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城鄉規劃學科正面臨新的機遇與變革。鄉村規劃是體現地方農林高校城鄉規劃學科特色課程,應緊跟國土空間規劃發展趨勢,響應鄉村振興戰略,培養村莊規劃應用型人才。該文從國土空間規劃背景出發,總結新時期下鄉村規劃的新要求以及農林類高校鄉村規劃教學現存問題。在課程理論體系和專業技能培養方面進行探索,提出“模擬編制全過程”的教學模式,以期強化國土空間體系下鄉村規劃學生的專業技能及價值導向。
關鍵詞:國土空間規劃;鄉村規劃;人才培養;農林高校;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16-0141-04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erritorial space planning, the discipline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s facing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nges. Rural planning is a characteristic course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n local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which should closely follow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land and spatial planning, respond to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rain applied talents of village planning. Starting from the background of territorial space planning,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rural planning in the new era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rural planning teaching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urriculum theory system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training, and puts forward a teaching model of \"simulating the whole process of compilation\",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value orientation of rural planning students under the land and space system.
Keywords: territorial space planning; rural planning; talent training;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reform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將生態文明建設置于國家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旨在實現國家發展全方位的可持續發展。國土空間規劃以生態文明為引領,以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是實現我國國土自然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新舉措,也是國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治理手段。2019年5月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國土空間規劃是國家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正式將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等空間規劃融合為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確立“五級三類”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1]。2019年經修訂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指出“已經編制國土空間規劃的,不再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至此城鄉規劃全面整合到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新時代下的國土空間規劃的編制內容涉及多學科知識體系,城鄉規劃學科也應順勢而為,在專業教學體系和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改革探索,培養適應發展需求的高層次人才[2]。
在新時代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統籌城鄉發展是重要任務之一。鄉村規劃是各類規劃的短板,起始晚于城市規劃,且存在部分村莊規劃套用城市規劃的現象,加強鄉村規劃是實現國土空間均衡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實施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2018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支持地方高等學校、職業院校綜合利用教育培訓資源,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鄉村振興培養專業化人才[3]。當前國土空間規劃正在建立,在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指引下,農林類高校在鄉村生態環境方面具有天然優勢,應把培養鄉村規劃人才作為專業發展的主要方向[4]。
1" 國土空間規劃下的鄉村規劃教學新要求
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村莊規劃已被定義為詳細規劃,旨在規范村莊各類土地用途、明確村莊土地空間的開發、利用、保護等內容[5]。傳統城鄉規劃下的鄉村規劃多指的是村莊建設規劃,著重于村民點的規劃布局和形態控制;新國土空間規劃下村莊規劃,著眼于全村域范圍,既要嚴格管治村域國土資源,落實“三線”底線、風險應對等,也合理布局村莊居民點公共設施,對居住空間環境進行科學設計,其最終目的是實現村莊空間布局的優化,實現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從而推動鄉村經濟社會發展[6]。同時,在鄉村振興國家戰略的指引下,村莊規劃不局限于空間的布局與自然資源的保護開發,還包括鄉村產業振興、文化傳承等。農林類城鄉規劃專業的鄉村規劃課程旨在鄉村規劃建設人才的培養,是該專業的主要課程之一。新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對鄉村規劃教學產生了新的要求。
1.1" 完善國土空間規劃知識體系
首先,整體框架的構建。國土空間規劃是對一個國家土地使用、資源配置和環境保護的綜合性規劃。村莊規劃是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五級三類”中的詳細規劃。新時期的“多規合一”村莊規劃,是各部門各學科合作的成果,強調各級各類規劃相互銜接,一張藍圖干到底。這就要求鄉村規劃人才完善國土空間規劃的知識體系,掌握村莊分類及所需成果,熟悉各級各類的成果,做好各級規劃銜接,形成至上而下的規劃模式。
其次,國土空間規劃需要對資源要素本身的承載力和資源利用的可行性與合理性進行分析,鄉村規劃教學應引入生態學的研究內容和方法,幫助學生掌握資源評價、生態評估等新的專業技能。
最后,文化感知能力的培養。國土空間規劃下的鄉村規劃是在生態上,實現人地和諧、生態宜居;在產業上,實現融合發展、質量興農;在文化上,傳承歷史、弘揚鄉風文明;這就要求學生對鄉村規劃中所涉及的鄉愁、鄉村、規劃等具有更全面、系統的認知能力[7]。
1.2" 加強鄉村規劃專業技能培養
國土空間規劃下的鄉村規劃是實現城鄉發展的空間資源有效分配與社會經濟活動引導的手段,是完成快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治理舉措。在此背景下,鄉村規劃人才應以從空間設計到空間管理能力的培養為目標。首先,國土空間規劃要求合理利用農村土地資源,優化農村空間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鄉村規劃教學需要教授學生土地利用規劃、農村用地政策和農村集聚區規劃等內容,培養學生對土地資源合理利用和空間布局的能力;其次,國土空間規劃強調對空間的深度理解和精準規劃,村莊規劃需要“摸清”村域資源、底線,因此,鄉村規劃人才需掌握GIS(地理信息系統)等空間分析工具,以及不同類型村莊規劃所需的規劃設計能力、繪圖表達能力等規劃設計的綜合專業技能;最后,國土空間規劃下鄉村規劃堅持生態優先,以“嚴控增量,盤活存量”為主,強化“三線”約束,注重風險應對,這就要求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注重空間治理能力的教學,并強化規劃編制后的執行與管理技能的學習。
1.3" 明晰國土空間規劃價值導向
國土空間規劃的實質是在統籌“人(各方利益)、事(治理制度)、時(發展階段)、空(地理空間)”基礎上,完成國土與功能最優解的匹配[8]。然而站在不同角度統籌國土功能分配,結果也不盡相同。國土是有限的,而訴求是無限的,不合適的國土空間規劃必然造成資源浪費,違背了生態文明戰略,對國家整體利益造成損失。所以國土空間規劃的關鍵在于以整體利益為價值導向,對國土空間進行有序合理的分配。鄉村規劃亦是如此,按整體利益的先后、輕重,協調鄉村資源配置,這就需要加強鄉村規劃人才整體利益觀念的培養。同時,新時期鄉村規劃強調公眾參與,鄉村規劃人員與各方部門、利益相關者溝通協調,對村莊規劃建設達成共識,在保障整體利益基礎上實現多方利益平衡。
2" 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農林院校鄉村規劃教育的現狀評估
2.1" 鄉村規劃相關知識體系不完善
地方農林類高校的鄉村規劃課程在鄉村生態、鄉村管理方面有著天然優勢,但由于鄉村規劃的復雜性,應培養學生多學科交叉的學習能力。當前農林類高校多涉及風景園林、林學、土地資源和農學等,但鄉村規劃課程缺少綜合課程的設置,未與新時期的國土空間規劃緊密結合。
2.2" 學生鄉村規劃綜合能力不足
國土空間規劃下的鄉村規劃要求規劃人員具備空間規劃能力、空間治理能力及完成新時期各類村莊的編制成果圖紙表達能力等。目前農林類高校對學生的培養,以規劃能力為主,還停留在對物理空間規劃設計的教學。新時代的鄉村規劃從增量轉向存量空間的優化治理,學生缺少為國土空間規劃下的鄉村規劃提供服務的專業技能教學。再者,學生對鄉村的知識學習還存在空白區域,對不同語境下的鄉村了解較少,難以做到有針對性地解決不同鄉村規劃中的難點重點。
2.3" 新時期課程價值導向待更新
國土空間規劃下的鄉村規劃以整體利益為價值導向,強調公眾參與、全方位統籌發展。部分農林類高校鄉村規劃課程未重視在價值觀念上引導學生,停留在理論知識的教授;或是國土空間規劃知識體系未更新,以傳統的村莊規劃為參照,村域的統籌思維,以及村民參與主體地位的認知不足,在實踐課程中學生多以主觀決策進行規劃。
2.4" 師資團隊及教學資源不足
新背景下鄉村規劃是一門跨學科的領域,需要對規劃理論、生態保護、地理信息系統和土地利用等領域有深入的理解,要求師資團隊緊跟新時代趨勢,掌握行業發展需求,要教師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拓展知識儲備,以保持與最新發展同步。但在很多情況下,教師可能沒有足夠的時間和資源來進行這種持續的專業發展。其次,由于城鄉規劃學科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限制,地方農林類高校師資團隊人數有限,且部分教師以城市區域為主要研究方向,鄉村規劃研究不深入、缺乏實踐經驗,導致鄉村規劃教學師資團隊緊缺。同時,進行鄉村規劃教學需要足夠的教學資源和設施,如實踐平臺、競賽及科研平臺等。這些資源和設施不足,也影響鄉村規劃的教學質量。
3" 新形勢下鄉村規劃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思路
面對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鄉村規劃教育現狀問題,不僅要緊跟學科發展的趨勢,還要結合地方農林類高校的生長環境和規劃教育發展的基礎,探索適合“本土”的鄉村規劃課程教學改革路徑,從課程知識體系、專業技能培養方面提升地方農林類高校的鄉村規劃人才培養。
3.1" 豐富鄉村規劃課程知識體系
國土空間規劃下村莊規劃編制的全過程涉及了眾多領域的知識,在傳統的鄉村規劃向新體系下的鄉村規劃教育轉變過程中,存在教學知識不能滿足行業需求的情況。為了更好地滿足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的鄉村規劃人才教育要求,緊抓鄉村規劃變化的趨勢,推動課程知識體系內容轉變,滿足國土空間規劃下鄉村規劃對專業人才培養的多元化需求。
3.1.1" 新增相關國土空間規劃知識
鄉村規劃人才培養需要在原有課程體系基礎上,緊跟行業發展,低年級同學在鄉村認知課程基礎上,適當融入國土空間規劃相關內容。如國土空間規劃的基本理念、“五級三類”規劃內容成果,明確鄉村規劃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中的定位,有利于學生搭建知識框架,在實踐中銜接各級規劃、統籌全局發展。
其次,在課程中加強國土空間規劃的法規政策學習,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在實際工作中如何遵循和執行相關法規政策。
3.1.2" 綜合農林院校資源,豐富鄉村規劃多學科知識
在城鄉規劃學、地理學、經濟管理學等多學科服務于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的情況下,鄉村規劃教育應強化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能力培養,幫助學生形成綜合的視野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產業規劃是鄉村規劃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應該教授學生如何分析和理解鄉村的產業結構,掌握產業發展的規律,增加如何利用各種工具和方法進行產業布局和產業發展規劃的內容。
鄉村的文化是鄉村獨特性的重要來源。在課程中,應該教授學生如何挖掘和保護鄉村的文化資源,以及如何在規劃中融入文化元素,使規劃更具有文化特色和人文關懷。
生態是鄉村規劃的重要考量因素。發揮農林院校平臺優勢,在核心知識理論基礎上,讓學生學會如何在規劃中考慮到生態保護和生態恢復,以及如何進行生態農業規劃、生態旅游規劃等,并掌握利用GIS、遙感等技術進行生態規劃。
同時還應強調產業、文化和生態的相互關聯性,讓學生理解到鄉村規劃不僅是對空間的規劃,而且還包括對產業、文化和生態等多方面的綜合規劃。由于城鄉規劃課程體系已呈現飽和狀態,鄉村規劃綜合性課程內容可以設置為中年級學生自由選擇的選修課程,以此達到專業性人才培養的目的,在后續展開的村莊規劃編制的實踐活動中,鼓勵選修不同課程的同學之間進行組隊合作。
3.2" 強化學生鄉村規劃專業技能
3.2.1" 重視地理信息系統的應用
國土空間規劃下村莊規劃編制整合多門學科,通過地理信息系統(GIS)構建全域國土相關數據庫,村莊規劃編制過程中,“三區三線”落實、重大項目、用途管控和風險檢測等編制內容,都需要學生運用地理信息平臺掌握最新國土信息,完成國土空間背景下村莊規劃的編制、審查、實施與監督。所以,這就需要在原本的課程培養體系中增設新技術地理信息系統應用內容。可以在中年級學生完成對鄉村認知及相關鄉村專題學習之后,通過實際操作教學提高學生應用熟練度。
3.2.2" 以“模擬編制全過程”開展實踐教學
鄉村規劃是一門應用型課程,開展“模擬編制全過程”實踐教學,可以提高學生各方面專業技能并培養學生實踐能力。這種教學模式更加貼近真實的工作環境,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借助地方農林院校平臺優勢,將周邊真實村莊作為實踐對象,按照真實編制過程中前期調研、規劃設計、方案演示和評審、修訂等步驟展開。
調研過程中,學生需要對選定的鄉村地區進行實地考察和調查,了解鄉村的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狀況、文化傳統等,為后續的規劃設計提供基礎數據。教師可以邀請專家和當地村民參與討論,提供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規劃設計階段:學生根據前期的研究和數據分析,進行設計和制定鄉村規劃方案。教師可以提供專業知識和技術支持,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規劃設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他們在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和技能,以整體利益為核心解決實際問題。鄉村規劃設計涉及多方面的工作,可鼓勵不同選修方向的同學合作完成。
方案演示和評審階段:完成規劃設計后,學生需要分析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找出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教師可以組織評審會議,邀請專家、同學和村民參與評審,提出修改建議。學生根據評審意見對方案進行優化和完善。最后展示規劃方案,學生可以學習如何有效地展示和傳達自己的想法、溝通協調各方利益的能力,以及接受評審和反饋的能力。
在整個模擬過程結束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和總結,總結他們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和挑戰,以及如何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應用這些經驗。鼓勵學生發展批判性思維,對各種規劃理念和方法進行批判性思考,這樣有助于他們在實踐中靈活運用和創新。
3.3" 教學團隊的建設
地方農林高校在土地資源、環境工程、林學和農學等專業具有明顯的優勢,師資力量雄厚。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鄉村規劃課程恰好需要交叉學科的引進,培養綜合性人才,充分發揮地方農林類高校的平臺優勢,鼓勵同校不同專業背景的教師開展鄉村規劃系列選修課。并在交叉課程選修課設置的基礎上,鼓勵不同學科背景的教師交叉合作,打破學科壁壘,實現多學科融合。例如,可以設計一些跨學科的課程,教師們可以從自己的專業視角出發,提供不同的視角和理解,從而使課程內容更為豐富全面,鼓勵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理解和探索鄉村規劃的問題。
其次,鼓勵教師參與實際國土空間規劃下的“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項目,通過研究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提升教師的專業技能和教學質量,同時也能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帶回課堂,使教學內容和方法保持最新;同時,帶領高年級學生參與實際鄉村規劃項目的編制,對學生也是一次知識完善的實踐過程。
3.4" 實踐平臺的搭建
鄉村規劃課程重點學生是將課堂學習的理論知識和技能投入實踐中,在實際案例過程中提升專業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及其他社會能力。所以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也是重要內容。
地方農林類高校借助平臺優勢,與地方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農業和農村發展機構等建立合作關系,利用這些合作基地為學生提供實踐的場所和項目,打造共贏的教學平臺[9]。同時,可以通過推薦優秀課程作業參與競賽的形式,搭建競賽平臺,提升學生的積極性,深化實踐教學。
4" 結束語
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建立為城鄉規劃教育和實踐帶來了新的可能性和考驗。鄉村規劃作為“五級三類”中的詳細規劃,其規劃目標和內容有了新的期待。鄉村規劃教育應適應新的國土空間規劃需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如何調整專業技能培養,如何平衡空間設計、資源認知評估、空間管治等能力的培養,這些都是鄉村規劃教學需要考慮和解決的問題。因此,鄉村規劃教學必須進行相應的調整,以滿足行業對合格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EB/OL].https://www.gov.cn/zhengce/2019-05/23/content_5394187.htm.
[2] 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局.新時代國土空間規劃:寫給領導干部[M].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21.
[3]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EB/OL].https://www.gov.cn/zhengce/2018-0 2/04/content_5263807.htm.
[4] 劉紅光,吳未,胡畔.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類高校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定位與課程改革[J].中國農業教育,2019,20(3):88-97.
[5] 王亞飛.新時期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的村莊規劃策略研究[J].住宅產業,2022(9):120-123.
[6] 龔克,鄧春鳳,孫昌盛,等.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城鄉規劃專業課程實踐教學改革探討——以桂林理工大學為例[J].廣西教育C(職業與高等教育版),2021(9):57-60.
[7] 劉紅光,吳未,胡畔.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類高校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定位與課程改革[J].中國農業教育,2019,20(3):10.
[8] 郝慶,梁鶴年,楊開忠,等.生態文明時代國土空間規劃理論與技術方法創新[J].自然資源學報,2022,37(11):2763-2773.
[9] 陳宇,寧啟蒙,曾志偉.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城鄉規劃“綜合式”人才培養模式探析[C]//2021年高校教育發展與信息技術創新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中文),202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