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現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是涉農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是培育知農愛農新農科人才的需要。當前,涉農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教育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協同育人的教育一體化格局尚未形成,協同育人的教育共同體尚未建立。涉農高校進一步推進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應牢固樹立協同育人的教育理念,構建新時代涉農高校育人課程體系,打造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師資隊伍,完善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機制。
關鍵詞:涉農高校;課程思政;思政課程;協同育人;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11-0121-05
Abstract: To realize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s the need of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training talents\" to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need of cultivating new agricultural talents who know agriculture and love agriculture. At present,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has not yet taken root, the educational integration pattern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has not yet formed, and the educational community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has not yet been established.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agriculture-related universities should firmly establish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construct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education in agriculture-relate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and build a faculty team for coordin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Keywords: agriculture-related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practice path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回信中,對涉農高校提出殷切希望,指示涉農高校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不斷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新時代,涉農高校要切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鄉村振興培育知農愛農的新農科人才,就要充分發揮思政課立德樹人關鍵課程的作用,同時要大力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實現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
1" 涉農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內在邏輯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在涉農高校切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知農愛農新農科人才方面具有內在的邏輯,只有二者協同育人,涉農高校才能實現自身的使命擔當。
1.1" 涉農高校切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
教育是立德樹人的事業,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核心價值取向。涉農高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全國涉農高校50余所,承擔著為農業現代化培育高素質人才的重任。“人才培養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而育人是本。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這是人才培養的辯證法。[2]”涉農高校切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一方面,要抓好思政課這一關鍵課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3]”高校開設思政課,理直氣壯講馬克思主義,這是社會主義國家大學最鮮亮的底色。思政課以科學的理論指導學生,以透徹的思想征服學生,以崇高的理想引領學生,通過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引領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學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思政課是以鮮明的政治旗幟引領方向,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鑄魂育人的直接、顯性的課程。另一方面,要大力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充分挖掘蘊含在各類課程中的育人元素,發揮各類課程的育人功能。任何課程都是育人的載體。課程思政本質上是一種課程觀,充分挖掘各類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將其寓于專業知識之中,通過這種隱性方式將思政元素融入其中,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課程思政將所有課程上升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是立德樹人的重要戰略舉措。這一重要戰略舉措打破了以往“孤島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打通了不同課程之間的“育人壁壘”,使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得益彰,有利于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大熔爐”的合力效應。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涉農高校大學生肩負著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任,只有充分發揮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協同育人效應,才能切實落實涉農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1.2" 涉農高校培養新農科人才的需要
農業歷來是立國之本。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新時代,涉農高校擔負著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培養新農科人才的重任。當前,我國農業迅速發展,新型農業人才不足、農林教育與產業銜接不夠緊密等問題逐步凸顯出來,這為新時代高等農林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為了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高等農林教育領域提出新農科建設理念。新農科人才培養是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的新產業、新業態,面向糧食安全、生態文明、智慧農業、營養與健康、鄉村發展等領域人才的培養。新農科人才培養以“懂農業、愛農村、為農民”為目標,這就要符合又紅又專的人才培養核心要求。紅,指的是培養新型農業人才要有較高的政治素質,心懷“三農”,熱愛農業、扎根農村、服務農民,能以實現農業現代化為己任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專,指的是培養新型農業人才要適應農業現代化轉型升級要求,掌握現代農業科技知識和技能,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的行家里手。又紅又專的新型農業人才培養核心目標,要求涉農高校把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起來,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緊密結合起來,每門課程守好一段渠,各門課程合流,形成灌溉學生心田的活水,切實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專業技能,成為又紅又專的新型農業人才。
2" 涉農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困境
2.1" 協同育人的教育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當前涉農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效果不夠理想,從思想上來說是協同育人的教育理念尚未深入人心。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書育人是教師的職責,任何教師都有育人的職責。教師所教授的課程就內容而言有特定學科專業領域的區別,但就育人的職責而言卻是一致的。涉農高校具有鮮明的行業特色,其專業課程大多屬于自然科學,任課教師多具備自然科學專業背景。專業課教師立足專業培養目標,注重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但容易忽視思想政治教育。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缺乏了解,價值引導的職責不夠明確,不利于形成協同育人的格局。當前,涉農高校在協同育人方面、方向上缺少統領,就教育主體而言,還處在單兵作戰、尚未形成合力的階段。每一門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教師就是守渠人。只有協同育人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才能使育人渠道暢通,形成育人合力,實現協同育人效應。
2.2" 協同育人的教學一體化格局尚未形成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需要通過教學活動來實現。針對專業課程教學內容邊界清晰、教學方法傳統單一、育人效果不夠理想等問題,涉農高校積極探索課程思政育人途徑,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績。但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育人協同育人“兩張皮”現象仍然較為明顯,存在2種情形,尚不能實現不同課程之間的跨界融合。一種情形是思政課片面擴大通識性的內容,淡化了思政課應有的思想性和理論性,弱化了思政課課堂主陣地的戰斗力。另一種情形是部分專業課教師對于所教課程中涉及的思政元素進行了挖掘和提煉,但也存在專業課程“思政化”的傾向。部分專業課教師為了追求課程思政效果,淡化了原課程的教學目標和專業特性,專門講授本學科的歷史發展、人物事跡等,將專業課講成了思政課,淡化了專業課的專業性質,在這一過程中也因為部分專業課教師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把握不深,使得專業課中本應該是隱性教育的思政教育顯性化,這種“思政+專業”拼湊式的講法并不能得到學生的認同,反而容易讓學生產生反感。
2.3" 協同育人的教育共同體尚未建成
涉農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離不開育人隊伍的構建。但當前涉農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教育共同體尚未建成。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通識課教師和學生輔導員等育人主體在育人方面處于“各自為戰”的階段,尚未形成互補互促的育人共同體。涉農高校思政課教師一直在努力探索提升育人效果的可行路徑,但尚未探索出與專業課程、涉農高校特點相適合的思政課教學效果提升的有效途徑。同時,部分專業課教師對課程思政的重要性認識還不到位,還存在一定的偏見,認為專業課就是教授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而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課教師和學生輔導員的責任。當前涉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由理論研究轉向實踐階段普遍陷入了瓶頸。究其原因,關鍵是缺乏主導力量,責任主體不明確。當前,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通識課教師和學生輔導員等育人主體缺乏統一的組織,缺乏溝通交流的平臺,尚未建立完善的溝通交流機制,尚不能充分發揮各種育人主體的育人職責,尚不能形成育人共同體。
3" 涉農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實踐路徑
涉農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關鍵在于“協同”。協同,在于同心,同心就要樹立協同育人的教育理念,凝心聚力才能打得準;協同,在于同向,同向就是育人方向要一致,找準方向才能見成效;協同,在于同行,同行就是各門課程融通,理順機制才能走得遠。
3.1" 牢固樹立協同育人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根本問題在于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出發點,也是人才培養的標準。人才培養,德育必然放在首位,因為是在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在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養人才是為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服務的。培養的人才不僅要講政治,還要講能力,要德才兼備。育人不僅是思政課教師和學生輔導員的職責,也是全體教師的職責。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日益復雜,單靠思政課程難以適應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也難以切實落實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因此,所有教師要堅守教育初心和教學本位,錨定“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4]的培養目標,發揮所有課程立德樹人的職責,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涉農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前提就是同心,凝心聚力才能打得準。同心,就是課程思政在育人過程中要把握政治方向,與思政課程具有一致性的政治方向,引導大學生增強家國情懷,樹立“三農”情懷。新時代,涉農高校承擔著為我國農業現代化培養新農科人才的重任,“懂農業、愛農村、為農民”是涉農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導向。涉農高校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都應圍繞“愛農村、為農民”這一價值導向展開,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理念是行動的先導,只有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理念深入人心,才能喚醒所有教師的育人職責,才能切實提升育人效果。
3.2" 構建新時代涉農高校育人課程體系
課程是育人的載體。新時代涉農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需要通過課程體系來實現。協同育人涉及各種學科、各種類型的課程。
第一,要構建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互構的涉農高校育人課程體系。以思政課為核心,以其他課程為輻射帶,發揮課程育人的圈層效應。在課程體系構建中,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3],應充分發揮思政課程的政治引領作用,理直氣壯講好馬克思主義。按照涉農高校“愛農村、為農民”這一人才培養的價值導向,開展思政課程教學改革,創設思政課程“涉農”情境,將“三農”元素融入到思政課教學中,打破思政課傳統的理論灌輸,連接鮮活的社會實踐,激活理論教學的實踐意蘊,提升思政課程教學實效性。而課程思政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舉措。課程思政發揮自身的育人優勢,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合力,正如習近平所說的:“既要有驚濤拍岸的聲勢,也要有潤物無聲的效果,這是教育之道。[3]”高校實施課程思政不僅能夠滿足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有助于確保社會主義大學人才培養目標的順利實現,還能夠通過強化非思政類課程的價值引領功能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通過構建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課程體系,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第二,構建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相結合的涉農高校育人課程體系。對于涉農高校育人課程體系來說,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相結合至關重要,培養大學生“三農情懷”離不開“三農”廣闊天地。課程思政不能僅局限于校內課程、理論課程,還要向社會實踐拓展,聯通校內和校外,引導涉農高校大學生走出校園,參加豐富的社會實踐。涉農高校思政課應圍繞“三農”問題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特別是思政綜合實踐課程應圍繞“三農”問題、鄉村振興戰略、生態文明和大學生“知農愛農”情懷培養等方向展開,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實踐能力、養成高尚品格,堅定“四個自信”,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全面提高思政課實踐教學效果。涉農高校的專業課更是如此,“三農”情懷需要在“三農”的廣闊天地間才能真正在涉農高校大學生心中形成。涉農高校專業課應引導大學生到農業生產一線去,到農村廣闊天地去,到農民群眾中去,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將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有機結合起來。
第三,凝練、打造具有涉農高校特色的課程思政體系。涉農高校具有鮮明的行業特色,在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問題上,從課程體系構建的視角,最需要解決也最難突破的問題是對接中國農業現代化的需要,按照新農科人才培養的要求,提煉、創立新課程。提煉、創立的新課程可以作為涉農高校思政課程的延申,涉農高校可借助自身在發展歷史、學科優勢、特色研究等方面的優勢,設置以“三農”為主題的系列課程設置,在“大國三農”“鄉村振興”“生態文明”等方面凝練、打造適合涉農高校的課程思政課程體系。
3.3" 打造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師資隊伍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育人是教師的使命擔當。培養知農愛農新型農業人才是涉農高校教師的使命擔當。當前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由理論研究轉向實踐階段,普遍陷入了瓶頸。究其原因,關鍵是缺乏主導力量,責任主體不明確。由于對育人目標整體性的無視,造成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巨大分離、各門任課教師對話艱難、相互不理解、相互鄙視和攻訐現象時有發生[5]。新時代涉農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需建立起一支育人隊伍,實現教師隊伍融通,構建育人教學團隊,實現使命共擔。
第一,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就要喚醒全體教師的育人職責。所有高校教師,無論是專業課教師、公共課教師、通識課教師還是實踐課教師,都應在教育過程中發揮價值引導作用,構建育人共同體。因此,在課程思政建設中應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核心地位,發揮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課教師在育人中的核心作用,思政課教師協助其他課程教師挖掘其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引領方向。思政課教師應對課程思政建設的現狀進行調查研究,了解課程思政建設中專業課教師的思政意識,在提煉專業課程蘊含的價值基因、思政元素挖掘和融合等方面的現狀。在實踐中探索思政課教師幫助專業課教師把握育人規律、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協助專業課教師完善教學設計,梳理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等方面的可行途徑。此外,馬克思主義學院應與其他院系應建立合作聯動機制,嘗試通過座談交流、研討等方式,使專業課教師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的學習,也可以嘗試邀請專業課教師深入思政課的課堂教學,觀摩交流甚至是合作教學,嘗試開展專業教師與思政教師的結對社會實踐活動,協同育人。
第二,要加強高校教師的思政育人意識,提升高校教師的政治素質。提升教師育人的意識和使命感,特別是專業課教師,不能只做教書匠,還要成為大先生,要傳授給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同時塑造學生的品格。在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對廣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提出的“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六點要求,應成為思政課教師和廣大課程思政教師提升自身道德品質和人格修養的目標[6]。一般來說,專業課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更密切,對學生影響更大,就這需要專業課教師深刻體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了解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在專業課的教授過程中融入思政元素,這是一種隱性融入,通過潤物無聲地熏陶感染學生,到達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專業課教師發揮自身專業的優勢,構建課程團隊,從大國農匠、“三農”情懷、生態文明等方面為思政課提供優秀的案例,拓寬思政課教師的視野。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還要發揮高校輔導員的育人功能。高校輔導員是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管理者,與學生接觸廣,可從日常教育管理的層面積極發揮育人作用。
3.4" 構建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機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僅僅局限在思政課程上,不能僅僅局限在思政課教師和學生輔導員群體上,育人不應該是這些課程和這部分教師的單打獨斗,而應是學校各個部門、所有教師的聯合大作戰。涉農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多個部門和要素,只有將這些部門和要素關系理順,使各要素相互協調配合,才能發揮整體功效。完善協同育人機制,就是要實現育人問題上方向上一致,行動上協調,實現有序運作。機制問題至關重要,鄧小平曾指出:“工作上出現問題,往往不是哪一個人不合格,或者犯了錯,而是因為合作不好,形成了幾套馬車。[7]”涉農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是一項系統工程,應完善黨委領導、部門協同的育人機制。
第一,要強化黨委領導。涉農高校黨委和行政要把育人問題作為學校發展頭等大事來抓,從涉農高校的使命擔當和學校發展的長遠視角,在戰略高度制定新時代涉農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政策,出臺協同育人的各項政策,制定相應的制度,將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理念轉化為具體政策實施表和行進路線圖,并從人力、物力、財力等各個方面進行保障。
第二,要加強部門協同。教務部門具體實施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政策,應充分運用教務部門的優勢,發揮教務部門在協同育人問題上的作用,成立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作為重要的組織機構。依托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統籌各學院力量,構建跨學院、跨專業的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課程體系,充分開展教學改革,提高教學實效性,從而發揮課堂教學這一育人“主渠道”作用;依托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將課程思政教師納入其中,充分調動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輔導員等教育主體參與協同育人,組織結對共建活動,加強溝通和交流,分享各個學院教師課程育人的經驗和方法,開展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各項培訓,提高教師教學和育人的能力,從而發揮高校教師育人“主力軍”作用;依托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開展課程建設,發揮課程建設“主戰場”的作用,將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具體推行下去。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 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3(2).
[3] 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4-16.
[4] 習近平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強調堅持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目標方向為服務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N].人民日報,2021-04-20.
[5] 戴銳.思想政治教育共同體的運行機制與發展戰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0(6):9-12.
[6] 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1).
[7] 鄧小平文選(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