對一些與自己沒有任何關系的事物不感興趣,因此,他們很難主動地去了解有關的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知識,這就使得鄉村的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工作很難很好地進行。
另一方面,在宣傳主題、宣傳手段、宣傳形式等方面,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在宣傳上,有些人只開幾個簡單的報告會,以應付檢查為目的;有的只是在街道上掛些標語,做些宣傳,卻沒有什么實質性的動作;有些人還停留在過去依靠電視、報紙、電臺等傳統的宣傳渠道上,沒有將其與新興媒體有效地結合起來,因此不能充分發揮微信、微博、抖音等新興媒體的優勢。有些宣傳人員在進行宣傳時,只是照本宣科、敷衍了事,內容太過正式、太過晦澀難懂,沒有考慮到農民的知識、文化水平和接受程度;有些人只會在諸如環境宣傳月之類的關鍵時刻,才會進行宣傳,通常情況下,沒有人會主動到農村進行宣傳,也沒有將生態文明宣傳教育當成一種常態,因此,這種行為所起的宣傳作用十分有限,使得農民們很難意識到自己的不良行為會給農村的生態環境帶來破壞,也很難對自己進行反思,進而讓自己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發生改變。
2.2.2" 農村生態治理資金不足
資金不足是影響我國農村生態治理的主要原因之一。相對于城市來說,農村的經濟基礎比較薄弱,雖然政府及相關部門會撥下一定的經費用于農村生態治理,但由于農村生態治理涉及的面很廣,污染相對分散,所以對資金消耗比較大。政府有限的資金投入,很難滿足現實中對資金的需求。而且資金從中央到地方,中間會經歷層層關卡,由于種種原因,最后真正用于農村生態治理的資金就會所剩無幾,面對龐大的資金缺口,這些經費無疑是杯水車薪。資金的投入,除了影響農村生態治理的基礎設施建設之外,還關系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人才等要素的吸納。如果工資待遇不夠好,農村環衛工人在工作時積極性也不會高,最終環保效果也將不佳。
2.2.3" 農村生態治理的法律機制不完善
目前,我國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制度仍不健全,法律制度的內容也不完整,這就造成了鄉村生態環境治理中一些地方仍然無從可依,這對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作為一部基本法律,盡管有許多關于鄉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內容,但大多是原則性條款,缺乏直接的適用性,難以適應當前鄉村生態環境管理的實際需求。一是,我國目前還沒有建立健全的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我國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還很不完善,尤其是對化肥、農藥污染的防治,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保障,以及對農田灌溉的保護等方面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等法律都不是專門為農村環境保護而制定的,有些條款僅僅是原則性的,沒有很大的可操作性。二是鄉村環保法律制度的實施力度不夠。在農村環境執法中,執法機構對自己的職責權限不清楚,常常是個人的主觀意識比較強。在我國,環保執法的程序不夠健全,執法人員在執行過程中常常會出現越權行為,執法公正難以得到保障。在鄉村地區,環保執法組織的建設還很不完善,工作人員相對缺乏。三是,對鄉村環境的法律監管存在著松散的現象。在環境監管方面,政府法律責任的立法還不夠健全,在農村,對環境法律制度的監管,主要是對企業和公民進行的監管,而缺乏對政府行為進行監管的相關規定。有些地方的政府過于重視地方的經濟發展,常常會對那些會導致環境污染的企業視而不見,這將不利于農村生態治理工作的進行。
3" 我國農村生態治理策略探析
3.1" 加強宣傳教育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不能只是政府有關部門“一頭熱”,而應該發動多方參與。農民作為農村生態治理的主要參與者,對其進行生態文明的宣傳,是十分必要的。首先,普及生態知識不能只講大道理,要與實際結合,因地制宜,讓農民從小事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先從改變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的行為做起,逐漸意識到生態文明發展的重要性。沒有人不想生活在藍天白云下,大家都不喜歡沙塵暴和霧霾天氣,要使農民意識到綠色生產涉及自己的切身利益和子孫后代的幸福。其次,要不斷更新農村生態治理的宣傳方式,拓寬宣傳渠道,多多利用新興媒體,通過線上、線下相互交融,用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普及綠色生產理念,使綠色生產理念深入人心。
一方面,必須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提高農民的現代化意識;要使農民擺脫“坐吃山空”的傳統思維,真正地與整個生態圈融為一體,認識到自己只是這個生態圈的一份子,而非是這個生態圈的主人。同時,要加強農戶的環保意識,通過法制手段,在日常的生態文明宣傳中,將環保理念植入農民的心中,才能真正激發農民的“生態責任”。
另一方面,也需要廣大的基層干部、廣大農民加強法律觀念,要有一條底線,不要去做違法的事情,這樣才能給當地的農民帶來好的影響。對農民而言,更要有一顆對法律的敬畏之心,使農民在行為上產生一種不敢觸及法律的自覺。在基層領導干部的工作中,要加強對農民的法律培訓,著重講解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實際案例,從而喚醒基層干部和廣大農民的環保意識,逐步提高他們的生態法制意識。
3.2" 積極發展綠色生態農業
綠色生態農業注重保護生態環境的農業發展類型。要想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就必須加強科學技術在農村生產中的應用。一是,增加對農業的研究和開發的投資。發展綠色技術,比如生物防治利用技術,利用生物之間相互制約的關系,來消除農業危害,這樣不僅可以保護環境,還可以保護生物的多樣性。要加快農業科技設備的更新,提高技術水平,以降低資源的消耗和生產成本。二是,把重點放在農業科技研究人員的培養上。農業科技的研究與推廣,最重要的就是人才,農業高校應注重對相關專業的學生進行理論與技術的培訓,采用到農村基層實踐的方式,培養出一批有能力的優秀人才。三是,積極推進科技進步的國際合作。當今世界,國家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而“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實施,也給我們的農業發展帶來了一個更加廣闊的空間,因此,應該在不斷地與世界各國進行交流和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農業技術水平,從而更好地服務于綠色生態農業。
3.3" 加大對生態治理的資金支持
建設完善的生態治理體系,要加大政府資金的支持力度,發揮財政在農村生態治理和鄉村振興的作用。首先,加大對農村地區財政支持力度,要做到專款專用,不可隨意挪用環保資金;其次,要合理安排環保專項資金的使用結構,平衡農村和城市環保資金的投入占比,改變過去重城市輕農村的投資理念;最后,要從全局出發,制定科學合理的農村環保專項基金使用規劃,不僅要把資金用在治理土壤、大氣、水源污染等方面,還要將其用在改善農村村民居住環境和環保基礎設施的建設上,為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提供充裕的資金保障。
缺乏資金是制約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主要因素。但是,農村地區對建設項目的需求又十分巨大,僅靠國家財力很難滿足。這就要求我們要拓寬社會融資的渠道,讓社會資本得到更多的支持。
一方面,要使政策性銀行的功能得到充分發揮。實行積極的信貸政策,建立“綠色專項信貸”,實行“低利率”和“寬限期”。建立環境保護基金,加強對農村環境保護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在政策的支持下,充分利用農村信用社的作用,為農村環境治理和產業轉型提供低息貸款,確保農村環境治理和產業綠色發展有充足的資金支持。
3.4" 完善農村生態法治建設
無規矩不成方圓,制度具有管長遠、管根本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因此,完善農村生態法治建設,有助于綠色發展體制的形成,是農村生態治理的必要環節。當前,很多農村的生態治理法規需要更加細化并實施,做到約束農民和鄉鎮企業的各方面行為。在制定相關生態治理法規的過程中,應該根據不同地區的生態情況,制定符合當地特點的環保條例,使農村生態治理有法可依。
目前,在一些農村地區,由于存在著嚴重的污染環境的違法成本,因此,在對有關的法律制度進行明確的前提下,要讓鄉鎮企業和個人不敢、不想、不能對環境造成破壞。在大力推廣新技術的同時,也要注意法律的貫徹執行,要強化執法力量,加強執法力量。近年來,我國農村鄉鎮的企業發展很快,對農村區域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所以,必須要有一支高質量的生態環保執法力量;要因地制宜,按照鄉鎮、企業的分布特征,對環境執法人員進行合理的配備;在保證足夠人手的同時,要保證所有的執法人員都能達到100%的覆蓋率。其次,要提高執法人員的專業素質,要強化環保監察職能,強化對有關失職人員的責任追究,以杜絕對農村生態環境造成損害的不法行為。最后是建立工業和商業準入聯合審查機制,對被環境懲罰的有關企業,取消優惠政策,提高準入門檻,嚴重者,禁止進入工商行業;對于個人,要將破壞生態環境行為納入個人信用體系,對嚴重破壞生態環境且屢教不改的個人,可以作為失信人予以懲戒。加強懲罰制度,做好整體規劃,才能提高環保工作的整體水平。
4" 結束語
農村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推動農村發展的重要動力,農村發展在中國總體發展格局中所占的比重很大,是構建現代化社會主義國家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目前國內對生態治理的關注主要集中在城市層面,忽視了對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造成了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緊迫與嚴峻。目前,農村生態治理主要集中在村民生態意識薄弱、基礎設施落后、環境污染嚴重等方面,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在于農村生態文明教育滯后、農村生態治理資金不足、農村生態治理的法律機制不完善。所以,現階段加強對村民生態理念方面的教育、積極發展綠色農業、加大對農村生態治理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農村生態法律機制,有利于對鄉村振興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胡洋洋.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研究[D].重慶:重慶工商大學,2022.
[2] 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N].人民日報,2019-11-06(004).
[3]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1-02-22(001).
[4] 司林波.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歷程、現狀與前瞻[J].人民論壇,2022(1):42-45.
[5] 崔艷玲.鄉村振興背景下大理白族自治州生態治理研究[D].大理:大理大學,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