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堡兄弟作為活躍于14世紀末到15世紀初的法國巴黎的重要泥金裝飾手抄本畫家,在泥金畫藝術領域的貢獻和成就非常大,對于引領15世紀歐洲北部的文藝復興運動也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可謂西方藝術史中重要的藝術家。
一、林堡兄弟家族史
出生于14世紀法國奈梅亨的赫爾曼·德·林堡(HermandeLimbourg,約1385年出生)、保羅·德·林堡(PauldeLimbourg,約1386年出生)和讓·德·林堡(JeandeLimbourg,約1388年出生)是歐洲歷史上著名的泥金裝飾手抄本畫家,人稱“林堡兄弟”。根據奈梅亨(Nijmegen)的檔案記錄可得知,雕塑家阿諾德·德·林博赫(ArnolddeLymborch)是林堡兄弟的父親,是大約1355年至1360年間出生在奈梅亨的一位雕塑家。據記載,在1385年左右,阿諾德在奈梅亨與出生于畫師家族的威廉·馬魯埃爾(WillemMaelwael)的女兒梅塔·馬魯埃爾(MetteMaelwael)結婚。于是阿諾德便通過其岳父威廉和后者兄弟赫爾曼·馬魯埃爾(HermanMaelwael)的關系,開始在瓦爾霍夫(Valkhof)城堡為海德爾公爵服務。
據記載,阿諾德·德·林堡和梅塔·馬魯埃爾在1385年至1395年之間至少育有六個孩子,其中最年長的幾乎可以肯定是他們的兒子赫爾曼,他出生于1385年左右;“Herman”這個名字便是以他的姑父“HermanMaelwael”的名字命名;約1386年,第二個孩子保羅出生;之后不久(約1388年)讓出生;第四個孩子羅格(Rutger)出生于1390年左右;接下來出生的是與他們父親同名的阿諾德,生于1392年至1395年間;最后出生的是家里唯一的女兒格蕾塔(Greta)。其中前三個孩子便是著名的“林堡兄弟”。
二、林堡兄弟的游學生涯
根據藝術史學家米德勒·梅斯(MillardMeiss)的說法,林堡兄弟第一次出現在歷史記錄中的就是關于他們首次前往巴黎的游學旅途的記載。大約是在1398年,赫爾曼和讓——當時只有13歲和10歲——被他們的母親送到了巴黎,而他們的舅舅讓·馬魯埃爾(JohanMaelwael)在當時是位出色的宮廷藝術家,大約在1396年認識了金匠阿爾伯特·德·博倫(AlebretdeBolure)。在1397年被菲利普·勒·哈迪(PhilippeleHardi)正式任命為畫家之后,他主要就在第戎(Dijon)工作;而阿爾伯特可能來自盧森堡,于1388年加入巴黎金匠行會(Parisgoldsmiths’guild)。赫爾曼與讓在到達巴黎后可能是在其舅舅的介紹下成了金匠阿爾伯特的學徒。于是赫爾曼和讓就在巴黎繁榮的市中心度過了一段時間,期間學習了制作貴重金屬制品的技術;大概是在1399年11月,阿爾伯特將這兩名學徒送回奈梅亨(可能是在與他們的舅舅商量過之后),這很可能是為了保護他們免受在巴黎爆發的流行病的影響。
然而由于當時布拉班特和海德爾公國之間持續不斷的沖突,這兩個男孩在回家的路上不幸被俘虜到了布魯塞爾并被勒索55埃斯庫多的贖金。從1399年11月到1400年5月,這兩個男孩在布拉班特被囚禁了半年多,不過由于他們的舅舅讓·馬魯埃爾在布魯塞爾地區受到許多當地畫家的贊美和支持,當地的一大批畫家和金匠都同意在五旬節前幫忙支付55埃斯庫多的贖金;加之讓·馬魯埃爾當時還是勃艮第公爵——“大膽的菲利普”的貼身男仆,或許是為了表彰他過去提供的服務并能在未來繼續服務,菲利普公爵于1400年5月2日在他位于巴黎附近的康夫蘭的住處簽發了一份命令,其中同意為兩人支付贖金。但之后我們無從得知赫爾曼和讓在獲釋后是回到了他們在奈梅亨的母親身邊,還是回到了巴黎;也有跡象表明他們曾前往意大利,然而卻沒有書面證據支持這一點。
另外,關于保羅·德·林堡的游學經歷的記載非常少;許多學者都認為“保羅·德·林堡是北方凡·艾克(VanEyck)兄弟的偉大先驅,他曾接受過意大利藝術案例的培訓。在當時意大利剛剛興起文藝復興運動,許多藝術家都曾游歷過意大利;而保羅曾經也翻越過阿爾卑斯山,并實地考察了定居在阿維尼翁的意大利畫家群體對法國和德國板畫的特殊貢獻”[1];而且基于保羅后期作品的風格,許多學者都認為他還曾游歷過佛羅倫薩,但這一點尚無更多證據證明。不過,關于從1400年5月至1402年2月這一年多林堡兄弟的動態至今尚無清晰的記載,而且在保羅和讓為菲利普公爵服務的這段時期內,赫爾曼的下落也無從得知;然而在學術界,有一幅在哥本哈根的名為《戲弄基督》(TheCopenhagen“MockingofChrist”)的畫作一直被認為是林堡兄弟創作于1400年至1405年的早期作品,其在構圖和人物塑造方面與他們所創作的兩本時禱書中的個別彩繪插圖,尤其是與《豪華時禱書》中同主題的插圖,在風格上有驚人的相似性,故此畫作代表了林堡兄弟早期階段的創作情況,這為他們職業生涯的起源提供了新的線索。
三、林堡兄弟的風格起源
如上文所述,林堡三兄弟出生于畫師家庭,父親是雕塑師,舅舅是宮廷畫師,想必他們在很小的時候就熟悉了藝術,但由于14世紀末期奈梅亨地區的繪畫和雕塑很少有保留下來的,所以很難得知他們在早期接觸過哪些作品。米德勒·梅斯在其著作《林堡兄弟及其同代人》(TheLimbourgsandTheirContemporaries)中提到:1399年,讓在與一位巴黎金匠合作時肯定會看到閃閃發光的物品,例如“奧托廷的圣母馬利亞”(MadonnaatAlt?tting);像這些非凡的巴黎珠寶作品上的流動光線、反射和富有變化的色彩一定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保羅應該也研究過這類作品。[2]此外關于赫爾曼與讓在往返巴黎時的學習經歷至今尚無法得知,但正如梅斯所認為的,他們應該看到早期荷蘭畫家梅爾希奧·布羅德蘭(MelchiorBroederlam)的藝術樣品,因為毫無疑問這位畫家是為菲利普公爵服務的,而在公爵位于巴黎的住宅中至少保留了馬魯埃爾(1387)和這位畫家(1391)的一小塊飾板畫。[3]赫爾曼與讓也確實從這位畫家的作品中吸收了其理念,然而他們所追求的是更傾向于意大利北方發展起來的托斯卡納風格的藝術類型,這一點可以反映在保羅在《道德圣經》中繪制的“十字架上的基督”中,其中畫家仔細描述了身體的各個部位,覆蓋在骨頭上的肉,以及當時特別緊張的肌肉;而這一切的大部分內容都源自于西蒙涅·馬蒂尼(SimoneMartini)和他的錫耶納(Sienese)追隨者們。此外,正如梅斯在其著作中所記錄的,林堡三兄弟在他們的早期游學生涯中必然還接觸過更多風格的藝術作品,比如林堡兄弟很可能通過菲利普公爵的畫師——讓·德·博梅茨(JeandeBeaumetz)的繪畫和舅舅讓·馬魯埃爾的作品,見識了一些藝術家基于意大利北方藝術品位并針對錫耶納藝術傳統進行的大幅度修改的藝術案例;此外林堡兄弟還可能研究過14世紀荷蘭雕刻家克勞斯·斯呂特(ClausSluter)的作品,這在他們于1402年至1404年創作的細密畫中可以得到證明。他們的細密畫中的松散、豐富的帷幔在繪畫史中是前所未有的,可能就是受到這位偉大雕塑家作品的啟發,并且與他的雕像一樣,賦予了人物更強的感染力和節奏感。[1]
綜上所述,可以大致得出結論,早期赫爾曼和讓在前往巴黎學習的過程中必然觀賞過許多奈梅亨地區和海德爾公國的藝術作品,其中必然也接觸過許多藝術大師的飾板畫、雕塑和手抄本彩繪插圖,主要吸收了許多飾板畫、金屬工藝品和雕塑作品中的人物造型;而且應該接觸過許多藝術大師(如讓·馬魯埃爾、梅爾希奧·布羅德蘭(MelchiorBroederlam)、布西考特大師(BoucicautMaster)、貝德福特大師(BedfordMaster)以及其他一些為菲利普公爵服務過的藝術家,即使沒有親自接觸過,赫爾曼與讓也應該接觸過他們的作品。另外,關于保羅的游學經歷的記錄雖少,但基本可以確定的是他曾游歷過意大利的錫耶納和佛羅倫薩,并且一定觀看過諸多錫耶納壁畫人物和托斯卡納風格的舞臺場景構圖,包括如布西考特大師在內的大師的彩繪插圖作品。由此可知,林堡三兄弟在他們早期所習得的藝術技巧、游覽過的各類風格作品和所追求的藝術效果都是多種多樣的,正如米德勒·梅斯所評價的:保羅是最具洞察力、最深思熟慮,也是最有野心的人;讓是最抒情、最優雅、最偉大的機會主義者;赫爾曼是最能表達結論的,甚至有點兒過于戲劇化的畫家。[2]
四、結語
在西方藝術史研究中,國內針對文藝復興時期內的諸多藝術大師和作品有著豐富的研究成果,但對之前中世紀時期(尤其是中世紀與文藝復興的過渡時期)的藝術面貌的研究相對較少,然而這段過渡時期中藝術家們的藝術活動和其研究、創新的繪畫技術和理念對于進一步深入研究文藝復興有很強的輔助意義,因此探索這段世紀之交時期的藝術發展狀況是很有必要的。同時,林堡兄弟作為泥金畫藝術大師,學界關于他們的研究成果一直較少,然而他們剛好活躍于這段特殊的過渡時期,而且他們的藝術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世紀藝術向文藝復興藝術轉型的過程,加之他們還是引領了歐洲北部文藝復興藝術的先驅,因此研究林堡兄弟的藝術生涯和其在繪畫發展方面的創新之處,對未來探索歐洲北部逐漸從中世紀藝術進入文藝復興藝術的這段發展過程有很強的實際意義。
[作者簡介]蔣文堯,男,漢族,上海人,上海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中世紀歐洲泥金裝飾手抄本的圖像學。