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九大針對新時代“三農”工作,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當代大學生,特別是農業院校的大學生,“三農”工作既是他們的歷史責任和擔當,也是當前解決實際就業的一大導向和突破口。因此,該文通過對云南農業大學在校大學生對鄉村振興認知現狀的調查,了解大學生對鄉村振興提出背景、內容、意義,以及實踐中遇到的一系列問題的認知,為學校在對學生進行國家政策的宣傳、專業課程的設置和實踐提供基礎,并為大學生系統了解鄉村振興,畢業后參與到鄉村振興實踐中創造條件。
關鍵詞:大學生;農業院校;鄉村振興;認知調查;“三農”工作
中圖分類號:G649.2"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11-0092-05
Abstract: The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aims at the \"three rural\" work in the new era, and for the major historical task of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and building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an all-round way, has made major policy decisions and arrangements for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especially those from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not only their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and responsibility for the work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but also a major guide and breakthrough to solve the actual employment. Therefore,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ognition on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o understand the background, content, significance, and a series of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practic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o provide a basis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carry out the propaganda of national policies, the establishment and practice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to create conditions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systematically underst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participate in the practic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fter graduation.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ural revitalization; cognitive survey;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work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大學生畢業后是實施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這不僅解決了大學生的就業,也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懂知識、懂技術的興農人才,實現了雙贏的局面。2022年,云南農業大學大學生丁同學,戴著草帽,在試驗田里,在轟隆隆的拖拉機聲中,用濃厚的云南方言說到:“其實來農大不用天天挖地……”一下沖上了熱搜,成了所謂的“招生減章”。這讓我們看到,在實現鄉村振興中,農業院校的學生承擔的責任和擔當更加明顯。對此,通過對云南農業大學學生對鄉村認知的調查,了解大學生對國家提出鄉村振興的意義、內容,以及在實踐中遇到的一系列問題的認知,可進一步加強學校對大學生成為興農人的針對性,為大學生畢業后從事鄉村振興工作提供基礎。
1" 調查的基本情況介紹
本次通過對云南農業大學部分同學發放問卷和訪談的方式進行了調研,共發放400份問卷,收回389份,有效問卷362份,有效率為93.1%,最后通過SPSS20分析數據。在對調查問卷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對其中存在的部分問題進行了訪談,共訪談14位同學,進一步核實求證調查的數據與結論。
1.1" 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的調查對象具體情況見表1。
1.2" 調查問卷的設計和處理
本次關于大學生對鄉村振興的認知調查,共設計18道題目,其中包括15道封閉式題目和3道開放式題目。問卷內容涉及大學生對國家提出鄉村振興的背景、意義、內容及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封閉式題目根據年級、性別、專業進行百分比統計,開放式題目則是分類統計。
2" 調查結果的統計與分析
2.1" 大學生對國家提出鄉村振興背景的認知
目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已經進入第二個五年期,云南農業大學大學生對6年前國家為何提出這一戰略的認知度,直接影響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因此,本課題設置了2個問題。調查結果分別見表2、表3。
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對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提出時間的把握,準確的只占32.5%,也就是1/3左右,這說明大學生對國家政策的熟悉度不高,但這也不能說明大學生對鄉村振興的認知度不高,因為什么時候提出,這是一個時間概念的問題,并不代表對這一戰略不知情。因此,課題組接著設計了1個問題,見表3。
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對國家提出鄉村振興的背景認知度較高,80%以上同學都知道國家提出鄉村振興的背景,甚至有的選項的認知度高達90%以上。這說明云南農業大學大學生對國家為什么提出鄉村振興有較高的認知度,這既有國家在政策宣傳上的力度,也有學校在教學中的與時俱進,當然還有大學生自身對國家政策、新理論學習的投入。
2.2" 大學生對鄉村振興內容的認知
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云南農業大學大學生對這一戰略的具體內容有多少了解呢?對此也設置了1個問題,調查結果見表4。
調查結果顯示,云南農業大學大學生對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認知度基本在一半,甚至是1/3以上。由于此次將曾經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和鄉村振興目標混在一起,導致了混淆現象的出現。但總的來說,還是有一半的同學明確知道鄉村振興的目標。這說明大學生對鄉村振興理論上的認知度還可以。
2.3" 大學生對鄉村振興實踐中存在問題的認知
鄉村振興的主旨就是要解決“三農”問題,而云南農業大學作為農科類院校,生源有80%以上來自農村。自幼在農村成長的學生,對“三農”問題,對鄉村振興實踐的認知如何呢?中學畢業時報志愿的時候為何選擇農業院校呢?大學畢業回到家鄉從事“三農”工作的意愿如何呢?對此課題組設置了問卷,具體調查情況分別見表5、表6。
調查結果顯示,因為高考的分數,有1/5左右的同學決定選擇云南農業大學,1/4左右是考慮到就業問題,這些都是非常現實的問題,這樣的選擇無可厚非。值得關注的是,直接想參加國家鄉村振興實踐的比例較低,只有5.43%,這說明大學生對鄉村振興實踐的認知度并不高。當然,由于選擇畢業后想回到家鄉從事“三農”工作和從小就喜歡與“三農”有關的種植、養殖等專業的學生占到總數的接近50%,所以,加強對這部分同學的教育,可以為鄉村振興提供大量的人才,這是一些潛在的能加入國家鄉村振興實踐的新隊伍。
調查結果顯示,無論是在農村產業結構發展,還是在鄉風文明、生活環境、生活條件和社會管理中都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每一方面都有超過50%的情況存在。這一方面說明實施鄉村振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另一方面也說明大學生還是關注家鄉,對家鄉的發展是有認知的。
2.4" 大學生進入大學后對從事“三農”工作及參與鄉村振興的意愿
大學生進入大學學習以后,無論是從專業知識的學習、實踐,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對“三農”問題、鄉村振興有了更多地了解和認知,在此情況下對以后是否愿意從事基層鄉村振興工作的意愿與高考填報志愿時有何不同。對此,我們還對大學生進入大學后從事“三農”工作,參與鄉村振興的意愿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見表7。
調查結果顯示,接近1/3的同學愿意回到家鄉,從事“三農”工作,參與國家的鄉村振興,但是也有1/5的同學不愿意,其余40%多的還處于觀望狀態。這個數據和當初選擇填報云南農業大學這一志愿相吻合。
2.5" 云南農業大學大學生對學校的專業設置與從事“三農”工作及參與鄉村振興的契合度調查
作為一名農科類院校的大學生,學校專業設置是否能培養出合格的鄉村振興人才,是學校的重要職責,也是實現大學生職業理想,職業需求的關鍵,當然,也是對學校進行不斷改革的要求。因此,本次調查還設置了1個問題,調查結果見表8。
調查結果顯示,認為契合度較高或高的同學占了接近40%,超過1/3的認為一般,還有25%左右的同學認為契合度差或較差。這一方面說明學校的專業設置有待進一步改革,將專業和鄉村振興的需求相連接,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當然另一方面也說明,因為受調查學生既包括農科類專業,還包含文科、工科的學生,所以專業和鄉村振興就業需求契合度不高也是正常的。為了進一步驗證這一調研數據,在訪談中還對不同專業的學生進行了訪談調研,結果和問卷調研的數據比較吻合。對農學專業的學生,他們認為學校的專業設置和“三農”問題掛鉤,能為以后參與鄉村振興打下基礎。但是文科生認為除了在思政課中接觸鄉村振興的相關理論知識,在其他課程中接觸的不多。工科學生的專業設置可以在鄉村振興中得以體現和應用,但是學校在這一領域的專業設置有待進一步改革和完善。
3" 提升大學生對鄉村振興認知度的意見和建議
2020年隨著脫貧攻堅戰的勝利,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在新時期實現強國目標的關鍵策略,作為一名農科類院校的大學生,這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應有的擔當,以時代楷模朱有勇院士為榜樣,扎根農村、農業,將“論文寫在大地上”[1]。
3.1" 學校加大對鄉村振興戰略理論宣傳
目前,作為農業類高校,在鄉村振興中承擔著重要的責任,作為農科院校的大學生,是鄉村振興的后備力量,因此,學校不僅要用好教師資源,還要培養好后備中堅力量[2]。所以,學校除了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對國家鄉村振興戰略進行宣講以外,還應該在校園文化生活中,加大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宣傳,讓每一位同學深知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加大對這一戰略的理論認知度,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每一位學生。
3.2" 學校的課程設置上與鄉村振興緊密銜接
高校目前從理論上主要是在思政課中介紹鄉村振興的理論,在大思政的背景下,專業課中也可以聯系鄉村振興戰略,將專業課知識融入到鄉村振興這一廣袤的土地上[3]。特別是農學院、動科院、園林園藝學院和植保院等學院,在課程設置上,要緊密與鄉村振興相聯系,課程的開設與當地鄉村振興的實際需求相聯系。如云南農業大學根據云南部分山區的特殊情況,研究實踐讓水稻上山技術,讓當地百姓解決吃的問題。根據云南種植葡萄、釀制葡萄酒等產業發展需要,設置葡萄酒專業。云南還是種煙大戶,所以在煙草學院的發展中,將專業設置更加貼近符合云南烤煙發展。這些專業課程的設置,必然為鄉村振興提供懂技術的勞動力資源。
3.3" 學校將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課程融入鄉村振興實踐中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課程當然也是檢驗大學生理論學習的關鍵,因此,大學所設置的理論課程都會有與之相匹配的實踐課程,但在實踐中,因受到時間、地點、安全和實踐基地條件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了部分課程的實踐教學形同虛設,有的課程即使安排了實踐,但也僅僅只是變為走馬觀花的參觀,讓實踐教學的有效性大打折扣[4]。
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于農業院校的大學生來說,不僅有進行課程實踐的自然基地——家鄉,那里是檢驗所學理論知識的廣闊天地;也有實踐的時間——假期,或日常回家的時間;還有那滿腔對家鄉愛的情懷,都能為大學生將自己的理論知識融入到鄉村振興中創造條件[5]。因此,作為高校要利用好這些條件,對專業課及公共課都設置相應的實踐教學課程。如安排同學對自己家鄉當前鄉村振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調研,并對解決相應的問題提出對策。電商專業的同學可以安排同學回到家鄉幫助鄉民進行農產品的宣傳售賣,幫助農民使用互聯網等進行農產品的推銷。農學、動科專業的同學可以結合家鄉的實際需要,對種植、養殖等產業進行實地技術指導。
2023年3月20日,“四川西南航空職業學院放假6天,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園、去接觸大自然,以及感受春天、愛情、鄉村的美好,去尋求鄉村振興的方法”沖上了熱搜。雖然在這期間布置有相對應的各種作業和實踐活動,但也受到大學生的喜愛和支持[6]。
3.4" 學校建立大學生鄉村振興實習基地
實習是大學生學習生涯的重要一環,一方面是檢驗在校學習的理論成果,其次也是為即將踏上的工作崗位來一次嘗試,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礎。但是,隨著近幾年大學生數量的增加,就業趨勢多元化,導致部分高校實習不再統一安排,而是讓大學生自己找單位自主實習,雖然這樣的實習方式滿足了學生就業需求的自由化,但是部分學生為了考研、考公、考編,甚至是懶惰就不參加實習,最后找個熟人單位,蓋個章就完成了大學實習工作。這種事件的出現,不僅不能圓滿完成大學的學習,而且慢慢弱化了實習的功能,不利于大學生畢業后順利適應工作。對于農業院校的大學生更是明顯,到農村中去實習,不僅是檢驗理論知識的機會,也是以后進入“三農”領域工作的嘗試,是一次難得的機會。所以,學校對于農學、動科、煙草和農機等涉農專業的,以及有較大意愿進入“三農”領域的學生設置專門的實習基地,在實習中就積極參與到鄉村振興中來,在鄉村振興實踐中檢驗所學知識,用新農人的思維參與國家鄉村振興。云南農業大學在普洱、大理等地區建立了多個實習基地,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活力。
3.5" 大學生利用寒暑假,融入家鄉鄉村振興調研活動
云南農業大學的生源比較特殊,有超過80%的同學來自農村,因此,利用寒暑假,讓大學生積極融入家鄉的鄉村振興有較大的優勢。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都有實踐課程,這些實踐課程可以讓同學在假期完成家鄉關于鄉村振興主題的調研。讓其對比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對家鄉的產業規劃、村容村貌改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民主法治發展,以及農民增收途徑改善等話題進行分類調研,提出可行性意見和建議,這將是來自最基層的現實。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調查研究工作,他指出:“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7]”李強總理在3月13日答中外記者問中,說道:“我長期在地方工作,有一個很深的感受,坐在辦公室碰到的都是問題,深入基層看到的全是辦法。高手在民間。我們要推動各級干部多到一線去,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向人民群眾學習,真正幫助基層解決實際問題。[8]”作為一名大學生,是國家的后備人才,利用寒暑假,融入到家鄉的鄉村振興調研活動中,既是一種學習,也是一種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3.6" 大學生加強自身修養,主動融入鄉村振興的實踐中
2023年3月17日,“95后”的張桂芳在短視頻平臺分享了自己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成為一名村支書的故事,2天內,該視頻點贊量高達百萬,迅速爆紅網絡,賬號粉絲超過23萬。從她的經歷中可以看到:2020年,畢業于天津農學院的她在家鄉村支書選舉中高票當選[9]。2021年,她提出彩繪墻設想,想以此改變村貌,吸引游客。三家村成了“彩虹村”,為三家村帶來關注和機遇。當村里遭遇自然災害時,她帶頭為農民找物資、發物資,解決實際問題;為村里修建圖書館,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現在拍短視頻,賬號定位以“三農”為主,致力于為村里引進專業種植商……她的經歷和實踐讓人們看到,農業類大學生,只要有擔當,參與鄉村振興,在農村這廣闊天地是能有所作為的。
參考文獻:
[1] 張蕾.高校鄉村振興項目對大學生勞動實踐教育的影響[J].黑龍江科學,2023,14(1):60-62.
[2] 謝治菊,張學立.面向鄉村振興的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J].中國大學教學,2022(12):15-21.
[3] 曹一迪,張悅,張欣然,等.大學生扎根鄉村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徑研究——以石家莊市各高校及周邊村莊為例[J].南方農機,2022,53(19):125-127.
[4] 周蓉,王堯.西藏高校大學生參與鄉村振興戰略研究[J].西藏科技,2020(11):40-44.
[5] 劉亦晴,梁雁茹.鄉村振興戰略視野下大學生鄉村服務意愿的調查研究[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34(1):94-98.
[6] 四川西南航空職業學院放“春假”6天:去賞花去戀愛[EB/OL].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673266366109188616/.
[7] 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屆一中全會上的講話[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9738466.
[8] 李強總理出席記者會并答中外記者問[N].解放日報,2023-03-14.
[9] 河南95后女村支書[EB/OL].https://www.360kuai.com/pc/97e15 01ce44c1b770?sign=360_c9d79732amp;tag_kuaizixun=%E7%A4%BE%E4%BC%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