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植物生理學作為研究植物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其中蘊含豐富的思政元素。該文結合地方高等院校的定位,緊密結合地方農業發展,改進植物生理學的教學目標,深入挖掘植物生理學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改進教學實施環節,提出多維的課程考核方式,為推進植物生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提供理論基礎。
關鍵詞:地方院校;植物生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教學實施環節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16-0153-04
Abstract: Plant Physiology, as a science that studies the law of plant life activities, contains ric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orientation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losely combines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agriculture, improves the teaching goal of Plant Physiology, deeply prob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lements contained in the course of Plant Physiology, and improv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A multi-dimensional course assessment method was put forward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promo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of Plant Physiology course.
Keyword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lant Physi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基金項目:教育部首批新農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教高廳函〔2020〕20號);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粵教高函〔2020〕20號);廣東省一流專業建設項目(教高廳函〔2022〕14號);廣東省特色專業建設項目(粵教高函〔2020〕19號);廣東省2020年一流課程建設項目(202012131);廣東省2020年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項目(202022075);嶺南師范學院課程思政示范學院(嶺師教務〔2021〕124號);嶺南師范學院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建設項目(教務〔2023〕29號)
第一作者簡介:劉鍇棟(1982-),男,博士,教授,院長。研究方向為植物生理與分子生物學教學科研。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12月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他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隨后,在2018年9月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又提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2019年10月,《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教高〔2019〕8號)指出,推動課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廣泛共識,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確立學生中心、產出導向和持續改進的理念[3]。接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0年工作要點》中再次明確指出:“充分發揮各類課程的育人功能,深入挖掘各門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促進專業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實現價值引領、知識教育、能力培養的有機統一”[4]。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教高〔2020〕3號)強調,專業教育課程要深度挖掘提煉專業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結合專業特點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要深入梳理教學內容,結合不同課程特點、思維方式和價值理念,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5]。
植物生理學是一門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動規律,揭示植物生命現象本質的學科,也是一門具有很強基礎性和交叉性、理論性和實踐性的學科[6]。植物生理學是生物科學專業的基礎課程,充分挖掘該課程的思政育人元素對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具有重要意義。專業課課程思政是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思政課的有益補充。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課程設置(培養方案)-課程目標(課程大綱)-教材選用(課程資源)-課程實施(課堂教學)-實踐環節(實驗實踐)-學業評價(作業考試)-教學評價(聽課與競賽)等環節。教學實踐中,教師主動將思政思想、內容滲透到課程教學中,與植物生理學知識有機融合,比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7]、“科技報國”思想[8]、“科學精神”[9]和“愛農知農為農”精神[10],在培養學生專業素質的同時,又提高了學生的政治素養,為培養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的專業型、復合型人才奠定了基礎。通過專業課程思政教育,大學生將更加全面地了解專業知識,同時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認識社會,對社會發展和進步發揮積極作用。
1" 課程思政的實施保障
植物生理學課程(以下簡稱“本課程”)在嶺南師范學院有較長的開課歷史,最初建設于1984年,每年均開設本課程,累計學生數達到4 100余名。課程團隊堅持立德樹人,全方位融入課程思政,符合專業培養要求,注重創新能力培養,重構課程知識體系。2008年在學校資源網建設在線課程,2010年開始實踐混合式教學。經過不懈努力,本課程于2020年被認定為廣東省線上線下混合一流課程,2021年認定為廣東省課程思政示范課程。
植物生理學課程師資隊伍經過多年的建設,目前共有3名主講教師、1名實驗師、2名教學輔助教師。主講教師均具有博士學位,其中2人具有教授職稱,“雙師型”教師占比不低于50%。在多年的課程講授過程中,團隊老師牢樹“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不忘人民教師的初心和使命,在教學工作中緊密結合時代的變化及學生個性特點,不斷積累教學經驗,持續探索創新教學方法與內容,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培養團隊協作能力,推動團隊高質量發展。因此,教學團隊良好的師資優勢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保障。
2" 植物生理學的思政設計策略
2.1" 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完善課程教學目標
本課程作為專業主干課,始終堅持立德樹人,緊扣嶺南師范學院“師范性、教學型、地方性、應用型”辦學定位,凸顯粵西地區、特別是湛江市熱帶農業發展特色,致力培養學生對植物生命活動規律的思辨能力和解決植物生產問題的應用能力,在生物行業等與植物生產相關崗位中發揮干練的專業素養。
知識目標上要求掌握植物水分和礦質營養代謝、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植物生長物質、物質代謝和能量轉化、生長發育及植物抗逆性等基本知識和理論。
能力目標上要求學生具備對復雜環境下植物生命活動變化規律深入探究的能力;能夠應用植物生理學的理論和知識,深入分析學科前沿進展,掌握解決農業生產實際問題的途徑和方法,獨立綜合設計實驗方案并運用于對熱帶農業生產的指導,具有較強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數據分析能力。
素質目標上要求立足專業培養、社會發展需求與趨勢,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增強擔當精神和奮斗意識,培養具有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和科學探索精神的能夠推動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新時代建設者。
2.2" 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植物生理學教學課程的設計中,為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一切教學活動都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目標,教師只是學習的引導者和協助者,讓學生在學習中參與度更高、積極性更強、學得更主動,以達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潛能的目的。在課程教學中按照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如直觀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方法和學生自主學習法,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有效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和自主學習能力,重點提高學生實踐、創新技能,適應轉型時期人才需求,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2.3" 構建線上線下混合模式的翻轉課堂,提升教學質量
本課程將MOOC與傳統教學進行有機結合,采用以慕課為基礎的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則提供指導和解答,從而提高植物生理學課程的教學質量。
課前通過MOOC平臺完成課前預習及準備:學生在中國大學MOOC平臺進行在線視頻學習,并用思維導圖理清知識脈絡,并將需要老師重點解答的部分在思維導圖中呈現,參加在線測驗,檢測學習難點。
課中通過面授開展翻轉式教學活動:老師在上課時首先告知本次課的教學目標和活動安排,使學生帶著目標去學習。根據學生預習時的在線數據進行重難點梳理,開展小組討論,通過線下討論,結合開展體驗式、探究式教學實現教學目標。實驗課在基礎實驗基礎上增加開設綜合性、探究性的實驗。
課后安排拓展提升任務進行能力延伸:課后安排與課堂教學目標密切相關的任務(如在線討論、在線作業、探究任務等),老師進行點評和反饋,學生進行互評。同時通過參與教師課題、雙創項目、特色實踐(高山榕生長保護、紅樹林保護、粵西水果品質提升)等環節繼續拓展提升。
3" 植物生理學蘊含的思政元素挖掘與應用
在教學中,植物生理學課程思政教學重點是建立系統、高效的教學模式,以科學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愛國、敬業、誠信一脈相承)為指導,以典型案例為主要載體,多種教學形式相結合,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從而達到鑄魂育人的目的。以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創新思維和國家責任感為目標,主講教師在理論課和實驗課教學中有意識地將思政教育貫穿于教學全過程,為社會主義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3.1" 在教學內容中挖掘思政元素
3.1.1" 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愛國情懷
在植物生理學課程的緒論部分,闡述了該課程在國內的發展史,20世紀初,張挺和錢崇澎學者先后從日本和美國學成歸國,進入高校任教并編寫《植物生理學》課本和實驗指導書,使植物生理學課程在中國得以起步。他們敢于人先的精神使當時的中國不再錯過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機會。因此,在教學中以一些經典的植物生理學的研究和科學家的故事作為精講案例,強調我國科技工作者和世界華人在植物生理學領域做出的突出貢獻,可增強學生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厚植家國情懷,提升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認同感,激發學生的科學熱情和創新精神。培養追求真理、不忘初心的科學精神;培養愛國主義情懷及求真務實和無私奉獻的精神;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國家科技事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3.1.2" 增強學生保護地球、敬畏自然的意識
在講授“第一章 水分生理”時,將“有收無收在于水”“水是農業的命脈”的思想理念貫穿課堂之中,讓學生明白水的重要性。在講授“第二章 植物礦質元素”時,舉例考古學家發現我國關中平原幾千年前就知道給作物施肥的重要性,將“收多收少在于肥”的理念貫穿在課程中,讓同學們明白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重要準則是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在講到“第十三章 植物脅迫生理”時,向學生們介紹,在我們發展農業的過程中,對植物生長不利環境的改造也必不可少,科學家利用合理的措施來緩解逆境脅迫對植物造成傷害,通過一定的手段讓植物適應自然,對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強調我們需要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考慮到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采取適當的措施來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和污染。因此,只有保護地球、保護自然、保護水源,適度地開發和利用自然,人類才能在地球上長期生存下去,為后代留下一個清潔、安全和美好的世界。
3.1.3" 增強學生的專業自信,提升學生的科研創新精神
在講授“第三章 光合作用”時,介紹老一輩科技工作者合作傳承、刻苦鉆研的研究史,比如,當前國內已建立2個光合作用研究中心,這些研究中心聚集了一批優秀的科學家,他們在光合作用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研究水平處于世界前列。在講授“第四章 呼吸作用”時,介紹湯佩松先生提出的呼吸代謝途徑多樣性的創造性理論意義。在講授“第十章 植物生長生理”時,介紹老一輩科學家利用生物技術服務農業生產,例如袁隆平院士為了繁育雜交水稻,不辭辛苦地帶領研究人員奔波于湖南和海南之間,只為百姓的一個“禾下乘涼夢”。同樣地,推廣和宣傳本校杰出校友多年來在廣東省粵西地區為農業生產做出的杰出貢獻,通過了解、學習本校杰出校友的相關業績和經驗,由此來增強學生的專業自信,提升學生的科研創新精神和自身綜合素質。
3.1.4" 激發學生服務農業生產的興趣
在講授“第五章 有機物運輸分配”時,結合嶺南師范學院園藝專業同事在廣東省粵西地區農業服務實踐中的事例,講解身邊生動、真實的故事,鼓勵學生學有所成。以及該章節講到的環割法在水果生產上具有廣泛的應用,為農民種植水果提供了專業知識上的支撐。在講授“第八章 植物生長物質”時,著名科學家C.Darwin和F.W.Went先后在半個世紀通過不斷實驗發現了植物激素,并且現代科學家也能利用“小”激素在生產中做出“大”貢獻,例如,赤霉素在雜交水稻制種、啤酒生產上的應用所產生的巨大經濟效益。這均能夠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入心入腦,由此讓學生明白科學服務于生產和生活,科技技術造福人類,從而激發學生服務農業生產的興趣。讓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科學技術對農業發展的重要性,將有助于推進現代農業的發展,提高農產品生產效率,增加農產品附加值,進而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3.2" 教學環節融入課程思政
本課程從教學全鏈條融入課程思政,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課前導學、課中講授和討論、課后復習與實踐均融入課程思政,讓課程思政潤物細無聲地貫穿整個課程之中,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成。
1)課前導學,讓學生在課前預習時,將校園可見或日常生活中的植物實例與課本知識相結合,緊密結合生活實際,以此使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更具有效性、實用性和專業特色。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還能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和應用能力,有利于培養出更優秀的植物學、植物生理學專業人才。
2)課中,綜合運用問題情景式、啟發式、探究式及翻轉課堂等教學方法;充分運用慕課和實體課堂,滿足不同學生需求的分層次教學。不斷根據學生的學習習慣和進度,調整教學形式和內容,探索出更適合學生的分層次教學方法,提高整個學生群體的學習質量,并促進學生從被動受教育到主動學習的轉變。
3)課后,在學習植物生理學經典理論基礎上,讓學生學習課程組老師與植物生理相關的新研究成果,引導學生去了解植物生理學最前沿科技和最新研究成果,使學生更全面地理解教材中的理論知識,并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有助于造就更優秀的未來植物生產和研究人才。
教學環節實現課堂-網絡-實踐教學“三位一體”教學模式,即優化課堂教學,依托網絡平臺,強化實踐教學。
4" 改進課程考核及成績評定方式,凸顯多維考核
課程成績評定緊扣“成果導向”理念,采取形成性評價,包括線上慕課學習、平時課堂測驗、課程論文考查、項目報告答辯、實驗考查和期末考試6個項目加權組成。成績占比分別為20%、5%、5%、10%、20%和40%。
4.1" 線上慕課學習
以學生在慕課平臺的學習時長和在線自測成績為依據進行評價;這些指標可以客觀反映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同時也可以激勵學生更加努力地學習。除了這些定量的指標,還可以通過學生的作業提交、參與討論等方式來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學習能力。
4.2" 平時課堂測驗
根據課程目標并結合熱帶農業生產實際,定期開展課堂測驗,測驗題目緊密結合實際,涵蓋課程重點和難點,主要為材料分析題;可以鍛煉學生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同時也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另外,課堂測驗應該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成績,同時幫助學生發現和改正學習中的不足,以達到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目的。
4.3" 課程論文考查
包括文獻綜述及研究論文2個主要環節,可以鍛煉學生的學術研究和寫作能力。
4.4" 項目報告答辯
小組合作開展項目式探究,形成項目成果并進行答辯;可以體現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同時也有助于促進學生獨立思考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4.5" 探究性實驗考查
小組合作進行探究性實驗,實驗體現綜合性、設計性,并撰寫實驗報告進行匯報。小組合作進行探究性實驗可以讓學生充分發揮團隊合作的力量,減少實驗中不必要的失誤和誤差,同時也可以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相互學習、相互協助、相互提醒,更好地共同完成實驗任務。
5" 結束語
思政教育強調的是立德樹人、弘揚中華文化精髓、凝聚中國道路自信,而專業教育強調的是學科專業知識體系的構建和培養學生科研創新能力。這兩者的關系是互為補充、相互促進的。基于立德樹人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是一種通過改革課程內容和教學模式,將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的教育模式。這種模式強調的是學生的全面素質培養,并且通過給予學生更多的鍛煉和實踐機會,來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植物生理學課程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注重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在教學環節融入課程思政,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考與植物生理學相連的思政問題,從而更好地培養出高素質、有國家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的青年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爍.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 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01).
[3] 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教高〔2019〕8號)[EB/OL].(2019-10-24).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480494.htm.
[4]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于印發《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0年工作要點》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78/A08/tongzhi/2020 02/t20200220_422612.html.
[5] 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教高〔2020〕3號)[EB/OL].(2020-06-05).http://www.moe.gov.cn/src 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6] 董曉慶,李慧娥,張素勤.對植物生理學課程思政的建設與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22(42):169-172.
[7] 陳祎,麻卓,王峰,等.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N].長江日報,2021-08-25(T08).
[8] 白靜.弘揚科學家精神 勇擔科技報國使命中科院弘揚科學家精神強化重在“行動”實踐導向[J].中國科技產業,2021(8):46-47.
[9] 弘揚科學精神著力加強基礎研究[J].教育與裝備研究,2021,37(8):4.
[10] 張蘭蘭.新農科背景下涉農高校學生“知農愛農為農”情懷教育的路徑與機制——以信陽農林學院為例[J].信陽農林學院學報,2020,30(3):15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