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鄉村振興戰略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充分實現小康社會的需要。也不難發現,人才是鄉村振興工程的關鍵,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中堅力量。在此基礎上,應當主要關注當期高素質農民的優化方法,并嘗試為培養更多高素質農民制定一些參考建議。通過切合鄉村振興實際和農民迫切訴求,探索一種新的“雙融合多層次”培養模式,在高素質農民培訓實踐創新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理論建議。
關鍵詞:鄉村振興;雙融合多層次;高素質農民;農民培育模式;培育環境
中圖分類號:F323"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16-0165-04
Abstract: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the nee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nd fully realize a well-off society.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at talents are the key to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project and the backbone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On this basis, we should mai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optimization methods of the current high-quality farmers, and try to make some references and suggestions for training more high-quality farmers. In line with the realit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 urgent demands of farmers, this paper explores a new \"double integration and multi-level\" training model, makes a useful exploration in the practical innovation of high-quality farmers' training, and provides theoretical suggestions on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dual integration and multi-level; high-quality farmers; farmer cultivation model; cultivation environment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中提出的一項重點關注的重大措施和控制。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全力支持現代農業發展、培養現代農業高技能人才作為優先目標,提出要大力推進高水平發展農村經濟。圍繞“產業繁榮、宜人的生態、文明的鄉村風貌、高效的管理、繁榮的城市生活”的總體要求,用新的理念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這些都需要高素質農民的力量和支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打破農業人才的困境,推進農業和農村發展,人才是關鍵。
1" 高素質農民培養的意義
在新時代下,培養高素質農民對我國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基礎工程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當前,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我國在現代化農業進程當中也在不斷加快,為了順應時代的變化,就迫切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會經營、懂技術的高素質農民。國家也對高素質農民越來越看重,并將其作為一項重要的建設工程而逐步推進,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就有提出,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將高素質農民的培養納入到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的遠大前景當中,描繪了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的工作藍圖。另外,早在2021年的中央1號文件當中就指出,培育高素質農民,設立專門面向農民的技能大賽,通過標準化考核來提升我國高素質農民的技能,促進標準化和高質量發展,以達到現實實踐的需求[1]。
但是從目前的高素質農民培訓實踐來看,還是存在不少問題。一是在高素質農民培訓中沒有融入到當地鄉村振興規劃全局,沒有切合農民的真實需求及其現有產業經營項目,只是對農民已有的項目和技能訴求進行大鍋飯式培訓,培訓目標十分廣泛,缺乏針對性,培訓考核難已得到有效評估。二是在培訓對象的選擇方面,很難做到根據農民實際情況進行分層培訓,往往是集中寬泛式的講座式培訓、效果不佳等。各種原因都嚴重影響了我國高素質農民培養的效果。因此,通過設計一套持續的、科學的高素質農民培養體系,解決培訓中存在的問題,提升培訓勢在必行。
2" “雙融合多層次”高素質農民培養模式提出
黨和國家政策對鄉村振興提出了新的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目前鄉村產業大發展和農民長效致富存在巨大的隱患,經過扶貧攻堅和脫貧鞏固,目前鄉村兩級建立了大量的小微產業和市場生產經營項目,農產品產能已經過剩,依靠傳統的擺攤銷售和坐等外地客商采購,價格低且滯銷風險大。小微企業、農民極度缺乏市場行情、銷售、電商、物流等必要的經營能力,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一旦發生大面積滯銷或虧損現象,會造成經濟和社會矛盾,損壞來之不易的鄉村振興良好基礎。綜上,各地方高職院校要真正融入到鄉村產業和農戶生產經營中去,扎實培養“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是一項必要而緊迫的任務。“雙融合多層次”高素質農民培養模式,是指在培養對象選擇、目標設置上,融合國民經濟規劃和農村經濟長久發展;培養內容和組織實施上融入到農民群體及其產業項目的市場經營中去。同時,按鄉村振興實際需求和農民文化技能水平,分為初、中、高3個級別分層培養,不同層次的培養目標、培養形式、師資隊伍都有所不同,并可培養實踐到到當地的農業生產經營項目、產業項目,甚至服務區域鄉村及產業規劃。另外,“雙融合多層次”高素質農民培養實施,也促進專業教師實踐能力、社會服務能力提升,專業教師團隊和專業群教師團隊可以更好地提供各種農業項目的教學解決方案,見表1。
3" “雙融合多層次”高素質農民培養實踐
3.1" 加強宣傳引導,提高農民參與積極性
首先加強與基層的輿論合作,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加強對高素質農民政策的宣傳,各種高素質農民培訓機會的宣傳,讓農民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通過培訓加入農民技師、農民導師、農民專家隊伍,提供農民專業技能和社會地位。目前信息傳播渠道豐富,有各種線上和線下宣傳方式,可以使用人們喜聞樂見的傳播方式,如微信公眾賬號、視頻號、抖音短視頻等,提升宣傳效果,破除“農村缺乏發展機遇”“回到家鄉賺不到錢”“農村缺乏政策、發展緩慢、利用困難”等陳舊觀念,展現出了農村新時代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新機遇。
3.2" 加強政策支持,提供良好的培育環境
首先制定支持高素質農民的包括教育、人才、產業等多方政策,為高素質農民發展創造有利的環境。目前我國對高素質農民政策主要有農業帶頭人培養、農民學歷提升工程及信息平臺打造工作等,有效推動高素質農民培育進程。根據《2022年全國高素質農民發展報告》顯示,黨中央、國務院持續加大對高素質農民培育的支持力度,2021年國家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共培養高素質農民71.7萬人;65%的高素質農民對周邊農戶起到了輻射帶動作用;農業農村部、教育部“百萬高素質農民學歷提升行動計劃”,2021年涉農職業院校高職擴招招生11.64萬人,其中,招收高素質農民2.06萬人。其次,疫情期間農民產業基礎普遍脆弱,抵抗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的能力不足,需要完善各種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包括加強農業信息網絡、物流體系、農產品網絡交易平臺等,這樣才能更好支持高素質農民生產經營項目、農業產業項目實施,以及推行區域鄉村及產業規劃。
3.3" 建立完善培訓制度,發揮教育機構作用
建立完善培訓制度,充分發揮教育機構的作用。目前我國有101所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優質校,可以有效地解決了高素質農民培訓的師資問題。涉農教育機構,特別是涉農職業院校必須優化與鄉村振興相關的專業,創新高素質農民培養模式,為農民提供能針對性地解決農民在生產生活中問題的職業教育機會。“雙融合多層次”高素質農民培養模式提出農民培訓要與區域鄉村振興規劃、具體的農業項目相結合,并通過分層教育讓不同層次的農民在培訓中都獲得相應的證書以及技能,通過培訓農民獲得感強,社會地位及影響力也得到了提升。同時強化培育規范化建設,鼓勵開展多層次區域協作,推動培訓教師隊伍的建設全面提升培育水平[2]。
4" “雙融合多層次”高素質農民培育提出的新要求
4.1" 合理規劃高素質農民培養體系
政府應該從頂層設計視角對高素質農民培養體系進行規劃,調動和協調教育、人社、農村等多個部門資源,結合區域農業產業結構及農民現實情況,合理的配置各方面的資源來培養高素質農民。一是建立以產業、項目為導向的職業培訓體系,結合當地農民實際情況,培訓方式要多元化,培訓內容要有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確保農民培訓后學到的知識應用到農業生產中去;二是建立以專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體系,通過高職擴招等特殊政策,讓農民有機會進入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系統的學習專業知識并提升農民的學歷;三是建立以職業資格證書為導向的職業認證體系,逐步建立農業準入制度,各項農業扶持政策向有職業資格認證的農民傾斜,促使農民成為有地位、收益高的職業。
4.2" 提高高素質農民的思想境界
高素質農民在農村有引領示范作用,主要收入來自于從事農業并且遠遠高于普通務農的農民,其對于農業具有高度的職業使命感和認同感。在思想上,加強鄉村振興戰略宣傳和教育,讓農民群體有想頭、有盼頭,提高農民務農積極性。加強政治引領,提高高素質農民的思想境界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一是職業精神的培養,培養高素質農民的職業認同感,激發從事農業本職工作的熱情;二是社會責任感的培養,認識到農業在我國戰略地位,培養“尚農”精神;三是道德意識培養,培養農民“誠信、自律、忠誠”意識,對農業生態負責,對農產品質量負責。農民思想覺悟提高,參與鄉村振興主動性會加強,農村政治建設參與度也會提高,有利于培養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維護農村建設的社會秩序起到作用。
4.3" 多渠道吸引人才加入高素質農民隊伍
在政策上制定系列扶持政策,給予高素質農民一定優惠和政策傾斜制,提高高素質農民社會地位及職業吸引力。一是建立職業資格準入制度,規定農民必須經過培訓和相應的認證后,才能獲得“高素質農民”的身份 ;二是將各種農業稅費補貼、土地流轉等農業優惠政策向高素質農民傾斜,提高高素質農民的職業吸引力;三是培養一批有影響力的高素質農民典型,如農業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帶頭人、專業種養能手等,帶動周邊農民從事產業生產并起到引領示范作用,提升農民整體職業能力;四是有針對性地對從事傳統農業生產的中青年農民開展系統化培訓,推廣農業新技術和實用技術,推動其成長為合格的高素質農民;五是拓寬其他渠道,如城市下崗工人、自由職業者等有意加入到農村從事農業活動的群體,符合條件的也可納入到高素質農民培養工程中來。
4.4" 通過大數據平臺形成社會協同培養體系格局
高素質農民培養必須緊跟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新形勢新要求,要加強高素質農民培養大數據平臺運用,通過大數據的運用讓培養更加精準有效,并形成政府、職業院校、社會團隊等多方合作互補的培養體系。同時,讓培訓師資要更加接地氣,培訓應考慮以職業院校教師或農業技術人員為主協同涉農企業和農民骨干組成培訓團隊,融入到農業項目和農民生產經營全過程中去,以集中培訓(理論+實踐)、小群體技術持續指導、學歷教育等多種方式分層次精準培養,解決培訓實用性不高,培訓后期跟蹤服務欠缺等多重問題。從而鍛造一支真正能夠帶動周圍農民群體致富、支撐和促進鄉村振興的高素質農民隊伍。
5" “雙融合多層次”高素質農民培育模式的優化策略
5.1" 優化高素質農民培育方案
要努力教育和培訓高質量的農民。農廣學制度始終堅持“以農業為根,以教育為基礎,建立特色學校,培養人才,做強農業”的校策。教育教學是農廣校體系發展的基礎,要進一步鞏固其自身地位,尋找更好的道路,給予優質農民教育培訓地位,以質量第一的理念,深化教育培訓體制改革,以消除體制障礙,建立教育和職業培訓,創新教學標準和模式,完善教學手段,夯實教育基礎,著力提高教育培訓質量和效益,積極為“建設高技能、高學歷、高技能、強管理農民”貢獻力量。建立農民專業教育培訓機構,促進資源整合利用。農業和農村單位在信息和通信創新,發展實用的農業和農村技能到專業技術人員,盡量使專業人員在農村地區終身學習,培訓農民在工會中工作實用技能,并在社會保障服務中分配人力資源。在農村地區,建立農民教育培訓中心,促進資源整合利用。在制定農民培育計劃的過程中,農業學校和地方企業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不斷調整和完善優質農民種植計劃。通過與當地基礎企業公司農廣教育的積極合作,共同制定和優化高技能農民的商業培育計劃,讓當地企業在更大范圍內引導更多優秀農民到當地企業,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為農廣教育種植計劃的完善做出貢獻。在各種教育和文化項目的指導下,確保農村的活動有條不紊地進行[3]。
5.2" 深入創新高素質農民教育方式
首先,要采取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授方式,開展網絡教育和遠程學習,配合遠程咨詢和網絡問答的形式,積極開發農民感興趣的內容,促進學習。其次,發展移動課堂、戶外課堂等教學模式,積極探索實踐教學模式,立足實踐和戶外學校,提高實踐教學效果。采用開展布局、企業和農村培訓的方式,提高農民的積極性和能動性。最后,現實是將理論教學內容和農村理論教學方法相結合,充分實現教學工具,建立理論知識共享+實踐指導服務+實踐指導服務培訓模式和“職業資格考試成功”培訓模式,提高農民教育水平,確保人才安全的培養策略。鄉村振興需要圍繞整個產業鏈,按照分級模塊、分級循環組織培訓,組織農業服務業新主體、產業扶貧經理、農村實用型人才經理、創新創業家和專業人才等培訓項目。開展農業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提高辦學能力和辦學條件,要發展對教員和管理人員的培訓,增強農業學校培訓的組織能力,完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要對技能農民的素質和信息進行統計和監測,將實施優質農民技能提升計劃。實施有目的性的培養方案,以基層組織的領導、農村產業的領頭干部和年輕農民為重點[4]。
5.3" 全面加強農民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首先要培養一支以農業科技專業人才、農業院校教授、民間專家和農業干部為主體的農民教育教師隊伍,再培養一支以培訓主任、實踐指導員、助教為主的農民教育教師隊伍。不斷提升農民教育領域專業兼職教師隊伍,積極挖掘當地農廣學校專業師資資源,打造農民教育領域高水平穩定的專業師資隊伍。此外,可以聘請具有較高實踐和理論知識的管理人員,農業技術人員,農村管理人員和從業人員來教授農民。其次做好農村教師和教師培訓工作,積極開展培訓活動,提高農村教師和教師的綜合素質。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部分,需要向農民提供更先進的耕作技術和農業知識,農業培訓人員需要培訓更多高技能農民。在充分實現社會初步需求、大力推進鄉村振興的新時代,農業和廣義教育體系在高技能農民教育培訓中,必須充分發揮組織、管理、教育和培訓等幾大職能[5]。
6" 結束語
為做好鄉村振興,實現“雙融合多層次”的目標建設,就需要做好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人才是鄉村振興戰略得以實現的關鍵,也是農業農村未來發展的主要動力,要破除傳統衰落的鄉村社會就需要大力培養高素質農民,并積極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帶動鄉村實現更好的經濟發展,讓更多的農民敢于創業,敢于回村創業,以實現農村發展和共同富裕。
參考文獻:
[1] 王亞新,李衛朝.鄉村振興和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關系[J].安徽農業科學,2021,49(18):270-272.
[2] 錢明,紀從亮,韓梅,等.江蘇省農民“半農半讀”中職教育的模式與實踐[J].浙江農業科學,2018,59(1):120-123.
[3] 楊郁松,丁海玲,仲劍.實施職業農民認定培養農村實用人才[J].農民科技培訓,2018(10):20-21.
[4] 徐井風.新型職業農民“半農半讀”教育模式探索與實踐——以淮安市洪澤區為例[J].農村科學實驗,2020(8).
[5] 楊光龍,黃玉芳.高職擴招背聚下離素質農民教育培訓現實問題與應對策略[J].繼續教育研究,2020(4):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