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選擇,紅色文化蘊含著革命先輩“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強大精神力量, 具有“不怕犧牲、勇于奉獻、顧全大局、實事求是、對黨忠誠、使命擔當”的豐富內涵,在助推桂北地區鄉村振興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梳理新時代桂北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挖掘紅色文化在助推鄉村振興中的價值,依托紅色旅游實現產業興旺,依托紅色文化繁榮鄉村文化,借助紅色精神提升農民素質,從而達到更好助力鄉村振興的效果。
關鍵詞:桂北紅色文化;鄉村振興;產業繁榮;文化發展;人才振興
中圖分類號:F592.7"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11-0153-04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for all the people. The Red culture contains the powerful spiritual strength of the revolutionary ancestors who \"put the revolutionary ideal above the sky\", and has the rich connotation of \"not afraid of sacrifice, brave dedication, bearing in mind the overall situation,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loyalty to the Party and responsibility for mission\". It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boost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of northern Guangxi. By sorting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northern Guangxi in the new era, the value of Red culture in boos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explored, industrial prosperity is achieved by relying on Red tourism, rural culture is prospering by relying on Red culture, and farmers' quality is improved by virtue of the Red spirit, so as to achieve better effects of help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Red culture in northern Guangxi; rural revitalization; industrial prosperity; cultural development; talent revitalization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1]”農村經濟發展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環節,廣西在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進程中有很多突出的成果,桂林市政府也積極出臺相關政策扎實推進鄉村振興,對休閑農業、鄉村手工業、紅色旅游和鄉村旅游業做了很多的政策支持。桂北地區歷史文化厚重,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碑園、抗戰桂林文化城在中國紅色文化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遠影響,加上綺麗的山水風光、優良的生態環境,獨特的民族風情,這些將為桂北地區鄉村振興帶來更多的探索和嘗試。
1" 桂北地區鄉村振興存在的問題
當前,全國各地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成效不一,桂北地區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在產業的發展、文化的傳承、人才的培養等方面仍存在許多問題,亟須結合桂北地區發展情況探索出具體可行的振興模式。
1.1" 鄉村產業帶動能力不足
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關鍵。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桂北地區鄉村旅游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發展,紅色革命舊址也進一步地開發和保護,地區經濟有一定的發展。盡管如此,桂北地區產業比較單一且缺乏特色,許多村鎮紅色文化品牌沒有樹立,限制了紅色文化產業的發展[2]。一是紅色文化品牌效益不明顯。當人們談及紅色精神更多想到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幾乎沒有桂北精神,這是因為沒有響亮的品牌“帶頭”,也沒有特色的產業“殿后”。二是,特色文旅產品推廣方式不佳。缺乏合理規劃,沒有做出品牌突出特色,經濟因素在文化振興中的助力作用也難以體現。文化產品缺乏創新,吸引力薄弱,桂北地區文化產品多集中在一些景區的零散攤位和本地一些販子手中,且產品千篇一律,沒有地方特色,沒有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三是集群效益不明顯、合作度低。雖說桂北紅色資源比較豐富,但是相對比較分散,全州、灌陽、興安等地各有革命舊址和紅色基地,但是呈現“點”狀分布,景點與景點之間各自為營,缺少聯系和交流,集群效益不突出,這種“點”狀景點打斷了游客集中式體驗,從而大大降低桂北紅色文化對游客的吸引力。因此鄉村產業的振興成為桂北地區鄉村振興亟需解決的問題。
1.2" 鄉村文化傳承發展受阻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靈魂。桂北地區鄉村文化的發展存在一些問題。一是鄉村紅色文化的人文性不夠突出。紅色文化更多的是宣傳黨的意識形態,缺乏對于民眾文化日常性的融入,教條化,形式化比較明顯。二是鄉村文化內容不夠豐富。在政府部門的帶動下,文化活動雖然在鄉村中廣泛開展,但活動形式相對單一且一些文化活動脫離農村實際,難以持續吸引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群眾文化多樣性的需求難以滿足,其效用沒有得到發揮。三是鄉土文化缺乏相應的載體,鄉土文化逐漸邊緣化。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加上新農村建設的發展,一味地追求文化的經濟價值,而忽視其教育價值和文化魅力,導致一些鄉村特色逐漸消失,承載著鄉土氣息和特色的鄉土建筑、方言、古村落已經漸漸被破壞,甚至是消失。四是農民的文化素養較低。由于農村的人們消息閉塞,加上家族觀念比較嚴重,由于新時代經濟的發展,加上西方一些享樂主義的滲透,一些人重利輕義,傳統的道德規范被漠視,思想覺悟也不夠,觀念仍然比較落后,對于一些問題仍然認為需要“送禮”才能解決。可見,繁榮鄉村文化,加強村落保護,提高農民素質成為鄉村文化振興中迫切解決的問題。
1.3" 鄉村人才隊伍活力不足
人才不足是制約鄉村振興的重要因素。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大量的具有較高職業技能和綜合素質的人才隊伍來支撐。但是,隨著工業化與城鎮化進程快速推進,一大批有文化、有知識、懂技術、高素質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選擇進入城鎮和非農業領域就業,村莊“空心化”、農村人口老齡化、“三留守”等問題日益嚴重。盡管目前,隨著大學生村官、外出農民工返鄉創業等政策的出臺,一大批能人志士投身于鄉下,為鄉村振興增添了“新活力”但是數量上還是非常不足,鄉村的建設遠遠不夠,人才短缺仍然成為制約鄉村發展的一大因素。此外,在農村干部配備方面,大部分村干部年齡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政治素質不過硬、辦事積極性不高、工作模式與方法較為死板、缺乏吸引力;農村基層治理模式創新不足、自治性組織缺少活力[3];選派和選調的大學生村官流動性較大,穩定性不夠,影響了農業長效發展和農村有效管理。面對鄉村人才短缺的問題,大力吸引各類人才到農村施展才華、長期留在農村發展,是鄉村能夠實現長效發展的必由之路。
2" 紅色文化在桂北鄉村振興中的價值思考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紅色文化在其中起著重要的助推作用,其中蘊含的經濟價值可以為鄉村振興提供動力支撐,擁有的文化價值可以打造精神家園,蘊含的紅色精神可以提供智力源泉。
2.1" 紅色文化為桂北鄉村振興提供動力支撐
紅色文化對于鄉村振興具有獨特的價值,紅色歷史資源具有重要的精神引領價值,其中所倡導的革命精神、進取意志,為當前破解鄉村振興障礙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時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立足特色資源,堅持科技興農,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桂北紅色文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形成的,其中蘊含了不畏艱難、浴血奮戰的桂北人民的奮斗史,這種不畏艱難的精氣神正是鄉村振興需要的“活櫥窗”,為繁榮鄉村產業增添“活標本”。因此要發揮紅色旅游在促進農民增加收入和產業振興的重要法寶作用。
桂北紅色文化中革命舊址、文藝作品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物質生產力。在抗戰時期生成,在和平年代發展的紅色文化不僅是一種振奮人心、凈化心靈的精神資源,還具有獨特的經濟價值。以革命舊址、歷史遺跡作為載體,讓文化產業的發展,鄉村文化產業的振興有的放矢。桂林是桂北革命運動的中心,同時也形成很多的革命歷史資源,在桂林抗戰文化中有許多相關的遺址,還有諸如山歌《工農兵聯合起來》等紅色文藝作品,為桂北地區蓄力發展文化產業提供了一定的平臺。此外,桂林素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譽,在漓江邊上發展起來的“山水”特色有別于井岡山在巍峨高山上發展起來的“山地”特色;也有別于重慶紅巖在崇山峻嶺中發展起來的“山城”特色。青松巍峨,兩岸連山,在漓江兩岸的人民人均年收入均高于其他周邊地區,借助旅游業,漂流、攝影等行業漸漸發展。桂北各地自然風光獨特,可以打造多元立體的文化形態,“紅色文化+桂林山水”的結合是桂北地區紅色文化的核心,也是桂北各鄉村旅游業彼此攜手發展的基礎,能夠成為鄉村產業升級的重要引擎,為盤活鄉村產業的提供動力支撐。以“紅色文化+桂林山水”為契機,帶動桂北地區經濟發展的活力,從而保障鄉村的產業興旺、促進農民增收。
2.2" 紅色文化為桂北鄉村振興打造精神家園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塑形”是經濟基礎,“鑄魂”乃是上層建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但是上層建筑卻能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紅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源泉,是鄉村“鑄魂”的重要法寶,更是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動力之源。紅色文化是各大鄉村賴以生存的精神食糧,是鄉村建設的精神家園。轉變鄉村就是落后的觀念需要讓鄉村建設得更加美好,農民生活更加富裕。在縮小城鄉之間差距的同時,也要保護鄉村特有的文化產品、風俗習慣、鄉風文明等。鄉風文明建設,傳統村落的保護,講述紅色故事,進行情景演繹等都能讓農民參與到鄉風文明建設當中,農民收入提高了,自然就會主動投入到傳統文化的保護當中。通過深挖紅色文化的內涵,增加農民對革命的了解;舉辦文化活動,讓農民感受紅色精神的魅力;通過紅色文化教育,讓農民更加堅定理想信念;設立鄉村文化節,豐富農民的文化生活。
近年來,桂林市政府也出臺相關的政策保護民族地區的傳統村落,在發展鄉村旅游的同時注重挖掘鄉村地域文化、民俗文化、農耕文明等鄉村特色文化,加強鄉村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鼓勵鄉村旅游文藝創作,有效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培育鄉村特色文娛活動品牌,豐富鄉村旅游文化內涵。推進鄉村精神文明建設,讓農民在認識上更及時、更清醒、更到位,從而更好地推動鄉村振興的發展。
2.3" 紅色文化為桂北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源泉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振興,紅色文化的內容可以激發人們的理想信念,通過堅定理想信念和文化的深入了解來治愈心靈,讓更多的人走向農村,讓村干部能夠在這些文化的熏陶中改變以往的思想渙散、不思進取的作態。鄉村振興的主體是農民,農民的思想政治意思和道德品質關系著鄉村社會人文風貌的純凈性和質樸性,因此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轉變其思想觀念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突破點,桂北紅色文化中“精氣神”正是鄉村振興需要的。李征鳳烈士的勇于開創精神,桂北游擊隊的使命擔當精神等正是鄉村建設需要的力量源泉,這些可以提升農民的素質,陶怡情操,從而幫助其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的轉變,扎根于鄉村,投身于鄉村振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員、干部要多學黨史、新中國史,自覺接受紅色傳統教育……鞏固和升華理想信念[4]。”村委會成員是鄉村的“關鍵少數”,應該清正廉潔,剛正不阿,身體力行地為老百姓辦好事,做實事,改變以往軟弱渙散、欺軟怕硬的工作作風。紅色文化可以達到凈化心靈的作用,在資本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發展下,鄉村的奢靡之風、功利化觀念比較明顯、總是想著巴結別人,撈好處。這種風氣嚴重地影響鄉村的發展,通過對其進行紅色精神的教育,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質。桂北地區正在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廣泛開展“道德模范”“最美媳婦”“最美家庭”等評比活動,充分發揮身邊榜樣示范帶動作用,褒揚孝老愛親、敬業奉獻、助人為樂、誠實守信和見義勇為等精神,在移風易俗等方面也取得卓越成效。桂北紅色文化具備的艱苦奮斗、敢于犧牲、樂于奉獻等精神為助力鄉村人才的振興提供強大的精神保障。
3" 紅色文化助推桂北鄉村振興的實施路徑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在明確了當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所存在的問題,以及桂北紅色文化與鄉村振興的內在關聯后,便要找出二者之間的連接點,將助推鄉村振興戰略落到實處。
3.1" 以紅色旅游為推手,帶動鄉村產業發展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綠色生態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搞活了農村經濟,是振興鄉村的好做法。[5]”紅軍在桂北革命斗爭中留下了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有桂林市區的八路軍桂林辦事處紀念館;興安縣的湘江戰役紀念碑園,千家寺紅軍標語樓等;全州縣的覺山鋪阻擊戰舊址;灌陽縣的新圩阻擊戰紀念園,紅三、紅五軍團指揮部舊址等。圍繞這些紅色資源“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1]”一是整合紅色文化資源,設計紅色旅游路線。把比鄰的紅色資源充分地挖掘,設計紅色研學路線,紅色旅游精品路線,開發紅色研學基地,讓紅色文化產生集群效應。二是整合地方文化與民族文化。把桂北地區的特色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充分利用起來,把舞獅文化、瑤族服飾、劉三姐歌謠和瑤族長發奧秘等充分挖掘,把這些特色設計到紅色旅游當中,提升旅游的民族文化內涵,增強吸引力。三是推動“旅游+紅色”。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廣西培育形成了縣級“5+1”和村級“3+1”產業體系,桂北地區有些村莊鄉村旅游發展得如火如荼,鄉村旅游產業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紅色旅游與鄉村旅游已經成為桂北地區鄉村產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通過紅色旅游盤活鄉村文化,根據不同大眾的需求,挖掘紅色文化資源,講好桂北故事,把文化轉換為一種資本,從而成為吸引人群的一種方式。一方面借鑒全州縣才灣鎮南一村的鄉村振興經驗,依托紅色資源,打造紅色旅游的特色項目,根據當地的情況與自身的優勢,通過黨建品牌特色,書寫百年紅色基因賡續新時代鄉村振興的華美篇章。另一方面是利用桂林世界級旅游城市的響亮名號,加上“山水甲天下”的美景,整合紅色文化資源,把桂北地區的歷史,文化、自然景觀等資源的優勢發揮出來,推出一些旅游文化產品,培育出一批特色產業,蓄力營造網紅打卡點,讓更多的人走進桂北,從而帶動鄉村產業的發展。四是加強文化宣傳。現在短視頻風靡全國,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短視頻加強桂北文化宣傳、講解湘江戰役的故事,體驗漓江山水,讓更多人了解桂北,從而帶動經濟發展。
3.2" 以紅色文化為依托,推動鄉村文化振興
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3月8日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的審議時強調,要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鄉村文化振興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需要加強鄉風文明建設。一是把握時代的脈搏,扎實推進示范基地的愛國主義教育作用,以革命舊址為依托,以重大時間節點為契機,舉辦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紅色文化活動,回應群眾的文化需求,讓群眾在參與文化活動的過程中深刻感知桂北紅色文化所代表的艱苦奮斗、勤勞勇敢的革命精神,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的必要性、正確性,從而更加擁護黨的領導,增強鄉村文化繁榮的自信心和使命感。二是保護傳統村落,維護鄉村記憶。建筑是承載鄉村記憶的一大抓手,對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村落和承載鄉村傳統文化的古居民點進行修繕和保護,讓鄉村文化在建筑中傳承下來。可借鑒靈川縣東源村瑤族村寨,濃濃的古老瑤族文化,服飾和生活習慣均具有濃厚的瑤族文化特色。三是以美麗鄉村為依托,以紅色文化為主脈,培養村民精神意識,增強鄉風文明。一方面可以充分挖掘桂北地區的鄉土文化資源,舉辦民間活動。例如,劉三姐情景劇的演繹、湘江戰役故事會、瑤族長發的奧秘、鄉土故事會等文化活動,提升村民的參與感。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手工制作讓“文化”活起來。比如扎染、瑤族刺繡等,也可借鑒桂林集扇齋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的做法,將傳統文化和桂林山水融入到團扇當中,在制作的過程中不僅可以進一步了解傳統文化,還可以帶動經濟的發展。
3.3" 以紅色文化為抓手,助力鄉村人才振興
鄉村振興,人是關鍵。以強有力的組織領導做保障,助力鄉村振興。基層黨組織和黨員是鄉村振興的靈魂,是鄉村建設“帶頭人”、是“主心骨”。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文化都需要人,在這其中黨員干部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紅色文化具有育人的作用,在村“兩委”班子和“第一書記”的選配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心中有信仰、腳下才有力量。桂北紅色文化在黨員的日常教育中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學把握桂北紅色文化所具有的獨特精神實質,實地參觀紅色主題教育基地,在接受黨員教育、紅色教育的過程中,通過重溫入黨誓詞,觀看紅色文藝作品的形式,將“桂北精神”融入“兩學一做”當中,堅定鄉村基層人員的理想信念,深入貫徹干部要肯吃苦、吃得苦、不怕苦的思想,充分發揮其先鋒模范作用。而思想是行為的先導,有了正確的思想做引領,就能夠激發黨員干部在廣袤的農村土地上的工作熱情,在做人、做事方面更加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
以人才智力做支撐,推動鄉村振興。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教育培訓顯得尤為重要,農民的思想素質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鄉村的發展。鄉賢在農民當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往往能夠引領農民的思想,對農民的行為舉止也有著規范的作用,因此可以發揮新時代鄉賢的模范帶頭作用,幫助桂北地區農民樹立起紅色文化思想。人才瓶頸,也是鄉村振興一大難題。桂北各鄉鎮應按照本地的實際情況,用優良的政策吸引農民工和農村大學生返鄉創業,從資金支持、政府保障、財政優惠、公共服務和投資環境等方面為鄉村人才引進建立全面的保障體系,充分調動其投身于鄉村建設的積極性,造就一批新型農村建設工作隊伍,讓鄉村成為留得住人才的地方。
4" 結束語
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要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的優勢,拓展鄉村文化建設的視野,發揮紅色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引領作用,助推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牢牢把握紅色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努力展現桂北人民鄉村振興的新面貌奮力譜寫廣西式現代化桂北新篇章,開創新時代桂北鄉村建設新局面。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01).
[2] 史亞博,章釗銘.廣西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現狀與對策[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8(6):12-16.
[3] 林永興,蘇暉陽.鄉村振興:四大短板與改革路徑[J].產經評論,2020(4):5-15.
[4] 習近平.論中國共產黨歷史[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111.
[5] 習近平:堅定信心埋頭苦干奮勇爭先 譜寫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絢麗篇章[N].人民日報,2019-09-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