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勞動力作為主要的生產要素,鄉村振興離不開勞動力的支持。近年來,隨著國家政策的不斷出臺,返鄉創業人數逐年遞增。勞動力返鄉創業,堅持創新引領創業、創業帶動就業,可以實現勞動力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該文以鄉村振興為背景,通過返鄉創業勞動力自身、政府支持力度、產業發展等方面分析返鄉創業過程中遇到的現狀及現實困境,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增強勞動力返鄉創業意愿,為鄉村振興作出貢獻。
關鍵詞:鄉村振興;勞動力;返鄉創業;創業要素;產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3.6"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11-0109-04
Abstract: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narrow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dhere to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smooth the flow of urban and rural factors, labor force as the main factor of produc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support of labor force.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introduction of national policies, the number of entrepreneurs returning home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The labor force returning home to start a business, persisting in innovation to lead entrepreneurship, entrepreneurship to promote employment, can achieve a fuller labor force, higher-quality employment.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actical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of returning to hometown from the aspects of entrepreneurial labor force itself, government support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willingness of the labor force to return home to start a business and contribute to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ountryside.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labor force; returning home to start a business; entrepreneurial element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部署,鄉村振興戰略對于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推動新型鄉村建設進程具有重大意義。其中,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基礎,一直處于發展的重要位置。《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也明確提出要激發農村創新創業活力。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勞動力響應政府號召返鄉創業。一方面,勞動力返鄉創業有利于推進傳統農業的改造和升級、促進農村產業結構多元化,有利于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提高農民幸福感。另一方面,勞動力返鄉創業打破了以往鄉村發展中勞動力長期向城市地區單方面輸送的舊格局,形成了以返鄉創業帶動當地就業、進而促進鄉村發展的新格局。因此,激發勞動力返鄉創業的熱情,對于進一步推動實現鄉村振興,促進鄉村經濟發展有著重要作用。然而,研究發現,返鄉勞動力普遍面臨著創業難度大、創業成本高、創業融資難等現實困境。這些障礙會削減返鄉勞動力的創業熱情,不利于勞動力返鄉創業的持續發展,需要有針對性地加以破解。對此,本文立足于勞動力返鄉創業的現實困境,結合目前返鄉勞動力創業的現狀,從勞動力自身、返鄉創業政策等角度出發,分析應對策略。
1" 文獻述評
鄉村振興背景下,勞動力陸續返鄉創業,成為推動城鄉融合、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主體。由于創業中的現實困境對返鄉創業造成巨大障礙,部分學者對此展開了深入的剖析。就返鄉勞動力自身而言,沈費偉等[1]認為當前青年返鄉過程中面臨個體適應、關系適應、集體適應以及物質適應的現實困境,并提出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構建和提升城歸青年的適應能力。王彥青[2]總結了返鄉農民工由于自身原因所面臨的困境,具體包括主動性、產業層次、政策知曉度、資源獲取能力等多方面,并從實踐出發,對政策理論進行反思。張龍[3]就新生代返鄉創業農民工長期處于信息低谷的困境,提出需要開展繼續教育以保持新生代返鄉創業農民工的活力。李少華[4]認為資金問題是制約大學生鄉村就業創業的主要因素之一,應該構建大學生就業創業引導基金以優化大學生鄉村就業環境,以及為大學生提供創業的物質保障,通過引導基金建設吸納更多社會力量助力大學生鄉村就業或創業。
代克強[5]提出可以通過獲取政府政策支持、加強高校及社會教育引導和大學生就業觀念方面宣傳教育來突破目前鄉村資源缺乏和大學生創業理想之間存在的矛盾。此外,勞動力返鄉創辦的企業由于啟動資金不足,需要外部融資,且融資周期較長,但因其體現的高風險與金融機構追求穩定收益的經營目標相悖,易導致融資困境[6]。鄉村工人總體上呈現“非正規化”特征,存在著“退出成本低”的結構性力量,不利于工廠的持續開辦[7]。此外,針對返鄉創業中存在的人情問題,肖翔尹[8]就其工廠內部管理面臨生產效率讓位于人情倫理、員工獎懲被困于熟人社會圈的雙重困境,提出應加強培育返鄉創業農民工的文化嵌入性意識。現有文獻缺乏對創業主體的普遍探討,缺少基于鄉村振興戰略對勞動力返鄉創業困境的系統性分析。因此,本文從勞動力自身、返鄉創業政策等角度出發,系統分析勞動力返鄉創業的現實困境,以期進一步推動鄉村振興的實現。
2" 勞動力返鄉創業現狀及現實困境分析
2.1" 勞動力返鄉創業現狀分析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實施以來,各級政府深入貫徹中央的重要指示精神,把鄉村發展放在重要位置。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就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提出意見,指出要大力培養鄉村人才,同時吸引城市人才來到農村,投身鄉村振興的工作中,為進一步推進鄉村振興的開展、加快建設現代化農業農村提供充足的人才資源。產業發展受到政府高度重視。自中央號召以來,各地紛紛依托地方優勢,發展地方產業,充分利用現有產業,助推傳統產業與現代技術的有機結合。文旅產業發〔2022〕33號《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中提出要推動優秀鄉土文化傳承發展,激發優秀鄉土文化的活力,為鄉村振興工作的全面推進貢獻文化力量。
在鄉村振興的號召下,勞動力返鄉創業呈現出良好態勢。據農業農村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2020年,全國返鄉創業人員數量從740萬人增至1 010萬人。其中2020年,全國各類返鄉創業人員數量達到1 010萬人,比2019年增加160萬人,為鄉村振興工作提供了大量人力資源。各地政府紛紛出臺鼓勵返鄉創業的措施,包括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優化服務平臺等,從實際上改善了返鄉創業的環境。在返鄉創業的領域上,返鄉勞動力除了回歸傳統的種植畜牧業,還積極創辦鄉村企業,同時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特色工藝等。但由于人才質量有待提升、地方發展存在不平衡以及政策落實上存在的先后差距等問題,需要政府、創業主體等多方共同努力,進一步解決返鄉創業在開展中遇到的問題,為鄉村振興事業添磚加瓦。
2.2" 勞動力返鄉創業現實困境分析
勞動力創業綜合能力不足。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返鄉創業成為了新興的致富路徑。從勞動力本身出發當前存在以下困境。第一,勞動力自身專業能力不足。作為為生計奔波,在外務工的農民工的特點是學歷低、文化程度不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足。在鄉村項目建設和推進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刁民習性。此外,大部分返鄉勞動者缺乏經驗,在創業過程中可能出現“紙上談兵”的現象。第二,勞動力創業資金存在困難。由于大多數回鄉創業的勞動者是個體,常常因資金鏈出現問題而運轉困難。創業企業普遍面臨巨大的資金需求,但農村金融發展水平低,融資周期較長,民間借貸規模小,借貸成本高。創業企業融資困難,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舉步維艱。第三,鄉土文化和現代企業文化的意識沖突[9]。在傳統農耕文明的影響下,鄉村工作沒有現代化工業文明的科學的時間觀念和工作制度,勞動者會表現出閑散的工作態度。在鄉村社會中,人情觀念強,規則意識弱,往往人情讓位于規則、能力;勞動經驗觀念強,科學觀念弱,農民的勞動更多是靠經驗完成的,很少需要精確計算的測量工具。
政府服務水平待提高。目前鄉村振興在大時代的潮流下,有一定的勞動力返鄉創業、建設鄉村。但是部分地區因為種種原因,依然無法吸引到足夠多的優質勞動力返鄉創業。部分地方政府缺乏建立在統一且穩定制度基礎上的管理體系,導致勞動力和創業企業在遇到勞動和經濟糾紛時,無法可依、無權可維。地方政府的政策靈活性不足,扶持力度不夠,不能充分滿足勞動者的需要。存在以權謀私的腐敗作風。青年精英的反向流動,就像一股“新鮮血液”在農村的各行各業聚集[10]。從宏觀上看,鄉村青年精英在整合鄉村產業空間本地資源、協助鄉村文化空間從“出國”到“入國”的全面提升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從微觀上看,在缺乏政策規范、制度凝聚力和社會支持的情況下,農村青年精英的逆向流動可能誘發精英捕獲的空間陷阱,加劇農村社會階層的固化。部分地區土地權責不清晰,沒有統一的土地用地標準,容易造成土地的濫用。同時,目前農村土地流轉中相關法規不完善,地權主體虛化或賦權不足[11]。土地主體權力的虛化和無法市場功能受限,無形中增加了土地使用成本。
產業化發展程度較低。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發展特色鄉村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根據《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就鄉村產業發展目標提出的要求,我國鄉村產業發展還存在不少問題,突出表現為產業鏈短,附加值低;產業發展渠道和模式單一,創新性不足。以第一產業為主的創業團隊在創業初期規模化、市場化程度上均有待提高,總體缺乏長遠規劃和市場開拓能力。創業主體處于微笑曲線的產業鏈低端,產品利潤空間小,在產業鏈環節上的價值待進一步提升。同時,部分勞動力創業項目選擇和項目運營模式上,習慣于完全照搬以往的或者其他地區的成功經驗。并沒有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充分發現與挖掘當地優勢資源,具體表現為沒有與鄉村文化歷史、自然環境等本地資源相融合,打造地方特色產品和服務,以高附加值戰略培育一個或多個品牌,提升鄉村產品競爭力,實現“一村一品”“一村多品”。同時,返鄉創業還存在著產業孤立化發展,農業與其他產業并沒有實現深度融合以及二三產業對農業的反哺,構建產業橫向一體化的鄉村產業發展新格局。
3" 鄉村振興背景下勞動力返鄉創業應對措施分析
3.1" 改善勞動力創業所需要素
對于返鄉勞動力創業過程中所遇到的現實困境,在勞動力層面,要積極參與專業技能的培訓,提高組織管理能力,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及時革新調整治理方式,合理利用各種資源。為勞動者在創業資金方面提供一定的幫助。返鄉勞動力創業的主要資金來源是貸款,而銀行貸款則是主要的融資渠道,地方應被給予一定的自由調控權,加大貸款的額度。簡化創業貸款的審批流程,提高貸款的速度。完善現在的信用評估體系,嘗試讓返鄉創業的勞動力采用信用貸款,在農村地區全面普及相關信用貸款的知識,鼓勵勞動力保持良好的信用。同時,升級農村的貸款擔保體系,將單一的個人擔保方法轉為多種形式并存的擔保方式,解決返鄉勞動力創業資金不足、貸款門檻高的問題。解決鄉土文化和現代企業文化的意識沖突問題。解決矛盾的根源就是解決鄉村現代過程現代文明與鄉村文明的矛盾,必須推動雙文明和諧共生,政府應長期宣傳現代工業思想,灌輸現在工人應有的思想與意識。同時,返鄉創業者招聘的工人上崗之前,應先進行崗前培訓,全面提高農民工的基本文化素質和崗位技術。
3.2" 加強政府服務水平
鄉村振興背景下,互聯網時代政府應當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力量,做好宣傳咨詢工作,切實提升返鄉創業扶持政策的知曉度。建立完善的返鄉勞動力服務機構。由勞動保障部門牽頭,各部門共同參與,成立專門的工作小組,設立獨立的辦事點,為勞動力返鄉創業辦理手續提供最大的便利,由管理模式轉為服務模式。加強政府監管體系建設,解決鄉村地區的腐敗作風,防止出現精英俘獲的空間陷阱,提升當地監管法律的地位,增強法律監管的可操作性。建立數據庫進行數據整合。以便可以更全面地、更詳細地掌握當地返鄉創業的總體情況,并依據這些信息及時調整扶持政策。政府要嚴格把控,防止返鄉勞動力中的精英在資本下鄉中利用其擁有的較高社會影響力、信息優勢、經濟資源等手段,造成新的階層分化、草根失語等問題。完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各地要在土地改革的基礎上,政府需制定統一的土地規劃標準,將返鄉創業的用地納入土地開發利用的總體規劃,降低返鄉創業中的土地使用成本。返鄉創業要樹立合作共贏的創業觀念,構建共創共享格局,帶動家鄉的發展,推進鄉村振興。
3.3" 提升產業化發展水平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要解決鄉村地區產業鏈短、產品附加值低、產業發展渠道和模式單一、刻板,創新性不足等問題,就要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創業環境。統籌城鄉供給均等化思路,推進城市運輸網路鏈建設等多種服務向城鎮周邊延伸,彌補鄉村物流的短板,積極調動有利于返鄉創業者發展的生產要素,加快整合鄉村的各種資源。拓寬銷售渠道,比如對農產品進行加工、培養一批優質主播,通過短視頻和直播,拉動當地自媒體經濟,帶動當地的旅游業和農副業。以特色產業為依托是實現產業融合,解決鄉村產業孤立化發展,農業與制造、文化、旅游、健康和養老等其他產業并沒有實現橫向的深度融合問題的關鍵所在,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可以提升農村產業的效益,推動價值鏈向中高端發展,創造更多勞動崗位,發展集體經濟,讓農民共同富裕得以實現。培養勞動力科學的創業理念,通過專業培訓,根據鄉村的各種資源做出最合適、最佳且具有創新性的實踐方案。通過科學地規劃,提升鄉村的產業化水平,為創業者提供優質的創業環境,推進鄉村振興。
4" 結論與對策建議
4.1" 主要結論
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于人才,吸引勞動力返鄉創業是促進鄉村產業轉型升級、切實提高農村整體收入的重要舉措。雖然在政府的努力下,勞動力返鄉創業的大環境已經得到改善,但是返鄉入鄉的勞動力在創業的實際過程中仍然面臨著如勞動力自身素養不足、融資環境不友好、當地產業發展水平不高等現實困境。如果這些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會進一步激發勞動力返鄉創業的熱情,壯大返鄉入鄉的人才隊伍,提高創業的數量與質量,推進鄉村振興工作進一步深入開展。因此,如何借助多方力量為返鄉勞動力解決創業困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應該從政府、產業、返鄉勞動力等多個方面統籌考慮,推動勞動力返鄉創業持續發展。
4.2" 對策建議
第一,細化各地方政府返鄉創業政策的落實。地方政府在積極響應中央號召,制定當地鄉村振興規劃的同時,要持續關注政策的具體落實情況。在資金上,要加大當地財政的扶持力度,對符合要求的企業產業實施稅費減免,改善當地的金融服務水平,為返鄉入鄉創業人員提供良好的融資環境。在基礎設施上,地方政府要積極推動當地的交通運輸、通信、水利及排污系統等基礎設施建設及優化,重點改善企業用水、用電條件,并完善鄉鎮地區的物流,為返鄉入鄉勞動力提供良好的營商環境。在創業培訓上,地方政府要健全地方創業培訓體系,為返鄉創業工作提供有力地保障。地方政府應與培訓機構、職業院校積極開展合作,借助多方力量,共同開設培訓平臺,提高返鄉勞動力的創業水平和能力。政府應設立專項創業培訓基金,并出臺獎勵措施,鼓勵返鄉勞動力參與創業培訓。此外,地方政府應引導返鄉勞動力結合當地生態文化優勢進行創業,大力發揚本土優勢產業,助力鄉村振興進一步推進。
第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并與現代科技融合。為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改造傳統農業,打造現代化高標準農業特色產業基地。通過配套實施土地管理,改善道路系統、管道設施,推廣水肥一體化生產設施,提高生產園區的硬件水平,為高產量高品質的農業生產打好基礎。大力發展餐飲民宿、生態旅游等第三產業,推動鄉村旅游和特色產業深度融合。各地應充分發掘地理資源優勢、利用好生態文化特色,積極優化當地的產業結構,并大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努力實現三產融合發展。隨著數字技術逐漸成熟并進入各行各業,推動鄉村產業與數字技術融合,推進鄉村產業數字化發展,將數字化技術應用于農業的生產、經營、管理等流程,能夠大大提高生產水平,提高管理效率,能夠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助力鄉村產業轉型升級,推動鄉村振興進一步開展。
第三,提高返鄉入鄉勞動力自身的創業能力。針對返鄉勞動力自身在創業上的問題,一是要加強創業理論知識的培訓。足夠的創業知識和運營管理知識是創業的基礎,可以避免返鄉的勞動力由于缺乏相關理論知識,在創業的過程中因獲取市場信息不足,缺少技術、資金等資源支持,而導致創業失敗。二要堅持以實踐為導向。即學即用是返鄉勞動力的突出特點,因此,返鄉勞動力應立足實踐,在結合當地特色生態的創業過程中不斷總結自己的實踐經驗,并將經驗再用于創業實踐,讓鄉村的生態優勢在其創業實踐過程中轉化為經濟優勢。三要培育創新能力,創新能力作為創業必不可缺的核心素養,面對復雜多變的創業環境,返鄉勞動力必須提升自己的創新思維,將創新能力運用到創業實踐中去。通過強化返鄉勞動力在理論、實踐與創新上的培訓,切實提高返鄉勞動力創業的水平,可以促進創業項目的持續發展與擴大,并進一步激發勞動力返鄉創業的熱情,長效解決鄉村人才不足的問題,推動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 沈費偉,葉溫馨.城歸青年鄉土適應性的現實困境與應對策略——基于多案例的實證分析[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3(5):116-124.
[2] 王彥青.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實踐困境及其政策與理論反思[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20,22(4):81-85.
[3] 張龍.新生代返鄉創業農民工的繼續教育:困境與突破[J].職教論壇,2020,36(6):127-132.
[4] 李少華.鄉村振興戰略視野下大學生鄉村就業創業引導基金建設研究[J].農業經濟,2020(6):110-112.
[5] 代克強.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創業的現實路徑[J].農業經濟,2022(9):119-121.
[6] 馬小龍.鄉村振興背景下金融支持農戶創業的現實困境與路徑破解[J].西南金融,2020(10):36-46.
[7] 董怡琳.“被圍困”:返鄉青年的創業困境及其原因[J].當代青年研究,2022(3):13-19.
[8] 肖翔尹.農民工返鄉創業的雙重困境[J].江西社會科學,2022,42(9):186-195.
[9] 肖翔尹,郭星華.意識的沖突:返鄉農民工創業困境研究[J].中州學刊,2022(8):79-85.
[10] 丁京.從“離土”到“入鄉”:農村青年精英反向流動的空間邏輯[J].中國青年研究,2022(8):76-84.
[11] 鄭雄飛,吳振其.鄉村振興與農地流轉體制機制創新研究——基于地權配置的視角[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21(2):12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